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46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构材料的环境形为与破坏机理 考试总结Word下载.docx

普遍用于实际混凝土工程,不适用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2)直流电量法:

6小时通电总量Q。

国际通用方法,适用于各强度等级混凝土;

不适用于掺盐类外加剂、导电纤维的混凝土;

通电后溶液温度升高影响测试结果。

3)透气法:

气体渗透系数。

操作程序:

在试验前先将试件烘干至恒重,试验时①将气室抽空或注入气体至一定压强P1,记下时间t1;

(2)当压强变为P2(自定)读时间t2;

(3)重复以上

(1)

(2)步,直至压强变化率为恒定时,以此计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

4)氯离子自然扩散试验:

氯离子扩散系数。

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但实验时间较长,几十天至几个月。

5)电阻率法。

混凝土的孔结构决定了它的传输性,而混凝土孔结构状况也可用电导率的大小来反映孔结构状况也可用电导率的大小来反映。

然而,不同混凝土孔溶液的化学成分不同,电导率测量结果并不能反映孔结构状况,必须同时单独测量孔溶液的电导率并对混凝土的实测电导率进行修正。

3、从材料配合比与制备工艺角度提出混凝土实现高抗渗性的主要技术措施?

材料配合比:

(1)、在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及工作性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水胶比,增加水泥用量;

(2)、选用细度适当大,活性高的掺合料,尽量选取最佳掺量,也可以进行复掺;

(3)、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尽量选用碎石、表面较粗糙的骨料或者粒径较小的骨料;

(4)、选用合适的外加剂:

掺高效减水剂(可在达到相同流动度条件下降低用水量,提高水泥浆体均质性,有利于水泥水化,孔隙结构更加密实,渗透性降低),掺加引气剂(在混凝土中引入若干直径大于毛细孔直径的细小球形孔,切断毛细孔渗水的通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制备工艺:

(1)、混料、搅拌、成型工艺:

裹石工艺优于传统工艺;

机械强式搅拌优于自落式搅拌;

充分振动密实成型有利于混凝土抗渗性改善;

(2)、养护条件:

保证混凝土充分水化密实;

蒸养使掺粉煤灰、硅灰混凝土抗渗性提高,而使空白、掺矿渣、掺高岭土混凝土抗渗性变差。

4、裂缝小于100μm时,钢纤维对渗透性无明显影响,甚至增加渗透性?

混凝土和钢纤维的弹性模量不同,在温湿度发生变化是两者变形不一致,从而使界面处形成裂缝,增加渗透性。

裂缝越大时,钢纤维降低开裂混凝土渗透性越明显?

钢纤维增加韧性,抑制裂缝。

第二章混凝土的中性化

混凝土中性化:

当空气、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或液体侵入混凝土中,与水泥石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使混凝土中的pH值降低的过程。

中性化分类:

酸性水的侵蚀、酸雨侵蚀、碳化。

1)酸性水的侵蚀---某些化工厂特殊部位。

破坏机理:

与混凝土中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盐;

直接与硅酸盐、铝酸盐水化产物反应分解;

某些酸(如磷酸)与CH反应生成不溶性钙盐,堵塞孔隙,侵蚀减慢,缓慢破坏。

2)酸雨侵蚀:

雨水pH值低于5.6、呈酸性,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

3)混凝土碳化

1、混凝土碳化的机理及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有哪些?

(1)碳化破坏机理:

大气中的CO2通过孔隙向混凝上内部扩散并在孔隙水中溶解,固态通过孔隙向混凝上内部扩散并在孔隙水中溶解,固态Ca(OH)2在孔隙水中溶解并向其浓度低的区域(已碳化区域)扩散;

溶解在孔隙水中的扩散;

溶解在孔隙水中的CO2与Ca(O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CO3;

同时,CSH、AFt等水化物也在固液界面发生碳化反应:

(氢氧化钙):

Ca(OH)2+CO2→CaCO3+H2O(水化硅酸钙):

3CaO•SiO2•3H2O+CO2→3CaCO3+2SiO2+3H2O(钙矾石):

