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599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材料使用技巧两招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不是别人,正是国际知名的刑事侦缉专家李昌钰博士。

先洗好那试管,才能成为刑侦专家;

先做好点滴小事,方可谋大业啊。

材料二:

谁的命运都能改变

在以色列,一位行为学家在年轻的乞丐中搞了一次施舍活动,施舍物有3种:

400新谢克尔(约合100美元)、一套西装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

施舍过程中,行为学家搞了一个统计,统计结果是:

近90%的乞丐要了400新谢克尔,近10%的乞丐要了西装,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乞丐要了蒲公英。

 

  10年后,这位行为学家对当初参加施舍活动的乞丐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为:

要新谢克尔的乞丐,至今基本仍为乞丐;

要西装的乞丐,大部分成了蓝领或白领;

要蒲公英的乞丐,全部成了富翁。

针对令众人迷惑的结果,行为学家作出了如下解释是:

  要新谢克尔的乞丐,在拿钱时,心里想到的收获,这种只想收获,不想付出的人,只能永远是乞丐。

  要西装的乞丐,在拿西装时,心中想到的是改变。

他们认为,只要改变一下自己,哪怕是稍为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

他们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改变,使自己由乞丐变成了蓝领或白领。

要蒲公英的乞丐,在拿蒲公英时,心中想到的是机遇。

他们知道,得到的这种蒲公英,不是一般的蒲公英,它原产于地中海东部的沙漠中。

它不是按季节舒展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会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场雨多么小,也不论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迅速推出自己的花朵,并在雨水蒸发干之前,做完受孕、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以色列人常把它送给拥有智慧的穷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穷人和沙漠里的蒲公英一样,发展自己的机会极少极少,但只要拥有蒲公英一样的品格,在机会来临之际,果断地抓住,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3.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

【示例2】马加爵的前半生和遗书

(1)马加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

(2)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在马加爵的被子上撒尿。

(3)在冬天温度比较低的时候,马加爵宿舍的同学曾经给马加爵一二块钱,让他替自己洗衣服,马加爵没钱就洗了。

(4)马加爵在监狱中穿上了他这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囚服。

“这是我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马加爵今天说的这句话让在场看押他警察都落泪。

(5)马加爵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几天里光脚,逃课。

(6)马加爵家依靠给人熨衣服过活。

其母亲丢了100元钱(熨200件衣服的钱),马加爵把100元丢在过道里让母亲捡到!

(7)马加爵5000元学费,是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

(8)马加爵拒绝投案,也拒绝4位律师免费做无罪辩护,原因是他只求一死。

(9)为读大学马加爵已经负债1万元,打零工补贴生活费。

遗书(部分)

我在穷苦中长大/我从小就体味到家庭的艰辛/幼小的我便心疼父母的辛苦/只想通过小手减轻父母一点点负担/我说:

爸妈你们辛苦了,我做好了饭,你们快吃吧!

/我一直努力读书/村里的邻居以及中学老师/都知道我是个吃苦好学、斯文老实的学生/我中学拿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大赛二等奖/我上了高中受过歧视而闷闷不乐/可是在接近高考的那几个月/我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奋发苦读/就这样我一个穷困的学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我高考的成绩超过我们广西省当年重点线50多分/完全可以上名牌大学武汉大学、哈工大之类/可是我考虑到那离家远费用更大/所以选择地域较近并且消费水平比较低的云南大学/我充盈着希冀/一个农家的孩子/蕴涵着淳朴老实本分/来到了云南大学/当我看到毛主席书写的四个大字/“云南大学”/我的心激起一阵阳光的涟漪/我立志一定好好继续努力/学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可以好好报答父母,/改变穷苦的命运也好好用自己的知识/来为社会为国家努力工作/认真做个受人尊重的人/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

什么苦楚什么贫苦什么艰辛的生活/我可以忍受/其他人歧视蔑视我/我也可以忍受/可是我这几个平时稍微好点的同学竟然/这样残酷无情的践踏、蹂躏我的人格尊严/原来每个人长期以来一直这样/凶悍的歧视我/残忍的嘲笑我/我的心很痛/我的泪悄悄的落下了/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不曾被艰辛贫苦生活打败/可是当我的人格尊严被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的时候/当我的过去的伤痛被人再次拿出来嘲讽的时候/我的心滴血了

