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6441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6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贸易讲义1讲解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风险;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学体系与学习方法

国际贸易学体系(B)

《国际贸易》体系(A)

教学方法(B)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涵义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指不同国家的贸易主体之间的有形与无形贸易活动。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

1、专业外贸公司

2、有进出口经营权和业务的工业、农业、商业、政府及其它组织。

(三)国际贸易的客体

贸易的对象。

有形货物和无形产品。

二、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一)国际贸易发展超过历史水平

(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三)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四)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服务业发展

(五)世界贸易发展速度高于国内生产年均增长率,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

(七)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八)多边贸易体制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

(九)世界市场竞争向综合化、集团化和有序化发展

(一十)出现国际物流“革命”

(十一)电子交易(电子商务)地位不断上升

第二节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一、相同点性质、目的基本相同

二、差异

(一)对外贸易的难度大

1、语言不同

2、法律、风俗习惯不同

3、贸易政策与措施不同

4、市场调查困难

5、交易争端解决难度大

(二)对外贸易复杂

1、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很大

2、商业习惯复杂

3、海关制度及其它贸易法规不同

4、国际汇兑复杂

5、货物运输与保险复杂

(三)国际贸易风险大

1、信用风险

2、交易风险

3、汇兑风险

4、运输风险

5、价格风险

6、政治风险

7、操作技术风险

8、欺诈风险

第三节对外贸易的分类

一、按交易内容的分类

货物贸易

无形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

二、按货物移动方向的分类

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过境贸易

复出口、复进口

净出口、净进口

三、按交易对象的分类

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

四、按运输方式的分类

海运贸易

陆路贸易

空运贸易

多式联运贸易

邮购贸易

第四节国际贸易研究常用的术语

一、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中、美、日等90多个国家采用。

专门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德国、意大利等80多个国家采用。

国境不等于关境。

二、对外贸易额(值)与对外贸易量

也称对外贸易值,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规模。

对外贸易额=货物贸易值+服务贸易值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目前,各国在计算时,货物出口额常以FOB价格计算,货物进口额则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值/出口价格指数

例:

1991年世界出口值为1400亿美元,2001年世界出口值为30000亿美元,假定1991年出口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为160。

试比较2001年世界出口额和世界出口贸易量与1991年世界出口额的增长变化情况.

三、对外贸易差额

对外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

总贸易超额=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

货物贸易差额=货物贸易出口-货物贸易进口

经常项目余额与资本项目余额

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广义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2、狭义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是指一国总进出口贸易或世界货物贸易中各类货物所占的比重

五、对外贸易地理分布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表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和来源

2、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对外贸易地位)

表明世界各州、各国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六、对外贸易依存度

是指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国际贸易学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国际贸易学体系

基础理论

政策理论

经营理论

操作理论(实务理论)

二、《国际贸易》体系

 基础理论

政策理论

经营理论

三、教学方法

预习、思考、做作业、做课程论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

思考和作业题:

1、无形贸易的含义是什么?

其分类有哪些?

2、转口贸易、间接贸易、过境贸易几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3、国际贸易的复杂性、风险是什么?

4、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趋势是什么?

下一章预习题

1、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是什么?

2、绝对利益论的核心思想、贡献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3、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贡献是什么?

4、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及贡献、缺陷是什么?

第二章国际分工

12课时

主要内容:

绝对利益论比较利益论生产要素说人力资本论技术进展论规模经济论

产品寿命周期轮需求相似论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涵义、作用

1、含义是指各国(地区)之间的生产与服务方面的分工。

从劳动角度,分工——自然分工、社会分工、企业内部分工

从地域规模,分工——国内分工、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

——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工业革命奠定了国际分工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主要从两方面促进国际分工产生、发展

1、大机器生产使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很大发展

2、大机器工业使得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这时期的国际分工特点

国际分工规模更广、程度更深。

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分工进一步加强:

“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体系最终形成

这阶段国际分工的特征

1、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

2、形成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其背景是:

第三次科技革命

跨国经营形成高潮

世界政治体系变化

—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国际分工体系

一、特征:

1、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2、国际分工的形式有了很大改变

垂直型国际分工——原料生产国与加工国、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工业制成品生产的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垂直型+水平型

3、参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

当前国际分工体系: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分工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3)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在国际分工发展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一般发展较快;

相反,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时期会处于停滞状态。

2、国际分工与地理方向

(1)在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2)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3、国际分工对贸易商品结构有直接影响作用。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变化。

