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697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救灾储备库可研报告Word格式.docx

6、《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

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指南》

8、《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

9、第七师124团团域总体规划以及提供的相关资料;

10、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

1.2.2气象地理、地质资料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3集;

(2)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2.3工程基本设计标准

建筑分类:

三类

耐火等级:

二级

屋面防水等级:

Ⅲ级

抗震设计烈度:

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分组第三组。

1.3编制原则范围

1.3.1编制原则

①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根据项目建设的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订建设规划,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中。

②对工程从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最优方案,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③符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区发展规划。

④项目建设遵守经济合理、技术可靠,充分考虑环境建设需求,满足建设项目需要。

1.3.2设计编制范围

根据国家计委计办投资[2002)15号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试用版>

》的通知中<

关于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的要求,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①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②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手续和依据

③工程项目的任务和规模

④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基本设想

⑤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⑥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安排

⑦工程项目实施期的管理

⑧程项目建设投资的估算和筹资计划

⑨工程项目社会效益的评价

⑩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论证

1.4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4.1项目区概况

第七师124团位于天山北麓,古尔图河和四棵树河之间的倾斜平原上,地理坐标东经84º

02’24”至84º

15’00”,北纬44º

20’00”至44º

42’11”,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平均8公里,全团土地面积142万亩,山区和戈壁牧场88万亩,平原垦区面积近52万亩,现有耕地14.39万亩。

经过50多年几代垦区人的艰苦奋斗,建成一个以农业为主,农工牧林商全面发展的机械化的生产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国营农场。

团场经济发展迅速,职工收入稳定上升,安居乐业。

人员结构:

全团总人口2.05万人,其中职工6799人,在职职工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高中以上学历占36%。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0人,占职工总数的16.78%,人口素质较高,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其中:

中、高级职称人员360人。

2013年播种面积14.6万亩,其中:

棉花5万亩,小麦2.8万亩,番茄1.5万亩,玉米2.2万亩,甜菜1万亩,青贮1.1万亩,苜蓿0.5万亩,枸杞种植面积0.12万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0.48万亩。

2012年营业总收入22476万元,营业外收入1883万元,营业成本20461万元,营业费用226万元,营业税及附加0.6万元,管理费用460万元,财务费用655万元,营业外支出1836万元,实现利润720万元。

资产总额24476万元,负债总额15628万元。

所有者权益6848万元,资产负债率63.85%。

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31869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23771万元;

第二产业2041万元(工业1280万元,建筑业761万元);

第三产业6057万元。

职均收入12000元(16982元),人均收入4800元。

2013年营业总收入23241.38万元,营业外收入4282.76万元,投资收益214万元,营业成本20818万元,营业费用88万元,管理费用1434.63万元,财务费用283.26万元,营业外支出3881.99万元,实现利润1234.64万元。

资产总额51373.49万元,负债总额32912.32万元。

所有者权益18461万元,资产负债率64.06%。

124团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满足兵团北疆五、七师、及周边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区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应急事件24小时救灾物资调运需求。

1.5研究结论

1.5.1研究结论

第七师124团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成,使第七师基层团场救灾物资配套设备和救灾条件不匹配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和健全,在应对灾害时,能及时做出反应,应对灾害。

项目的实施将会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兵团第七师实际情况和南北疆分库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体系。

对兵团北疆的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5.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见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建设规模

1

建筑面积

平方米

1008

2

道路面积

1502

3

绿化面积

540

4

室外管网

150

劳动定员

5

项目建设期

项目总投资

万元

280

固定资产投资

246.71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的提出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的破坏和影响程度是巨大的。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今日我们不得不面对深重的灾难,泥石流、海啸、地震、沙尘暴等在多个国家、多个地区间上演,这使得人类在生命、财产方面遭受重创。

灾难的频发使得人们开始对应对灾害的措施有了警觉。

2004年胡锦涛忠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保持清晰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经济发展了,不等于灾害减少了,要防止灾害将已到手的成果化为乌有。

