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40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集锦Word格式.doc

①对仗:

当廷奏事。

②曏:

从前。

③承乏:

充任(谦辞)。

④戬:

高戬,时任司礼丞。

⑤台衡:

指宰相。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暴乱:

发动叛乱。

B.朕欲别除一官除:

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

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趣:

催促。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宫,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限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免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忠元的陷害;

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思加害元忠。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3)附元忠立致族灭。

答案:

11.D12.C13.B14.D

四、(18分)

15.(8分)

(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

二、(2005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

“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

“汝益乎?

”日:

“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

“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

“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

“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

“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

“尊师何人?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

“憨和尚汝师耶?

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

“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

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

“孟浪忤客,幸勿罪!

”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

“汝大卤莽!

惹他为何?

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

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

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

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

到……去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

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

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

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3分)

(2)众相顾,迄无应者。

(2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11.A12.B13.D14.C

15.(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2分)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三、(2006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

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

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

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步:

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马下:

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县行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徙高谈虚论徙:

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

胜利

C.至乃尚书郎乘马,这纠劾之纠:

纠正

D.本文羁旅羁旅:

寄居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解析】筛选文中信息

B项均为“养尊处优”;

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

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解析】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

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4分)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解析】重点词:

战阵:

战场,资:

收入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

捶楚,用杖打。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

重点词:

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

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通畅。

四、(2007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先祖事略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瑯公。

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

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雾,公于尘垒中得之。

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

晨起取火,不觉至此。

时公方螺居,女子年十八九。

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优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琅瑯公孟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

颖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赌。

十四朴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

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

既至,疾作,期年而卒。

志传称公内廉行修。

人伦醇备。

事大父琅瑯公王孝,遇诸兄弟门以内。

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

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

强直奉法,军民赖之。

寻亚参议,守上谷。

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要。

以忤当事意,调贵阳。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既霁,公于尘盆中得之 霁:

明朗

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

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 式:

榜样

D.当事以其能,亚秩金事 以:

凭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

B.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

C.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

D.颖川公卒,哀毁如礼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琅瑯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瑯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

C.颖川公聪敏好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绞者于共下。

(2)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面母沈安人亡。

答案

10.D11.C12.C

13.(10分)

(1)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五、(2008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龙渊义塾记[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

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

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

“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

章君曰:

“吾事济矣!

”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

旁列四斋:

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

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

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

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其不帅教者,罚及之。

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

日用有籍,月考朒赢,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繇,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

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

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

亦係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

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

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

咸得纠之。

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

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

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

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

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

培植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C.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高潮筹资,在陈京史北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13、把第三大题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答案10~12:

BCD

13、10分

(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3分)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终幼的孩子。

(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4分)

六、(2009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自念:

“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

“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

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

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

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

差不多

【解析】D(庶几:

希望、企图的意思)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解析】C(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

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

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