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372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docx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

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

2008-8-15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综述

  “十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贯彻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部署,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据科技部统计,我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0位,区域创新能力居第9位。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针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遴选并组织实施了新材料与器件、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研究、病毒性疾病新药研发平台建设等10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整合了科技资源,促进了学科交叉和人才聚集,培养了领军人物,引导了省内科技团队向国家级项目冲刺,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工业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无铬高变化肥催化剂研制成功,解决了世界性难题;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光功能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分子器件的设计合成研究等方面已进入国际前沿;高性能碳化硅纤维的工程化制备技术进入中试研究阶段,可望打破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在印刷式低逸出功率FED显示器制作上取得重大突破;高纯河豚毒素提取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研发以及电子政务技术开发、集成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农业科技攻关成效显著。

水稻转基因、航天育种技术和超级稻选育等居国内领先地位。

超级稻组合产量连创新高,亩产达1229.97公斤。

2004年全国水稻新品种大区展示试验前10名的12个品种中我省占8个;亚热带特色水果早钟六号枇杷成为全国最佳品种;世界首个有性龙眼新品种冬宝9号人工杂交成功;优质肉用白羽半番鸭、山麻鸭高产系等良种选育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簇矮病和齿矮病两种新病毒。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心脏、肾脏等器官移植技术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胰岛细胞移植技术为亚洲首创;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戊肝IgM抗体诊断试剂,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毒诊断试剂、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及其口服液“瑞帕明”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研制成功蔬菜中农药、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残留的快速低成本检测仪器,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食品主要污染物的监测系统和预报研究、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

  基础性研究取得可喜成绩。

在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领域,开创了金属—有机纳米材料的新途径,研究出国际上首例具有优良半导体性能的金属石墨和一系列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新型聚合物以及具有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磁学性能和荧光性能的聚合物;在艾滋病病毒亚型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领域,首创使用神经氨酸酶的改良培养法分离HIV,并首先建立HIV的全血微量分离法,建立了高敏感和特异性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确认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2001—2005年,全省共有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51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全省专利申请受理量34832件,专利授权量22090件;2005年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全国第11位和第8位。

  

(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科技交流合作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6.18”中国。

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开展项目成果和技术难题的双向推介,搭建科技招商引资平台。

2005年共对接项目3538项,总投资605.14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435项,总投资256.54亿元,对接境外项目326项。

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全省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200项、政府间合作项目20项、JICA项目35项,巩固了与6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间的科技合作关系。

闽台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启动了台湾学者(泉州)创业园建设;引进了台湾农产品加工先进设备1500多台套和台湾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畜禽、食用菌等优良品种800多种,筛选推广130多种,推广面积500万公顷;加强了与台湾在农业、电子以及中医药等20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交流格局,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04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99.1亿元,比增32.2%,占工业总产值的24.6%;实现利税214.58亿元,比增32.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量78.40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比重26.7%。

至2005年底,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1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4家。

我省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培育了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和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高速路由器、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隐患扫描系统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成功并迅速推向市场。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成效显著,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2004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达730.70亿元,比增37.5%。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至2005年底,申请水稻新品种(组合)、不育系、恢复系的品种权共60件,已授权17件,居全国第12位,其中超级稻Ⅱ优航1号在尤溪示范头季平均亩产928.3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最高纪录为543公斤;晚熟龙眼新品种立冬本在闽东大规模种植;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提高了芦柑、乌龙茶、蘑菇等特色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大黄鱼、对虾和鳗鲡等病害检测及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漳州(福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各类农业成果核心熟化示范区306个,部级和省级科技示范场49个。

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启动实施星火计划“一县一业”科技富民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全省进步。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已在全省实施,我省自主研发的农残检测仪器在全国20个省市推广应用;新一代艾滋病检测试剂盒获国家新药证书并实现产业化,占国内市场20%;硫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盐酸金霉素、饲料金霉素等四种抗生素原料药通过美国FDA认证,并进入美国市场;一批制药企业和中药材GAP研究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泽泻和太子参GAP基地通过国家认证,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三)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04年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22611项,完成销售收入1167亿元;全省工矿企业专利申请1536件,专利授权1170件;企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66.58亿元,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86.21亿元的77.23%,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全省有4519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崛起,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一支生力军。

  部分学科相对优势明显。

2004年全省拥有高等院校66所,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2个、硕士点500多个,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

全省已建有国家、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中试基地13个,地市级及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科研机构12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

海洋和水产科研力量居全国前列;化学、生物、环境与资源科学等学科具有相对优势;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业和医药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

