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14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大理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

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

在这方面,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

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B.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风格。

 C.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

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

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

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

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

“记不得了。

侦探问:

“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

“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

“这就奇了!

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

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

”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

“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

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

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

“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

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

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

“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

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分)

6.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

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

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

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

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

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

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

”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

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

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

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

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

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

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以色列有句老话:

“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

”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

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

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

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

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

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9.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

熟悉

B.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

夸耀

C. 

非我莫能为莫:

D. 

人穷则反本反:

通“返”,追溯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但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的宠幸,嫉妒屈原的才能。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屈原草拟法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

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忠诚可信,却遭怀疑,受诽谤,所以产生了怨愤;

《离骚》大概就是从怨愤中产生出来的。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

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②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滋,当“繁”解释。

③荣:

犹“花”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

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式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式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

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15.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

氓》中写氓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现自己想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日本放送协会近日播放相关纪录片,破天荒地第一次公开731部队成员逾20小时的“认罪录音”。

 B.杨振宁说: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那是非常可笑的。

 C.北大教授饶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先进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相比科学,中国古代的技术稍好些,但总体也是落后于西方的。

 D.在结束高三的彷徨、疲惫与挣扎后,很多同学压抑已久的心灵得到解放和宣泄,童心、玩心都在大学校园里毫无遮掩地进发并燃烧。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C

一定

并且

因此

D

尽量

因为

进而

所以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在绘画中, 

① 

,它是指绘画时不把画面画满, 

② 

,以求画面的空旷和辽阔,引发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这种“空笔”在诗词作品中,称之为诗词空白艺术。

它是以空白激思考、以停歇激想象的艺术方法,通过突然中止正在叙述的事情,突然停顿正在描写的事物, 

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某知名专家说:

“只有摄取足够多的钙质,身体才会健康。

”这告诉我们,如果摄取足够多的钙质,身体就一定会健康。

健康多么重要啊!

一旦我们拥有了健康,就可以避免痛苦和烦恼。

如果我们拥有了健康,就可以获得成功与满足。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①摄取足够多的钙质,身体不一定就会健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60分)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

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

“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就像白玉上多了一个瑕疵。

白羊们因为主人的宠爱而瞧不起那只黑羊,可黑羊却依旧默默地忍受着嘲讽,跟在羊群后面。

冬天到了。

在一场暴风雪中,汤姆与羊群走散了。

暴风雪停息,漫山遍野银装素裹。

汤姆四处寻找,哪里还有羊群的影子?

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一个晃动的小黑点,跑过去,果然是那只黑羊!

其他的白羊也在那里。

汤姆高兴地抱起那只立功的黑羊:

“多亏有了你!

”白羊们“咩咩”地叫着,似乎也在感谢黑羊,让它们能重回主人身边。

而黑羊呢,依旧默默地跟在羊群后面。

春天,汤姆的羊群里又多了几只黑羊,他的歌声依旧嘹亮:

“我的羊群啊,多么可爱……”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段考

(2)

语文参考答案

1.B (B“地域特征”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文化特征”,原文第二段为“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2.B (B“不具有侵略性”错,原文第三段为“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3.A (A“内涵不同”错,两种文化表现出的不同是在文化思想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原文第二段为“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

4.B (B“脾气暴躁的人”错误;

此处是因为侦探怀疑“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才使他生气,从文中其他地方看不出他脾气暴躁。

5.他只记得牙齿不记得人,一心只扑在牙齿上,可见他做事专注,医术精湛;

他从来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医德高尚,为人正直;

他特意记住了抢首饰的盗匪特征,跑去告诉巡捕房的人,可见它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

6.突出华大夫的性格特征:

认得牙而不认得人,可见他做事专注;

照应前文“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人们自此才知道,华大夫之所以不记得人的长相,是因为他一门心思全在牙上,因而医术精湛;

体现文章主旨,人只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7.C (C“苏轼……注重独立思考”张冠李戴,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8.B (A“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

C“不同类型的文章”错,文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

D“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逻辑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