3CaO•Al2O3•3CaSO4•32H2O+3CO2→3CaCO3+2Al(OH)3+3CaSO4•H2O+23H2O液相反应,一定湿度条件下发生。

(2)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

①混凝土强度有所提高②混凝土脆性增大③抗渗性能提高④混凝土碱性降低,钢筋锈蚀⑤混凝土中离子迁移和浓缩,钢筋锈蚀加剧

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规律:

1)材料因素:

水灰比:

决定CO2有效扩散系数及混凝土碳化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碳化速度加快。

水泥品种与用量:

A)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矿渣水泥;

B)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碳化速度越慢。

骨料粒径与级配:

连续级配、颗粒粒径小的骨料,使混凝土碳化速率减缓。

外加剂:

掺减水剂、引气剂均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碳化速度。

养护方法与龄期:

保湿养护龄期越长,混凝土碳化速率越慢。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强度越高,其碳化速度越小;

但试验结果离散较大,主要是由于强度难以反映水泥用量等对碳化速率的影响。

施工质量:

密实性差及存在蜂窝、麻顶、漏浆、裂缝等缺陷部位的碳化深度比振捣密实、表面无缺陷部位大得多。

2)环境因素:

温、湿度:

温度升高可促进混凝土碳化速度;

相对湿度为50%~70%的中等湿度环境下,混凝土碳化速度最快。

CO2浓度:

碳化速度与空气中CO2浓度的平方根近似成正比关系。

表面覆盖层:

含可碳化物质的覆盖层(水泥砂浆),主要通过消耗其中可碳化物质以延缓CO2侵入混凝土速率;

不含可碳化物质覆盖层(沥青、涂料、瓷砖等),因其结构致密,能封堵混凝土表面部分开口孔隙,从而延缓碳化速度。

受力状态:

压应力不超过0.7fc(fc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时,压应力对碳化起延缓作用;

压应力超过0.7fc时会使碳化速度加快;

拉应力不超过0.3ft(ft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应力作用不明显;

当拉应力超过0.3ft时,应力越大,碳化速率越快。

2、从材料组成角度出发,如何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

材料因素:

①水灰比:

降低水灰比,混凝土的碳化速度减慢。

②水泥品种与用量:

采用硅酸盐水泥,充足水泥用量,混凝土碳化速度越慢。

③骨料粒径与级配:

④外加剂:

⑤养护方法与龄期:

早期湿养,延长养护时间⑥混凝土强度:

⑦施工质量:

充分振捣,填充密实

3、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

X射线法:

通过X射线衍射仪,直接测量出混凝土中不同深度处水泥石所含氢氧化钙与碳酸钙晶体的含量,判断出混凝土受碳化情况。

可同时测得完全碳化与部分碳化深度,适用于实验室精确测量。

化学试剂法:

利用不同化学试剂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颜色变化,测出混凝土碳化深度。

常用值环境下的颜色变化,测出混凝土碳化深度。

常用1%浓度的酚酞酒精溶液,以pH=9为界线,已碳化区呈无色,未碳化区呈粉红色。

另有一种彩虹指示剂为界线,已碳化区呈无色,未碳化区呈粉红色。

另有一种彩虹指示剂,根据反应的颜色判别不同的,根据反应的颜色判别不同的pH值(5~13),可测试完全碳化和部分碳化的深度。

4、混凝土中部分碳化区形成的条件、界定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1)部分碳化区的界定范围:

理论上:

未碳化混凝土的pH≥12.5,完全碳化的混凝土pH=7,部分碳化区混凝土,部分碳化区混凝土7<pH<12.5。

应用上:

当pH>11.5时钢筋处于钝化状态,当pH<9时锈蚀速度不再受pH值的影响;

因此通常认为9<pH<11.5的混凝土处于部分碳化区。

2)部分碳化区形成原因:

Vd≤VR时,进入混凝土中的CO2很快与最外层混凝土发生碳化反应,混凝土主要分为碳化区和未碳化区两部分;

