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07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课后习题带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过长 

过短 

过大 

过短

5. 

沉迷于上网或电子游戏,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会导致近视,其原因是用眼时间过长,使眼球的某个结构曲度过大且无法恢复。

该结构是图中的(  )

①角膜 

②晶状体 

③玻璃体 

④视网膜

6. 

手机蓝光是一种可见光,它的光波短、能量高,能够穿透眼球直达眼球内部的感光部位,对其造成伤害。

该部位是(  )

角膜 

视网膜 

晶状体 

视神经

7. 

人耳的结构中有听觉感受器的是(  )

耳郭 

耳蜗 

鼓膜 

半规管

8. 

我国将每年的3月3日确定为“全国爱耳日”,以加强全民爱耳意识,关注耳健康。

听觉感受器位于耳的(  )

耳廓 

外耳道 

耳蜗

9. 

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声波→鼓膜→三块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声波→鼓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声波→鼓膜→三块听小骨→大脑 

声波→鼓室→三块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10. 

下列关于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鼓膜能够接受外界声波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与远眺相比,近距离看书时晶状体曲度更大 

进入黑暗的山洞中,人的瞳孔会扩大 

晕车和晕船与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有关

11.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6.3%.认识眼的结构与功能、科学用眼,有利于预防近视。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可以长时间在颠簸的车厢内看书 

产生视觉的部位是视网膜 

由暗处走到强光下,瞳孔变小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12. 

外界物体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物象和视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角膜、视网膜 

视网膜、大脑皮层 

脉络膜、视网膜 

晶状体、视网膜

13. 

对进入眼球的光线具有折射作用的结构是(  )

虹膜 

巩膜

14. 

人体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

视神经 

大脑皮层

二、判断题

15. 

人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中瞳孔会变大。

______(判断对错)

16.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都是在大脑皮层。

17. 

味蕾分别的味觉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酸、甜、辣、咸。

18. 

睫状体悬挂于晶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可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19. 

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舌的正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20. 

味觉的敏感性在舌面各部分是有差别的,舌尖对甜、咸最敏感,舌根对酸最敏感。

21.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其中腋窝处的温度是接近人体的实际温度.______(判断对错)

22. 

只要耳的结构完好,人就肯定能够听见声音.______.(判断对错)

23. 

人从亮处到暗处,瞳孔变小;

从暗处到明处,瞳孔变大.______(判断对错)

24. 

体温相对恒定对于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______(判断对错)

三、简答题

25. 

当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如图是该过程的反射活动图解,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耳内,感受雷声、风声的感受器位于______;

在眼球内,对光线敏感的细胞位于______;

但听觉和视觉都是在______形成的。

(2)④在反射弧中属于______;

遇到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你会选择地点避雨,这种反射活动属于______(请填写序号)。

a.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26. 

目前很多青少年近视,为了预防近视,青少年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用眼习惯?

【答案】

√ 

×

视网膜 

大脑 

传出神经 

解:

预防近视要做到:

三要、五不看、三个一,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

三要是:

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

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

五不看是:

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

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

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

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

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三个一是:

一尺、一拳、一寸,即读书写字时,眼睛和桌面要保持一尺的距离;

身体和课桌之间保持一个小拳头的间隔;

握笔时手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

总之,预防近视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故答案为:

①三要是:

②五不看是:

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解析】

A、看书时书与眼的距离越近,进状态的曲度越大,眼睛越容易疲劳,时间长了会形成近视,错误。

B、看书一段时间后应远眺几分钟,可以放松睫状体,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小,有利于促进眼的血液循环,保护视力,正确。

C、用尖锐的东西掏耳,容易损伤外耳道或鼓膜。

容易引起中耳炎,因此平时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掏耳,如有堵塞,可以用双氧水冲洗,正确。

D、用耳机听音乐时,声响过大,会使鼓膜受到剧烈震荡,甚至损伤鼓膜,使听力下降,因此声响不宜过大,正确。

故选:

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视力、听力的保护。

解答时可以从保护视力、听力的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保护视力和听力的措施。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

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通常发给每位乘客一块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

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

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防止击穿鼓膜。

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这样保护鼓膜的原因.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内耳是由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的。

只有知道了耳的基本结构,才能学习和理解它的功能。

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

因此正常情况下,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凸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C。

(1)近视眼:

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2)远视眼:

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眼的成因、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电子游戏不但影响学业,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会导致眼球中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眼。

B。

(1)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①角膜、②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视觉的形成是这样的: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可见,眼球的结构中对光线敏感,能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是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

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

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

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只能产生神经冲动,并不能产生视觉。

听觉形成的过程是:

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可见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听觉形成的过程,明确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听觉的形成结合耳的结构图记忆效果好.