我听到到飘曳进来的歌声了/好象是〈梦驮铃〉/多么熟悉的旋律呀/我想起了经常帮助我家的十四叔、十四婶来了/我们那个家虽然很穷/但是大家都很互相关怀/大家都感到很快乐/没有歧视与蔑视/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践踏/我很想和陶渊明那样/就永远生活在我那个村子里/天天看着清澈的流水/望着袅袅的炊烟/写着清新的诗歌/呵那多美好呀/可是现在-----/只好等来生爸爸妈妈,对不起了

二、发现材料的多个角度,并结合观点恰当使用。

任何材料都有多个属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改装。

同一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可从不同侧面切入,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有一个比方:

文辞(包括材料),就像物品,思想见解(即中心观点)好比使用物品的工匠、医生。

橘子、山楂等果品,厨师拿它做拼盘待客,医生拿它来入药治病。

相同材料可有不同的用法,同一个鸡蛋可以白煮、炒荷包蛋、炒滑蛋、炒番茄蛋等等。

此外,一个材料从哪个角度去用,需要结合写作目的加以必要的分析,以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

【示例3】

(原文)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

“恐成疾,不可!

”太宗曰:

“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遂吞之。

(《贞观政要》)

(译文)唐太宗进入游猎的园林视察庄稼,看见蝗虫,拾取了几个祝告说:

“百姓有过失,原因在我。

你们如果有神灵,只应当啃蚀我的心,不要危害百姓。

”说完就要吞吃那几个蝗虫,左右大臣急忙进言说:

“吃了恐怕要得病,不能吃!

”太宗说:

“希望的正是把灾祸移到我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

”于是吞下那几个蝗虫。

[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记”](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

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

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

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角度2“说‘安’”](200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

迁移片断)《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

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

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

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

“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示例4】

这是一道摩托罗拉公司招聘新员工的测试题: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车。

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很可怜;

一个是医生,他曾经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娶(嫁)的人,也许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但是,你的车只能做一人,你会如何选择呢?

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在200多为应聘者中,只有一个人被应聘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说了这样的话:

“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每个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一开始却没有谁能够想到,这是否因为我们从未要放弃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

[角度一]得失之间见智慧

生活总有得失,失之桑榆,莫叹;

得之东隅,可喜。

失去了春天的葱绿,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

失去了青春的岁月,它使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

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一个风雨之夜,你开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车。

似乎选择救人、感恩、或是让梦中情人上车都有足够的理由。

但前提都是自己开车。

为什么不暂时放弃一下,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自己留下来,陪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那是一段多么浪漫的邂逅?

也许暂时失去了开车的潇洒,但却得到“执子之子”的浪漫,何等快意。

可见,人生总是有得失,没有失何来得呢?

[角度二]不是所有选择都面临痛苦

很多时候,很多人一谈到选择,似乎是一桩痛苦的事,比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类的比喻,就足见一斑。

其实,调整一下心态,转换一下视角,或许任何选择都是美满的。

有这样一道题目:

很多人面对这道试题,似乎都面露难色。

其实很简单,你把车钥匙给医生,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自己留下来,陪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就是一种幸福美满的选择。

你选择高山,虽然多了崎岖,但也多了风光;

你选择坦途,虽然少了风光,但多了顺畅。

所以,只要你的心态良好,你的选择明智,所有的选择都是幸福的。

四、高中议论文升格的突破点

作文的升格,就好比艺术家对已经有一定雏形的作品进行雕琢,使其完善,尽可能成为艺术品乃至珍品。

当然,对作文的增剔扬弃总是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的,因而议论文的升格约略也有以下三个点可重点突破。

一、语言:

逻辑性与简洁性

语言是思想传递与情感表达的载体,为了强化议论文文体的特征、为了使说理生动且思维深广,要注意语言必须与文章内容、风格、特色相统一。

议论文语言特点主要体现为:

①准确、严密,即是富逻辑性。

议论文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论证说明问题的,因而它必须具备各种逻辑因素,概念、判断、推理。

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要把一个概念准确地表达出来,就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如韩愈的《师说》里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就极为简洁地对“师”的概念作了解释。

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议论文是通过直接说理、论述来阐明问题的,故要求语言要有概括性。

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以逼真形象地描绘取胜,但也不是说就一味地不要形象。

不过,议论文的形象描写同时又具备着概括。

如《师说》中就有对话描写,但是寄寓在说理的概括和文字之中。

我们说,形象化的语音有助于说明抽象化的道理,运用得好可以使读者于感受中加深对深奥道理的理解。

③生动性。

好的议论文,力求在逻辑性、概括性的基础上,写得生动、富有文采,增强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

生动性常用的方法是恰当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反语、对偶、排笔、设问、反问等,除此还可以适当应用一些俗语、歇后语、群众的口语来说明事理。

【例1】

[升格前]

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

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

历时十五年,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

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人间喜剧》横空出世。

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伴着呼啸的西北风,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

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

剖析:

论证“身前不事张扬,身后为人所敬仰。

”这一分论点时,能用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的事例,例证丰富。

但是论点表达本身缺乏逻辑的支撑点,材料使用过程中像记叙文那样,以逼真形象地描绘取胜来说理,模糊了文体特征。

所以升格时,论点表达时,紧扣“令人敬仰”归纳出三个事例本质的共同点,注意事例表达简洁。

[升格后]

不事张扬的人,沉稳厚重,为人所敬仰。

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

是谁喝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

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

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生前无声,死后却长存。

【例2】

宽容又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

当别人冒犯你时,你能一笑置之,原谅别人的过错,别人会感到内疚,进而改正错误。

战国时期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上挺身而出,挫败秦王,因而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高于廉颇。

老将廉颇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不愿处在蔺相如之下,于是扬言羞辱相如。

面对廉颇的无礼冒犯,相如没有计较,更没有还击,而是以赵国的大局为重,主动避让,终于感动了廉颇,老将廉颇负荆请罪。

试想,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论证“宽容是一种委婉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一分论点时,能用“廉蔺交欢”的例子很好。

但由于是议论文,大家都熟悉的“廉蔺相交”的材料,因此没有必要叙述引用过于详细,这样不仅论证目的不够明确,还使文章特征不鲜明。

所以升格时,完全可以围绕论点以议代叙。

当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丰富论证。

大家一定记得“廉蔺相交”的故事,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

试想,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较、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吞并。

正是由于蔺相如为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大胸怀,用克制回避的行动,理性低调的姿态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

廉蔺交欢,使强秦虽拥重兵却不敢轻易举兵伐赵。

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宽容会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惟宽可以得人”,实属至理名言,反之则会步履艰难。

二、论点:

深刻性与鲜明性

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

结构作为思路的体现,贵在有条理性与清晰性,而这最主要就体现在分论点如何在紧扣总论点的基础上,正确立论,且二者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

因此,在写作时除总论点必须材料外,分论点成为升格时的关注点、聚焦点,不仅要使分论点体现深刻的剖析方向,其表述还必须讲究一定的顺序,语言精炼,句式对称。

这样,才能使整篇文章纲举目张、气韵生动、风格卓然。

【例1】用词要简练,结构求对称

1.智慧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2.学会舍弃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3.改革创新有助于博弈者取得胜利。

——以上种种是博弈取胜的重要方法。

作为《博弈》为题目的分论点,虽然紧扣博弈,选取了博弈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思维也算清晰,但表述上显得粗制滥造,不够鲜明。

升格时则可以对博弈者需要具备的条件以一定的角度进行功用的定性与区分,注意用词要简练,结构求对称,避免分论点粗糙。

1.智慧,博弈者取胜的前提。

2.取舍,博弈者取胜的关键。

3.创新,博弈者取胜的法宝。

——让我们学会博弈之道,争做人生的王者。

【例2】结构有顺序,思维显逻辑

1.变通是转变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

2.变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3.变通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走出困境的途径。