  科技中介服务日益增强。

全省已有生产力促进中心8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孵化基地面积40万多平方米,在孵企业近800家;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一期工程2.60万平方米已交付使用。

技术咨询类中介机构800多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300多家,拥有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125家技术检测机构和10个专利代理机构。

  科技宏观管理逐步完善。

出台了《福建省专利保护条例》法规,修订了《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福建省民营科技奖励办法》等规章。

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投入1.2亿元建立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大幅度增加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计划、专利申请专项资助资金和建立软科学研究基地。

改革科技立项审批制度,试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实行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制,率先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引入监理制度。

改革科技评价奖励制度,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颁发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重奖魏可镁、谢华安两位科学家,评选23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

改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已全面启动。

市县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53个市(县、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5个市(县、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当前,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国内和周边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省科技发展既有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机遇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同时,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促使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传播,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宝贵机遇。

  2。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这为我们指明了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和做好科技工作的神圣使命。

  3。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空间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了中央文件,明确了福建的定位,为我省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

科技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九大支撑体系提供保障,必须从跟踪模仿向注重自主创新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向注重集成创新转变,从单纯引进向注重引进、吸收再创新转变。

科技创新的空间将更为广阔。

  4。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2.80%,居全国前列。

2005年全省GDP达6560.07亿元,经济发展为科技提供了资金和物质保障。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具雏形,为我省“十一五”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面临挑战

  1。

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对科技提出了严峻挑战

  随着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的竞争力正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国内区域间经济科技竞争加剧,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及台湾省快速发展,对我省发展构成一定竞争压力。

面对这种形势和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以及出口产品面临日趋严重的技术与环保壁垒等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为迫切。

  2.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对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我省经济持续26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增长速度出现减缓的趋势,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弱的危机;面对我省煤、电、油等长期依靠外援,能源自给率只有50%,人均土地和耕地分别只有全国的50%和43.30%的资源状况;面对我省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

  3.科技基础薄弱成为提高创新能力制约因素

  2004年我省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础性、前瞻性科技研究投入较少,科技设施投入过低;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单位所有、部门分割,使用效率低;社会公益性科技和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未得到有效加强,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相对缓慢,科研成果供给不足;全省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比重很低,2004年只占3.40%,不及全国平均发明专利授权12.10%的一半(不包括国外机构在国内的申请)。

这些问题成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全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把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创新型省份。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二)发展目标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科技发展布局,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9位,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科技实力进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

农、林、畜良种覆盖率分别提升到95%、60%、65%。

  ——依托“数字福建”建设,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科技水平,力争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初步建成与创新型省份相适应的技术研发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等四个平台。

  四、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

  重点领域,是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亟需发展的学科领域。

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目标任务明确、科技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

  围绕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出发,突出重点、协同集成,对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

按照有利于掌握关键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原则,筛选确定9个重点领域、44个优先主题。

  

(一)新材料领域

  优先主题1、光电子材料

  重点研究新型光电子功能晶体和高功率条件下的晶体材料,开发高质量、大尺寸、低成本的晶体生产工艺与镀膜技术,拓展晶体功能;研发高效耦合的LD泵浦模块技术,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器,半导体照明(LED)芯片封装及测试技术。

  优先主题2、特种陶瓷材料

  重点研究高性能氧化铝、氧化锆粉体、光电子陶瓷和玻璃陶瓷。

开发新型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其元器件、陶瓷敏感器件,光纤陶瓷配件、陶瓷工具、陶瓷构件,以及陶瓷高效精密加工技术等;研究高密度陶瓷封装工艺,第三代SiC纤维、氧化物纤维制备的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3、纳米材料

  重点研究纳米功能材料及纳电子器件,开发纳米高聚物材料、纳米薄膜,高性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自修复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在高效催化剂和催化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优先主题4、功能高分子材料

  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专用树脂;汽车、建材行业功能性塑料关键技术;高阻隔、耐高温、抗静电、保鲜等功能性塑料包装材料;研究天然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的高值化利用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高附加值油墨、涂料、胶粘剂产品;新型农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等。

  优先主题5、高性能金属材料

  重点研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开发金属电子材料及其电子封装的关键技术;铝熔体处理、镁合金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稀有金属回收与提纯技术。

  优先主题6、表面改性及涂层修复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纳米陶瓷涂层技术、纳米复合镀技术;化学、电化学涂层技术及其应用,非晶态合金的复合电沉积、多元复合镀技术;激光、等离子熔射/熔积表面处理及特种表面涂层制备与再制造技术;开发具有高性能的金属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复合表面工程技术;开展固体润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

  

