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11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溧阳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09'

-31º

41'

,东邻宜兴市,北与金坛、句容毗连,西与溧水、高淳接壤,南与安徽省郎溪、广德县交界,东西宽约45.14公里,南北长约59.06公里,总面积1537.87平方公里。

②气候:

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日照2103.7小时,平均气温15.4℃,极端高温39.2℃,极端低温―17.0℃;

全年无霜期224天;

年平均降雨量约1134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118天;

平均蒸发量1501.8毫米;

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天数6.3天,最大平均风速16.4米/秒,最大风速22.5/秒。

降雨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

1954年降水量1708.7毫米,是1978年降水量528毫米的3.24倍;

每年6—9月(汛期)为多雨季节,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6.2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0.8%。

其中6—7月份为梅雨季节,多年平均梅雨量为251.3毫米,最大的1991年达802毫米,是多年平均的3.2倍,最小的1965年为46.3毫米,为多年平均的18.4%,1958年、1978年出现空梅。

③水资源:

溧阳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4.97亿立方米,年径流系数0.29。

正常年为3.67亿立方米,一般旱年为1.61亿立方米,大旱年为0.94亿立方米。

过境水量正常年1.03亿立方米,一般旱年0.83亿立方米,大旱年0.3亿立方米。

境内有水域面积42.57万亩。

其中河道6.18万亩,湖泊、荡滩4.53万亩、水库5.48万亩,其它坑塘、苇地、沟渠等26.38万亩。

主要湖泊有洮湖,又称长荡湖,总面积90平方公里,溧阳境内21平方公里;

主要荡滩有三塔荡、升平荡、南渡荡、沙涨荡,原面积27.16平方公里,已被围垦(现相当部分已退耕还渔)25.6平方公里;

主要水库有大中小型77座,总库容量3.58立方米。

其中:

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沙河、大溪水库;

1亿立方米以下有前宋、塘马水库;

100—1000万立方容量的有61座。

以上水资源主要用于灌溉、航运、给水、养殖事业,山水和水库蓄水用于给水、灌溉,部分被用于发电。

全市丘陵山区现有各类水库77座,其中:

有大

(二)型2座,中型2座,小

(一)型12座,小

(二)型61座,总拦面积466.4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57%。

总库容量为3.58亿立方米。

全市现有河道256条,长388公里。

南、中、北三条河道,既是南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境内的骨干引洪引水河道。

④耕地质量结构和数量:

全市土地总面积230.36万亩,其中耕地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7%,园地、林地48.8万亩,占21.12%,水域42.57万亩,占18.48%,交通及居民工矿用地24.49万亩,占10.63%,未利用土地13.04万亩,占5.67%。

全市耕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3.8万亩,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102.96万亩,中低产田37.85万亩,其中中产田37.32万亩,低产田0.53万亩。

按类型可分为贫瘠型8.94万亩,干旱缺水型6.8万亩,渍涝型20.11万亩,其他型2万亩。

2、社会经济状况:

①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资源:

全市现有建制镇10个,175个村民委员会,2009年末,总人口78.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04万人,非农业人口19.09万人,农村劳动力31.14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6.3万人,女劳动力14.84万人,200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60.8亿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148.59亿元,人均10096元。

②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

2009年,全市农业产值49.59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农业总产值24.6亿元,增长9.2%;

林业总产值1.03亿元,增长7.7%;

畜牧业总产值5.04亿元,增长-2.2%;

渔业总产值17.33亿元,增长11.6%。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508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7.5%。

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6元,比上一年增长10.3%。

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市内有干线公路3条:

宁杭线、溧金镇广线、溧老线,计106.54公里;

县级公路6条,计89.67公里;

乡级公路23条,计111.742公里,专线公路8条,计66.78公里,还有乡村大道602条,计1269公里,目前,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均实现黑色化或水泥路面;

乡村路以砂石面为主。

市内10个乡镇,航道里程332.25公里,其中主线航道—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2条,计24.10公里,一般干线段5条,计93.12公里,支线航道37条,计214.95公里。