很快与最外层混凝土发生碳化反应,混凝土主要分为碳化区和未碳化区两部分;

Vd>VR时,进入混凝土中的CO2不能及时被最外层混凝土消耗,而进入更深层混凝土,从而形成从内而外的不同碳化程度,最终形成碳化区、部分碳化区、未碳化区。

3)部分碳化区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环境湿度:

当RH≥70%时部分碳化区很短,可忽略不计;

当RH<60%时部分碳化区在整个碳化区中已占有一定比例且其长度随湿度下降而迅速增大,此时应计算部分碳化区的影响。

②水灰比:

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混凝土部分碳化区长度随水灰比增加而增大。

③水泥用量:

相对湿度为50%条件下,水泥用量对部分碳化区长度有一定影响.总的趋势是水泥用量越大部分碳化区长度就越小。

④CO2浓度:

CO2浓度对部分碳化区长度基本无影响。

⑤碳化时间:

当碳化进行一定时间,完全碳化区出现后,碳化时间对部分碳化区长度无影响。

5、混凝土再碱化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1)电化学再碱化:

通过电化学方法使已碳化的混凝土pH值恢复到11.5以上,即使混凝土得到再碱化。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置于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外部电极和钢筋之间通一直流电,钢筋作为阴极,外部电极作为阳极,对钢筋进行阴极极化,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反应和作用,从而实现钢筋附近碱性环境的恢复,甚至使钢筋表面恢复钝化。

(2)再碱化技术的主要优缺点:

主要优点:

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②实现快速修复、阻锈;

③减缓后期继续碳化速率;

④改善混凝土密实度和吸水性。

主要缺点:

①可能导致钢筋产生氢脆现象;

②可能加速碱硅酸反应;

③导致粘结力下降。

6、酸雨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酸雨腐蚀机理:

4CaO•Al2O3•2H2O+3SO42-+2Ca(OH)2+20H2O→3CaO•Al2O3•3CaSO4•31H2O+6OH-Ca(OH)2+SO42-+2H2O→CaSO4•2H2O+2OH-钙矾石生成后,比反应物的体积要大1.5倍。

石膏生成,则其体积会增大1.24倍,引起很大的内应力。

体系碱度降低,水化产物分解,强度丧失。

预防措施:

1、矿渣水泥对于提高混凝土抵抗酸雨腐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在酸雨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地区,采用矿渣水泥制备的建筑构件耐酸、耐腐蚀能力强。

2、可通过涂刷石材养护剂的办法,减少石材的腐蚀。

在石材表面刷涂一层养护剂,还可以防范污染物的入侵。

3、订定严格管制标准,以迫使污染源采取排烟脱硫及排烟脱硝之设备。

4、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5、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植物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吸收有毒气体等作用。

第三章碱骨料反应

1、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的机理?

碱—硅酸反应(ASR):

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与碱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膨胀性碱硅酸凝胶,导致混凝土膨胀性开裂。

反应机理:

Na+(K+)+SiO2+OH-→Na(K)-Si-Hgel膨胀机理:

吸水后的碱硅酸凝胶体体积远远大于反应前固体体积,最大时体积可增大3倍以上,大量凝胶体在混凝土骨料界面区的积聚、膨胀,导致混凝土沿着界面产生不均匀膨胀、开裂。

碱—碳酸盐反应(ACR):

某些骨料中的碳酸盐矿物与碱发生的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的地图状开裂。

碱与白云石发生反应,去白云化。

(1)CaMg(CO3)2+2ROH=Mg(OH)2+CaCO3+R2CO3

(2)R2CO3+Ca(OH)2=2ROH+CaCO3膨胀机理:

Gillott:

黏土吸水膨胀,从而造成破坏作用。

唐明述院士:

一方面,R+、OH-和水等进入受限制的紧密空间产生膨胀,另一方面,固相反应产物的框架体积的增大以及水镁石和方解石晶体生长形成的结晶压,产生膨胀应力。

2、混凝土碱骨料反应主要影响因素:

1)混凝土碱含量,增加--2)碱活性骨料,最不利含量范围--3)矿物掺合料,增加掺量++4)环境条件,高温、高湿--5)掺减水剂、引气剂+6)骨料颗粒大小,最不利尺寸范围-7)受力状态,外力约束+(-:

加速破坏,+:

抑制破坏)3、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破坏的主要特征?