必须提高警惕,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充分准备减轻灾害损失。

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的水喝、有衣服穿、有住处、有病能医、灾区的孩子有学可上这是对救灾物资储备的基本要求。

民政部要求受灾后24小时之内灾民得到救助,这对于在当地能解决的方便面、大米、蔬菜、清洁水等轻便救灾物资是不难做到的,但对于帐篷这类重型物质来说,需要从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中央级救灾物资仓库运来,时间就是考验,这就需要当地能有救灾物资储备库来储藏这些应急物品。

近年来,我国对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力度,全国各地不断进行物资储备库建设,到2009年底已达到24个,覆盖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

目前这种建设力度还在不断加大。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完善救灾救济管理体制的举措

救灾储备库的建设,是构建国家及兵团北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的需要。

为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使发生灾情时,灾民能尽快得到物资救援,近年来,国家在一些地方建立了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代储单位,储备物资在紧急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民政部门救灾和安置灾民的工作水平。

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建设之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完善救灾救济管理体制是这一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规划中提到,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

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

建立县、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有效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2.2.2项目的建设是切实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要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是触目惊心的,不仅包括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失。

因此,面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为切实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建设适度规模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是一个必要性的选择。

本项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模为1008㎡,建设位置选址符合《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规定。

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兵团北疆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为救灾备灾工作提供强力的保障,将大大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维护灾区正常秩序发挥巨大的作用。

2.2.3项目的建设将为兵团北疆地区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保障

只有在和谐与稳定的环境才能讲发展,中国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国际局势及国内大好发展形势。

而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不断,从南方到北方许多地区都经历了重大的灾难,受灾人数上亿。

项目区常年受自然灾害危害,很多地区受到严重的雨雪、冰雹袭击。

为了使灾区可以平稳度过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及时提供救灾物资。

由于北疆各师距离乌鲁木齐市的实际距离均在200公里至1000公里以上,救灾物资的24小时紧急调运难以完成,第七师124团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42’11”,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平均8公里

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满足兵团北疆五、七师、周边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区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应急事件24小时救灾物资调运需求。

由此在第七师124团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十分必要、可行的。

第三章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

3.1.1现状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区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度高、损失严重等特点。

特别是近年,雪灾、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第七师经济以农业为主。

由于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全师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灾害频发地区。

多年来,旱灾、风灾、雹灾、沙尘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

3.2建设规模的确定

3.2.1确定建设规模的原则

①符合客观实际原则

②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原则。

③依据项目区应急救灾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及密度、经济、地理、交通、服务半径等多种关系原则。

④符合兵团以及项目所在地资源配置原则。

⑤满足救灾物资储备库功能使用的基本要求。

3.3.2建设规模的确定

我国《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办法》、民政部《救灾储备物资管理规程》等文件中明确指出,救灾储备物资是指各级民政部门存储和调用的,用于救助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保证其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并规定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救灾储备物资的采购、存储、接收和调运,是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直接管理部门。

根据国家民政部发布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相关要求,救灾物资储备库辐射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作为确定储备物资规模的依据。

42’11”,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平均8公里,全团总人口2.05万人。

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相关要求,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应符合表1规定:

表1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分类表

规模分类

紧急转移安置人口

(万人)

总建筑面积

(m2)

中央级(区域性)

72~86

21800~25700

54~65

16700~19800

36~43

11500~13500

省级

12~20

5000~7800

市级

4~6

2900~4100

县级

0.5~0.7

630~800

由于兵团的特殊性,救灾物资储备库按县级库设计。

表2功能用房分类表

库房

19563

~23368

14673

~17661

9781

~11684

3985

~6641

2213

~3321

394

~552

生产辅助用房

616

462

308

277

77

管理用房

1015~1093

856~933

678

~750

422

~495

228~285

73~95

附属用房

563~609

543~552

506~518

292~304

179~192

85

合计取值

21800

~25700

16700

~19800

11500

~13500

5000

~7800

2900

~4100

630

~800

根据以上分析及项目的实际需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为1008平方米;

