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05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交通安全法的发展Word下载.docx

1988年8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城市交通规则》。

《条例》共分十章九十三条,具体条款包括:

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的规定;

车辆及其装载、行驶的管理规定;

车辆驾驶员的管理规定;

行人和乘车人管理规定;

道路管理规定以及交通违章的处理规定等。

1991年国务院又发布89号令,宣布从1992年1月1日正式实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共八章五十条,它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等级以及公安机关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权利与义务等。

具从1995年下半年起,我国对汽车新产品除要求进行原有的定型试验外,增加汽车安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标准即强制性标准的检测。

1997年1月1日,强制性标准从12项增至25项;

1998年10月1日增至34项;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法规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划》于1999年10月28日列入了新的40项强制检测项目。

1996年6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从199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3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道路交通安全法。

这一天,距离诞生首部道路交通法的1858已经过去了14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节选

第七章行人和乘车人

第六十三条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二)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道。

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注意车辆,不准追逐、猛跑。

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

(三)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

(四)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栏车或抛物击车。

(五)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六)通过铁路道口,须遵守本条例第四十四条

(一)、

(二)、(三)项的规定。

第六十四条列队通行道路时,每横列不准超过二人儿童的队列须在人行道上行进,成年人的队列可以紧靠车行道右边行进。

列队横过车行道时,须从人行横道迅速通过;

没有人行横道的。

须直行通过;

长列队伍在必要时,可以暂时中断通过。

第六十五条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和长途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

(二)不准在车行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三)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和长途汽车;

(四)机动车行驶中,不准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

不准跳车;

(五)乘坐货运机动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坐在车厢栏板上。

1988年3月9日国务院发布

法国交通见闻

法国:

“滑”出来的法律问题

在法国,滑旱冰是一项日益兴盛的运动。

天气晴好时,街头、公园或林间,经常能见到脚底生风,在“滑轮”上奔驰的男女老少。

据统计,现在已有约400万法国人青睐这项运动。

而且,许多人穿上旱冰鞋,已不只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把它作为交通工具。

巴黎街头,常见身背双肩包的旱冰爱好者在行人和汽车之间快速穿行,胆大艺高的还抓住行驶中的汽车“搭乘”,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在城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日趋严重的今天,自行车、旱冰鞋等短距离代步工具,正在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这些代步工具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丢失自行车问题日渐严重;

大城市很少有自行车专用道,交通的现状对骑车人非常危险。

法国“骑车者联盟”的统计显示,每年有约300名骑车人在道路上丧生。

穿旱冰鞋者的命运更不济。

首先是法律定位不明确。

现在的法律依据是1987年有关部门针对议会质询的一个答复:

“在法国,如果穿旱冰鞋者是在一条公共道路上,应被视为行人。

”由于现行交通法规对行人没有限速规定,那么,穿旱冰鞋者是一般行人,还是“带有特殊交通工具的特殊行人”?

如果是前者,他们在人行道上以时速2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飞驰就是合法的,同时,交通法规也明确了他们无权使用人力或机动车专用道。

如果是后者,就要为他们规划专用道路,并制定相应的交通规章。

由此引出的一个相关问题是:

穿旱冰鞋者与行人发生冲撞乃至交通事故,应根据交通法的哪一条裁决?

遗憾的是,至今尚无法律依据,事故保险就更谈不上,碰到问题只好“私了”。

1997年以来,法国“旱冰鞋协会”四处奔走,想通过立法来改变这种处境,但迄今一无所获。

还有,就是全世界尚无统一的旱冰鞋生产安全技术标准,只是欧盟有一个不太明确的规定。

据一项抽样调查,在巴黎以外的7家医院中,3年内有2075人因“滑轮”受伤被送进急诊室,其中三分之二是15岁以下的少年。

除个别丧身汽车轮下的重大事故之外,据法国健康观察研究所的材料,滑旱冰造成的骨折、挫伤、脱臼、扭伤等伤害极为普遍,有的会对当事人造成终身影响。

专家们指出,在有关法律健全之前,滑旱冰者应学会自我保护,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滑行;

另外要采取保护措施,穿戴头盔、护腕、护膝等。

法国发明交通条形码机制

法国汽车俱乐部和驾车人联合会6月25日推出一种道路交通条形码机制,能提醒司机注意交通信号,防止行车过线或偏离公路,有利于加强道路安全,并可能由此加强公路的信号标识系统。

