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520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问题刍议文档格式.docx

这里“黑格尔哲学”所意指的,不是形而上学之一种,而是形而上学之一切。

因为“黑格尔只不过是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代言人而已”(威廉•巴雷特语)。

就共同分享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而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同鲍威尔或黑格尔没有区别。

马克思批评说,前者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

这里所谓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乃是指关于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也就是关于自然物的概念;

并且由于“客体的”或“直观的”抽象地对待于“主体的”或“自发的”,所以还沉浸在特别是笛卡尔以来的那种形而上学的区分之中。

因此,物质范畴所意指的是物质的概念,它被幽闭在“思维”的范围之内,属超感性世界的东西。

这种抽象物质必然与唯心主义是一个方向,分享着同一个哲学平台。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理应被归并到形而上学的完成形式中。

恩格斯也特别强调:

“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的立足地这一点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①。

正是马克思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或人的实践活动思想的真正确立,才使哲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与作用上发生了彻底的转换,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地平线。

而过去我们对这种革命性的理解却是把它完全局限在近代哲学的范围内,并在这一范围内构成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的种种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是先从哲学上发起的,但决不仅限于哲学,更不局限于哲学。

由于兴趣和理论的关注点,马克思一开始的理论研究是从哲学入手的,但问题的逐步解决却是仅有哲学是不够的,还有着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支援和各种社会主义观点和运动的参照。

马克思哲学思想在发展中经历过两次重要转变,其现实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研究、经济学研究和与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实践接触;

其理论背景既有着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有着青年恩格斯、赫斯和蒲鲁东基于经济学的哲学批判和社会主义观点,还有着客观存在与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思路与方法。

特别是对经济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是马克思创建新思想、超越前人,特别是同时代人的重要思想推动力。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的马克思的初步经济学研究成果,已使他的哲学大大超出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形成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本学的劳动异化理论。

而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致安年柯夫》和《哲学的贫困》时候,除去社会主义实践和其他哲学观念的作用,马克思已是在对古典经济学中斯密、李嘉图社会历史观的社会唯物主义的认同,以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超越之上,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创立。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与活生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广大处于社会地层的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尤其对正在欧洲各地兴起的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现实的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关注的目光从未移开过。

除此而外,如同张一兵先生所指认的,马克思理论研究中的思想线索是复调的:

哲学研究中往往隐含着政治经济学的线索,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贯穿着内在的哲学线索,而后者在后人的研究中往往被遮蔽了,后者又是社会历史研究中隐含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哲学逻辑:

社会唯物主义。

即早期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在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其所注重的经验事实并不是英国经验论的直观自然对象,而是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和“事情”,这些都属非实体的社会经验现象。

十八至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对斯密的方法论进行总结评价时也认为:

他(斯密)不抽象地寻找原则,而却从经常观察的事实追溯到支配这些事实的规律。

他们所关注的是社会中客观现实非物质实体的存在,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而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都无法面对社会的这种非实体的物质存在。

也就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内容,而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巨大成就又离不开全新世界观的根本指导,哲学的变革与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是同时发生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开始就交织在一起,彼此间具有互动的关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启示。

从总的方面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又注重对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观察与分析,尤其重视对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视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

正是在新的理解视野中,看到了、看清了传统理解中不能看到和看不太清的马克思的思想。

由卢卡奇掀起随后得到西方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响应并加以推进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机会。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观点中,非常有价值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为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

在传统的观点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颠倒,即把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为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颠倒”提出质疑。

实际上,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费尔巴哈首先完成的,费尔巴哈在《哲学改造的临时纲领》中说:

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

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这里的思辨哲学就是指黑格尔哲学。

如果这样来认识马克思的哲学,也就等于把马克思主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上,也就等于抹杀和贬低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伟大意义。

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全书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卢卡奇是鉴于当时教条主义之风盛行,庸俗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浅尝辄止的各种错误做法,想通过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能够现成的应用于一切场合的公式,来说明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南,在革命实践中灵活运用。

卢卡奇的这个想法,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他们学说的一贯看法,对当代世界发展,对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今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总体性哲学”,把总体的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所在。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范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②在卢卡奇看来,从整体出发,还是从单独孤立的部分出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出发点完全可以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结论。

从单独的孤立的部分出发,其结论必然是抽象的;

而从整体出发才是认识具体性的保证。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类社会历史有“总体性”。

因此,他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

柯尔施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的实践的理论。

大多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非常强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卢卡奇在谈到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说,实践概念是本书的基本概念。

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时说:

在这场辩论中,主张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由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观点占了优势。

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称作实践哲学,着意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争取解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葛兰西反对把马克思看作几位伟大学者的综合的浮浅看法,认为马克思是新的世界观的创造者。

这种新的世界观独特而完整,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

只要这个时代没有完结,只要还没有在全世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不会被超越。

葛兰西独具特色地指出:

可以说实践哲学等于黑格尔加大卫·

李嘉图。

他是在更大的视野里,在唯物史观和新世界观的形成上估价李嘉图的贡献。

他说:

“据我看,正是实践哲学把李嘉图的学说变成了哲学的语言,因为实践哲学赋予了他的发现以一种通用的性质,并且适当地把这些发现推广到全部历史上面去,从而自己在创造新的世界观的时候,首先利用了它们”。

③在葛兰西看来,以往的哲学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而实践哲学强调改变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历史)、先进的思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愿望统一起来。

