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184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中考补充材料文档格式.docx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4)赋:

即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5)比: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6)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4.内容题材:

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一、婚姻等,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5.表现手法:

一是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是以四言形式为主,比较整齐,但并不拘泥,也有二字至八字一句的形式;

三是重章叠唱,反复咏叹,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四是押韵方式灵活多变,多数为隔句用韵;

五是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表达细腻的思想情感、描摹事物的特征,。

6.地位及影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它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诗经》的流传,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里就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儒家派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后焚于秦火,由学者口头传诵得以流传。

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魏晋以后,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亡,《毛诗》独行于世,即现在的《诗经》,汉以来为“五经”之一。

与《诗经》相关的试题

1.《①》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②”“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两句就出自《③》这首诗。

①《诗经》②风③蒹葭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民歌作品,共计305篇,故又称“①”。

《诗经》作品按照诗歌内容分为②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蒹葭》篇中,由蒹葭引出③,就属于典型的“兴”的手法。

①“诗三百”②风雅颂③对伊人的思念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_____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_____,是各地的歌谣,我们学过的《_____》就出自“秦风”。

305国风蒹葭

4.《①》,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最精华的部分“②”,是各地的歌谣,我们学过的《关雎》和《③》都选自这部分。

①诗经②风(国风)③蒹葭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至春秋的诗歌①篇(首),故也称“诗三百”。

②是全书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在《蒹葭》中,③(填诗句)便是用秋景起兴,引出思念的对象“伊人”。

①305②《关雎》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可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西汉时被尊为①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②是其中的一首,它抒发了诗人思念秋水中的伊人③之情。

①儒②《蒹葭》③而终不得见的惆怅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①时期的诗歌305篇,故也称“②”,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蒹葭》属于“风”“雅”“颂”中的“③”。

春秋诗三百风(国风)

8.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①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采用了起兴的表现方法,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以雎鸠起兴,引出淑女和君子;

又如《蒹葭》中“②”,就是用③起兴,引出④。

①儒家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③蒹葭④伊人

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①,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

《蒹葭》是其中的一篇。

诗中创设一个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特征的②(季节)凌晨的景色,在这个情境中主人公浮想联翩、幻觉迭现,呈现了交错、反复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爱情的真诚和执著。

三章的起始两句都采用了③的艺术手法,起到了使主人公触景生情和平衡结构的作用。

诗歌总集深秋(秋)兴(起兴)

10.《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分为_____三部分。

其中一首选自《诗经·

秦风》的《______》(诗名),作者用秋景起兴,主要写一个痴情人苦苦追寻心上人的心理和感受,也是现代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取材来源。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歌总集风、雅、颂《蒹葭》

1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_____”。

这些诗歌分为_____三部分。

其中《关雎》是一首爱情恋歌,记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念过程,描写了他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也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记述__________。

诗三百风雅颂

示例:

一个男子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过程,描写了他由于对恋人痴情产生幻觉的相思。

1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

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分为、雅、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为、比、。

其中《》选自《诗经·

国风·

周南》,是诗经的首篇,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风颂赋兴关雎兴

13.《》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又称“诗三百”。

分为三部分,其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其中的爱情诗大多在诉说相思之苦,如我们学过的《》就描写了一个男子想追寻所爱之人但路远水长,不能如愿,因痴迷而产生幻觉的情景。

诗经风、雅、颂《蒹葭》

1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____部分,大都是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风物和婚姻恋爱等都有真实的描写。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如《蒹葭》,全诗是起____而后再用赋法,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写景发端,描绘出一幅秋苇清苍、露重霜浓的景色,这样的景色触动了主人公____之情。

《国风》;

兴;

思念“伊人”

1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①时期的诗歌305篇,故也称“②”,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蒹葭》属于“风”“雅”“颂”中的“③”。

二、《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2.编者: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33篇,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12国次序,自春秋后期至秦二世元年,概括245年之间的史实。

3.内容: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

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4.地位及影响: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其文学价值很高:

首先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如荆轲英勇壮烈(《燕策》);

其次,叙事生动,铺张渲染,有不少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

此外,还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寓言等以增强表达效果。

寓言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典故。

与《战国策》相关的试题

1.《战国策》是西汉末

(1)编定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阐述道理时善于运用讽喻的手法,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

(2) 的事例中感悟出(3) 的道理,讽喻齐王接受自己的建议,鼓励臣民进谏。

(1)刘向

(2)示例:

与徐公比美 (3)示例: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战国策》是一部_____史书,由西汉时期_____编订。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其中的一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巧妙的用自己与_____的故事,去讽喻指出齐威王受蒙蔽更严重,劝说其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国别体刘向城北徐公比美

3.《战国策》是①(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②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③(人物)比美来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

①西汉(汉代)②国别 

③徐公

4.《战国策》是一部_____体史书。

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有文学价值。

汉代_____在原《国策》等书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写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为例,用_____的方法规劝齐王,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使齐国大治。

(1)国别

(2)刘向(3)讽喻

5.《战国策》是一部①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由汉代②根据战国史书编校整理成书,《战国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这一特点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为③的描写。

国别刘向邹忌与齐王对话

6.《战国策》简称《国策》,属国别体史书,是汉代①根据历史文献整理编辑而成。

全书分西周、东周等②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描述了邹忌③的故事,刻画了邹忌这个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形象。