这套新型公路交通机制是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发明的,具体做法为:

在路面画上一套巨型条形码式的特殊标记,在汽车减震器上安装一种红外线探测仪,当汽车行驶过这些条形码时,红外线探测仪能自动对其进行识别和辨认,并将所获得的信息立即通知给司机。

如果这项发明能获得应用,今后人们将可利用这套系统加强交通监管,在禁止通行的路口、学校门口、停车线以及限速牌前或并行线上画上白条,组成条形码。

这些条形码分别标识出不同的警告级别,当汽车驶过时,车里会出现以下反应:

在汽车仪表板上出现象形符号、发出声音警告、紧急停车灯开始闪亮、刹车踏板在司机脚下会震动几秒钟,以提醒司机做出相应反应。

法国推出交通事故后的汽车“紧急呼救”系统

据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的公报称,“紧急呼救”系统有两种启动方式,一种是随安全气囊启动时自动启动,另一种是司机用手按仪表盘上的一个SOS按钮。

“紧急救援”系统启动后,会通过使用SIM卡的通话系统和卫星定向系统,自动向救援中心发出一个文字短讯,告诉中心出事汽车的车型、车号、车主姓名和GSM电话号码以及汽车卫星定位数据。

不仅如此,司机还可以直接和救援中心工作人员对话,工作人员就此可以确定所需的不同救援服务内容,如伤亡人数,具体状况等,他们会将这些内容转达给急救医生,并立即通知交警或急救人员赶往现场。

公报称,到今年年底,全法将有3万辆汽车配备这种“紧急呼救”系统。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标致206、307、407以及铁雪龙C3、塞纳、C5等许多新车型都配备了这一系统。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计划在3到4年内让该系统在全欧洲普及。

目前,这种紧急呼救服务是免费的,但厂家已经考虑将来对此进行收费据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有关研究显示,如果抢救及时,每年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能大副下降;

而且,72%的致死事故是发生在野外无人的地方。

由此可见,事故后及时通讯联系以及及时抢救是多么重要。

法国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与国际互助救援中心日前合作,推出了一种交通事故发生后可“紧急呼救”的汽车呼救系统,这样一旦发生事故,汽车司机不用再忙着寻找压在车下的手机,也不用在临时查找紧急救援部门的电话,装置上的紧急呼叫按钮能立即使司机与救援中心取得联系。

日本交通见闻

新干线到站时间精确到秒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37.78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1.27亿),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5倍。

以东京为例,1236万人、462.4万辆汽车挤在2100平方公里的市内,交通压力可想而知。

为缓解交通,东京建成了世界罕见的网状辐射立体交通网。

市内仅地铁线就有12条,此外还有日本铁路(以下简称JR)及众多私营铁路,每天运输旅客达1.47亿人次。

网状的首都高速公路共有18条,向外辐射,可以由市中心迅速前往日本各地。

日本公共交通虽然数量众多,但十分准时,不仅地铁、城市铁路、城际铁路完全按列车时刻表运行,就连受道路交通状况影响较大的公共汽车也能做到基本准时。

新干线是日本人的骄傲,这种自1964年10月开始营运的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到300多公里,但其出色的管理系统使新干线准时安全,不仅近40年没出过一起交通事故,而且发车、到站时间更精确到秒。

到站时,各车厢门都会停在画线位置,令国内来的同志吃惊不已。

由于行车时间准确,无论是城市铁路、地铁还是新干线,如果哪趟列车因为台风、地震等原因晚点了,那么很快就会成为当天的电视新闻。

即使是不可抗力造成的晚点,车内的广播及站台的工作人员,也会一个劲地对乘客表示歉意。

如果是人为造成的晚点,运输公司还必须赔偿乘客的损失。

火车站就是一座大厦

大的机场、车站往往也是综合交通枢纽,如东京成田机场就分别与JR、京成电铁、公交车相连,人们一下飞机即可乘上前往各地的公交车辆。

而大型火车站不仅有几十条铁路、公路线路,同时还是热闹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

与世界上许多脏乱的火车站印象不同,日本人心目中的火车站大多是现代化程度高、规模大、综合功能强、服务门类齐全的大厦。

如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等火车站,往往设有大型商场、超市、各色餐馆、旅行社,甚至还有证券交易所、美术馆、影剧院等。

