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8065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诗经》Word格式.docx

3、“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1)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2)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3)小雅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4、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1)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2)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

(3)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A、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

《那》、《烈祖》、《玄鸟》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

B、《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C、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三、用诗和传诗

1、《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2、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

(2)称引“诗”句,来讽谏戏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诸子百家在著述中引诗,也很常见。

(3)他们所引用的“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

(4)“诗”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5)孔子就很重视《诗》,曾以“诗”教授弟子,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有多方面的阐述。

3、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1)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2)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3)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4、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汉儒传《诗》,使《诗》经经典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1、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2、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1)《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

(2)《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迁徒到豳,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3)《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

(4)《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5)《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

(6)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7)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8)因此,它们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生民》前三章写后稷出生

A、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

B、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

C、后稷一生的事迹,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

D、其他祭祖颂歌,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二、农事

1、《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2、《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1)《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七月》这样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A、此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

B、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C、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D、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差别,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三、宴飨

1、《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

鹿鸣》

2、群臣赞美周王,并进谏有益的治国方策,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放映。

(1)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

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2)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

(3)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3、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1)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

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

(2)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

(3)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4)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

(5)如《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禽兽:

《鄘风·

相鼠》

四、怨刺

1、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1)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中的《板》、《荡》,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

(2)国风中的《鄘风·

相鼠》、《陈风·

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3)这些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A、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教缺失,人伦废绝,刑政苛酷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B、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在对执政大臣的讽刺中,作者深怀对社会现实和周王朝命运的忧虑,以诗向统治者进言,以期起到规谏箴戒的作用。

如《民劳》、《荡》,旧说是召穆公谏厉王之诗

《板》旧说是凡伯刺厉王之诗

《桑柔》则是厉王时大夫芮良夫所作

C、大雅中的怨刺诗,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诗人面对国家前途黯淡的现实,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积弊已深、颓势已定的局面,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2、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没有大雅作者身份地位高,他们虽然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

(1)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节南山》是家父所作,讽刺周王用太师尹氏

《正月》是失意官吏所作,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

《十月之交》是日蚀和大地震后,王朝官吏叙事抒情之作,讽刺贵族统治阶级扰乱朝政

(2)小雅中还有一些诗,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

《巷伯》

(3)由于遭受迫害,生活处境艰难,因此,在诗中感怀身世,诉说人间的不平。

《北山》

(4)小雅中的这些诗,针砭时政与大雅有些诗相同,但更多的是将笔锋集中在奸臣佞幸者身上,言辞更为激烈,情绪也更为怨愤。

3、国风中也有一些与“二雅”性质相同的作品,但与“二雅”中对宗周倾覆,朝政日非,世衰人乱充满哀怨悲愤的情感不同,而是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如《魏风·

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

(1)国风中一些针对具体人,具体事而发的讽刺诗,直接揭露了统治者的无耻丑行。

如《陈风·

株林》

五、战争徭役

1、《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

用一连串的比喻,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1)《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采芑》

(2)《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2、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

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1)如《小雅·

采薇》

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戌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2)《豳风·

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

3、《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了。

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唐风·

鸨羽》

(1)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卫风·

伯兮》

(2)率真质朴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

《王风·

君子于役》

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

黄昏时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3)《诗经》战争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六、婚姻爱情

1、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周南·

关睢》

《邶风·

静女》

2、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折,就感到特别痛苦。

柏舟》

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3、《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

如《周南·

桃夭》

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郑风·

女曰鸡鸣》

4、《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

(1)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绿衣》

(2)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

氓》

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

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谷风》

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七、总论

1、《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内容十分广泛丰富。

如《王风·

黍离》描写故国之思

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2、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3、《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4、《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1)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2)箴戒国君大臣,抨击政治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谗佞,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3)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概论

1、《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2、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2)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3)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4)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5)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3、《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1)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

如《豳风·

鸱鸮》

《魏风·

硕鼠》

《小雅·

鹤鸣》

(2) 

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

(3)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

“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

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

“巧言如簧”(《小雅·

巧言》)

(4)《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4、《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

(1)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鸳鸯》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

(2)《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A、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

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B、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a、《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b、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5、《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秦风·

蒹葭》

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句式和章法

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1)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2)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3)《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芣苡》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

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3、

(1)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

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

(2)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

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4、

(1)《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

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2)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

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

5、

(1)《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

(2)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A、《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

B、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

C、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

如“如切如磋”(《卫风·

淇奥》)、“砲之燔之”(《小雅·

瓠叶》)

6、《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1)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

(2)《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7、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1)《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

(2)《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如《芣莒》

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

(3)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

A、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

河广》)

B、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

氓》)

C、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

大车》)

三、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1、《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

物色》)。

2、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1)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2)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3)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A、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4)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5)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诗的传统

1、《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如:

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

2、《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

3、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