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670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已停止。

当之无愧:

指承当荣誉时无羞愧之感。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明白。

喻,明白;

晓,知道,明白。

锋芒毕露:

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仰慕:

敬仰思慕。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

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自学交流: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āng) 

说服(shuì

D.徬徨(huá

ng) 

挚友(chì

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

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 

④家喻刻晓 

D.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⑤当之无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

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徬徨,没有矛盾。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忠厚朴实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B.仰慕 

暑名 

阔别 

颤抖

C.难堪 

大厦 

筹划 

呼萧 

D.马革裹尸 

蓬断草枯 

任人宰割

三、合作探究:

1.文章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提示: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

2.“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1950年他同二百多位中国留学生一起,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

”这句话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突出了邓稼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他思想情感的基础。

3.“邓稼先他们含辛茹苦地工作到1959年,就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的轮廓勾画出来了。

”这一句话中的“1959年”,只是在交代时间吗?

这并不仅是简单的时间交代,更是强调了时间之短,可见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成效,可以想见他们工作的投入。

4.作者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

友情?

”中写了他看邓稼先的信后感情有极大的震荡,接着作者说: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

他为什么这样写?

答;

不是。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告诉读者,他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这样写,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更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5.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

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四、巩固提高:

阅读理解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①;

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②;

次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③。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

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江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选项是 

A.①见地 

②直觉 

③判断

B.①直觉 

②见地 

C.①判断 

③直觉 

2.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的目的是 

A.有一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要“我”给他提建议,于是“我”建议他采用这首歌作背景音乐。

B.这首歌是“我”父亲所喜欢的,他一生都喜欢,所以我也喜欢这首歌,故在此引用。

C.作者用这首歌来歌颂邓稼先的那种献身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国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D.作者觉得行文太枯燥,加上一首歌,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3.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B.“大家十分焦虑,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短短的一句话,却表达了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C.“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定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在这里的含义是问题出现得太多,大家无法解决的意思。

D.“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怀疑态度。

五、拓展延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是说谁的?

你还知道他哪些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说的是诸葛亮,关于他的故事还有“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

六、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1.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

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

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部分:

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第六部分: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2.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先播放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

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 

xiǎn 

) 

任人宰割( 

zǎi 

) 

大厦( 

shà

至死不懈( 

xiè

截然不同( 

jié

孕育(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②死而后已: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③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④妇孺皆知:

知名度很高,妇女儿童都知道了。

3.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A.开始 

B.开辟C.开创 

D.开展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震荡 

B.激荡C.回荡 

D.动荡

1.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了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2.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纯朴的农民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3.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

'

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

纯'

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民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1、

(1)给加点字注音

  哥廷根( tí

ng)妇孺皆知( rú

)难堪(kān )

(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截然不同:

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指人的才干、锐气全部显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气,好表现自己

2、这是一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然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奥本海默,其用意何在?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3、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邓稼先具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傲,心胸开阔

4、这段文字的结构关系是(B)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5、邓稼先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选文最后一句话,就略作改动

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老师示例:

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站立”的人。

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

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

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山高尚的人。

【导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导学难点】

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了解课文的写法。

【学法指导】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

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一、课堂准备: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关于臧克家 

臧克家,诗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3、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4.给加粗字注音

①赫然(hè

②迭起(dié

)③锲而不舍(qiè

)④潜心贯注(qiá

n)

⑤校补(xià

o)⑥浠水(xī)⑦群蚁排衙(yá

)⑧沥尽心血(lì

5.解释下列加粗字

①仰之弥高(更加) 

②锲而不舍(刻) 

③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④迥乎不同(差得远)⑤无暇顾及(空闲) 

⑥目不窥园(偷看)

(1)欣赏儿童歌曲《七子之歌》;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大家知道《七子之歌》是谁写的吧?

在这首歌中你深切感受到的是什么?

2.解释词语。

诗兴不作:

作,起的意思。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目不窥园: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兀兀穷年:

兀(w))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穷,尽。

一年到头劳苦不息。

出自韩愈的《进学解》,该文中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句子。

高标:

凡高耸物体的末端都可以叫做高标,文中的高标指超群、出众

3.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他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4.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_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_,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_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言行一致_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3)文章分两个部分。

其过渡段的作用是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籍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裁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颗)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课件—大屏幕)

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明确: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课件展示)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3.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三件事例: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目的:

“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

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

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

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

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