在这里,交通成为其吸引大批顾客的手段之一。

不遵守交规的车受重罚

来过日本的人都知道,东京的路既窄弯道又多,习惯了在北京开车的人来到这里,刚开始还真不适应。

但不管各地的道路状况如何,有一点倒是完全相同,那就是人们都很遵守交通法规。

城市交通的有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驶者的修养与素质。

日本人讲文明礼貌,很少闯红灯,只要人行横道上还有一个行人,车辆绝对礼让。

车如此,人亦如此。

记者在日本驾车就经常受到日本人的礼让,尤其是道路合流时,日本人都是相互礼让,很少会出现争道的现象。

日本的“暴走族”十分有名,实际上,“暴走族”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都十分遵守交通规则,而且十分有礼貌。

这除了与日本人受教育水平较高有关外,日本严格的管理也起了很大作用。

日本交通法规对无照驾驶、超速行驶、闯红灯、酒后开车、违章停车等行为的处罚相当严厉,尤其是近年来加强了对酒后开车的处罚力度,不仅要缴纳巨额罚款而且还要坐牢。

开私家车上下班的人很少

还有一点比较独特的是,日本街头很少见到交通警察。

无论在城市街道还是乡村的山间小道上,车道线都十分醒目,司机即使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仅凭车道线、地上标志、信号灯、标志牌的引导也完全可以顺利抵达目的地。

密布在各个路口的成千上万个电子监视器随时把信息送到交通控制中心,既保障交通安全,同时通过广播提醒司机道路交通拥挤状况。

日本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几乎每个大公司、大商场的门口都有公车站或地铁站等。

为了缓解交通,也为了减少城市污染,日本有关方面规定,部长级以下的人员,原则上不许开车上下班,而主要靠搭乘地铁、公交车、轻轨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外出办事或参加一般公共活动,如演出、展览等也鼓励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因此,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即使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人也会非常少,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坐在地下的铁路里。

日本人很少开私家车出门的另一个原因是停车费极其昂贵。

以东京为例,市中心平均每小时停车费为600日元(约合40元人民币),停上几个小时就可以吃一顿大餐了,而饭店等地方的停车费用更高,所以即使是全球收入排名第五的日本人也受不了这么高的停车费。

美国交通见闻

美国的汽车很多,家家有汽车,甚至一家有几辆汽车,可是马路上从来不堵车,交通顺畅,车速很快。

美国人旅游,大多开着汽车来往于全国各地;

至于上班下班,上学下学,汽车和校车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车多而不堵车,固然与美国的公路发达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遍布全国,据说可以称之为世界第几大奇迹;

但是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民素质普遍较高,人人都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极少出现人为的交通障碍和人为的交通事故在美国的大城市里,除去市中心商业区的几条主要街道之外,街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人都坐在开着的汽车里面。

小轿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正如上面所说的,每个家庭都有车,而上班族几乎每人一辆,一个家庭有几个人上班就有几辆小汽车。

公共汽车也很多,地上铁路与地下铁路四通八达,可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不多,有时一辆豪华大巴式的公共汽车里只有一两位乘客,而公共交通工具照样准点运行。

在马路上极少见到交通警察。

一切都由电脑自动控制。

各个十字路口或多条马路的交叉路口,都由红黄绿灯管理。

红黄绿灯的标志非常明显,而且设计得细致周到,各种绿色的箭头为车辆的行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难能可贵的是开车的人都非常规矩,遇见红灯一定煞住车子耐心等候,即使横向的马路上空空如也,他们也会安静地等待绿灯,绝不越雷池一步。

高速公路上常常是五六个车道平行前进,城市的一般马路上也常常是四五个车道并肩前进,他们都是规规矩矩地各行其道。

如果改道,就会前后左右地察看并且打开应有的标志车灯,改道之后仍然规规矩矩地依照前行,连白线都不压。

在美国电影或电视剧里看见过的,警察开着摩托车拉着震天响的警笛追赶违反交通规则者的镜头,只是银幕上或屏幕上的玩艺儿而已。

美国老百姓中的驾车族都是很守规矩的人士。

大家都明白,车速很高,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伤害。

不论是在市中心还是郊区,不论是在繁华地段或者偏僻地段,马路上的人行横道都有明显的标志。

不懂英文的人也能看得明明白白。

按照国际惯例人行横道画着显眼的白色斑马线,斑马线的两端都有同样显眼的指示灯。

允许行人通过时,指示灯上就亮出了一个米黄色的人形侧身像,他的两臂甩开,双腿做出走动的姿势,同时下面亮出一个英文单词:

“请走”。

即使不懂英文,那个人像也通知你:

可以走了。

如果暂时不许行人通过,请你止步时,指示灯上就会出现一个红色的手掌,请你“站住”。

过马路的行人都会根据指示灯的命令行动,如果出现红手掌,即使无车来往,行人也都规规矩矩地站着,等待着“请走”的出现。

也有较窄的马路上没有人行横道的标志,横穿这样的马路行人可以大摇大摆,因为汽车总是礼让行人的。

开车者只要看见有人准备过马路,他就立刻减慢车速,甚至停下来,静等你过去。

开始时我不敢走,害得开车的老外探出头来,向我挥手,示意我先走。

只在美国的国庆日那天看见了街上站着交通警察。

因为那天几乎全城的美国人都从家里出来了,平时无人的街上拥满行人,汽车一辆接着一辆。

于是穿着制服的白人警察,黑人警察,男警察,女警察,就站在各个路口指挥交通。

开车者和行人都自觉地服从他们的疏导,所以即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拥上街头,照样不乱。

汽车和行人依然能够畅行无阻。

假如偶尔发生交通事故,比如拐弯时两辆汽车互相摩擦了一下,两位驾车者就会立即停下车来给警察局打电话,然后安安静静地站立在事故现场,等候警察前来处理。

笔者就在芝加哥的中国城附近目睹过一次这种情况。

马路是大家共同使用的,交通规则也需大众共同来遵守。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即使没有交通警察,也会路路畅通平安无事。

在美国时,从来没有看见过行人随便横穿马路的,也没有看见过汽车与行人自行车争抢道路的。

说到自行车,它是美国人的奢侈品,锻炼身体用的健身器械,常常看见美国人的汽车顶部驮着自行车,那是他们带到休假地用来玩耍的,没有人把自行车当作交通工具,理由很简单:

要走的路很长,而自行车的速度太慢了。

感受国外交通文明

日本

在日本,无论是大小城镇,还是乡村僻野,公路路口都安装着交通信号灯。

在东京繁华的银座地区,人流潮涌,而当红灯亮时,就是马路上没有车辆行驶,路边的行人也没有一个会闯红灯过马路。

日本人在繁华闹市如此,在乡村僻野也是如此。

有一次,我到一个名叫福岛的偏远农村参观阀门厂,住所附近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人少车也少。

清晨,我在街头散步,在一个三岔路口,看到一位西装革履、衣着整洁的年轻人站在红绿灯下,此时正亮着红灯。

虽然是在一个小村,又是清晨,路上无来往车辆,也不见行人,可这位年轻人还是等到亮绿灯时,才沿着人行道走了过去。

一件小事,让人感受到日本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精神。

德国

在德国,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街小巷的红绿灯、交通牌和路标。

大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都是自动装置,中小路口有指示先行或后行的交通牌,居民区有专门设置的路障,以督促司机开慢车。

在学校、幼儿园或孩子集中的地区,路牌上会印有小孩的图案,在自然保护区则有印有动物的路牌,提醒司机注意。

德国人十分爱惜这些多如牛毛的交通标志,如有交通标志受损,有关部门会立即前来修复。

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德国人也很讲规矩。

有一次,我到杜塞尔多夫洽谈业务,车行半路,见两辆奔驰车发生轻微碰撞。

两车司机下车看了一下,并没有相互指责,更没有对骂。

双方打过招呼后,有责任的一方主动承认过失,然后打电话通知交警和保险公司。

待警察和保险公司人员来后,他们主动把证件交给有关部门,便各自离去。

瑞典

瑞典被称为世界上交通最安全的国家,政府有健全严明的法规,公民有高度的自觉性。

该国交通法规严格,且有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如瑞典法律规定,车辆白天行驶必须开灯。

瑞典的交通规则是以人为先,行人第一。

马路上的信号灯在离地面2米处,与行人的目光高度持平,且周围不准立广告牌或栽树,以免遮盖信号灯。

每条公路和街道上都设有雷达跟踪测速器,只要在规定的地区(段)超速,一会儿就会有人拦住车,叫你去交罚金。

在瑞典,许多人都是自觉去交罚金,从不会为被罚而与工作人员争吵或向其求情。

不仅政府和交通部门重视交通安全,企业对此也很重视。

一旦某企业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企业的调查组一般会比交警和救护车还要早地奔赴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摘自中国交通报)

