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52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3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备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四年级二班有学生34人,男17人,女17人。

学生中自身素质比较强的占20%,一般占60%,较差的占20% 。

大部分学生比较活泼好动。

在新学期开始,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用直尺打等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创造情景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达到消灭低分率,发展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统计。

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前三年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高。

四、五、六、七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小数四则计算能力。

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

三、本册总的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会根据条件写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习统计,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6、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7、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操作题。

培养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第二、四、五、六、单元。

教学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应用题。

三、 教学措施:

1、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2、 加强直观教学,多联系生活的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充分利用教具与电教教材,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3、  加强素质教育,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耐心帮助每一个学困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做到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整个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课堂中数学语言的培养。

5、 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6、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慢慢适应新课程。

四、 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数学

2.17-2.21

2~7

2.24-2.28

8~12

3.03-3.07

13~18

3.10-3.14

19~26

3.17-3.21

27~31

3.24-3.28

32~38

3.31-4.04

39~45

4.07-4.11

46~51

4.14-4.18

52~58

4.21-4.25

59~65

十一

4.28-5.02

66~72

十二

5.05-5.09

73~78

十三

5.12-5.16

79~83

十四

5.19-5.23

84~91

十五

5.26-5.30

92~97

十六

6.02-6.06

98~103

十七

6.09-6.13

104~109

十八

6.16-6.20

110~117

十九

6.23-6.27

期末复习

二十

6.30-7.04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黄河掠影”为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走进黄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黄河,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领略黄河的风采,感受祖国的美丽。

2.整合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3.教材编排力求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简易方程(四下)、乘法运算律(第二单元)、面积、体积等字母公式、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第五单元克隆牛——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探究问题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4.注重评价的导向性。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信息一 ………………………………………………………………1课时

信息二……………………………………………………………… 1课时

信息三 ………………………………………………………………1课时

复习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信息窗1 黄河三角洲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学习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正确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难点:

(1)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正确含有字母式子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

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

4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

5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

2.比较上面几个算式,我发现()相同,()不相同。

根据这个特点,我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是哪条河吗?

(黄河)今天就让我们一块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好吗?

仔细观察信息窗一,你知道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1)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2)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1)

怎样列式?

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2、表示方法

25×t,还可以这样表示25·t或者25t。

3、解决问题

(2)

怎样列出算式,试着自己列一列,根据列出的算式,当t=8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4、小组合作交流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小组内的读法。

2、汇报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五、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巩固练习

(一).公共汽车上有52人,在青少年宫站有5人上车,又有x人下车,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二).用a表示商品的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

(1)c=()

(2)a=()

(3)x=()

(4)如果每袋方便面2元,6元可以买几袋?

(三).一个正方形边长为a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面积呢?

(四).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客车每小时行驶y千米,3小时相遇。

①3x表示()。

②3y表示()。

③3x+3y表示()。

④x+y表示()。

⑤3(x+y)表示()。

课后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景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素材选取眼界开阔,现实性强而有教育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掠影”带领学生走进黄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黄河,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领略黄河的风采,感受祖国的美丽。

(2)设疑激趣、展开新课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年龄问题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是密切联系着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公式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4、.使学生能够语言表达字母公式,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5、渗透字母表示公式的简单算法。

教学重难点:

1、用字母表示公式

2、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3、理解一个数平方的含义。

预习要求:

1、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写下来。

2、试着用字母表示出来。

检查预习:

指生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省略乘号写出下列各式。

7×m=a×6=

a×m=t×10=

2、判断。

①a×5可以写成a5。

()

②a+a+a+a+a可以写成5a。

()

③比3大a的数表示为3+a。

()

④5a+3等于8a。

()

3、一种花布每米13元,买x米这样的花布应付()元。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有关黄河的其他知识。

仔细观察信息窗,你知道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解决问题

通过列举法, 速度×时间= 路程

                       11 × 7  =77

                       12 × 6  =72

                        6 × 7  =42

……

2、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

速度×时间=路程     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你能用这个数量关系把这个表中剩下的漂流路程算出来吗?

请同学们把记录表填完整。

4、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算式.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交流

用字母表示:

S=VT

2、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讨论:

a²和2a相同吗?

它们各表示什么?

3、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五、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练习

1.公共汽车上有52人,在青少年宫站有5人上车,又有x人下车,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

2.用a表示商品的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

(4)c=()

(5)a=()

(6)x=()

(5)如果每袋方便面2元,6元可以买几袋?

3.一个正方形边长为a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面积呢?

