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610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辩论赛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其教育目标应是:

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

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

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

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

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

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

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

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

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

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

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

如:

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

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

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

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情况。

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

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

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

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

“我爸爸是这样说的。

”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

”等等。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

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

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

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

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

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

常言道: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

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

“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

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

”并提出:

“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

”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福禄贝尔还说过: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

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

古人云: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

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素质教育把育人看成头等大事,先成人后成材。

因为一个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的一生。

因此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

脱离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分,造成高分低能,这是应试教育的后果。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它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

我们当中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学,只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吃穿问题,至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交给学校和老师去管就可以了。

这个观点其实是不对的,你想同一个老师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就要差一些呢?

这其中关键在于孩子平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不同。

 

 

家庭教育是一个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展开的教育。

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

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开端;

家庭教育是完成幼儿心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环节。

养不教父之过

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实践专家何振说过:

不管孩子上多么好的学校,家长绝不能完全依赖学校放手不管,再忙也要担当起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

以为孩子幼儿园和小学上了好学校就可以获得良好发展的家长,未来十有八九是焦头烂额的。

父母才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根。

在初中以前,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在学校,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即使最一流的学校,老师也无法面面俱到,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都了如指掌。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具有差异化,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家长本人。

所以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最重要,一个好妈妈就是一所好学校。

如果这所学校很重视对家长的教育,教师态度很友好,那么就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家校配合就会融洽,这种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学校过分看待“学习”,一切以“知识为中心”,一俊遮百丑,对其他方面的教育就很忽略,所以孩子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老师很少有时间来真正照顾这些好学生的需要。

他们不得不常常去当“灭火队员”,对付这些聪明但是心理行为不良的学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责任的缺失造成的问题,是任何优等的学校都无法弥补的。

相反,即使孩子学校的老师不够好,学校教育有问题。

如果家长有足够的教育智慧,也可能把孩子可能遭受的不良损害降低到最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家长是社会的参与者,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切身的体会

家长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校教育有借鉴意义

对孩子物质需求的关心是浅层次的关心,真正的关心是精神上、人格上的关心。

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读书成才本身是一件很艰苦又漫长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学海无边苦作舟”,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献身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更不可能成大才。

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来承担。

道德教育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教好的,而必须由家长多年的行为身教感化出来。

也就是说:

必须用道德感化出道德。

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

“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

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

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各位观众、尊敬的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代表正方发言。

我方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为什么呢?

第一,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基础性。

先有家庭教育后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就没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好坏。

因为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还在娘肚子里,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

据研究,婴幼儿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基本性格、生活习惯和一些重要能力,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则认为,如果将一个人在17岁时的智力发展水平看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7岁时达到70%。

可见,孩子在7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而这一段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第二,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终身性。

据统计,一个孩子一年在家的时间有235天;

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能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还能减轻学校教育70%的压力。

一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但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谈吐举止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必将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影响整个家族,“杏林世家”“梨园之家”“书香门第”等就此产生。

因此,有些教育家又将父母称为终身老师,将家庭教育称为终身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主导性。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行为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而人的习惯大都是从小养成,愈是幼小时养成的习惯,愈难以改变。

最初形成的人格品德,是非观与价值观,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这些正是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另据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也是惊人的。

在幼儿园期间,家庭教育占80%,幼儿园占15%,社会占5%;

在小学期间,家庭教育占70%,学校占20%,社会占10%;

中学期间,家庭教育占40%,学校占30%,社会占30%;

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占10%,学校占30%,社会占60%。

可见,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第四,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独特性。

家庭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是集约化的,一名老师要面对整个班级,就不如家里2个甚至多个人关注一个孩子;

学校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力不从心,往往顾此失彼,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只有家长对孩子的特点、特长最了解,所以培养更有针对性。

学校主要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重要;

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造福社会,反而危害社会!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谢谢!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并且是终身学校。

有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粮草。

没有家庭教育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主要在家庭养成),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未必起什么作用。

(二)事例:

多少失足青年都是毁在错误的家庭教育上面,但是很少听到是毁在学校教育上面的。

再比如如今很多中小学生迷恋上网,而在美国却很少有“网瘾"

这样的例子,就是因为美国的家庭教育比我们国家成功。

(三)如今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教学知识,比较片面,而家庭教育则是全面的,从做人的道理到科学文化知识,都包括,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提供孩子全方位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反之,在一个不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可能就被错误的引导,或者相应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四)读书的重要性绝大部分都是家长灌输的,而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学校只能适当的引导。

再看看身边的例子,品行优秀的孩子绝大部分家庭教育都是良好的。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人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开始的。

家长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追求爱好,孩子作为家庭成员都会耳濡目染。

家长的行为举止思想动态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

所以“身教重于言教”(魏源语),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学习和效仿的好榜样,以自己的高尚言行去影响孩子,成为孩子崇高理想的熏陶者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把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

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们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正是这些做法,使傅聪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为傅聪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傅聪后来成为著名的钢琴家)德国人卡尔威特的一个孩子,在不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他教育孩子的经验之一就是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这些成功家教的范例都说明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影响之直接、深远。

而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自己不学无术整日与麻将老K为伍,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有些家长自己平时不读书看报也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忽视了行为习惯的教育熏陶。

学校的教育基本上就是统一的模板,而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因为每个家长的性格都不同。

共0条评论...

材料一:

正方: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家庭教育破题:

1、青少年:

其特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均未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2、素质:

一个人多方面的能力或水平的综合性评价3、提高:

全面的提升4、家庭教育:

主要是指父母或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言传身教或潜移默化论点:

1、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决定,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是最有效且最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2、学校教育的确能够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水平,但是其素质的全面提升还是要依靠长期以往的家庭教育3、青少年素质教育后人提高主要在父母和家庭,而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什么都不管了的放任式的教育材料二:

江泽民同志指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影响是终身难忘的。

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往往可以影响他们一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

改进和加强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

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有3.2亿个家庭。

如果我们把这些家长的力量尤其是妇女的力量都充分调动起来,并给予科学的引导,那将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

它不仅会为加快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对家庭的幸福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儿童工作,已经将“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倡导全社会树立“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

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残疾人保障法》、《收养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并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了《儿童纲要》。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各级妇联组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儿童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儿童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

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家长对子女由单纯的情感支配向理智的爱升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家庭教育的方式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