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366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高考真题附答案与解析Word格式.docx

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 

高丽入贡 

使者所过 

调夫治舟 

骚然烦费 

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 

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 

宰相谓其所论 

同苏轼奏 

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 

髙丽入贡使者 

所过调夫治舟 

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同苏拭奏 

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 

奏贬蕲州安罝/

答:

A。

解析:

可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

不能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

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C。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

“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俱”“面”“庶或”各1分,句意2分

全文翻译: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

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

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

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

蔡條没有采用他的话。

升到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

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

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

许翰也被罢职离开。

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

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

“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

”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

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

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

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

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

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

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

“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

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

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

“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

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

”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

“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

”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

守门的人说:

“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

”孙傅说:

“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

”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

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201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

"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

“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

“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

“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架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

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

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

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

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试题答案:

4.D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C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项错误在于,长子继承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6.C

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C项错误在于,因果关系不存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

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2分;

“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题中,第

(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

“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

“游幸”即游赏;

“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

(2)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

“令”是“让”的意思;

“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

“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不记事时就成了孤儿,被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关怀教育,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诲。

他从小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经》,放下书感叹道:

“大丈夫在世,一定替国家剿灭叛贼来博取功名!

”周围的人都对他的话感到吃惊,认为他志向宏大。

长大以后,他的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

适逢周朝军队平定淮南,所住的白土村,地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护儿常想建功立业。

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

平定陈国的战役,护儿有战功,晋升上开府,赏赐缣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善政闻名。

多次被文帝慰劳勉励。

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百姓牵车拦路恋恋不舍,连续几天不能出境,到朝廷上书挽留的人,前后有几百人。

炀帝对他说:

“先前国家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你是名将,如今天下无事,又是良刺史,可以说是兼得其美了。

”大业六年,炀帝来到江都,对来护儿说:

“衣锦还乡,是古人所看重的,你现在就是啊。

”就赐给他缣二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谒拜先人的坟墓,宴请同乡的父老。

又叫三品以上的官员一起到他家,畅饮一整天,朝廷上下都很羡慕他。

十二年,炀帝出游江都,护儿劝谏说:

“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希望陛下停留洛阳,休息一段时间。

陛下如今去江都,那是我的家乡,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

”炀帝听后,变色而起,好几天不让护儿进见。

后来怒气消解了,才叫人引进,对护儿说:

“你心中既然这样,我还有何指望!

”护儿于是不敢说话。

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护儿甚为忌恨。

那天早晨将去上朝,被叛贼捉住,护儿说:

“陛下现在在哪里呢?

”身边的人说:

“现在已经被捉住了。

”护儿叹息说:

“我是大臣,担负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于是被杀害。

  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

在行军用兵方面,计谋特多,每次阅览兵法,就说:

“这难道也是异人的想法!

”善于安抚士兵,处分严明,所有士兵都愿意为他效力。

201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

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

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4.B【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

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

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

所以,选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虔”“处之”各1分,大意3分)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

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賊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盗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盗取银子虽然经强行盗取,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坚持争论,于是就交付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

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把旨意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使者立刻前来赴宴。

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不久以太傅辞官。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

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苏轼曾从容地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0162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

”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

“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

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

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C

  【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

故答案为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错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