全市现有77座水库,年可供灌溉水量0.9亿立方米。

各类塘坝1.5万余座,水面积4.4万亩,总蓄水量0.54亿方。

区内现有60余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绝大部分沟、渠、路及其主要控制建筑物已配套齐全。

现有各类固定机电堤水灌溉(含灌排结合)站659座,装机1204台套,总动力2.88万千瓦,其中丘陵区建有多级翻水线43条,装机183台套,总动力1万千瓦。

二、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回顾

一、“十一五”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根据本地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属南北水果过渡地带的独特优势,把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通过不断聚集生产要素,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经营机制,围绕调整搞开发,搞好开发促调整,抓好调整促增收,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强度推进,实现了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溧阳特色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开发面积达7万亩,建设省级丘陵山区开发项目45个,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个,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564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8243万元。

完成各类田间水利配套2054座,机电排灌站5座,衬砌渠道89公里,改良土壤2.5万亩,机耕道路77公里,购置农业机械64台套,林网1.2万亩,技术培训2.8万人次,新品种引进80个,新技术推广18项,到目前为止,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7.16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12%,其中约有2.5至3.5个百分点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创新引导方式,启发农民投入农业开发

1、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大力发动基层干部和群众自排本地特色资源,让其看到发展优势产业的切入点。

立足于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根据我市实际,做大做强了优质粮油、经济林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蔬菜、茶叶等11个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白茶、白芹、特色果品等特色农产品。

2、实行分类指导、差异发展。

开展优势产业与一般产业对比分析,让农民看到发展优势产业有光明前景。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

实行“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开发决策,分别南北山的特点和优势,在开发布局、开发品种、开发扶持政策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集中资金做大项目规模。

坚持选择有一定基础、产业特色明确、科技含量较高、地块集中连片、建设积极性较高的企业承担规模项目;

整合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市级农业综合开发(休闲观光)项目,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

如:

以天目湖为中心的现代高效农业开发中,我市集中资金对江苏天目湖农业生态园进行集中投资,做大了项目规模,提升了项目档次,使项目区成为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农业开发园区,受到了中外嘉宾的赞誉。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形成产业服务一条龙

1、完善土地流转服务。

针对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户手中的实际,我市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前提下,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原则,因地制宜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并严格规范管理,杜绝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矛盾。

近年来,全市每年流转土地都在4万亩以上,通过流转,全市形成多种经营规模户2000多户,经营面积10万余亩,促使规模生产基地、重点示范项目和规模生产大户做大做强。

2、提升科技推广服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全市平均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油、林茶果、水产等新品种25只以上,优良新品推广率达95%。

市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引种的天目湖白茶,亩产白茶8公斤,每公斤白茶售价达4000元,亩产值3万余元,亩均效益2万余元。

3、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市镇财政都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推广等农业项目扶持资金,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

市农贷担保中心优先为农户提供贷款用于发展现代农业。

市水利、供电、交通等部门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区的专业村公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在质量建设的衔接上下功夫,促进基地与专业市场、基地与加工企业、基地与超市的对接,选择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典型,促使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转化升级。

到2009年6月,全市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263多个,通过有机认证的产品82只,无公害产品认证79只,绿色产品认证

102只,全市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65.72万亩。

三是创新投资体制,促进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开发

1、引导三资投资发展农业开发。

引导和鼓励业主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进一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渠道,做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规模,放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有效缓解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截至目前,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的资金达28.9亿元,其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吸引三资占全市全年农业吸引三资总额的52.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民营企业家沈祖富2005年创办了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在天目湖镇境内租赁荒山40000亩,从事珍稀白茶和特种水果栽培与开发,截止今年6月份,已完成投资5.8亿元,有效开发面积18000亩,目前开发的白茶和精品水果已经进入了产出期。

2、指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抓好茶叶、果品、畜禽等“一村一品”产品的深度开发,积极拓展牛奶、禽蛋、鹿制品深度加工等新兴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筛选一批重点发展,增强帮扶力度。

