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62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时间:

1949~1952年。

(2)背景:

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3)标志: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时间:

1953~1957年。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

(2)内容

(3)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①主要矛盾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

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人民公社化运动:

财产统一核算和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②危害:

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导致我国在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1)方针: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并迅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高频考点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例1.阅读下面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数(1952~1957)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国家政策影响产业发展

C.工农业生产出现跃进倾向

D.全面整顿使经济迅速回升

【变式探究】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高频考点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与意义

例2.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

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式探究】1999年10月1日,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

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列对新中国50年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D.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高频考点三、“大跃进”运动的危害

例3.政治宣传画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般带有醒目的、号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标题。

下列所示宣传画,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标题比较匹配的是(  )

【变式探究】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5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

重工业

36.1

54.0

45.9

51.1

49.6

45.9

A.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高频考点四、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例4.下图是我国某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

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变式探究】建国后到2005年,除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外,中国政府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计划被称为“夭折的计划”。

导致二五计划“夭折”的直接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B.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C.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

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糟得很。

”……“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

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

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4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

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4分)

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

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6分)

1.(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2.(2015年山东卷文综39)(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14分)

3.(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4.(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1987年中国大陆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2013年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兵马俑巡展广告灯箱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14·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6.2014·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7.2014·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8.2014·安徽高考]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读下图,根据图文信息,图画所示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2.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说:

“资本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

”“中国工人阶级还要忍受一个时期的剥削痛苦。

”刘少奇此语的出发点是(  )

A.发展资本主义以促进工业化

B.利用私人资本以克服财政困难

C.有序推进改造以缓和社会矛盾

D.发展多种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

3.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

行业

项目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

43.5

29.2

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4.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国家调整工业布局

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  )

A.“一五”计划期间B.十年探索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6.一般认为,通过“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这说明(  )

A.我国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

B.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

C.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D.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

7.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总额

工业固定资产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6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66年

约200%

194.4%

近180%

300%

124%

111%

161.7%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8.下图是新中国某时期河南省某县发行的“觉悟票”正面及背面说明,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的产物

B.人民公社时期刮共产风的产物

C.平均主义大锅饭受挫后的产物

D.“大跃进”运动的产物

9.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说:

“因为中农怕‘冒尖’,怕‘共产’,就有人提出(‘确保私有财产’)这一口号去安定他们,其实这是不对的。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巩固新政权B.恢复国民经济

C.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10.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11.《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

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

A.1956年B.1978年

C.1966年D.1958年

12.“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

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上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13.196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农村十六条”,其中规定“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

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

”材料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

B.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

C.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有所纠正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4.下图为新中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曲线图。

其中,城镇人口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党的“左”倾错误影响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

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

……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

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

……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

原因何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16.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

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

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公斤):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

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

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