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698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是近Word文件下载.docx

求:

(1)硫酸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此题是典型的化学方程式是与溶液的溶解度、质量百分比浓度的综合计算,它直接以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作为已知量求出所需要的溶质量,难度不大。

某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2.5克该样品与0.5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加热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t1t2t3t4

剩余固体质量2.122.082.042.04

(1)写出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2)加热t3时间后氯酸钾是否已经完全反应?

(3)求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

(4)求该样品中氯酸钾纯度

此题阅读量有所增加,切入点是数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难度较大。

在一定温度下,将200克硫酸钠溶液与100克氯化钡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

过滤得到滤液276.7克,往滤液中加入83.7克该滤液的溶质并恢复到原温度,溶液恰好饱和。

(1)原硫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滤液中的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题也是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溶解度的综合计算,但较2001年要求高,已知量未直接给出,要通过质量守恒间接找出已知量,再进行下一步硫酸钠溶质的计算和溶解度的计算,在这类题中它要求较高。

总结:

计算能力要求逐年提高,在不超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二、初中化学计算的学法指导

化学计算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等综合应用的一种基本技能,它涉及到化学、数学,甚至其它领域的知识,从量的方面揭示物质的变化规律。

通过化学计算,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下面就针对初中阶段化学计算内容,如何应对中考中的计算作一个学法上的指导。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基本类型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2)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4)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所含某元素的质量的计算

(5)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的计算

(6)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解题关键

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拓宽解题的思路,从多渠道方向思考,仔细琢磨,找出解题技巧,运用特殊方法计算结果。

3、学法指导

A、原子个数配平法(变形法)

例:

X和Y两种元素,它们化合生成A和B两种化合物,A中X元素所占质量分数为75%,B中X元素所占质量分数为80%。

已知A的化学式为XY4,则B的化学式为()

A、XY3B、X2Y2C、X3Y2D、XY2

分析:

在A化合物中X%=X/XY4×

100%=75%,把B、C选择项变形(A和D无须变形):

1/2X2Y2、1/3X3Y2,因为X在B中所占的质量分数是80%,比X在A中大,所以在保证了分子相同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式量比A化合物小且接近的一项,那就是A。

B、恒值法

由Na2S、Na2SO3、Na2SO4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含量为22%,则混合物中钠元素含量约为。

观察化学式,并根据氧元素含量为22%,则Na2S%为78%,又因为钠与硫的原子个数比都是2∶1,所以混合物中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是46∶32(一恒值),46∶(46+32)=X%∶78%,X%=46%

C、元素守恒法

某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求混合物中氧化铜和氧化铁的质量比。

根据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氧化铜和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之和,设氧化铜的质量为X,氧化铁的质量为Y,可以列等式:

16/80+Y·

48/160=(X+Y)·

25%,X∶Y=1∶1

D、平均值法

某不纯的碳酸钙粉末中只含一种杂质,经测定该不纯的碳酸钙中含碳量为13%,则混入的杂质可能是()

A、Na2CO3B、KHCO3C、MgCO3D、K2CO3

纯净的碳酸钙中的C%=12/100×

100%=12%,现在含碳量大于12%,由平均值原理得到,杂质中含碳量必大于13%,再估算它们的含碳量,只有MgCO3中C%大于13%

E、假设极值法

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中,碳与氧的质量比为3∶5,则该气体可能是()

A、由CO或CO2单独组成的纯净物

B、由CO和C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

C、由CO和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

D、由CO2和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

假设组成的气体是CO,那么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4;

假设组成的气体是CO2,那么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8,A不成立。

现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5,可能是由CO和CO2共同组成的混合物,也可能是除了CO外,氧气过量。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混合物(含不反应的杂质或也反应的杂质)或溶液的质量,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解度和浓度的简单综合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是解题的基础

(2)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出的方程式中任两物质之间都有它们的特定质量比——式量总和之比

(3)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一定是指纯净物的质量,如果所给已知条件是混合物的质量,必须换算到纯净物的质量

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

纯度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A、元素守恒法

此类题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种物质中的元素质量保持不变的原理进行求解。

将3.6克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会儿,冷却后测得剩余固体中钙的质量分数为57.6%,求碳酸钙的分解率。