全市现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江苏德盛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万德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农业企业进入常州市级龙头企业队伍,龙头组织和带动农民的作用日益增强。

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新世纪园艺有限公司等在发展过程中,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使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350至500元。

3、试行先建后补项目投入制度。

建立“先建后补”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是鼓励业主投入农业开发很有效的形式。

按照“公退民进、民投民有、民有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民营化,工程社会化,收益公众化的开发经营思路,通过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投入机制,把主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业开发的主体。

极大的调动了业主对项目建设动积极性,2008年我市承担的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实行“先建后补”试点后,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

同时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自主性强,工程费用明显降低,工程管理到位,体现了项目财政资金发挥的扶持作用,实现广大农民由“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四是创新分配体制,促进农业增收及农民增效

1、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制度。

天目湖玉枝茶果园艺场常年租用当地农民土地2000亩进行开发,并吸纳周边80多位农民到基地就业,年支付农民土地租金30万元、工资80万元。

通过实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指导和带动周边37家农户生产珍稀白茶,增加了农民收入。

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流转土地时,一次付清30年的土地租金,出让土地农户中最多得到47万元,户平均获得的土地租金也达10万元。

同时,农民出让土地后,天目湖生态园把当地农民吸收到园区务农,并保证每个男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1.3万元,女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0.8万元。

2、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探索和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允许有一定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承担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村制度创新。

2008年我市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项目有2个,占到12%。

鼓励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直接承担土地治理项目、省级丘陵山区项目,建设配套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其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

对没有自有基地的龙头企业,鼓励其加强与基地的联结,为基地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订单收购。

常州市白茶专业合作社同周边的小型种茶单位、农户建立带动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保护价收购,仅溧阳市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就建立联合基地15个,联系农户32户,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我市山区综合开发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经过近二十年山区综合开发后再回首,客观地来认真审视我市走过的山区开发之路既有令人欣喜、倍感欣慰的所取得的成效和历史性突破,也有值得深思、总结的不足和问题,更有令人憧憬、鼓舞人心的未来和发展的美好前景。

客观地说,近年来我市的山区综合开发中仍有五点美中不足之处,其制约着我市山区开发的发展:

一是南部山区与北部山区开发发展不平衡

我市山区综合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南部和西南部山区,无论是山区综合开发规模、水平及所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南部和西南部山区都要领先于西北部山区。

二是资本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山区开发进程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开发使山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再投入资本量仍总量偏小、生产再投入的不足,同时也导致了很多在山区开发中已被证明的科技兴山模式和高新科技难以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制约了下一步山区在广度、深度上的后续开发。

三是山区综合开发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主体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补偿

山区综合开发把林业作为一项产业,无论是公益林,商品林还是经济林,经营者的目的都要获取回报,只有丰厚的回报,单位、个人才会争相投入发展,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但是林业又是一项特殊产业,所产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要明显高于本身的经济效益,很多公益的效益不能以货币形式反映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投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在相当程度上扼制了山区开发的进一步持续推进。

四是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我市山区近年来仍以出售原料或初级加工品为主,虽以主导产品为基础组建了一些加工、流通企业,但加工规模和能力不大,各环节之间仍是单纯的市场买卖关系,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是很强,深加工产品较少,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名牌产品、支柱产品更少。

五是山区综合开发中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外向开拓力度不大

以山区为特色和优势的部分新兴产业如无公害食品、森林旅游业已开始起步,但规模、水平相对于本身具备的优势而言仍差距较大,在山区综合开发中面向国际大市场的合资、合作项目和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外向开拓前景广阔,潜力较大。

四、溧阳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突破,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来规划。

紧紧围绕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业规模和区域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的转变,从而增加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二)遵循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贡献。

2、基本原则

一是开发为民的原则。

坚持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全过程,把为民造福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是注重效益的原则。

坚持把“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基本要求,将有限的投资向开发效益好的项目倾斜,把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提高开发效益紧密结合好,努力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科技领先的原则。

