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670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docx

写人作文之倒叙写人的作文

倒叙写人的作文

【篇一:

倒叙作文的写法】

倒叙作文的写法

倒叙开头的好处:

运用倒叙手法构思的作文,其最大的优势是能突出作者最想表现的重要情节,突显文章最能体现主旨的片段,使作文的结构富有变化,情节错落起伏,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范例:

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站在舞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笑脸,听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我忽然想起了七年前我第一次坐在钢琴前,第一次尝试着碰触黑白琴键的瞬间。

把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提前:

今天早晨,在桃李街上,一位初中生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正在紧紧跟随。

转眼间,这位初中生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

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

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预先告诉结局: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

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注意事项:

倒叙和顺叙的转换要有必须的文章过渡,做到衔接自然。

如:

在倒叙和顺叙的转换之处,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一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流淌出来”等事件的起点。

习作题目:

尘封的记忆

习作要求:

1.倒叙开头。

2.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3.不少于500字。

范文引路:

【篇二:

作文倒叙开头法】

名师点睛:

作文倒叙开头法

上一讲学习了描绘环境法,写景开头,一要注意目的明确,要起到渲染气氛,为人物和情节做铺垫,感染读者等的作用,但要注意不必面面俱到,要与人物心理与情节和谐映衬,抓住细节特征,突出气氛即可;二要注意突出特点,不可以千人一面。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这一讲——倒叙开头法。

这个方法不需要我们创造新的修辞,也不需要去联系周围的特定环境,而只是将我们作文原有的结构调整一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学生了解这种方法,但是不善于运用。

所以在学习中这个方法不算新颖,但是在作文中却还是很少见到,究其原因——学生只是大概地了解,并不太善于操作,所以这一讲主要学习三个易操作而效果很明显的倒叙的技巧:

倒叙是为了达到巧设悬念,扣人心弦的目的,所以技巧一:

可从引起联想的线索写起(人物,事物,语言,环境等)。

例1“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依旧在不停地拧着螺丝。

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拧紧都用上了全身的力气。

三轮车架下的妈妈,两鬓已经布上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好似一条条深深浅浅的沟壑,粗糙的脸夹在灯光下愈加显得苍白,一双枯树皮似的手在不停地用力、用力?

?

看着妈妈这用着力的双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

例2“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

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这两篇习作均设置了悬念,例1选取的是妈妈修三轮车的场景,例2选取的是引起联想的胸针,这些无疑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部分,我们把这样的部分提到了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描写,顺理成章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并且引人入胜。

技巧二:

可从最集中的矛盾爆发点写起;

“今天早晨,在水东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在紧紧跟随。

转眼间,这位初中生迅速地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

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

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这篇习作就在开头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所以把这一精彩的部分放在作文开头,自然引出了对过去事件的回忆。

最后要注意: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起点是某个人物还是情节等)。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要有必须的文章过渡。

做到衔接自然。

如:

以上例文,在倒叙与顺叙的转换之处,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等,这样入题就很快。

另外文章结尾时一定要呼应开头,这样行文才算完整

【篇三:

例题,插叙倒叙,散文】

15.1

8长宁为废墟留影怀旧(城市)(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概括……实景,由此实景联想……虚景,

推想……表达…)(景物描写。

表现……景物特点,反衬……)(表达效果。

动词。

化无形为

有形,把抽象的……化为现实中的……,具体形象……)(结尾作用。

标点符号,省略号。

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5分)本文前六段按照顺叙来写,由第⑥段引出⑦一⑩段的插叙,插叙掣着以往十几次来

到废墟的所见所想所拍(第⑥段属上或属下均可);第7段开头以“废墟中的遗物”一句巧

16段,妙接上前五段的顺叙,一直到第○以结婚照为重点,记叙了作者与两个外国青年为废墟

留影的事情;最后一段,作者以神来之笔补叙几天后再次来到废墟所见,巧妙呼应开头。

种记叙顺序转换自然,使“为废墟留影”的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令人回味。

(记叙顺序。

顺叙。

插叙。

……为顺叙,……为插叙,……为顺叙,承接上文顺叙,结尾补

叙……呼应开头。

几种记叙顺序转换自然,使意象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令人

回味。

14.2

写人散文亲人

奉贤再忆萧珊8.(3分)运用插叙,穿插了三个随时间推移的不同场景,通过语言以及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叙写了萧珊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健康到患病再到死亡的过程,突出萧珊在巴金生命中的重要性,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

(赏析叙事结构:

三个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体现过程变化强调……、插叙作用强调突出……作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表现人物情感)

14.1黄社会现状散文

(二)(22分)露珠草萤的消失——想起“百花小开本”肖复兴

9.(4达对小开本的深切喜爱及期待、失望,对“百花小开本”渐行渐远的惋惜遗憾、无奈和不平,突出并深化文章主旨。

(插叙的作用:

概括内容,表达?