①时间范围:

5~10年;

②体积变形:

整体膨胀;

③表面裂缝:

网状开裂;

④表面析出物:

透明或淡黄色凝胶;

⑤内部特征:

沿界面开裂,骨料周围反应环;

⑥外界条件:

潮湿环境4、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基本条件:

1)混凝土中含有充足的碱(Na2O与K2O);

2)骨料中含有碱活性矿物;

3)潮湿环境。

预防措施:

1)控制混凝土中含碱量;

2)选择低碱活性骨料;

3)改善混凝土所处环境,隔绝湿气进入;

4)掺矿物混合材;

5)掺特殊材料或外加剂.6)其它方法5、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检测目的和基本方法?

骨料的碱活性检测是防止新建混凝土AAR破坏的重要手段。

基本方法:

岩相法、化学法、砂浆棒法、快速砂浆棒法、混凝土棱柱体法、蒸压法、岩石圆柱体法(碳酸盐)。

岩相法是其他方法的前提;

快速砂浆棒法和压蒸法是发展的主流;

化学法和砂浆棒法有逐渐被淘汰的趋势;

混凝土棱柱体法通常不用,但可作为最终检验依据。

第四章、混凝土的耐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

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或骨料与外界有害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导致水泥石中某些组份溶解、整体性破坏、失去强度的过程。

因侵蚀介质的化学性质而不同。

硫酸盐侵蚀\酸性水的侵蚀(化工厂排污或酸雨)\碱类侵蚀\氯盐侵蚀\微生物侵蚀

4.1硫酸盐侵蚀定义:

水泥混凝土在硫酸盐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导致材料宏、微观结构损伤,力学性能劣化的过程。

原材料:

石膏、化学外加剂使用环境:

地下水、土壤、海水、工业排放物侵蚀类型:

物理侵蚀、化学侵蚀(钙矾石、碳硫硅酸钙)(外部硫酸盐侵蚀)、内部硫酸盐侵蚀

4.1.1硫酸盐物理侵蚀定义:

硫酸盐晶体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并在混凝土孔隙或裂缝中不断积累和长大,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硫酸钠。

2002年,Flatt指出:

在20℃时,十水硫酸钠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可产生高达10~20MPa的应力;

这是盐类的基本特性,与是否为硫酸盐无关;

主要发生于干湿交替环境中:

西北地区;

所谓的物理侵蚀,主要指未与水泥混凝土发生化学反应。

Na2SO4+10H2O→Na2SO4·

10H2O(体积膨胀4-5倍)

4.1.2钙矾石型硫酸盐侵蚀(研究最多的一类)

1)侵蚀机理:

3CaO·

Al2O3·

CaSO4·

12H2O+2Ca(OH)2+2SO42-+20H2O→3CaO·

3CaSO4·

32H2O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钙矾石AFt(体积膨胀1倍)3CaO·

13H2O+3Ca(OH)2+3SO42-+19H2O→3CaO·

32H2O水化铝酸钙→钙矾石Aft(体积膨胀1.5倍)Ca(OH)2+SO42-+2H2O→CaSO4·

2H2O石膏(体积膨胀1.2倍)必要条件:

铝相水化物、硫酸盐、氢氧化钙、充足的水。

机理:

铝相水化物与硫酸盐反应生成钙矾石产生膨胀破坏。

2)破坏特征:

宏观上:

体积膨胀、表面粗大裂缝,棱角脱落、缺损(钙矾石为主);

表层软化、强度损失(石膏为主时)。

微观上:

针状钙矾石和石膏晶体填充孔隙。

3)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GB/T749-2008《水泥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K法:

浸泡抗蚀性能试验方法、P法:

潜在膨胀性能试验方法影响因素材料组成:

水泥种类:

中、高抗硫水泥(C3S小于55、50%;

C3A小于5.3%);

矿物掺合料:

硅灰、粉煤灰、矿渣粉;

水灰比;

减水剂硫酸盐种类:

CaSO4:

溶解度小,侵蚀性最小;

MgSO4:

镁盐侵蚀,侵蚀性最大.Na2SO4:

溶解度大,侵蚀性强。

控制钙矾石型硫酸盐侵蚀原則:

1)降低C3S,C3A→抗硫酸盐水泥2)减少CH→矿物掺合料3)减少水、硫酸盐侵入→減水剂

4.1.3TSA侵蚀微观形貌:

针状晶体XRD谱:

(与钙矾石接近,难以辨别)[Si(OH)6]2-八面体基团:

Raman谱,FTIR谱——这两种手段是判别thaumasite的主要依据TSA的辨别:

拉曼红外、能谱分析。

侵蚀机理:

C3S2H3+2(CaSO4·

2H2O)+2CaCO3+24H2O→2{CaSiO3·

CaCO3·

15H2O}+Ca(OH)2

C3S2H3+3CaO·

32H2O+2CaCO3+4H2O→2{CaSiO3·

15H2O}+CaSO4·

2H2O+2{Al(OH)3}+4Ca(OH)2反应条件:

i)水化硅酸钙;

ii)硫酸盐:

地下水、土壤风化等;

iii)碳酸盐(来自于骨料、石灰石粉填料、空气中CO2或水中碳酸盐)iv)温度<

15℃v)充分的水破坏特征:

软化、无强度的果肉状泥、砂混合物。

影响因素:

石灰石含量、水泥品种、矿物掺合料、水灰比、环境条件。

控制TSA侵蚀的一般原則:

1)石灰石含量→粗骨料(30%)、细骨料(10%)2)矿物掺合料→大掺量矿渣粉3)水灰比→減水剂4)水泥品种→硫铝酸盐水泥

4.1.4内部硫酸盐侵蚀(延迟钙矾石生成)

钙矾石在较高温度(70℃以上)环境下不稳定分解:

CaO·

Al2O3·

32H2O→3CaO·

12H2O+2(CaSO4·

1/2H2O)+19H2O

4.1.4内部硫酸盐侵蚀【延迟钙矾石形成(DelayedEttingiteFormation,DEF)】:

指早期混凝土经受高温环境后,已经形成的钙矾石部分或全部分解,日后在内部逐渐形成钙矾石的过程。

延迟钙矾石产生的基本条件:

混凝土早期处于较高温度环境(70℃)中:

大体积混凝土、预制蒸养混凝土构件;

后期处于潮湿或有水环境中;

混凝土中有微裂缝或缺陷存在。

内部硫酸盐侵蚀过程:

1)水泥水化产生的钙矾石在温度高于70℃条件下分解;

2)硫酸根离子被CSH吸附或结合;

3)硫酸根离子被释放、溶进孔溶液中,与氢氧化钙、AFm反应再生成AFt;

4)钙矾石在裂缝或孔隙中生长、产生结晶压力导致混凝土破坏。

1)控制养护温度或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温升;

降低水泥用量、缓凝剂、搅拌温度、加冰水、预冷骨料、内部冷却水管等。

2)使用矿物掺合料,控制硫含量;

3)降低水灰比。

一、混凝土冻融破坏

1.抗冻性:

抵抗冻融“荷载”作用的能力。

混凝土宏观性能在冻融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主要反映在密实度降低和强度下降,其中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反映最为敏感。

冻结速率越快对混凝土破坏力越强,冻结温度越低,混凝土受到的破坏越严重。

SEM与XRD等分析表明,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实际上是水化产物结构由密实到疏松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伴随着微裂缝的出现和发展。

微裂缝不仅存在于水化产物结构中,而且会使引气混凝土的气孔壁产生开裂和破坏。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水的离析成层理论、静水压理论、渗透压理论、充水系数理论、临界饱水值理论、孔结构理论。

