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7747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必修1第2讲地球的宇宙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

太阳。

(2)八颗行星

(3)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4)彗星:

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2.地球的普通性——两大表现

(1)运动特征相同: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结构特征相似: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同为类地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原因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是两个不同问题,但它们也有联系。

条件

原因

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太阳光照

太阳没有明显变化

内部条件

适宜的温度

①日地距离适中;

②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适中;

③地球周围存在大气层

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

①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住大气层;

②原始大气演化成现在大气;

③臭氧层的存在

有液态的水

①地球的演变形成水;

②适宜的温度形成液态水

考点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考向1 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应用

典例1 (2015·

高考山东卷)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完成

(1)~

(2)题。

(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B.62%

C.70%D.78%

解析:

(1)题,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A项正确。

(2)题,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B项正确。

答案:

(1)A 

(2)B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分析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2)世界太阳辐射总体分布特征

①不同纬度分布: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相同纬度分布:

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海拔高的地区强于海拔低的地区。

2.图示法分析中国太阳年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温馨提示:

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

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太阳能交通信号灯。

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某一星期的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第1题,太阳能信号灯亮度主要受太阳光照强度影响,白天的天气状况会影响光照强度,从而影响亮度。

第2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光照强而亮度大。

1.C 2.A

考向2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的判读

典例2 (2015·

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2)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D.天气状况

(1)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即为出现极夜的范围,大致在接近最右侧日期时,极夜范围达最大,此时为冬至日,a所在虚线的日期和b所在虚线的日期恰好为极昼、极夜的分界,故两虚线所在日期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结合极夜变化可知,a所在虚线的日期为春分日,b所在虚线的日期为秋分日,而M日大致位于春分日后、秋分日前的中间处,应为夏至日,故选B项。

(2)题,由于图中统计的是“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因此不受天气状况与海陆位置的影响,C、D两项错误。

读图可知,a点太阳辐射量为30MJ/m2、b点为20MJ/m2。

由上题可知,a、b两点所在的日期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因而两点的白昼长度相同,排除B项;

a点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量大,b点纬度位置较高,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量较小,故太阳高度是影响两地太阳辐射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选A项。

(1)B 

(2)A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较多,主要有等太阳辐射总量线图、等日照时数线图、等云量线图、等光合有效辐射线图等。

其中等日照时数、等光合有效辐射与太阳辐射呈正相关,等云量线与太阳辐射呈负相关。

其判读内容、方法如下:

1.读数值特征

(1)读出图示地区的最大值、最小值,求出差值范围。

(2)根据数值大小,分析变化趋势,描述分布规律。

2.读分布特征

(1)分析特殊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并具体说明其延伸方向及变化。

(2)读等值线疏密,分析变化特点。

(3)读闭合等值线,确定等值线数值大小。

3.分析成因

针对数值分析特征,结合纬度因素,昼长因素、地势因素和天气因素,综合分析成因。

(1)等值线的走向多与纬度、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海陆位置有关。

(2)等值线的弯曲多与地形有关。

(3)等值线的闭合与地势高低(如高原、盆地)、山脉走向(如迎风坡、背风坡)等有关。

(4)等值线的疏密多与地势起伏大小有关。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3~4题。

3.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D.海拔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第3题,该区域西部夏季日照时数长,冬季日照时数短,是因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而太阳高度不影响日照时数;

海拔高度在冬夏季节是一样的,夏季天空中的云量会更多一些。

故选C项。

第4题,四地纬度相差不大,太阳高度也相差不大,所以影响太阳能发电站建设的因素主要是日照时数。

对比图中四地,①地日照时数最多,所以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

3.C 4.A

考点二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典例3 读下表,完成

(1)~(3)题。

类地

行星

质量(地

球为1)

体积(地

平均密度

(g/cm3)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水星

0.05

0.056

5.46

87.9d

58.6d

金星

0.82

0.856

5.26

224.7d

243d

地球

1.00

1.000

5.52

1a

23h

56min

火星

0.11

0.150

3.96

1.9a

24h

37min

(1)人类首先在火星上探索地外文明的原因是地球与火星(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自转周期相近

(2)依据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证明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人类必须在火星上探寻到(  )

A.O2存在     B.H2O存在

C.CO2存在D.CH4存在

(3)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地球相邻的是火星和木星

②与地球相邻的都是类地行星

③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相同

④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且轨道相邻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D 

(2)B (3)D

思维导引

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分析

地球上存在生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具体分析如下图:

2.宇宙生命探索问题的分析思路

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运用“三看法”:

一看:

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从距恒星的距离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二看:

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三看:

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近40光年。

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

A.太阳B.地球

C.月球D.哈雷彗星

6.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

A.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B.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近40光年

