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461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冲刺中考语文全国各地模拟试专题分类 古文阅读专题文档格式.docx

_________④明年:

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夫差不悦,俾喜否以代焉。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岂臣之欺乎!

16.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一条深刻的历史教训?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

14.

(1)军队(士兵)

(2)完成(造好)(3)本来(4)第二年

15.

(1)夫差不高兴,让喜否替换了伍员。

(2)哪里是我欺骗呢!

16.不辨忠奸,听信谗言,必将亡国。

2.河北省11--11年度中考模拟试卷语文试卷

二、阅读理解(6—24题5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6.在文中横线处用原文填空。

(2分)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3分)

(1)衡

(2)作(3)喻

8.翻译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文中第一段所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1.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2011-2011学年郑州市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

四、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完成16一19题(共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行拂乱其所为()

(3)负筐曳屐()

(4)同舍生皆被绮绣()

17.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甲段文字列举六个人的事例,乙段文字写宋宋濂的求学经历,他们七人都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两段文字可以说明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2分)

答:

19.请你从现实生活中为甲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分)

16.

(1)起,被任用

(2)违背

(3)拖

(4)同“披”,披着(一空1分,共4分)

17.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8.出身贫贱,经受磨难;

历尽艰苦,由卑微到显贵。

(任写一条,意思对即可;

1分)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困境出人才;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任写一点,意思对即可;

19.略(2分,只要能证明甲文的观点即可)

4.2011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八)

[三](15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B.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唯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3)亭亭净植

18.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9.用原文填空。

(1)用类比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20.A文的陋室主人与B文中“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有什么异同?

答案:

17.

(1)品德高尚

(2)大(3)树立

18.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又有谁呢?

19.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0.提示:

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

陋室主人同“菊,花之隐逸者”远离世俗,是隐者。

爱莲者则身在世俗高于世俗。

5.2011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

四、(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尝极东方

(2)恐其不章(3)推王君之心

17.翻译下列句子。

(1)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2)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8.用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勉学劝善目的的句子是:

(2)“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照应了下文的:

19.相关内容链接: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在旅游业盛行的今天,许多地方纷纷钻研地方志,以挖掘本地名人事迹,建造纪念馆来吸引游客,结果出现了一个名人有多个故乡或纪念馆的情况,真实性令人怀疑。

甚至冒出一些名不见经传人物,缺少纪念意义,结果耗费巨资的纪念馆成了闲置的摆设。

16.

(1)尽

(2)显示(3)推想;

17.

(1)这个池子就是墨池的遗迹,莫非这是真的?

(2)何况品德高尚庄重自持的人遗留下来的作风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又是多么深远啊!

18.

(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9.提示:

宣扬古人事迹是为了勉励今人,纯粹以商业为目的,缺少史料根据的宣传是不可取的。

6.2011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六)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1)每有会意

(2)不戚戚于贫贱(3)曾不吝情去留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1)作者饮酒的目的是:

(2)亲旧“置酒而招之”是因为:

20.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7.

(1)体会

(2)对(3)不曾

18.

(1)简陋的屋子里冷冷清清,不能遮阳避雨。

(2)从这话看来,他应是五柳先生一样的人吧?

19.

(1)忘怀得失

(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他们或者空有一生抱负,却无法实现,或者不容社会,不愿与世俗同流。

但内心都孤独寂寞,他们以酒销愁,以忘却在世俗中的失意。

这种思想也难免有消极遁世的成分。

7.2011—2011学年度高州市学科联赛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捕蛇者说

柳宗元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蹩。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⑤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鸣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吾祖死于是(这件事)B.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自己)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语气词,无实义)

9.“而”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恂恂而起B.时而献焉

C.驰然而卧D.得而腊之以为饵

11.对“安敢毒耶”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回应上文作者的提问(若毒之乎)。

B.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

C.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D.这个回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意蕴更加深刻。

8.D

9.D

11.C

8.2011年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语文考试模拟试卷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2题。

(共11分)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注:

(1)公孙仪:

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

假如。

(3)下人:

迁就他人。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9.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一)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 

(二)中“ 

”一句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20.说说这两个语段分别论述了什么内容?

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17.

(1)用脚踢 

(2)特别喜欢(很爱好)

18.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19.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0.文

(一)论述的是人为能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义(“礼义”),文

(二)通过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体现了他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严于律己,清正廉明的性格。

相同之处:

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9.2011年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方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21.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答             ,               。

22.根据你对文章中加线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去国怀乡 国:

        ②进亦忧,退亦忧  进

③宠辱偕忘 偕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4.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25.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20.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21示例一: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2.①离开②指在朝廷做官③一起④归依

23略

24.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25.示例: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11.2011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1.2011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援疑质理

(2)略无慕艳意(3)无冻馁之患矣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县官日有禀稍之供。

(1)与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2)当年“我”能够忍受“冻馁之患”的原因是:

19.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第二段加线句子的理解。

16.

(1)引、提出

(2)欣羡(3)饥饿

17.

(1)我学习的勤奋与艰苦大概就像这个样子。

(2)朝廷每天都有米粮供应。

18.

(1)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划线句子告诉我们:

学业的精深与道德的成就不是天资决定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得到的。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晚年终成大气;

仲永天资聪颖,而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勤奋努力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作用。

12.2011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一百许里

(2)猛浪若奔(3)窥谷忘反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写出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文中含有哲理意味的句子是:

20.简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山之“奇”水之“异”的。

17.

(1)左右

(2)奔驰的马(3)同“返”

18.

(1)凭借山势,争着向上,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2)蝉不停的叫着,猿不停的啼着。

19.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文章先总写以“奇山异水”统领全文。

先分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写出它的澄澈透明;

再写流势湍急,以箭飞马奔作比。

再分写奇山,奇在整体形象,以“皆生寒树”作铺垫,连用一系列动词化静为动;

奇在情趣,有“泠泠作响”的泉声,有“嘤嘤成韵”的鸟声,有“千转不穷”的蝉声,有“百叫无绝”的猿声,使人觉得山间充满勃勃生机(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3.2011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四)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1)称其气之小大

(2)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