2、混凝土抗冻性评价方法:

实验方法有:

慢速冻融法、快速冻融法、单面冻融法、临界饱和度法。

慢速冻融法:

传统混凝土冻融实验方法,周期长,费工费时。

快速冻融法:

试件尺寸:

100*100*400;

冻融温度:

-17±

2℃←→8±

2℃,2~4h,试件内外温差小于28℃;

评价指标:

质量损失率不超过5%,且相对动弹性模量不低60%时的最大循环次数。

单面冻融法: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冻融实验方法,以瑞典CIF法为代表性。

临界饱和度法:

3、抗冻性评价指标:

混凝土的抗冻等级:

F10、F15、F25、F50、F100、F150、F200、F250和F300等九个等级,分别表示混凝土能承受冻融循环的最大次数不小于10、15、25、50、100、150、200、250和300次。

抗冻等级定义:

28d龄期的混凝土标准试件,在饱水后承受反复冻融循环,以抗压强度损失不超过25%,且质量损失不超过5%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循环次数来确定。

相对动弹性模量:

反映的是混凝土内部微裂缝开展Er=fn^2/f0^2×

100,Er:

经过N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fn:

N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横向基频(Hz)

f0:

冻融循环前测得的试件横向基频初始值(Hz)、耐久性指数:

DF=PN/M,P:

在N次冻融循环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

N:

P降至60%的冻融循环数,如P降不到60%,则冻融循环数N取300;

M:

最终冻融循环数。

4、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

水灰比、矿物掺合料、粗集料品质、吸水饱和度、环境因素、外加剂等.水灰比:

降低水灰比,水泥石毛细孔率和大孔含量减少,水泥石-骨料界面改善,抗冻性能显著提高。

因矿物掺合料种类和掺量而异,硅灰使抗冻性提高,而粉煤灰和矿渣混凝土抗冻性略差。

骨料:

含水率大、坚固性差的骨料对混凝土抗冻性不利。

吸水饱和度:

当实际饱水程度达到或超过该极限饱水程度值,即使经过少量几次冻融循环混凝土也将破坏。

环境:

不同环境条件对混凝土破坏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

盐溶液中冻融+干湿循环>

水中冻融+干湿循环>

盐溶液中冻融循环>

水中冻融循环>

盐溶液中干湿循环>

水中干湿循环。

明显表现出多因素破坏作用大于单因素破坏作用。

外加剂:

减水剂使水泥分散更均匀,水泥石孔隙细化,抗冻性略有提高;

引气后,混凝土抗冻性成倍提高。

5、从抗冻性数学模型中得出的一致结论:

1)W/C低于0.25时,不引气也具有抗冻性;

2)W/C高于0.35时,需要引气才具有抗冻性3)W/C介于0.25-0.35时,是否需要引气尚难肯定;

0.25<

W/C≤0.35,DF<

60%,不需引气;

W/C≤0.45,而DF<

30%,不需引气;

其它情况,均需引气.

二、多因素联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1、除冰盐环境下混凝土破坏:

除冰盐:

又称融雪剂,主要由各种氯盐组成(NaCl,MgCl2、CaCl2等),降低冰点。

1)除冰盐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机理:

A.混凝土表面剥落破坏:

物理作用(盐+冻融+干湿交替):

(1)盐的吸湿性和保水性使混凝土初始饱水度提高,吸水容易、失水难;

(2)由于盐的浓度差,增加了混凝土受冻时的受冻渗透压力;

(3)盐产生的过冷水不稳定,结冰速度快;

(4)除雪化冰时吸收大量热量,使混凝土表面降温速度加快;

(5)含盐混凝土在水份蒸发时,孔隙中产生盐类结晶压力。

化学侵蚀作用(复盐膨胀与水化产物分解):

混凝土中AFm转化成C3A·

CaCl2·

10H2O产生膨胀

(1)混凝土中的Ca(OH)2与CaCl2反应生成复盐结晶膨胀

(2)大量Ca(OH)2消耗后,导致部分C-S-H凝胶体分解B.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