A、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可见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接受振动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是耳蜗,A错误;

B、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

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

视近物时,正好相反。

因此由远眺为看书时,晶状体睫状体由舒张变收缩,晶状体由小变大。

与远眺相比,近距离看书时晶状体曲度更大,B正确;

C、瞳孔是光进入眼睛的通道,当你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的时候,瞳孔会变大,因为在明亮的地方,瞳孔小,进入的光线少,可以保护眼睛不会被晒伤,在黑暗的地方,瞳孔变大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线进入眼睛,C正确

D、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听觉无关,但它们与人的位置觉有关,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维持身体平衡;

有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度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头晕、恶心等,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晕车、晕船的原因,D正确。

(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眼耳的结构功能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A、不能长时间在颠簸的车厢内看书,A错误;

B、产生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B错误;

C、由暗处突然走到强光下,睢孔将变小,以避免过多的光线进入眼球对眼球内部造成伤害,C正确;

D、近视是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D错误。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

近视一般是由于用眼不卫生引起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预防近视的要求。

视觉的形成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因此物象和视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大脑皮层。

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物像。

物像的形成最终的落点在视网膜上,而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觉中枢,视觉中枢处于大脑皮层上。

眼球就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把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都对光线有折射作用,但具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晶状体。

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

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

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眼球成像的原理。

通过分析知道视觉形成的过程是:

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角膜、瞳孔,经过经过晶状体、玻璃体投影在视网膜上,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形成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可见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

D.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注意:

视网膜上有感受器,视神经是传入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瞳孔的变化是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的,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是光线进出的通道。

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小的,以避免过强的光线刺伤了眼睛;

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大的,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便于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据此可知,由明亮处突然进入到暗处,人眼睛的瞳孔将要变大。

人眼睛的瞳孔能调节大小,使人适应不同的明暗程度。

据此判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瞳孔是怎样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的。

视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4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振动通过A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可见视觉和听觉的形成都是在大脑皮层,故题干说法正确。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

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味觉是由味觉感受器感受到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鲜、涩、麻、凉、金属味等十种重要味感,其中甜、酸、咸、苦四种是基本味感。

舌上的味觉感受器能够感受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故题干说法错误。

除了视觉和听觉以外,其他的感觉器官。

每种感觉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这些感觉使我们能够全面的、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

关于味觉感受器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注意掌握。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故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若睫状体这种功能消退,将无法调节晶状体的形状,眼睛观看各处景物时视网膜上成像不清晰。

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由于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的原因,瞳孔能够调节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舌头的不同部位上的味蕾,对味觉的感受程度又不尽相同:

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辣味最敏感,舌头及两侧的味蕾对咸味最敏感,因此味觉感受器分布舌尖、舌背面和两侧,故说法错误。

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舌背面、舌尖、舌两侧即舌根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

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辣味最敏感,舌头及两侧的味蕾对咸味最敏感,舌尖两侧的味蕾还对酸味最敏感。

舌,是口腔底部向口腔内突起的器官,由平滑肌组成,起感受味觉和辅助进食作用,人类的舌还是语言的重要器官。

本题考查舌的结构及不同结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人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因此一般测量体表温度,用体温计测量.测量部位主要口腔、腋窝和直肠.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7~37.7℃(平均为37.2℃),腋窝温度为36.0~37.4℃(平均为36.8℃),直肠温度为36.9~37.9℃(平均为37.5℃).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因此大多采用腋窝和和口腔测量,故此题说法错误.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人体体表的温度是身体表面的温度,又称表层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人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因此一般测量体表温度,测量部位主要直肠、口腔、腋窝.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体温的含义.由于日常生活中测体温常测量体表温度,而使学生误认为是体表温度.

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产生听觉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所以耳的结构完好,神经冲动传不到大脑皮层,人还是不能够听见声音.

回答此题要明确听觉形成的过程知识点,知道感受器和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