坚持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先进管理方法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努力在提升开发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开发成效上下功夫。

四是务实创新的原则。

坚持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贯彻到农业综合开发的各个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机制,把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农产品有机结合,把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努力形成投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清晰明了的农业综合开发格局。

五是统筹规划的原则。

坚持把经营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做到统一布局,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分年实施,连续投入,形成规模。

力争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努力做到开发一片,成效一片,致富一方。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因地制宜建设经济林果及食草畜禽等生产基地,加大科技示范园区项目的建设力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特别是以经济林果贮藏、保鲜、加工项目。

形成一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并成为农业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和吸引“三资”开发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平台。

在兼顾发展其它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建成果品、茶叶、特色蔬菜、草食畜禽等重点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开发改造低效宜林山地(岗坡地)8万亩,建设一批经济林果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市县财政按有关政策相应配套投入。

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丘陵山区开发,吸引三资3亿元以上。

项目区实现亩均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比非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五、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丘陵山区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十二五”期间,主要围绕经济林果、特色蔬菜、食草畜禽、观光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综合效益。

(一)经济林果

1.果树:

重点发展特色水果、应时鲜果,建设无公害生态观光果园;

发展设施草莓、避雨及棚架栽培水果;

强化采后商品化处理,突破贮藏加工;

延伸果树产业链,扩大出口创汇。

“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果树5万亩。

南部山区横涧、戴埠、天目湖、新昌、南渡、周城、社渚以重点发展桃、梨(李)、葡萄、枇杷、杨梅和草霉;

北部山区上兴、上沛、竹箦、后周、前马、上黄重点发展梨、桃、黑霉。

2.茶叶:

以推广适应性强、适制性好的无性系良种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步伐,建设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

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全自动机械化加工、包装技术,做大做强名茶品牌。

“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新发展高标准名特茶生产基地4.4万亩。

重点发展优质无性系良种,在南部山区发展高档珍稀白茶及无性系早芽品种,北部山区发展以小叶种无性系为主,全面提高茶叶的品质和档次。

3.竹业:

加大竹类资源特别是高效、优质的原料竹基地的培育力度和竹林集约经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竹材附加值,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增强丘陵山区出口创汇能力。

推广竹林资源结构调整技术、竹园深翻改土技术等;

建设笋材两用竹、材用竹、观赏竹基地;

扶持竹业加工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竹地板、竹炭、竹纤维、竹工艺品加工,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加工企业。

(二)特色蔬菜

重点发展丘陵山区特色蔬菜品种和适宜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

大力推广蔬菜穴盘育苗技术、合理间套作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技术、蔬菜防虫网栽培技术;

加快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以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为重点,加快蔬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十一五”期间,全市丘陵山区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

重点发展竹笋、蕨菜、香椿等高档特色、野生蔬菜及溧阳白芹为重点的特色蔬菜。

(三)食草畜禽

充分利用丘陵山区岗坡地资源,建设优质牧草基地;

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

推广牧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食草畜禽。

“十一五”期间丘陵山区新发展优质牧草基地2万亩。

以西南部山区社渚、周城,北部山区竹箦、上兴、上沛、后周为重点,充分依托溧阳市春晖乳业有限公司、常州天目湖鹅业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功能,发展奶牛、鹅业生产,年饲养量奶牛达到3000头,鹅200万羽以上。

(四)观光农业

充分利用天目湖的知名度及其特殊的旅游观光地位,着力建设依山傍水,点、线、面协调布局,内部景区相互协调、错落有致,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于一体、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现代观光农业。

结合周边农村民俗文化,推出不同季节和时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节日,开发农产品提供型、农业空间提供型、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提供型的旅游农业产品。

开发利用丘陵山区果花种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珍稀食用菌种植和竹园林木资源,打造一批具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形成以天目湖为中心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疗养、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特色观光项目。

六、“十一五”期间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实施重点丘陵山区开发项目15个,其中重点山区开发项目5个,一般山区开发项目10个,项目规划实施面积22000亩,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