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20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桥边》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篇小说——伯尔的《在桥边》。

二、品味情节

1.主要情节。

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当然小说为了避免情节上的单调,我每次数的人以及数的方式并不一样。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是怎么数的。

2.赏析细节

(1)乱数

㈠怎样乱数?

3段: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

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

”“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

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㈡为什么乱数?

第1段: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枯燥、无聊、单调、空虚、灰暗的。

㈢我想通过乱数表达什么?

我对这个工作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

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

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会表现出厌倦。

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

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情的无聊。

(周国平)

(2)不数

姑娘来的时候,和她同时过桥的人,我一个都没数。

㈠为什么此时会不数?

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姑娘的出现就像一泓清泉,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

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㈡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子?

第3、4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

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

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㈢感受我的心理

“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

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3)漏数

主任过来检查时,我把她一个人漏数了!

㈠什么这次我会数得如此认真?

主任统计员的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我的生计问题。

“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㈡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还是把她给漏数了?

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㈢姑娘是我的什么?

假如换一个姑娘,我会把她漏数吗?

毫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

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

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

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㈣漏数有意义吗?

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㈤漏数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

四、探讨问题

1.作者想通过这些情节表达什么?

先了解下作者:

海因里希·

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

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重建狂潮;

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的废墟,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

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所遭遇的本质处境。

2.他们是谁?

他们与我的关系:

给我安排工作的是他们,给我带来生存压力的是他们,最后给我一份所谓“美差”的还是他们。

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醉心于物质上的满足,却从始至终没有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

尽管主人公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3.主旨:

揭示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五、拓展延伸

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

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

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

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

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于丹也讲“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愿我们都收获真正的幸福,愿我们都真正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愿我们都成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让自己收获快乐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