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721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货币与金融13文档格式.docx

投机动机:

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货币需求函数:

L=L1(Y)+L2(i)

交易性需求:

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构成,与国民收入成正比;

投机性需求:

投机动机构成,与利率成反比。

流动性陷阱:

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无限增大。

人们愿意持有大量货币而不是债券。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

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

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

其他因素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基本假定之上。

恒久性收入:

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的收入。

恒久性收入与所需货币成正比。

财富构成:

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

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要的货币越多。

货币需求函数(一组正比,二组反比,三组随机)

M/P=f(Yp,W;

rm,rb,re,1/p·

dp/dt;

μ)

一组:

Yp代表恒久性收入;

二组:

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rm,rb,re:

代表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1/p·

dp/dt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三组:

μ代表随机因素的影响总和。

恒久性收入中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财富总额:

个人所能持有的货币以其财富总额为上限。

但个人财富难以计量,就提出“恒久性收入”的概念。

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

(同向)

(2)财富构成:

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

(3)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反向):

其他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定期存单)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会越少。

如果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持有货币意味着损失,人们就会减少货币持有量。

(4)其他因素:

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随机因素:

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货币需求的过程。

货币供应量:

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应量在数量上等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两者呈一一对应关系。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原则:

资产的流动性

M0=流通中的货币 

M1=M0+单位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广义货币供应量

①M0是指企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体、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总和(即通常所指的现金)

②M1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即流通中的货币和单位活期存款。

因其流动性较强,是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

③M2是我国广义货币量,包括M1以及一些准货币(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是研究宏观调控的主要变量。

社会融资规模:

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中获得的资金总额。

是一个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包括的机构:

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公司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从市场看,包括:

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

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

未来条件成熟,可能会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

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筹资

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

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

货币供给量包括:

现金、存款

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

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中央银行增加一笔信用通过不同渠道注入银行体系;

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来源增加,商业银行用新增信贷资金发放新的贷款,新贷款派生新增存款,存款又成为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来源。

制约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因素:

存款准备金率、提取现金数量、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

基础货币(B):

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

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货币乘数(K):

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

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

其中,货币结构比率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所占的比重。

M=B×

K

货币均衡:

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总量货币均衡的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性货币失衡:

货币供应量<

货币需求量;

货币供应量>

货币需求量(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①货币供应量<

供给不足的情况,很少出现。

②货币供应量>

供给过多,经常出现。

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

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不适当的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等。

后果之一是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结构性货币失衡:

货币供需总量大体一致,但货币供需结构不相适应。

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总体均衡,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表现,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社会总需求是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通过货币的多次周转而实现的社会购买力(MV)。

因此:

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关系,要求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论】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应当与GDP同步增长。

流通领域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

货币数量与物价上涨的关系:

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不相应下降。

物价自然上涨(剔除通货膨胀影响的物价上涨)的因素:

①劳动生产率提高在技术或劳动密集型程度不同的部门并不一致,从而造成“剪刀差”现象,调整时,一般是通过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结果必然是价格总水平上涨;

②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结果也是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上涨。

【结论】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

M1′=Y′+P′

M1′: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Y′:

GDP增长率;

P′:

物价水平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物价自然上涨率

通货膨胀:

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类型: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输入型、结构型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是指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

①自发性:

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

②诱发性:

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诱使消费支出增长。

③支持性:

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分为:

②“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的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

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所引致的通货膨胀。

这实质上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现象。

(4)结构型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所引致的,即使总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

(1)公开型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故而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

一国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

过度信贷供给(直接原因);

财政原因、信贷原因(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

(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信贷原因引起信用膨胀,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

其原因包括,财政赤字的压力,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等。

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的需求政策;

积极的供给政策

紧缩的需求政策:

(1)紧缩的财政政策:

增税、减少政府开支、发行公债;

(2)紧缩的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积极的供给政策:

(1)减税;

(2)消减社会福利开支;

(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

(4)精简规章制度。

 

第二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央行的职能: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金融稳定;

提供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必要性:

集中货币发行权;

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

管理金融业;

对经济发展实行干预

中央银行活动特征:

(1)不以营利为目的

(2)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不对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它的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货币发行业务、对银行的业务、对政府的业务