“标志树”趣闻

交通标志被称为“标志树”,如美国作家杰克·

克卢瓦克的《在道路上》中所说的,交通标志“是一种标志树,它像立在露天的天使一样提醒着我们:

即便是在公路上,自由也是受到监护的。

”交通标志的作用是警示和规范出行者的行为。

  路标古已有之,但交通标志是20世纪初在美国首先推广使用的。

目前,在世界上使用的交通标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欧洲、大部分亚洲和非英属殖民地的非洲国家中通用的拉丁式,另外一种是美洲和大洋洲使用的英国式。

当今最常见的标志形式有圆形、三角形、方形、八角形等。

但是所有这些形式基本上都各自表达一种概念。

方形的是在向人们“通告”某种情况,而三角形的标志,一般是在警示某种危险情况。

有些标志几乎是世界通用的,如有“STOP”英文字样的“停”的交通标志;

有系安全带图案的系好安全带标志等。

  交通标志的颜色不同则含意也不同。

红色表示引起注意,白色表示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等,各种颜色都有其用意。

还有些标志是为了加重对信息的强调程度,采用模拟信号灯等。

  国别不同、文化风俗不同、交通规则不同,因而各国的交通标志也不同。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人、车靠右行走,但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左行,英国是鼻祖,还有印度、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南非、巴基斯坦、印尼、新加坡等,多数是过去的英国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沿袭这条规则,因而交通标志也是设在靠左行的方向。

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各种有特色的交通标志。

如具有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标志,表示动物优先通过,或提醒司机注意前方动物的出没。

如澳洲在有袋鼠、鸸鹋出没的地方,都挂着有袋鼠、鸸鹋图案的黄色标志;

而在瑞典北极圈拉普兰地区麋鹿生长的地方,公路上竖立着有麋鹿图案的标志。

有的国家设计的各种特色浓郁的交通标志,好似一道交通标志风景线。

如禁止家犬随地大小便的标志,防止骑自行车翻倒的标志,进入天文观测区,禁止汽车使用大灯的标志等。

有的国家的交通标志有着浓厚的民族和宗教色彩。

例如沙特阿拉伯,该国把崇拜偶像视为违背戒律,人物塑像、儿童玩具娃娃及商店模特儿等都属在禁之列,商店中模特儿、玩具娃娃都是有身无头,十字路口特设的写着“横穿马路,注意车辆”的交通牌上,画着的也是几个无头行人。

各国交通法规

新加坡交通法亦属刑事法

新加坡的道路交通法亦属刑事法,规定更为严格。

其第67条规定,任何人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不能正确控制车辆而驾驶,或意图驾驶机动车辆者,处六个月以下徒刑或1000新元以上5000新元以下罚金;

再犯或连续犯,处十二个月以下徒刑并3000新元以上10000新元以下罚金。

第68条规定:

任何人在酒精或药物影响下,不能正确控制车辆而有可能驾驶车辆但尚未驾驶者,处三个月以下徒刑或500新元以上2000新元以下罚金;

再犯或连续犯,处六个月以下徒刑并1000新元以上5000新元以下罚金。

捷克发布新的交通法

捷克是从2001年1月1日实行的新交通法。

同旧的交通法相比,新交通法有如下重要变动:

行人通过人行横道过马路,有绝对优先权利,各种车辆必须避让;

严禁司机在驾车过程中使用移动电话,但因安装辅助设备不用手持接听者例外;

秋、冬季行车时,昼夜均须开车灯;

违章交通事件警方不管,而是交所辖地方政府处置;

儿童乘车必须配备特制的安全座位;

15岁以下儿童骑自行车时必须佩戴安全帽。

美国:

各州都有各自的法律

1965年美国拥有2,000万辆机动车,交通事故1,80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49,000人,伤180万人,经济损失达85亿美元。

从1792年至1965年,美国因汽车事故死亡150万人,超过了历次战争死亡人数总和。

鉴于此,美国于1964年颁布《城市公共交通法》。

1966年,约翰逊总统提出《国家交通和汽车安全法》。

1970年通过《城市公共交通扶助法》。

交通法还为公共交通提供了补贴保证,政府通过税收、票价补贴、公交优先等促进公交的发展。

2003年5月,美国第108次国会第一次议会关于交通安全法的议题主要集中于如何减少酒后开车和更多的使用安全带。

在新墨西哥州,州交通安全局联手公共法学院,已经制定出相关的规划,准备把交通死亡率从1999年的万分之二十六点六降至2005年的万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