作为《变通》为题目的分论点,对变通的作用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但分论点之间,显得不清晰,没有一种内在的整体感,缺乏结构上的逻辑的联结点。

升格时,可以调换一下分论点的顺序,注意突出思维的伸展方向。

1.变通是转变人们固有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

2.变通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3.变通是国家民族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变通,获取成功的法宝。

【例3】表述须严谨,形式尚丰富

1.变通是司马光砸缸的勇气。

2.变通是毛泽东毅然决然放弃延安的大气度、大智慧。

3.变通是曲阜姑娘梁金玉的与时俱进。

——学会变通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作为《变通》为题目的分论点,对变通的具体体现有着生动丰富的认识,但在分论点表述时不科学、欠推敲,判断动词“是”的前后内涵不一致。

升格时,应该注意表述的准确严谨。

[升格后]

1.变通,体现在司马光砸缸的勇气中。

2.变通,体现在毛泽东放弃延安的气度里。

3.变通,体现在梁金玉与时俱进的思想里

三、阐释:

有效性与充分性

清·

刘熙载《艺概·

文概》:

“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

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

”故在议论文的阐释上,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需要辅之以阐释;

事实性的材料,需要辅之以分析。

究其原因,不论是理论性的材料还是事实性的材料,辨释时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必然推出不同的结论。

现在不少议论文存在“观点+例子”、“以叙代议”、“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式的阐释性缺陷。

因此,升格时应该在学习、反思中进一步认识建立起以“理”为中心、为根本的议论文写作观,紧扣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且有效的辨释,同时也应该注意说理的充分性,形成强有力的说服论证。

【理论性材料】

例1:

《老子·

道德经》有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句)‖可见,一切贵在“始”。

(结论句)

例2: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材料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例3:

”(材料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

”(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

“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

“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

(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

不起“累土”,哪来“九层”?

不始“足下”,何以“千里”?

(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

例2:

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

(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

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

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

(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老子.道德经》有云:

然而,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

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

(正面阐释)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

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

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

【事实性材料】

马克思终生贫困,有时他不得不蛰居在家,因为没有上衣和鞋子;

有时还不了借款、付不起房租,甚至连稿子都没钱寄出。

号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因交不起学费,常常到列车上高声叫卖报纸。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与贫困为伍,小偷在他的房间里翻遍每一个角落,竟找不到一枚硬币。

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屡试不第,生活无着,只得以做私塾先生为生。

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著名学者闻一多,居然靠给人刻图章来补助衣食。

(材料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

逆境出人才。

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

牛顿终生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爱因斯坦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才被大学录取,学业也并不出众;

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

就是在这七年里,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执著的思考、探索,顽强的学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蓝图。

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小学,且成绩很差,竟被作为“智力低下者”而劝退了;

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刻苦钻研。

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4万页资料,试验过1600多种矿物和6000多种植物;

由于他每天都工作十几个钟头,比一般人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时,他骄傲的宣称自己是135岁的人。

(材料句)‖可见,天才在于勤奋刻苦,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例1:

……补助衣食。

(材料句)‖这些伟人都是在贫困艰苦的逆境中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而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并名垂青史的;

看来,逆境只能吞没懦夫和弱者,却更能激发强者的斗志和毅力,促其逆境中奋斗、抗争、崛起,进而成就一番事业。

(分析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

……宣称自己是135岁的人。

(材料句)‖牛顿因其终生勤奋而成为一代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其顽强努力而勾划出相对论的蓝图,爱迪生正是凭其无比坚强的意志和长期艰苦的努力才拥有了令整个世界为之改观的上千项重大发明。

这些天才原本都不是什么神童,只不过都是由于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付出大量艰辛和努力才成为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并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

(分析句)‖可见,天才在于勤奋刻苦,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诚然,高中议论文的升格,需要关注的点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上面所述,但议论升格能力的培养贵在抓住“思辨”训练这个根本。

在训练过程中,既要促其“思”,更要导其“辨”,还要教其“巧”:

三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