根据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可以列等式:

设残留物的质量为X,3.6×

40%=X·

57.6%X=2.5CO2质量为3.6-2.5=1.1克

设反应掉碳酸钙Y克CaCO3

CaO+CO2↑

10044

Y1.1

Y=2.5

CaCO3%=2.5/3.6×

100%=69.4%

B、关系式法

此类题涉及到的方程式不止一个,可以利用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写出关系式,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样品1.25克,把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为2.1克,计算该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百分含量。

该题所发生的方程式如下:

Fe2O3+3CO

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列出关系式:

Fe2O3∽3CO2∽3CaCO3

根据上述关系,可由碳酸钙的质量直接求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又快又清楚。

设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X。

Fe2O3∽3CaCO3

160300

1.25X2.1X=89.6%

注意:

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

C、差量法

此类题是利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差与方程式中任何量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解题过程较常规思路解题简单又方便。

把一根重70.5克的铁棒放入300克的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假设硫酸铜已全部反应),把附有铜的铁棒从溶液中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质量变为72克,则原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差量法设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常规法设反应掉Y克铁

Fe+CuSO4→Cu+FeSO4△mFe+CuSO4→Cu+FeSO4

561606485616064

300X72-70.5Y300Z72-(70.5-Y)

X=10%Y=5.25克

设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Z,Z=10%

以上相比较,差量法解题简捷。

D、平均值法(估算法)

将某含有一种可溶性杂质的氯化钠样品1.17克溶于水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沉淀2.92克,则混入的杂质可能是()

A、MgCl2B、ZnCl2C、CuCl2D、KCl

设样品的平均式量总和为X

NaCl*+AgNO3→AgCl↓+NaNO3*

X143.5

1.172.92

X=57.5,现氯化钠的式量为58.5,说明杂质与硝酸银反应且等质量条件下生成的沉淀比氯化钠生成得多,即混入的杂质经配平,式量<

57.5,四个选项的物质与硝酸银反应的关系式:

1/2MgCl2∽AgCl、1/2ZnCl2∽AgCl、1/2CuCl2∽AgCl、KCl∽AgCl47.5143.568143.567.5143.574.5143.5

说明氯化镁同等质量下产生的沉淀比氯化钠多(47.5<

57.5),所以应选A。

(三)溶液的计算

(1)溶解度的计算

(2)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

(3)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简单综合

(1)公式不能写错

(2)求溶解度或代入溶解度公式,必须是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

(3)当溶液饱和时,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是:

C%=S/(100+S)×

100%(C<

S)

(4)有关浓度稀释的计算中,溶质不变列等式,加入的溶剂的质量是稀溶液减浓溶液,但体积不能直接相减,一定要转换到质量再减。

A、对于一个饱和溶液而言,一般情况下,恒温蒸发水,析出一定量的晶体,与溶解度的关系是:

S/100=m析/m蒸发水;

大多数饱和溶液如从t1℃降低到t2℃,析出一定量晶体,与溶解度的关系是:

(S1-S2)/(100+S1)=m析/m(t1时的饱和溶液)

有9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340克,

(1)如果将它恒温蒸发80克水,可析出氯化铵固体多少克?

(2)如果将它冷却到20℃,可析出氯化铵固体多少克?

(已知氯化铵的溶解度:

90℃时为71.3克/100克水,40℃时为45.8克/100克水)

(1)设可析出X克晶体,71.3/100=X/80X=57.04克

(2)设可析出Y克晶体,(71.3-45.8)/(100+71.3)=Y/340Y=50.6克

B、对于一个不饱和溶液而言,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后,如蒸发溶剂、降低或升高温度,一旦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剩下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了。

有500克15%的硝酸钾溶液。

保持恒温蒸发50.8克水,析出了37.5克硝酸钾晶体,求这种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原来是不饱和溶液,但经过蒸发水,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以代入公式的溶质和溶剂都是析出晶体后的量,S/(100+S)=(500×

15%-37.5)/(500-50.8-37.5),S=25克/100克水

现将60℃时200克40%的硝酸溶液,降温冷却到20℃时,可析出硝酸晶体多少克?