二次大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

(1)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

(2)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3)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4)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4、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着其在国际贸易的利益。

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也随之增加,但还未

发生根本性、实质性改变。

国际分工的现状

当前,国际分工的现状呈“金字塔”形:

美国(A)

英国(B)

德国(G)

日本(J)

其他(O)

顶端:

美国

主要产品:

信息产品,在国际分工最高层

原因:

美国垄断硅谷,美国垄断硅谷的原因:

1、大学城

2、自由企业制度:

关键开业自由

3、风险投资基金

4、创业精神

5、人文自然生态环境世界一流

第二层:

英国

金融服务成了英国的主业

需求方面:

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上市公司、企业转制、资产评估、审计,这些都需要会计师。

第三层:

德国

在国际分工中做制成品,全世界资本设备的60%——70%份额是德国。

1、文化

2、偏好

3、在世界上,最早把大学的实验室放到企业中去科学发明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资本品生命周期长,工具可延续好几代。

结论:

以上三个国家是非成本竞争,美国创造、英国垄断、徳国产品生命周期长。

第四层:

日本

在国际分工中,日本生产最终消费品。

汽车、家用电器、照像机等。

日本成功的原因:

1、合作文化

2、合作文化基础上的有序的合作产业结构

3、微观企业的全息化管理

第五层:

一切开放型经济国家参与的国际

1、分工

产品:

轻工纺织产品、小五金、小家电等

特点:

供给上是比成本,成本决定型。

成本高的国家将被淘汰

2、作用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形成规模经济

扩大竞争范围

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节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主要内容自然因素

社会生产力因素

人口与生产规模的因素

资本国际化因素

生产关系因素

经济贸易政策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决定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还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其中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

自然条件仅为生产和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劳动的供给

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

市场规模对分工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世界物质和劳务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国际生产关系。

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就使当代国际分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具有

两重性:

其一,进步性;

其二,剥削、掠夺和不平等的性质

五、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

跨国公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设有国外分支机构,通过资本输出控制其国外子公司的大公司。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把生产过程分散到世界各地。

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优化配置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和原材料等资源,跨国公司的产品、资本都已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疆域界限,不断涌向世界各地。

跨国公司不仅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而且对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的分工,乃至对整个国际分工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影响。

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主要指各国的政治、法律、法令、政策

上层建筑可以促进也可能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

各国政府为了使国际分工对本国更加有利,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上层建筑。

第四节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的线索:

第一阶段: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阶段: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阶段: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第四阶段:

里昂惕夫反论

根据时代划分:

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当代商贸理论:

——赫-俄理论、里昂惕夫反论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一)古典学派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背景

1500-1778年,重商主义流行于西欧各国

18-19世纪,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废除重商主义时代制定的一些外贸政策和措施要求强烈。

其原因:

1、产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进口原料。

2、产业革命形成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业制品,需要有宽松环境和条件向国外扩张。

(二)亚当.斯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最早提出自由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

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在名著《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亚当.斯密主张政府不应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也不应干预国家与国家间的贸易关系。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

贸易于国家有利

以哥伦比亚和美国为例:

假设:

1、美国生产一个单位的小麦,用2个小时劳动量,哥伦比亚生产一个单位的小麦,用10个小时劳动量(相当于美国5倍)这样,美国在生产小麦方面享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指以低于对方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的有利条件

2、反之,哥伦比亚生产一个单位的咖啡,用2个小时的劳动量;

美国生产一个单位的咖啡,用8个小时的劳动量;

(相当于哥伦比亚4倍)这样,哥伦比亚在生产咖啡方面也享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的结论,如果两国都专门生产自己享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另一种商品,那么,两种商品的世界产量都会增加。

亚当.斯密主张:

如果外国产品比自已国内生产的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在有利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

亚当.斯密认为:

“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这个理论也称为:

绝对利益论。

亚当.斯密国际分工理论是其自由贸易政策(非干预政策)的理论基础。

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国际分工的利益主要有:

1、专业化提高生产技能

2、人力、物力、资源在最佳状态组合,发挥最大效益。

3、节约劳动时间,提高产品品质,增强竞争能力。

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主张对国防工业是例外,他希望政府担任三项工作:

巩固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

建立司法组织

创建公共工程制度

归纳亚当.斯密的理论:

“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又叫地域分工说,或绝对成本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1、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1772—1823)以斯密的分工原则和自由贸易理论为基础,于1817

年出版了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建立了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即:

比较成本

说。

2、比较成本说

(1)理论李嘉图在国内交易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以劳动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

商品价值在一般有效的自由竞争地区,与所投入的劳动量成正比例,因为劳动、资本可以充分自由流动,所以,国内生产分工和交换必然依据绝对利益原则。

他又认为:

两国间或更多国间的商品交易,由于生产要素的不能充分流动,其相对价值则没有共同法则可以,劳动费用并不绝对支配交换条件。

所以,应该以比较生产成本来决定交换条件,形成了他的“比较成本说”。

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即,两利相权择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贸易利益:

假定两个国家:

葡萄牙和英国;

两种产品:

葡萄酒和毛呢

国家

一单位葡萄酒的成本

一单位毛呢的成本

葡国

80人/一年

90人/一年

120人/一年

100人/一年

从上述资料可知,

(1)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具有优势,成本绝对地低于英国;

而英国绝对地处于劣势。

(2)各国在两种产品成本的优劣势程度不同。

按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两国有分工的必要,葡萄牙宜专门生产酒,英国已专门生产毛呢,而且双双都可以在分工和交换的基础上获利。

葡萄牙得自分工的利益:

分工前,在葡国,一单位的酒可换毛呢的数量为8/9;

分工后,到英国,一单位的酒可换毛呢的数量为6/5;

节约劳动:

6/5*90—80=28(人)

英国得自分工的利益

分工前,在本国,一单位的毛呢可换酒5/6单位

分工后,与葡国交换,一单位的毛呢可换酒9/8单位

9/8*120--100=35(人)

“比较成本说”认为:

只要两国的同类的两种商品劣势程度不同,优势国生产优势程度大的商品,劣势国生产劣势程度较小的商品,两国生产总量将会增加,通过贸易,双方均得其利,俗称:

有利取重,无利取轻。

3、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被称作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

经济学界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的评论:

(1)“比较成本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上的

(2)它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

不论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相对优势,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

(3)“比较成本说”的启示:

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这个观点有争议)

(4)“比较成本说”的成立要有9个假定条件:

①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②假定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③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④没有运输费用

⑤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⑥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⑦收入分配不变

⑧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⑨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从以上的9个假定中,我们也可看到李嘉图的理论存在片面性:

其一,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世界是永恒的。

其二,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三,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过了一百余年,到了20世纪初,瑞典的两位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产生相对优势的原因。

(一)与要素禀赋说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管理、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等。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要素的报酬

例:

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3、要素禀赋—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程度—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

(二)赫——俄理论

1、简介

赫——俄是师徒两人,他们的学说是以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可称为当代国际贸易学说。

伯蒂尔.俄林(1899-1979),瑞典籍经济学家,主要著作为《域际和国际贸易》,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伊莱.赫克歇尔(1879—1952),也是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

他是俄林的老师,俄林的许多观点是师承赫克歇尔的,所以,学术界把他们两人并列。

赫—俄理论集中阐述的是生产要素的多少与相对优势的关系。

赫—俄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的相对优势来源于它享有的最丰厚的生产要素。

即:

相对优势取决于一国最突出的生产要素。

2、要素禀赋论主要内容

俄林认为:

从商品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从中阐述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其中生产要素禀赋具有最重要的地位。

根据要素禀赋论,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例如: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国家,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

现在生产两种产品大米和钢。

如大米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钢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按资源配置的状况,美国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美国生产钢,而中国则劳动力相对充裕资本不足,所以中国生产大米,然后进行相互交换。

在没有交换前,中国生产一吨钢需要花1.5吨

大米,而美国生产一吨大米需要花2吨钢。

假如,中国生产100吨大米,美国生产100吨钢,现在国际市场的交换比例:

1吨钢=1吨大米所以,中国以20吨大米换20吨钢,美国以20吨钢换20吨大米,这样比各自独立生产大米和钢更合算,于是国际贸易就成立了。

(三)赫—俄理论的前提

1、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

2、不同的国家掌握的各种生产要素或丰富或贫乏不相同。

3、市场处在完全的竞争状态,生产要素也保持机动。

4、生产技术的收益未必完全按着生产规模而成比例的增减。

(四)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赫-俄-萨原理)

赫客歇尔首先提出:

价格均等化的论点。

俄林提出:

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4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