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024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部经济与地区发展Word下载.docx

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

比如,在过去4年里,香港特区政府用在教育方面的开支比1997年时增加46%,良好的人力资本是香港成为外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首选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

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

纽约、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吸引大批集团公司总部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驻,是其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的优厚条件。

(2)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比如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

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

另外,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地吸引银行、集团公司总部的落户。

如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

与此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方面,比如土地、普遍劳动工人等,该区域与其周边地区应形成较大的落差。

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获利,从而促使总部经济在该区域的形成。

(4)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发展总部经济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

城市决策层要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城市的综合营运成本最佳,并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法律法规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同时,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等也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同时发展总部经济要使城市成为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熔炉。

宽容的多元文化、多元梦想的城市性格正是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备条件。

宽容多元的人文环境可以降低企业空间成本,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或相近,有助于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5)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

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比如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

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作用

1.对中心城市的效应

(1)税收贡献效应

总部对于中心城市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企业无论采取那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一定的税收;

另一方面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2)产业乘数效应

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等。

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

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

通过总部经济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3)消费带动效应

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

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劳动就业效应

总部经济发展会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人才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

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5)社会资本效应

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

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2.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北京商务中心区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仅仅是朝阳区面积的1%,却承担了朝阳区税收的1/5,利用外资的1/4。

总部经济聚集区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就业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

(2)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

产业链竞争是“6+1”的环节,“6”是6大软性环节:

一是产品研发,二是资本运作,三是原料采购,四是市场营销,五是仓储物流,六是零售;

“1”是硬性环节——制造。

(3)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强劲支撑

创新主要分为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五种方式

首先,总部经济聚集区为技术和工艺创新提供动力。

由于企业总部之间高效率的互动,形成了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企业家精神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丰富的战略资源的催化下,这种效应能够转变成强大的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进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总部经济聚集区为市场、资源和管理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形成一种新的边缘产业,从而开辟新的市场。

(4)成为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特定产业、产品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都与与其品牌的影响力匹配,具备相当的产业实力。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的制高点,其空间的短缺是无法避免的瓶颈,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聚集区都采用了高层建筑的方式,发展楼宇经济,并因此伴生了很多城市地标。

这不仅代表了城市建设的水平,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部经济的区域特性、建筑风格、地标以及价值观念和文化构成了区域品牌的内涵,同时,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成为区域品牌最重要的载体。

作为总部经济集中体现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它的高端性、知识性、关联性等特征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劲带动作用

企业通过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链条将大城市丰富的科技、信息等资源辐射到生产制造基地,从而带动生产制造基地及其所在区域的共同发展。

如:

长三角以上海为地区总部,以杭州、南京为区域性总部,以昆山、无锡、绍兴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形成“总部——制造基地”产业链

在国外,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世界银行统计,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总量约占美国的24%;

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总量约占日本的26%。

我国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的GDP总量仅占全国的9%。

二现状和趋势

(一)现状

1.部分中心城市已经形成总部经济的空间聚集形态

总共分成了下面几个能级:

第一个能级是得分大于70分以上的有: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这一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较强,未来应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全国性总部

第二能级得分在50分和70分之间的基本城市:

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武汉,宁波。

这一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前十,未来适宜作为跨国公司或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大区域性总部,如华北区总部、华东区总部等。

第三能级是重庆、沈阳、大连、厦门、济南、长沙、郑州,福州。

这一能级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能力一般,适合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区域性总部。

第四能级是处于40分以下有石家庄、太原等十几个城市。

这一能级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能力低于35个城市的平均水平,适合发展省级总部经济。

2.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成为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扩大及其对中国战略地位的调整提升,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多,截至2006年底,已超过600家。

为了进一步管理这些生产链、控制更大的市场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资源以进行本土化创新,这些跨国公司又不断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性公司、办事处等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总部环节向中国转移。

成立地区总部、集中经营管理已经成为很多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在华事业的必然要求。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以其国际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等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聚集地。

如上海就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4家,其中国家级地区总部15家。

占在华总数将近一半。

这些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也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不断入驻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政策,以鼓励总部经济的发展。

2002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和若干意见,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地区总部。

天津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明确表示要采取多种手段“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天津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这些政策都极大地鼓励了跨国地区总部的入驻,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发展。

3.欠发达地区的知名企业总部正在向知名城市聚集,总部经济呈现加速形成的态势

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迁移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

一大批企业集团纷纷将总部向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迁移,正是由于这些中心城市拥有相对较丰富的企业总部所需的高端战略资源。