(20℃时溶解度为32克/100克水)

原来也是不饱和溶液,但经过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以代入公式的量应该是20℃的状态的量,注意的是溶剂还是原来的溶剂。

S/100=(200×

40%-X)/200×

(1-40%),X=41.6克。

C、溶液的稀释计算可用溶质质量守恒法;

溶液的增浓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

几种一定浓度的溶液混合后的浓度计算,可根据总溶质等于几种溶液的溶质之和列等式。

如下面一题就是实际生活和溶液浓度稀释的联系。

在非典期间,有关部门用过氧乙酸进行消毒,用含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乙酸溶液(密度为1.1克/厘米3)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4%的消毒液(密度为1.0克/厘米3)15升,需要20%的过氧乙酸溶液体积是多少毫升?

设需要20%的过氧乙酸体积X毫升

根据溶质不变列等式:

1.1×

20%=15000×

1.0×

0.4%X=272.7毫升

(四)综合计算

1、类型

A、开放型

此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时要分情况讨论,考查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两个烧杯中,各加入相同质量的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溶液,置于托盘天平左右两只托盘上,调节天平达到平衡。

左边加10.8克铝,右边加入10.8克镁。

问反应完毕后,天平指针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试根据计算进行分析。

所依据的化学反应是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涉及的计算原理和内容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量计算及天平平衡的条件。

讨论的目标是放出氢气的量。

如果左右烧杯中的金属完全反应,消耗的硫酸溶液的质量计算如下:

设10.8克消耗49%的硫酸溶液X克,10.8克镁消耗49%硫酸溶液Y克。

2Al+3H2SO4→Al2(SO4)3+3H2↑Mg+H2SO4→MgSO4+H2↑

542942498

10.8X·

49%10.8Y·

49%

X=120克Y=90克

说明第一种情况:

当烧杯内盛49%的稀硫酸质量小于或等于90克时,金属有剩余,放出氢气的量由硫酸的量决定,现用酸量相同,天平保持平衡;

第二种情况:

当硫酸量大于90克时,完全反应后,投入铝的一边放出的氢气多些,溶液质量小些,天平指针偏向镁的一边。

总之,当天平两边初始总质量如果相等,就看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多少,相应的指针偏向产生气体少的一边;

如果天平两边初始的总质量不相同,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就要保持两边烧杯中质量变化的差值相同。

将4克某物质完全溶于96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几种情况?

举例讨论

根据物质的特点决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如某物质是氯化钠,浓度为4%;

某物质是胆矾,浓度<

4%;

某物质是氧化钠,浓度>

某物质是氢氧化钙,浓度远小于4%。

B、信息给予型

此类题的特点是提供超越大纲和教材的化学知识,并联系已学的知识,设计出问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现信息的能力。

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煤做燃料,不仅是极大浪费,而且因煤中含有硫,燃烧后生产的二氧化硫会造成空气污染。

某工厂用煤做燃料,每天燃烧含硫2%的煤4.8×

103千克。

(1)计算每天该厂排放到空气中的SO2为多少千克?

(2)该厂废气中SO2的含量可根据下列反应测定:

SO2+2H2O+I2→H2SO4+2HI。

现取该厂废气样品500ml,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10-9的碘溶液200克与废气中SO2恰好完全反应。

试计算该厂排放的废气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废气中SO2含量不得超过0.15mg·

m-3);

此题信息涉及到燃料与能源环保知识,与答题有直接关系的已知条件是混合物的质量和硫含量,可以求出硫的质量,进一步求出SO2的质量等于192千克。

解第二小题的信息是SO2+2H2O+I2→H2SO4+2HI,已知碘的质量等于200×

10-9克,根据方程式计算求出SO2的质量是1×

10-7克,进一步求出在废气中的含量为0.2mg·

m-3>

0.15mg·

m-3,所以该厂排放的废气不符合国家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成人每日铝的摄入量应控制在0.004克以下。

炸油条时1000克面粉需加500克水、4克明矾[KAl(SO4)2·

12H2O]以及10克辅料(纯碱和盐等)。

已知在烹炸过程中质量减少20%,请通过计算说明如果成人每日使用100克油条,摄入的铝元素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精确到0.0001克)