?

情感,突出并深化文章主旨,{靠近

结尾})

写人散文(名人)松访叶圣翁①黄裳②(人物形象,影响激励)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19分)9.(3分)运用插叙的方法(1分),写出我与叶圣陶认识已久以及叶圣陶对我的影响之深刻,进一步表

现下文叶圣陶尽管年岁已高但仍笔耕不辍(2分)。

(画线句子作用:

插叙,写出?

?

特点,表现?

?

13.1宝听风楼记(22分)写人散文怀念崇敬学养——人格品质

11、文章开头不是采用一般的倒叙形式,而是由三十年前上听风楼告知惊天内幕起笔(这是

两人关系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事件),转到接到冯伯伯死讯的感受,自然引出对冯伯伯的回忆,使行文更富有变化,构思独特。

结尾回到得知冯伯伯死讯,结束回忆,又宕开一笔,想象重回三

十年前的那个夜晚的情景,以上“听风楼”起,以重回“听风楼”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意

犹未尽。

(4分)(文章结构角度:

1、开头,倒叙,由?

?

转到?

?

使行文更富有变化,构思独特

2、结尾,回到现实情况,结束回忆,通过想象。

照应开头,虚实结合,意犹未尽)

15.1

8长宁怀旧(城市)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为废墟留影

胡廷楣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

又见到了那只花猫。

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亮的

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

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

这是一只傻猫啊,你以为

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

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呢?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

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间,

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

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砾堆里面,用铁

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大,开出了黄花。

星星点点

的紫色,是扁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

“做饭了?

”“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就这

样扔在草丛中了。

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晒台上。

脚桶和

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

现在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

问津。

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

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

有位臵的。

即使风吹雨打,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

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新拍

过。

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第二天就不见了。

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

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

我取了几只,放臵于一截破墙

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

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酒瓶,排好,拍

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

茫然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

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着几分玩心。

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

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拍。

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

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

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了,

轮子还能动。

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便弃之不顾。

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

让六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

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

最后找到一处断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

有点意思。

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

在厨房炒山

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

那些小汽车在蓝色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

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11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

年轻的女郎和她们的老公,

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

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新鞋,再找,小孩的鞋,

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

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简直可以重上柜台。

面对这一堆弃

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

摇着头想,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12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

她曾经非常喜○

欢吧?

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扔在屋角……拿来拍照,便可惊喜,那是

最亮眼的静物。

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

吗?

13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

他们的幸福生活,○

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14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

他背着沉重的摄影

包,显然有备而来。

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便是一张照片。

两个

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

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

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

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

状。

15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

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了几张。

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姻的祭奠?

16“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

”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我。

我○

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便拿出镜框递给

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

拍完,她叹了口气,说:

“我会为这

张照片配上诗句……”

17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

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

南瓜地旁,妇人叉着○

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

“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

”废墟的一角,一排简易房已

经搭起来了。

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

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

(5分)

14.2

奉贤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再忆萧珊①巴金

(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

“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我安慰她:

“我

不要紧。

”她哭起来。

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

放在我的床脚。

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

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

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

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

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

耳朵倒叫得更响了。

……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

珊的名字:

“蕴珍”。

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

“你有什么

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

(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

“我不愿离开你。

没有我,

谁来照顾你啊?

”……

(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

地哭唤:

“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8)我用铺盖蒙住脸。

我真想大叫两声。

我快要给憋死了。

“我到哪里去找她?

我连声追问自己。

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

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

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

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

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

树。

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

……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

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

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

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

……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

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

这样长的等待!

十二年了!

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

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

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

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

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

总是那无限关心

的叮咛劝告!