湖南远大、山西经纬纺机等将总部迁入北京,东方希望、浙江杉杉、江苏春兰等分别将总部迁到上海,温州市短短几年间就有500多家民营企业(主要是企业总部)迁到上海;

乐百氏、健力宝分别将总部由广东的中山和三水迁往广州;

东风则将总部由湖北十堰迁至武汉等。

这些企业在原地虽然具备企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所需的人才、科研、信息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等战略资源却非常匮乏,因此这种总部的迁移客观上是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而采取的自发行为,同时也孕育了中国总部经济的悄然萌发,并推动我国在这些聚集城市的总部经济的形成。

4.区域性“总部-制造基地”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总部经济和总部基地的关系,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没有总部基地的实践,很难对总部经济理论进行全面的、客观的总结。

早在1999年2月9日,在《经济日报》第七版发表了题为《把区域总部搬到中国:

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文章,谈到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逐渐向北京、上海聚集这种全新的经济现象,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提出总部经济的一篇文章。

目前,总部经济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践,看它是否能够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动力。

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还是经济管理部门的总部,无论是企业的人才总部,还是科技总部等等,这些总部经济的资源,北京都是最丰富的。

总部经济发端于北京,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

与此相对应,南部的广州、东部的上海、中部的武汉、西部的重庆和西安等等,这些大型城市同样都有传统的东西沉淀下来,因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也有很多总部资源,同时,由于这些地区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不比北京逊色,所以一些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也是一个必然。

中国经历的数次改革历程启示我们:

今天,各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引擎和制造基地——中国高新园区的建设也需要创新。

中国的高新园区建设发展到当前,园区的机制、思路和战略定位,都必须要有突破,否则就会遭遇发展瓶颈。

总部基地的建设,包括物质上的建设和运行模式的建设,能够给中国高新区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总部基地为中国高新园区的建设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提供了新的经济架构和组织架构,而这种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恰恰是我们将近20年园区建设当中创新的关键所在。

把过去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方式,转移到以市场为主体的方式上来。

与此同时,改变过去招商过程中只重引“资“,忽视引“智“的做法。

后工业时代的市场经济,完全是一种智慧型经济:

一个先进理念、一项创新策划,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从这个角度讲,总部经济及其相关产物,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和精神产品“,这种智慧型的产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无形的,但也是更加巨大的。

5.总部经济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诸多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1)北京市

2004年北京将总部经济作为一个新名词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5月,北京以包括金融街、北京CBD(商务中心区)、通州新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临空经济区六大产业功能区,面向180余家国际知名企业进行了推介。

因为拥有诺基亚、京东方、奔驰等知名企业的中国区总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感受到总部经济的力量。

去年,该地区经济增幅超过30%,包括同仁堂、奔驰、GE等在内的127家国内外企业的收入过亿。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CBD,已经成为助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成为总部经济更为发达的国际商务中心区,CBD已经启动了东扩计划,规划方案显示在已经规划的17个项目中,除去待定项目,近半数定位于引进企业总部。

在同样计划扩张的金融街,区内的企业总部更为集中。

在去年进入全球500强的43家中国企业中,有9家将总部设在金融街。

此外,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表示,在强化六大功能区以总部经济作为主导的同时,北京还将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批新的产业功能区,包括丽泽、天竺等,并将以通州新城为示范,继续推进11个重点新城的建设。

(2)广州市

在今年年初,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总部经济的建设,广州酝酿多时的《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未来5年内,广州将预计拿出超过40亿元的重奖,力求打造影响全国、面向全世界的亚太区最具活力“总部经济之都”。

作为广州总部经济之都建设的重点区域,被定位为CBD的珠江新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显规模。

不仅拥有地铁3号线、5号线、BRT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还有横跨珠江的猎德大桥系统主线工程及四条匝道已经正式开通,从珠江新城出发一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广州各地。

行政办公、医疗、学校、金融、商业、餐饮等场所遍布周边,为区内的企业、居民及上班族提供了极高的便利。

与其他同样提倡总部经济的区域相比,珠江新城之所以能够先走一步,除了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部门对招商工作的大力支持之外,在产品设计、智能化配置、配套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的高端写字楼所孕育出来的商务氛围是吸引高端企业进驻的关键因素。

在该区域多个高端写字楼物业共同努力下,目前,珠江新城已经成功引入了包括瑞士迅达、摩托罗拉、渣打银行、三菱东京、三井住友、瑞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世界级高端企业蔚然成群。

(3)武汉市

武汉发展总部经济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中部崛起乃大势所趋。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已经出台,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内生型”经济优势,为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再添后劲。