4.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客车每小时行驶y千米,3小时相遇。

①3x表示()。

②3y表示()。

③3x+3y表示()。

④x+y表示()。

⑤3(x+y)表示()。

教学反思:

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

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为生动活泼有趣的参观活动,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中得到提高,也发展了能力。

在对知识进行回顾的时候,教学中教师注意了适当的对回顾知识的方法给予指导。

如:

每一小环节教师都引导总结“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在引导进行比较、归纳;课尾再来一次“谁想说一说在这节课上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进行整理。

第三课时

课题: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的理解并会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情景图及图片   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黄河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全长多少呢,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节课。

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观察情景图,你知道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1)、

(2)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你会列出算式吗?

2、独立解决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3、合作探究,探寻规律

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

4、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交流

(a+b)+c=a+(b+c)

小结:

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2、观察14页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用字母表示为:

a+b=b+a

小结:

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五、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a+()=45+()

24+c=()+()

(33+16)+84=33+(16+)

(25+)+72=()+(28+72)

d+64+36=()+(+)

180+(+b)=(+20)+()

2.选择。

(1)下面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是()。

①19+8+12=19+(8+12)②35+16=16+35③43+18+57=43+57+18

(2)(56+89)+11=56+(89+11),运用了加法()。

①交换律②结合律③交换律和结合律

(3)下面算式中,既用了加法交换律,又用了加法结合律的是()。

①61+66+34=61+(66+34)

②a+b+c=(a+b)+c=a+(b+c)

③72+36+28+64=(72+28)+(36+64)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5+88)+1275+(48+25)

 

724+435+565+107611+13+15+17+19

 

课后反思:

课堂情境串的创建,依据练习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串,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营造出“练中乐、乐中练”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应用意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课时:

复习

课题:

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熟练的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掌握加法运算律,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熟练的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掌握加法运算律,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观察“我学会了吗”情境图,看看图中有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主观察。

提出问题:

例:

(1)将表格填完整。

   

(2)表示5号选手两轮后的得分。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并做好记录。

老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组长上台交流展示。

2老师讲解:

(1)5号选手得分:

       89+76+91=(89+91)+76

               =180+76

               =256(分)

 84+87+83=84+(87+83)

         =84+170

         =254(分)

  教师小结:

以上计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让学生回顾这两个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5号选手第二轮的得分:

 (256+10 a)分1

                             当a=6时,256+10 a=256+10× 6

                                               =256+60

                                               =316(分)

四 、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应用:

要使计算简便,卡片上的数可以是多少?

               23+89+ (  )                64+(  )+36+125

               (  )148+58                 (  )+217+83+ (  )

教学反思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加法计算,对加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决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出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单元测试

利用单元试卷,对一单元进行测试

单元讲评

教学目标:

1、根据测试情况,分析试题,及学生解答状况,找到学生的知识欠缺点。

2、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重点讲解,寻找出错原因,进一步弥补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题目难易适中,能够全面概括所学的知识点,让大多数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准确的完成任务,书写能做到规范认真,但也有个别学生书写潦草。

本次全班34人全部参加测试,10人优秀,均达及格要求。

二、重点讲解

1、填空题中,学生对字母代替数的表达式子出错多,有很多学生对最简的式子理解有问题。

说明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另外,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有遗忘,出错较多,口算能力较差。

如:

从肥城到济南为75km,一汽车每小时行30km,a小时后距离济南为(   )km。

有些学生写为30a,或是75-ax30

2、在用简便方法计算中,有些学生出现公式运用混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分不清,解题错误;有些人解题过程出错,只答对结果。

如:

48×125

=(40+8)×125

=40×125×8

=40000

47+99×47

=47×100×47

=4700

 

3、计算题中,出错较多,反映出学生对学过的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不太明确。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些学生对题意理解错误,特别是对已学过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掌握较差,字母表示数的列式不正确,解答不合理,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练习。

 三、修改试卷,完成百分卷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独立修改自己的试卷错题,有困难的学生可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忙,完成百分卷,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于有加法的运算律为基础,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则相对比较容易,所以将有关乘法运算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信息窗1(19页)

1、情景图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

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03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情景图承载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送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教材22页第6题)

信息窗2(24)

1、情景图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公路”。

情景图承载的信息:

(1)大巴车110千米/小时

(2)中巴车90千米/小时(3)两辆车分别从济南和青岛同时开出,大约2小时相遇。

2、知识点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分配律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2、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4、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乘法结合律因为三个定律的探索模式基本是一样的,解决了第一个定律,后面两

个自然就不攻而破,所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教学方法:

尝试法、练习法、自学法

教学措施:

(1)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2)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

(3)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索、理解和应用运算律,规律的记忆方面不必做硬性要求。

(4)关注简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课时划分:

信息窗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课时

信息窗2:

乘法分配律                 1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第一课时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课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