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

……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11)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

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

……悲伤没有用。

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

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

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

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

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12)……闹钟响了。

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

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

六点半起身。

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

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①:

1972年,萧珊去世。

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

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8.(5)(6)(7)三节在叙事结构上很有特色,试加以赏析。

(3分)

14.1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露珠草萤的消失

——想起“百花小开本”

肖复兴

①对于像我这样年龄的读者而言,“百花小开本”是一种亲切的带有怀旧色彩的读本。

它是异形的小开本,风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因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所以被称之为“百花小开本”。

②第一次读到这种“百花小开本”的时候,我正在北京读初中,迷上了散文,尤其是冰心的散文。

记得那时听说百花文艺新出版了冰心的《樱花赞》,非常想立刻去新华书店购买,不想有事脱不开身,便托一个同学代劳,心情迫切得一天都不愿意耽搁。

当天黄昏,我的这

位同学把这书买回来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我当时兴奋的样子,至今恍若眼前。

没看它的内容,它的样子就让我喜欢,在当时普遍大小32开的标准开本的书籍中,它异样清秀而吸引人。

我喜欢这样的小开本,不仅设计精美,而且价格便宜,如果太贵,也就容易失之交臂。

记得几十年过后,在冰心先生家中见到她老人家时,还忍不住提起这件往事。

那个小开本的《樱花赞》,实在是太难以让人忘记了。

③可以说,我就是从那时候知道天津有家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而且,从那时候起开始买这种“百花小开本”。

印象深的,有巴金的《从镰仓带回来的照片》、韩北屏的《非洲夜鼓》、叶君健的《旅伴》、碧野的《月亮湖》等。

那种小开本非常适合那时如我一样的学生阅读。

因为它们不仅页码薄,文字短,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很快就能读完;而且,开本小,便于随手携带,揣在衣袋里,带到哪儿都能读。

我常常带着它们到教室,在上课时偷偷地放在课桌的抽屉里读。

④日后,我能写点儿东西,一直以为吸取了不少“百花小开本”的营养,对它们充满感激之情。

其实,这只是对于我个人的影响而已,对于当时的文坛特别是散文创作的态势的发展和影响力,其作用至今未有认真的研究和评估。

这是一种出版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

在我看来,起码影响了整个60年代的散文创作,甚至波及到了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时期伊始。

记得在60年代颇有影响的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争论,应该是有它的因素在作用的。

⑤如今,是一个浮华并崇尚奢华的时代,出版业的发达,现代印刷术的高科技化,加剧了图书的浮华和奢华。

不管什么书,都要包装得豪华如贵妇人一般,有不少书还非要弄成精装或软精装,如同硬壳虫一般,不是为了拿着读的,而是为了摆着看的。

处处重码洋,大开本,厚页码,却是如兑了水的酒,干货很少。

浮文弱质,虚实难符,朴素的小开本的书,几乎难觅踪迹。

⑥“百花小开本”,曾经成就了百花文艺出版,成为他们独立并影响于全国的一个品牌。

如今,却几近一个缥缈的梦。

记得十多年前,郑法清主政百花社的时候,我曾经专门给他写过一封信,希望能重振“百花小开本”的清风,重新组织人马,出版这样的“百花小开本”。

我想有那么多老人怀念,又那么多年轻人需要,不会没有市场的。

以后,薛炎文主政百花社,我同样向他提过这样的建议。

可惜,都没有能够好梦重温。

⑦希望重新出版这样“百花小开本”,我也有自己的私心。

虽然,我在百花社出版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和理论集等好几本书,但梦寐以求的是想出版一个如冰心那本《樱花赞》一样薄薄的却精致的“百花小开本”。

这是我从少年时候就憧憬的一个梦。

那时候,我的母亲去世不久,我刚刚写完一篇《母亲》,我很想由此结集出版一本小册子,献给母亲,也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但是,文章只有两万四千字,单单出版成一本书,太单薄了,几乎不大可能。

以后,这二十多年来,我曾经和很多出版社执着地说过自己的这个想法,但几乎都是碰壁。

我明白了,不仅是百花社一家出版社的原因,而几乎是眼下整个出版界的现状。

在一个崇尚大而全、奢而华的时代,厚书、大书、套书、礼品书,甚至根本卖不动却可以列队如仪能够带来声誉的赔本赚吆喝的全集,都可以出,谁还看得上这如蛤蟆骨朵儿一样薄薄的不起眼的小书?

“百花小开本”只能命中注定是一个渐行渐远的梦。

⑧殊不知,再大的青蛙都是从蛤蟆骨朵儿变来的。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以个头和重量来分高低的。

露珠非珠,却别有一番清新与湿润;草萤非火,却别有一番情趣和光亮。

9.第⑦段插叙的作用是。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