二是武汉正在迈进“新九省通衢时代”。

随着武广高铁、长江黄金水道、天河机场三期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建成,武汉与省内“1+8”城市群将形成“1小时经济圈”,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西安、福州等主要城市将形成“3小时经济圈”。

三是国家先后授予武汉“四块金字招牌”。

国家先后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

上述三大历史性机遇,为把武昌区打造成中部地区总部经济集群区创造了绝佳的外部条件。

武汉市既是武汉城市圈“1+8”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又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依托“双中心”的独特定位,正努力将总部经济打造成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其现行的主要措施: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双向转移”,把生产制造环节向周边城市转移,把企业总部向城区集中,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城市和省份的辐射带动力。

二是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会计、物流、法律、会展、商贸、中介咨询等等。

三是突出科教优势,大力发展研发型总部经济。

科研要素集中,研发实力强,是武昌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把发挥自身优势与提升总部经济竞争力结合起来,形成别具一格的总部经济内核。

四是着力优化软硬环境,打造总部经济集聚的“高地”。

总部经济是“环境敏感型”经济,对软硬环境反映十分灵敏。

其迁移成本较低,一旦环境恶化,总部经济就会外流;

反之就会扎堆集聚。

税收法治是重要的软环境,税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税、优化服务,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促进武昌区形成生产要素集聚的“洼地”和总部集聚的“高地”。

(4)重庆市

重庆北部新区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正重点培育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科技服务业和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五大支柱产业。

目前,新加坡海皇集团、林同棪国际等一批国际集团公司的中国总部或者分支机构;

中冶赛迪、机电集团、紫光化工等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分支机构;

重庆邮政、重庆商社等本土集团公司的总部或者分支机构;

此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信业巨头把重庆总部设在北部新区,该区域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已自建产业楼宇面积350万平方米,今后5年内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

良好的环境以及富集的政策优势使得北部新区逐渐成为中国西部总部经济的聚集区。

(二)趋势

1.基于主导产业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支撑是形成和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发展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优势主导产业奠定自己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以这些产业为中心带动人、财、物的流动,形成大流通格局,加速相关产业的聚集,从而吸引更多相关公司和集团安家落户。

总的来看,济南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特别是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三条比较清晰的产业主线:

一条是/家电(松下、小鸭)-摩托(轻骑)-服装(元首)-食品(趵突泉、佳宝)-烟草(将军)0为主的轻工业链条;

一条是/汽车(重汽)-钢铁(济钢)-设备制造(二机床、试金)-石油化工0为主的重工业链条;

一条是/软件(中创等)-计算机(浪潮)-生物制药(齐鲁)0为主的高新产业链条。

以重工业链条为例,钢铁生产和汽车生产是重工业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济南钢铁集团作为全市最大的工业企业,依托济南市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厚板生产、出口龙头企业,主导产品中厚板的产量、成本、市场占有率、出口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重汽集团经过三年的改革重组,企业的竞争力大幅度提升,连续4年产销增长60%,从2002年到2004年10月,申报技术专利350余项,专利开发速度在汽车行业名列第一,在国内重型汽车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已经确立。

2.基于城市功能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城市功能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另一条路径和手段。

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要支撑这样的高端,就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

不仅基础设施上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标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完善、及时、法制的商务环境。

济南市有着自己的特色城市功能:

1)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中心,政府资源丰富,具有信息快捷、省市交融的政治优势;

2)济南是全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能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济南是全省的文化中心,历史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达。

4)济南还是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相对集中,融资条件比较便利。

5)济南还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是交通物流中心。

正是基于济南特色的城市功能,在济南形成了大量依赖城市功能的/总部经济0企业。

3.基于政策优势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总部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为省会城市,在政策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

第一,处在全省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区域,能最先获得省政府政策决策的信息,可以顺应政府下一步的政策动向,抢先做出合理的决策,这一优势吸引了外地企业将总部迁入。

如在2003年,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了扩大融资,吸引人才,靠近决策中心,更多地获取信息,加快企业发展,将总部迁到了济南。

第二,近年来,为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科学规划和大力发展园区和商务区建设,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

例如,位于济南高新区的齐鲁软件园,目前已入驻200多家企业,园内10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0,4家软件企业被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5家企业通过CMM3认证,山大齐鲁软件学院为齐鲁软件园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齐鲁软件园已成为济南软件产业集聚中心。

4.基于特定资源禀赋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定资源禀赋,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特定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基于本市特定资源禀赋的总部经济。

济南市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位于我国山水圣人、齐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