救灾物资储备库房屋建筑包括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

第四章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4.1项目建设地点

4.1.1选址原则

(1)符合第七师区域总体规划的原则。

(2)满足项目区域对给、排水、供电的要求。

给水可就近接入,满足水量、水质要求,具备供水可靠性,排放可满足当地环保机构的要求,便于将生活污水就近排入市政排污管网。

供电有可靠的保障,且能达到项目的负荷要求。

(3)安全的原则,防洪、防震、防地质灾害。

(4)注意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尽量不砍伐树木。

(5)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近期和长远,局部和总体的关系。

(6)以地质资料为依据,尽量使用天然地基,减少工程造价。

(7)符合建筑的采光和通风要求。

4.1.2项目建设地点

①选址依据

A、第七师区域总体规划。

B、用地现状及现有建筑物的平面布局位置。

②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

第七师124团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地点为第七师124团,待建场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呈东南高西北低之走向,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纵向坡降为0.1~0.2﹪左右。

项目建设场址的优点:

①位置较合理,符合项目建筑的总平面设计要求,同时也符合第七师124团区域总体规划。

②建设场地基本平坦,无不良地质现象。

③项目对邻近建筑无遮挡,可满足建筑的采光、通风要求。

④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可充分利用园区室外配套管网,节省开支。

4.2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

项目区124团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属北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热量丰富。

≥10℃的有效积温1400℃左右,日照充足,年蒸发量1799毫米,年降水量为182.1毫米,空气干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该地区绝对最高气温41.8℃,最低-36.3℃,无霜期182天,全年日照总时数2514.4小时,适宜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甜菜、瓜果等,作物生长季节风向多为西北风,灾害气象主要是,干热风和冰雹等,最大冻土深度1.40米。

项目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降水量小,平均年降水量为182.1毫米,蒸发量大,年均蒸发量在1799毫米,空气干燥,湿度小。

山区牧场降雨量稍大,北天山北坡,年降雨量达400-600毫米,最大降水量带可达800毫米。

(2)工程地质条件

124团辖区置于两河冲积平原之间,垦区东西两侧略有隆起,构成南北狭长的带状地形,海拔高程504-325米。

地形走向总趋势南高北低,平均地面坡降7‰-3‰。

由于两河冲积扇的形成时间和强弱的差异,导致局部地形走向有所变化,高泉区地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略有倾斜,至双河区又逐步转为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地貌由南向北可分为冲积山前倾斜平原和冲积沉积平原,由干旱荒漠平原的特性地貌逐步过渡到沼泽的地貌景观。

根据各层岩土的原位测试成果及室内试验成果,对场地地层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如下:

第一层:

耕土,该层土处于冻土深度范围内,受人为因素及外界气候影响较大,且富含植物根茎,严禁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应彻底挖除。

第二层:

粉土,该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

天然含水量为19.4%,质量密度为1.89g/cm3,干密度为1.58g/cm3,塑性指数8.9,压缩系数0.545Mpa-1,压缩模量3.15Mpa,湿陷系数为0.003,自由膨胀率19.5%,标贯击次为3.5击,承载力特征值120KPa。

该层岩土处于稍密状态,具中等压缩性,无膨胀。

第三层:

粉质粘土,该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

天然含水量为23.6%,质量密度为1.96g/cm3,干密度为1.59g/cm3,塑性指数12.9,压缩系数0.30Mpa-1,压缩模量6.17Mpa,湿陷系数为0.002,自由膨胀率69.333%,标贯击次为5.3击,承载力特征值150KPa。

该层岩土处于稍密状态,具中等压缩性,中膨胀潜势。

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相对应的基本地震烈度为8度。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从场地土的性质判定,场地属于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Ⅲ类,属于相对有利地段。

(3)市政基础设施情况

①给排水:

水源由项目区附近给水管网供给,建设地点附近有接口处,并能满足需要,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CJT3020-93。

在项目北侧自来水管径为DN300的生活用水管道,可满足生活及消防用水。

排水:

本项目的排水由项目区城镇排水管网集中统一排出,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城市排水管网。

②供电:

由项目区附近供电线路接入,电量可满足项目施工用电与建成后运营所需要的电能。

项目区现有变压器线路10(KV),完全能够满足项目需求。

③供暖:

热源由项目区附近城镇集中供热管网接入,采用70℃—95℃的热水做热媒,热量可满足新建项目的采暖要求。

综上所述,项目区现有良好的供水、排水、供电、供暖等公用设施,为项目的建设提供较好的配套条件。

(6)交通通讯条件

项目位于124团,交通非常方便,程控电话可通全国各地,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优越。

(7)材料供应情况

1、水泥:

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种水泥,可在奎屯水泥厂或奎屯建材市场定购。

2、红砖:

本地区附近有多家质量较好的粘土砖厂,可满足工程需要量。

3、砂、石料

本地区奎屯河坝有专业机械化生产设备生产的砂、石料,可生产各种规格的粗细骨料,能足量供应市场。

4、钢材、管材、线材等其它建材

均可在就近建材市场或奎屯建材市场定购,且产品品种及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满足工程所需。

(8)施工条件

建设场地道路与城镇区道路相通,交通便利。

施工用水、用电可由城镇管网(线路)就近相连接,为达到预期的工程实施进度提供了良好的施工条件。

场址评述:

环境安静、场地无污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要求。

项目建设地点地理位置优越,远离城镇中区,适合项目建设。

东南面临路,交通条件方便。

场址供暖、供电、供水依托城镇已有管网(线路)就近连接,可节省外围公共设施的投资。

第五章建设方案

5.1指导思想

(1)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类功能空间,注重建筑使用功能的设计和建筑形象的塑造,以人为本。

(2)在满足总体规划前提下,周围建筑既保持和谐统一,同时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创造出优雅、舒适、高效、安全的室内外建筑环境。

(3)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组织交通流线,达到通顺便捷,互不干扰,并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利节能。

(4)遵守国家现行政策、法令和有关规范规程。

(5)积极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达到合理、高效、经济、卫生、安全等要求。

(6)注重环境保护,充分满足环保要求和噪声控制,采用低噪声设备,土建工程采取隔声、吸音措施。

(7)树立消防预防为主的意识,加强消防安全设计。

(8)根据各功能要求,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建筑装修标准,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5.2建筑规模

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总建筑面积1008方米,一层排架结构,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

5.3总平面设计

5.3.1设计依据

(1)项目规划平面图;

(2)项目用地现状图;

(3)第七师124团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建议;

(4)国家、自治区、兵团有关规范和规定。

5.3.2总平面布置说明

根据项目区总平面图,第七师124团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地点在124团,场地周围道路、水、电、供暖等市政设施齐备(具体详见总平面布置图)。

5.3.3总平面布置

项目建设应按照有关标准执行,在平面布置宜按生产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辅助用房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力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救灾物资储备库应独立建造,不宜同其他部门、单位合建于同一建筑。

2、总平面布置应根据近远期建设计划的要求,立足于一次性规划,大时可分期建设;

3、储备库与生活区建筑应分区布置,避免互相干扰;

4、储备库内道路布置应便于物资的搬运、转移,并符合消防要求;

5、储备库建筑不宜临近城市干道布置;

6、总平面布置应有适当的绿化用地。

表1救灾物资储备库功能用房布置和面积分配详见总平面布置图。

5.3.4建筑方案

第七师124团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建设主体一层排架结构,库房总高度7.50米,采用双坡屋面,檐口高度6.0米;

附属用房层高5.0米。

建筑面积为1008平方米,建筑东西长84.0米,南北宽12.0米。

考虑到救灾物资库平时存放物品为帐篷、衣服、棉被、食品、水等,本建筑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为丙类仓库,库房每个防火分区不大于1000平方米;

则本工程分为四个库,每个库房建筑面积为216平方米,设计使用年限50年,屋面防水为Ⅲ级。

二级耐火等级设计。

5.4建筑设计

5.4.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