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58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0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docx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

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

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

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白族服饰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

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保安族男服

保安族(Bonanethnicminoritygroup)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

“保安”系本族自称。

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

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

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

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

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白色或黑色的“号帽”,  

保安族男服

里边穿白衬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身穿黑色翻领大襟长袍,束彩色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牛皮靴,显得威武潇洒、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

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

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

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墨绿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蓝色或黑色的土布裤子,有的穿过膝的长袍,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在喜庆节日里,保安族妇女上身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

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一般婚后妇女喜欢戴圆形白帽,黑色“盖  

头”,少女是戴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

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

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布朗族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

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

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

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的布朗族、施甸县布朗族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

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

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

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

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

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

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

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

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

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朝鲜族

朝鲜族(조선족)又称高丽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其余散居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

伽倻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

叙事诗“鸟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扎恩达勒”是类似山歌题材的民歌的统称,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高亢奔放,婉转悠扬;“雅德根”调是民间祭祀类歌曲。

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

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

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

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

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德昂族,现有人口1.5万(1990年),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

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

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

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

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

男女青年恋爱自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