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482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及示例文档格式.docx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大抗议书*

②内战*

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选修内容

(5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①《独立宣言》

②《人权宣言》

4.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Ⅲ.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

满分为3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Ⅳ.试卷结构

Ⅴ.内容比例

Ⅵ.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Ⅶ.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

D

1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实行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皇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B

14.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

15.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图5

16.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的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表1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表1

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B.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17.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18.马克思、恩格斯说:

“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第一国际领导人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空想社会主义者

19.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答案: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欧、美、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C

二、非选择题

36.表4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表4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

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应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参考答案:

(1晚清组。

(2①东汉组、宋代组。

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如:

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恒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他朝代学生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

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反映佛、道产生了较大影响。

宋代:

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他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晚清:

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

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37.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3分

(1科举制度;

“究天理”。

(2变化:

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原因:

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

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

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

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3代议制度建立;

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

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

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3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变革,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观点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辛亥革命①政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思想文化: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

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

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②经济:

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未找到引用源。

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39.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

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

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

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

西方政教是“本”;

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

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4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

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

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

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11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

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统治者的活动。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41.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12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内有外患。

(2)原因: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

底子薄。

影响:

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

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