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篇章结构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篇章结构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二、从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已饱经沧桑后,关怀国事却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
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锦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三、古诗词主旨表现方式看
1、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2、以小见大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慨喟叹!
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
),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中。
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
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
3、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
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
问鬼神"
!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4、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5、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解题技巧
例1.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
(1)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
一上高楼万里愁"
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首句一个“愁”字统领全诗(术语),奠定了全诗苍凉感伤的基调,为下联写登临所见的凄美衰败的清秋晚景作铺垫。
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为什么愁,因为家国衰败而愁绪满怀(内容作用)。
例2、.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
诗人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
提问: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答:
承上启下(步骤一)。
“意转迷”上承第一句“宦情羁思”凄凄,意绪迷乱烦恼。
“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对雨后花叶凋零黄莺乱啼景象的描绘,(步骤二)从而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之间起了结合作用。
例3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术语)。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释运用)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作用)
例4、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
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1)何遽(jù
):
为什么那么快。
(2)《阳关》句:
别离之曲。
(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
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术语),通过凄切寒蝉和暗淡夕照的景象描绘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内容),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与情感的深切共鸣。
(1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