央行对银行的业务:

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中央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

央行对政府的业务:

代理国库;

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集中准备金:

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并通过这部分准备金来管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最后贷款人:

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再抵押放款;

再贴现;

再贷款

全国清算:

各商业银行都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账户,各商业银行之间可通过该账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全国清算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并由此使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代理国库:

中央银行接受各级国库存款,又执行国库签发的支票办理转账手续或现金付款,成为政府的总会计和总出纳。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1.国外资产(外汇、货币黄金)

2.对政府债权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5.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

6.其他资产

1.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2.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3.发行债券

4.国外负债

5.政府存款

6.自有资金

7.其他负债

总资产

总负债

货币政策:

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一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要求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决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内容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①含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

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

②效用:

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少,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

③缺陷:

一是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

二是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是一剂“猛药”

三是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

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再贴现

是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

②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

③优缺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较大,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

由于商业银行还有出售证券、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所以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该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态度。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②公开市场业务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优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具优越性。

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二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三是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四是操作规模方向可以灵活安排,所以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局限性:

一是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二是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

消费者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直接信用控制:

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手段,直接对商业银行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

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间接信用指导:

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间接信用指导的主要方法: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道义劝告:

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或指示,或与负责人面谈等;

窗口指导:

根据金融市场、物价等经济状况对商业银行提出贷款增减建议。

中央银行选择中介目标的原则:

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中介目标(中介指标):

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的便于调控并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

具体包括:

利率(长期或短期)、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汇率等。

货币政策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

1、利率:

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具体操作有的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有的使用短期国库券利率。

原因包括:

(1)短期市场利率具有可控性:

央行可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或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改变资金供求关系,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

(2)短期市场利率具有可测性:

该利率与各种支出变量有稳定联系,央行可通过收集各方面资料对利率进行定量分析与预测

(3)短期市场利率具有相关性:

该利率的变化会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资金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改变其行为,最终达到收紧或放松银根等目的

2、货币供应量:

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可以用作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的货币总额。

(1)就可测性而言,是因为它们都分别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可以随时进行量的测算和分析;

(2)就可控性而言,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虽然不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中央银行可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调整准备金率及其他措施间接的控制

(3)就相关性而言,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就能控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从而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1)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2)基础货币:

满足可测性与可控性要求,数字一目了然,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为理想的中介目标。

4、通货膨胀率:

即设定一个适合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予以盯住,如果通货膨胀率处于正常范围,参考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状况,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

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范围,暂停其他项目的调节,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操作目标(操作指标):

当中介目标不受中央银行货币工具直接影响时,可以根据操作指标判断政策工具是否准确,但是需要等到政策实施后,才能看到结果。

操作目标包括:

存款准备金总量、基础货币、利率(国债利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传导机制是否顺畅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事实效果。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取决于:

(1)能够对货币政策变动做出灵敏反映的经济主体;

(2)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

(3)较高程度的利率汇率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①“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1)2006~2007年,从“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转为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2)2008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3)2010~2011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②正确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又称存款货币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和放款为主要业务,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是金融体系最核心的部分、机构数量多、业务渗透面广、资产总额比重大。

商业银行的性质:

是最典型的银行、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

区别

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是承担着资金融通职能的企业。

与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比较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它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

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

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齐全,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窄,经营不完全的信用业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

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

职能

内容

信用中介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

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支付中介

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资本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

使商业银行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

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工具,满足流通界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并使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与吸收资本的总额而扩张信用。

商业银行按机构设置分类:

单一银行制、总分银行制

商业银行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

专业化银行制、综合化银行制

按机构设置分类

单一银行制

不设分支机构,美国许多州立银行。

总分行制

设多层分支机构,英国是典型代表。

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按业务经营范围

专业化

只经营吸存发贷的传统银行业务。

综合化

可经营所有商业性融资业务,即全能银行制

专业化银行制:

传统银行业务(存款、短期工商贷款),其余的长期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等由专门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经营;

综合化银行制:

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不作限制,这种银行制度又称“全能银行制”。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

中间业务

负债业务

【注】商业银行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

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

这部分也称为权益资本;

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又以“吸收存款”为主。

吸收存款

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

借款业务

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

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将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