二、需要重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思想观点都不仅具有哲学的意义,而且也是真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与方法。

我认为应特别注意深刻认识整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内在含义、关键地位与重要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把握首先就是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把握。

(一)整体性。

卢卡奇曾提出必须看到和重视马克思的总体思想。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总体的意思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不能以单纯的自然因素来解释历史,而是要将主体与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人类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社会历史性。

我国理论界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不能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其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或叫社会历史现实批判)是一个完整的、始终没有分离的整体,各种理论研究之间是相互渗透和包容的。

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方法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中就早已存在并表现其根本特征的一个关键问题。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决不是一个纯哲学内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表现在从思想到现实的根本转变,即哲学的出发点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并实现了与共产主义的内在的统一,是一个整体。

马克思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看着是同一个东西。

“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④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批判现实的生活关系”的错误时指出:

“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⑤这是因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和对现实的革命的批判的态度,必然地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即逻辑又现实地导出共产主义。

在这里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或者共产主义被看着唯物主义的内在规定。

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整体性上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决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理论,关注的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而是对现实的人类命运及其发展趋势的关注。

马克思反复强调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物的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扬弃的历史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

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而这种发现又是以辩证法“作基础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始终是溶为一个整体的,不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学说,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体系哲学。

马克思本人最为关注的也不是按照某种固定的框架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而是针对以往哲学发展陷入困境和危机的症结所在、并按照他所代表的革命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要求,使哲学摆脱思辨形而上学等的束缚,回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来。

旧哲学是脱离了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对世界终极存在或“世界图式”的一种追寻,是适应解释世界的需要,为说明世界的终极本原或本体而存在的。

所以马克思才特别强调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⑥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旧哲学的根本转折就在于彻底摆脱了旧哲学单一认识世界的功能。

作为一种“反形而上学”或“非形而上学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认识世界基础上的改造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正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使马克思的哲学与各种旧哲学有了根本的区别。

马克思新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哲学理论建立在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基础上,从而根本改变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

在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现实生活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他始终关注的核心点。

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既蕴涵着马克思对事物、现实、感性的肯定,又蕴涵着对人的能动性的肯定。

人类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活动。

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都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

而且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在本质上它更体现着新世界观的主导原则。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而直观的感性又是自然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思辨逻辑的武器,这种思维在面对自然对象时还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在面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时,则只能是一败涂地,因为他们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规定,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哲学指认,而是蕴涵着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社会物质活动的肯定。

有着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物质发展基础的现代实践,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真正逻辑起点。

因为农业社会自然经济中的物质生产的本质是依附于自然环境与条件之上的加工和优选,人类主体只是自然过程中的被动受体。

而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经济中,人已经是工业生产的直接创造者,工业实践活动及其实践结构已经成为我们周围世界客体结构的重要构件,自然物质对象才第一次成为人类主体全面支配的客体。

人们通过能动的工业(科学技术)实践,更深刻地超越感性直观,面对周围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真实地从总体上改变环境,从而使我们的周围的世界成为人的产物,这只有在大工业生产之后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得以实现。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有着鲜明的主体性。

即实践是人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

实践体现的是人与外部客体的活动关系。

其中,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人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进行自我创造、自我生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动的存在物,创造了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整个历史,并且通过自由自觉、千姿百态的创造活动,获得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在处理外部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性特征。

(三)历史性。

现成性的终结和历史性的恢复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整个理论的重要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对象的事物本身,不可能一下子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必须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必须以人类实践客体即一定的感性具体的形式呈现在人类的面前,而这种呈现又是历史的呈现。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是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

”⑦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自然社会也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的、具体的呈现。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不仅仅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一定时间、空间状况条件下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历史活动不是简单的客观现实之连续不断,而是人类实践正在生成的现实运动。

人的解放是现实的解放、历史的解放。

马克思曾针对“哲学家”“人的解放”的观点区分了哲学的解放和现实的解放,认为哲学的解放再彻底,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只有在现实的实践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

没有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

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这种历史的观点看到了人类实践是一种正在生成的现实运动。

卢卡奇也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这种使社会社会化的过程。

资本主义既摧毁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时空壁垒,也摧毁了不同等级之间的法律壁垒。

”⑧而这一切,是处于封建社会的人们所无法体验和感知的,因为封建社会的人们还不可能看到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

所以马克思的“历史”主要是工业生产之上的人类主体主导的历史情境,即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的新的社会存在。

马克思的历史规定不仅仅是指狭义的社会历史领域,而且是包括了人类社会实践进程构筑的整个世界的(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历史性进程。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一个方面是,当费尔巴哈面对自然界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只要是人去面对自然物质,就永远只能是“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的”,即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了的自然存在。

人类历史情境中的任何一种自然对象之表象,都是历史的。

“没有工业和商业,那里会有自然科学呢?

”自然科学只能是“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材料的”。

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社会唯物主义必然会将由一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造成的经济力量对人的主导性决定状况,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假想式地当成是自然的一般的社会运转和永恒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构成以拜物教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这就是说,在更深的理论层面上,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唯物主义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以前是有历史的,但一旦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就没有历史了。

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⑧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6页

③葛兰西:

《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2-8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⑤⑦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48页、50页、48页、第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参考文献:

《回到马克思》张一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著,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狱中札记》葛兰西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吴晓明,《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3期

作者简介:

吴玉敏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部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