①刘向②十二③运用巧妙的比喻,委婉地规劝齐威王纳谏

8.《①》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其中,《②》一文,讲述了主人公以③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己与徐公比美

9.课文_____选自《战国策》,这是我国古代一部_____史书。

由汉代刘向整理改编而成。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_____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别体 狡兔三窟,或狐假虎威,或南辕北辙

10.《》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史书。

其中《唐雎不辱使命》篇,以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出战国时期 在政治激辩时的智慧和勇气。

战国策国别体谋臣策士

1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

(1)”。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战国策》是一部

(2)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就记述了邹忌的政治主张:

国君要(3)、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1)四书五经

(2)国别(3)示例:

善于纳谏

三、《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与孟子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以民为本”上。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今本《孟子》共七篇,篇分上下。

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或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长于雄辩,言辞犀利,结构谨严。

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善于用问答形式,尤其长于反问。

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对后世散文影响极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一.民本思想

二.仁政学说(核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他在文中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其中的“人和”、“得道”即得人心,人心归顺,所向披靡。

由战争之道上升到治国的道理。

三.道德伦理(即仁、义、礼、智)《鱼我所欲也》讲的就是“义”的重要性,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相似。

理解默写

①孟子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②第二段的过渡句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在思想方面磨练的语句是:

苦其心志;

在生活方面磨练的语句是: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为方面磨练的语句是:

行拂乱其所为

④这样艰苦磨练的益处(目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从正面论述,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的语句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此孟子还强调了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⑥论说错误挫折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的语句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⑦论说改正错误,战胜挫折必须经过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才能有所作为的语句是: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从反面论证艰苦磨练的重要性的语句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国恒亡”的原因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⑾论证“死于安乐”的语句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⑿分析亡国的原因(阐明“国恒亡”原因)的句子是:

⒀从个人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的道理的语句是: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语句是:

两者一正一反,互为补充,使论证严丝合缝。

相关试题:

1.东城:

儒家经典《孟子》相传①所作。

它长于言辞,善于用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在逆境中成长的例子,是为了阐明②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则用③的事例,论证了即使普通人也有“舍生取义”之心的看法。

孟子及其门人生于忧患(乞人)不受嗟来之食

2.朝阳:

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告诫我们要胸怀宽广,宽恕待人;

① 

认为人都有“本心”,道义尊严比生命更为重要,《 

② 

》一文中的“舍生取义”和 

③ 

的故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孟子 

鱼我所欲也 

不受嗟来之食(行道之人和乞丐不接受施舍)

15、怀柔: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郓城市)人,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是中国 

②典籍中的一部。

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篇提出了于国于民都要有 

意识的观点。

①战国②儒家③忧患

3.名著阅读(3分)

《孟子》是①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②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通过严密论证,提出了③的主张。

①儒②战国③舍生取义

4.名著阅读(3分)

《孟子》是家经典之一,书中对修身、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

《孟子》中的文章善用比喻来讲道理,《鱼我所欲也》一文用比喻生命和道义,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

1.儒2.鱼和熊掌3.舍生取义

5.孔子之后的_____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其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充分第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还强调“义”的重要性,在文章《_____》中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他的文章观点精辟,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论证严密的特点在《生于忧患,死于与安乐》中体现为_____。

(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特点等角度任选一个简析即可)

①孟子②鱼我所欲也③列举了舜、傅说等名人的一系列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论据确凿且有代表性,增强了说服力。

6.《孟子》是_____家经典之一,它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他认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_____”。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在《_____》一文中,他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困境造就人才,多难才能兴邦”的道理。

①儒②舍生取义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早年当过鲁国的下级官吏,后曾周游列国,没有被各国诸侯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著述,他创办私学,相传有3000弟子,特出者70余人,他被奉为封建社会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在教育方面,他提倡“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对于教学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至理名言,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有关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的言论,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有的已形成格言,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论语》是儒家经典,首创语录体,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共20篇。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明清时科举必读的“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1.《论语》是①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有关②的问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格言莫过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①儒家②修身做人

2.《论语》是①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记录了② 

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及学习方法等,如“礼让为国”、“见贤思齐”、“有教无类”。

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③ 

的辩证关系。

①儒 

②孔子及其弟子③学与思

3.《论语》是①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② ”。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比如关于学习态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于学习方法的③等。

(1)儒家

(2)四书五经(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是①家的经典着作之一,首创②体。

《论语》中多记录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意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说求知要实事求是;

沿用至今的成语③既强调了在学习方面不断温习的重要,也阐明回忆过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的道理……

儒语录温故知新

5.《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辑录_____的语录,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则,阐述了的辩证关系。

①孔子及其学生②儒③学与思(学习与思考)

6.《论语》是一部记录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其内容涵盖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方面。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以散文的形式合作撰写而成,其内容涵盖孟子政治思想、哲学理念以及人生道德修养等方面,其中《鱼我所欲也》以二者不可得兼设喻而引出的“舍生取义”精神,激励许多志士仁人实现了人生理想。

《论语》和《孟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中国人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先秦以后,人们将孔、孟并举,将他们的学说统称为“”。

孔子及其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