(二)电子信息领域

  优先主题7、信息元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微机电(MEMS)器件及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音视频专用芯片、高集成度专用芯片,通用交换芯片、系统应用芯片、射频系统芯片以及贴装元器件等。

  优先主题8、现代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面向企业和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政务数据的分布式共享服务平台;研究海量数据分布式挖掘、可视化和行业推广应用技术;基于GIS平台的决策支持、应急指挥和行业应用服务技术,基于位置服务(LBS)或移动定位支撑技术及推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应用。

  优先主题9、软件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面向优势行业和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及组件、物流信息与集配管理软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大型公共数据软件和高附加值的出口软件产品和技术。

研究社区、建筑及交通智能化技术,开发实时数据采集、融合、处理、监控和预警技术等。

  优先主题10、现代通信与终端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基于下一代网络的网络通信技术与产品,无线自组织网络的高效分布式安全体系、基于内容的图像识别与过滤技术、密码新技术等网络通信安全新技术,微波通信与光通讯设备,宽带与无线接入应用设备,家庭网络现代通信集成应用,交通运输无线数字通信系统技术等。

开发嵌入式软件系统技术,新一代网络信息终端的通讯和接入等关键技术,智能终端和网络产品等。

  优先主题11、大屏幕平板显示技术

  重点开发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研究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和产业链。

  (三)先进制造领域

  优先主题12、数字化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动态性能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开发装备、电机、电器、电子等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技术;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及试点示范;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术的深化应用。

  优先主题13、智能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集中控制技术;专用驱动技术及单元;在线智能检测技术;典型装置或生产过程的通用控制系统;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高压、超高压大电流设备在线传感技术。

  优先主题14、行业管理应用软件

  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面向行业或产业群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研究网络化制造平台关键技术,整合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制造平台。

  优先主题15、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

  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开发结构复杂的模具复合加工成型技术及其装备;金属零部件的塑性成型/复合成型技术;高精度冷、温锻件生产技术;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无余量加工与制造技术等。

  优先主题16、新型仪器设备

  开发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自动化仪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表;研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

开发新型实用临床医疗、健康预测、诊断咨询等医疗器械产品;开展虚拟仪器研究。

  (四)农业领域

  优先主题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培育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果蔬茶菌、畜禽等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良亲本资源与保存技术,优异性状种质资源分子鉴定、遗传改良。

研究水稻等重要作物抗虫、抗病、品质改良,果树抗病虫、速生、优质等转基因育种,优良种畜禽快速扩繁,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太空育种、转基因育种及其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新技术。

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

  优先主题18、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精深加工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以及畜禽产品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及产期调节技术,开发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自动控制设施、土壤水肥快速检测技术、节约型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生产技术与设备。

  优先主题19、现代林业

  重点研究能源、药用、精细化工等非木质利用的植物良种选育、壮苗培育、栽培技术、生态安全等技术,开发植物有效成分的提纯、分离等技术以及工业化生产工艺。

  优先主题20、特色园艺产品开发

  开展特色花卉、水果、蔬菜、茶叶和食用菌等园艺产品的产期调控、快速繁殖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

  优先主题21、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治

  重点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生物防治综合技术研究,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农药环保制剂以及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

  (五)海洋与渔业领域

  优先主题22、水产良种保护与养殖关键技术

  重点开展我省主要水产品种的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技术、特色养殖种类优良品种的制种和保种技术研究;重要濒危珍稀海洋物种人工繁育示范研究;培育大黄鱼、九孔鲍、罗非鱼、对虾和坛紫菜等抗逆和抗病明显增强的品系/品种;建立良种保种、制种和繁育基地;加强海洋牧场运行模式优化研究。

  优先主题23、水产品精深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水产品保鲜和保活技术、精深加工过程中品质改良、风味营养保持及产品贮藏等关键生产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食品;研究水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水产品加工HACCP体系关键技术等。

  优先主题24、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分离技术,开发利用海洋生物毒素资源、甲壳质资源、海藻聚糖及海藻蛋白;建立深海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开展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利用高温酶、低温酶和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极端酶;研究深海微生物新型代谢产物,筛选与应用深海浸矿微生物;加强微生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高附加值海洋矿产加工、海水化学物质提取技术,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

加强海洋港口、海洋旅游和休闲渔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利用。

  (六)人口与健康领域

  优先主题25、新药及原料药研发

  重点开展重大及新发传染病的诊断试剂、疫苗、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开发;发展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生物药物;研发药物的新剂型及新辅料,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研发疗效确切的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功能物质,开发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利用海洋微生物进行创新药物研制,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药用制剂等。

  优先主题26、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药用植物、药用真菌的栽培技术、药用动物的饲养技术,制定我省地道药材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