C.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D.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第5题,材料中表明,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绕转的母星是“橙矮星”,应是一颗恒星。

第6题,判断某天体上是否存在生命,主要看它是否存在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5.A 6.D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2013年6月13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在距地面约370千米的轨道成功对接后高速运行,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

读图,完成1~3题。

1.“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金星、木星       B.水星、金星

C.火星、木星D.金星、火星

2.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

A.温度相对较低

B.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出现在太阳内部

D.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3.“天神组合体”所处空间的大部分大气以离子态气体存在,该空间(  )

A.是最佳航空飞行层B.天气变化显著

C.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D.是极光多发区

第1题,凌日现象是指类地行星经过日面的现象。

水星和金星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第2题,照片中的其他黑点是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但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2000℃,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往往会对地球的气候、无线电短波通信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3题,最佳航空飞行层是大气平流层;

天气变化显著和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的是近地面的大气对流层;

“天神组合体”位于高层大气空间,极光就是太阳活动发射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到地球后,在磁场的作用下,与地球两极高空大气分子作用产生的现象。

1.B 2.A 3.D

“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预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据此,回答4~5题。

4.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

A.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发射

B.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人口稀少,发射后残骸不易危及人类安全

5.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活动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不大

B.空间实验室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大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实验室的安全及地—空联系

第4题,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有利于航天发射。

第5题,太阳活动放射出的大量高速带电粒子流会影响空间实验室的安全及地—空联系。

4.A 5.D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得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  )

A.甲地、乙地B.乙地、丙地

C.丙地、丁地D.甲地、丁地

7.产生乙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

①天空多云 ②降雨天气 ③位于山地的南坡 ④位于山地的北坡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①②

第6题,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有纬度、天气、地形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最短,太阳辐射最强;

而丁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最长,太阳辐射最弱,所以本题选D项。

第7题,读图可知,乙地的太阳辐射虽然经过大气的路程不太长,但太阳辐射强度较小,这可能与当地多云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有关;

也可能与该地位于阴坡有关。

由于不知该地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因此无法判断阴坡是南坡,还是北坡,所以排除③④,本题选D项。

6.D 7.D

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量:

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

有效总辐射量:

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此完成8~9题。

纬度/°

N

64

50

40

30

20

可能总辐射量

/W·

m-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量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8.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地形

C.大气环流D.洋流

9.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第8题,表中数据显示,可能总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则主导因素为纬度。

第9题,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在20°

N,此处纬度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

同时该纬度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受云层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8.A 9.D

如图所示,科学家预测,未来人类可能从地球迁移到相邻的“第二行星家园”。

“第二行星家园”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66°

01′,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有大气层。

据此回答10~11题。

10.和地球相比,“第二行星家园”(  )

A.表面均温更高B.属于远日行星

C.昼夜温差更大D.大气层厚度更厚

11.在“第二行星家园”上(  )

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于地球

②存在大气“热力环流”

③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于地球

④可见地球从西方“升起”

第10题,由图可知,“第二行星家园”位于地球轨道之外,应该是火星,离太阳更远,表面温度比地球低;

属于类地行星;

由于质量较小,大气层比地球薄,保温作用差,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昼夜温差更大。

第11题,由题干中的角度“66°

01′”可知,“第二行星家园”中的回归线度数为22°

59′,因此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大于地球。

由于“第二行星家园”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因此在“第二行星家园”上看地球从东方“升起”。

10.C 11.A

二、非选择题

12.太阳黑子会对地球产生很大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________,它们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2)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

而从图上可以看出,2002年是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2014年左右是一个小高峰,对此应怎样解释?

(4)耀斑活动为什么会干扰无线电通信?

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它们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还会影响气候。

(1)光球 温度比周围低,看起来暗一些 耀斑

(2)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但并不一定就是11年,有时会略有差异。

(4)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依靠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13.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h

地理纬度

南京

2182.4

32°

04′N

上海

1986.1

31°

09′N

重庆

1211.3

30°

40′N

杭州

1902.1

20′N

宁波

2019.7

29°

54′N

拉萨

3005.1

43′N

(1)描述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0千卡/cm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试绘出昆明至上海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曲线。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4)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并分析原因。

(1)题,读图可知120千卡/cm2年太阳总辐射量曲线的走向特点,这是由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异,特别是地形差异及其纬度位置决定的。

(2)题,在绘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一级控制点,还要注意次级控制点,具体绘图过程中可参照等高线剖面图的画法进行。

第(3)题,台湾岛东、西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不同特点。

第(4)题,拉萨之所以成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

(1)东部受纬度的影响,呈东西走向,而西南地区受地形、地势影响,呈南北走向。

(2)图略。

(3)西侧高。

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东侧反之。

(4)拉萨。

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