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812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东高考各地模拟题政治史分课汇编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3%

请回答:

(3)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呈现怎样的趋势?

(2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政治、经济原因。

(6分)

【考点】

(3)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解析】

(3)第一问由材料总结可知是上升的;

第二问,政治上要答出保护妇女权益的制度,经济上要反映经济地位的提高的表现。

【答案】

(3)趋势:

妇女参政比例逐步上升。

(2分)

原因:

①政治:

1954年宪法的颁布和人民代表人会制度的建立,为妇女参政提供保障。

②经济: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妇女走上上作岗位,经济地位提高。

3.(2014·

广东汕尾高三调研·

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

图1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图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示意图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所示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本问考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不同点的比较分析。

材料三反映的是美国三权分立与人民代表大会制,两者的的不同点可以从经济基础、民主权力的行使主体等方面分析比较。

(3)区别: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体人民行使权力;

(3分)而美国三权分立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3分)

4.(2014·

广东江门高三调研·

38)(24分)世界各国为寻找适宜的制度一直进行了探索。

材料四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探索?

(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4)探索应包括三个过程,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争取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建立的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努力。

(4)探索:

①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②新中国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③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5.(2014·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

38)(28分)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

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

《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

(6分)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

(3)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罗斯福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经济

(3)第一小问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公正”、“政治探索”等关键词;

第二小问把握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资本主义采用计划手段发展经济的措施即可。

(3)探索: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转化: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利用了市场调节,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6分)

6.(2014·

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36)(12分)公平、公正既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为改善农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在过渡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4)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4)审清题目要求,时间限定“过渡时期”,中心为“改善农民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结合必修一内容,与农民相关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经济结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内容,与农民相关则是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措施:

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1分)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或建立合作社)。

7.(2014·

广东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26)(16分)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及回答情况。

(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

16.您认为中国和平的获得应该通过:

119人(18.0%):

现行政府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者

337人(51.1%):

组建联合政府,包括国民党、中共、民盟、所有小党以及无党派人士

118人(17.9%):

建立联邦制

18人(2.7%):

共产党人掌握国家管理权力

——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

(2)结合时代背景及材料二问题16的回答,指出中共在此前为“中国和平”提出过什么主张?

进行过怎样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初的哪一制度建设与第

(2)种回答类似。

(3)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是问卷调查的重要内容。

以材料二为例,你认为问卷中还要设计哪些方面的问题?

(2)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收集材料方法

(2)结合解放战争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努力:

两次会议和协定;

制度是体现民主联合团结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3)可以从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政治倾向、教育状况、出身等提问。

(2)主张: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分)

与国民党进行重庆和谈,签订《双十协定》(或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问题:

经济状况(出身);

教育状况;

宗教信仰;

政治倾向;

性别;

年龄;

职业等。

(每点1分,考生只要言之成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2分)

8.(2014·

广东惠州一模·

39)(28分)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是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试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4)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4)此题解答一定要注意问题中的时间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规定时间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成就。

(4)成就:

政治上,成立新中国,颁布1954年宪法,确立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一边倒,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美国封锁包围;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6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2013·

广东汕头高二期末·

26)(16分)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客观的反映某些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我国某时期的《幼儿园暂行规程》(下图)

(3)阅读材料三,推断该史料可能出自哪一时期?

(2分)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4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分析时期的依据主要是:

本规程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信息获取的关键信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3)时期:

过渡时期(或建国初期,或1949—1954)。

信息:

①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②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新中国成立);

③政治氛围浓厚;

④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⑤妇女地位提升;

新中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得满分4分)

“文化大革命”

广东肇庆高三期末·

38)(24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

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

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

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

简要分析原因。

(1)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文化大革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关键信息:

溢美之词居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

”从关键信息可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至文革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即肯定、否定和肯定;

第二小问则依据“国民党”、“共产党”、“唯物史观”、“文革”、“拨乱反正”等信息,从阶级立场、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2)关键信息:

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归纳。

(1)变化:

肯定——否定——肯定;

(答出一种变化给1分,满分2分)

原因:

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4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2)原因:

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

(2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

(2分,答到一个史实即可,答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也可)

广东惠州三模·

39)(26分)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

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材料《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

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

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

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

红楼梦>

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

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4)学术研究的影响因素

(3)第三阶段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红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研究方法从单一到多元化。

这一变化明显受政治事件的影响,也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学术交流分不开。

(4)综上所述,从外因如政治、学术氛围,内因如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方法等角度归纳。

(3)变化:

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分析法到研究的多元化。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

兴起思想解放运动;

实现改革开放;

恢复双百方针;

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

(6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因素:

政治氛围;

学术氛围;

时代背景;

学术者的思维方式;

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

(3分,答出一个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以上给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广东珠海高三摸底·

16)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  )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故D正确。

A项表述不够恰当,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相互监督,不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故B项不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不是深刻实践,故C项不正确。

【答案】D

广东汕头高三期末·

38)(29分)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2005年,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

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

中国的圣诞节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摘编自《华盛顿邮报》等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简要分析近年来“美式春节”和“中式圣诞”现象出现的原因。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4)国内原因可从从政治保障、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中美关系来组织答案;

国际上可从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并存等方面组织答案。

(4)国内原因:

①政治上:

民主法治的完善为假日经济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②经济上: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促进中西文化相互交流;

③文化上:

双百方针恢复促进思想解放;

④外交上:

中美关系正常化增进相互交流;

国际原因:

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促进各国文明融合;

全球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

(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全球化为必答点,每点2分,共6分。

其他方面任答1点得2分,但总得分不能超过满分10分)

39)(28分)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材料四中国粮食已连续9年增产,今年的产量比9年前提高约1.5亿吨。

这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不仅因为我个人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