此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是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实际信息是我们都熟悉的油条,但有些人还不知道多吃油条的危害,所以这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给人增强健康意识。

具体的解题步骤如下:

据题意得油条的质量为:

(1000+500+4+10)×

(1-20%)=1211.2克,1211.2克油条中明矾中铝元素的质量为:

Al/KAl(SO4)2·

12H2O×

100%=36/158,100克油条中铝元素的质量为:

(36*100/158)/1211.2=0.0188>

0.004克,结果是摄入的铝元素超过安全摄入量。

C、无数据型

此类计算题无数据,全是文字叙述,其实,这类题不是真的没有数据,而是数据被隐含在题目中了。

解题时只要从基础知识入手,精心分析潜在条件,就不难使隐藏的数据“显露”出来,从而找到量的关系,进而求解,即可以通过相关方程式中物质质量相等、元素等量代换、元素质量守恒、假设数据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挖掘。

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置于一敞口容器中,加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

若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中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是()

A.11:

14 

B.20:

C.44:

25 

D.16:

25

本题涉及铜跟氧气的化合反应和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

其原因是跟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碳酸钙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抓住这一关键即可列式求解。

(物质质量守恒)

若千克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产物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A.20% 

B.40% 

 

C.50.4% 

D.80%

很显然,经过一系列反应之后,所得产物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和原混合物中的铁在质量上发生了等量代换,求铁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即是求氧在化学式CuO中的质量分数。

氧的质量分数=(16/80)×

100%=20%,故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也为20%,答案为A(元素等量代换法)

D、数据处理型

此类题改变了以往计算题命题局限于文字表达和单纯计算的格局,着重考查学生的图表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某学习小组在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办法:

取用8克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

请计算:

序号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第一次

10

5.5

第二次

m

第三次

1.2

第四次

(1)8克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上页表中m的数值为多少?

(4)要得到280千克的氧化钙,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

本题是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数据处理题,切入点在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在实际反应中的数量关系。

(1)在第三次时,剩余固体质量为1.2克,第四次也剩余1.2克,说明1.2克是杂质。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也迎刃而解了,85%。

(3)在第一次加入10克盐酸后,固体从8克减少到了5.5克,说明碳酸钙反应了8-5.5=2.5克,第二次应该也反应掉2.5克(因为杂质只有1.2克,剩余都是碳酸钙,再加10克盐酸,消耗碳酸钙的质量还是2.5克),故剩余固体质量m=5.5-2.5=3克。

(4)根据方程式计算,设需要80%的石灰石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56

80%280

X=625千克

抓住题目的切入点(1.2克)进行分析,问题不难解决。

E、化学知识综合型

此类题的特点是将化学的许多知识结合在一起,如下面一题就是有关配制溶液浓度的实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综合题。

考查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同学对一瓶失去标签的溶液进行鉴定并测定它的浓度。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从试剂瓶中取出少量该溶液,倒入一洁净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原物质中一定有钡元素。

(2)从试剂瓶中取出5克溶液,倒入一洁净的烧杯里,加入0.5毫升稀硝酸,然后用滴管在液面上方垂直滴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原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钡。

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为止。

(3)将

(2)中得到的液体用玻璃棒引流进行过滤,用玻璃棒引流的目的使液体平稳流入过滤器。

(4)将(3)中得到的沉淀物直接取出充分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0.1克。

所测得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

(列出关系式:

BaCl2∽2AgCl)

208287

X0.1X=20.8/287=0.072

C%=0.072/5×

100%=1.4%

(5)在上述步骤中,有一处操作错误的,这个错误操作是沉淀物未经洗涤干燥,这个操作对所测得溶液浓度结果有没有影响(填:

“有”或“无”)有,原因是沉淀物占有杂质而使计算结果比溶液实际浓度偏高。

F、化学与其它学科综合型

此类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考查学生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能力的目的,通常与物理中的浮力、压强等有关,与数学中的图线、坐标有关,与环境保护、医学知识、生物知识有关。

如下面的例题与生物有关。

河水里的微生物时有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