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8579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资料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建材答案17题word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x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五、简答题

1、a、对稳定度的影响:

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马歇尔稳定度值增加,达到峰值后再增加沥青用量稳定度趋于下降。

b、对流值的影响:

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混合料的流值也增加,开始增加较平缓,当沥青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流值增加幅度加大。

c、对空隙率的影响:

随着沥青用量增加,由于被沥青填充的矿料间隙的减小,混合料的剩余空隙率也随之减小,这种减小开始幅度较大,最终趋于平缓。

d、对饱和度的影响:

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矿料间隙率的减小,沥青体积百分率的增加,混合料的饱和度也趋于增加,但到一定程度趋于平缓。

2、a、灰水比、水泥强度及骨料种类的影响,用下式说明:

从材料质量看混凝土强度主要受水泥强度的影响,水泥强度高,混凝土强度高,从材料组成比例看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灰水比,灰水比大强度高,对碎石和砾石A、B取值不同,因此骨料品种也影响混凝土强度。

采用碎石混凝土强度高。

b、养生条件影响:

(1)温度高,强度高。

反之亦然;

(2)湿度大,强度高。

(3)令期长,强度高。

c、试验条件:

(1)试件尺寸及形状:

尺寸大强度低,高径比为2时,圆柱试件强度低于立方体强度;

(2)试件干湿状况:

试件干强度高,湿则低;

(3)加载速度:

速度快强度高,慢则低。

3、

试样规格(mm)

荷载(KN)

加荷时间(min)

稳压时间(s)

筛孔

(mm)

混凝土集料

10-20

200

3-5

5

2

(圆孔)

沥青混凝土集料

13.6-16

400

10

1.7

(方孔)

另外,压碎值试筒规格也不同,确定试样数量的方法也不同,混凝土集料分两层,用颠击法密实,试样总厚10cm,沥青混凝土集料用量筒确定试样总量,分三层,用插捣法密实。

4、图略。

5、依据工程所处的气候条件及路面结构类型查技术规范选择沥青及沥青标号。

沥青路面施工规范以地区的日最低平均气温将全国分为寒区、温区、热区三个气候分区,对一个具体的地区可通过查技术规范确定其气候分区;

路面结构类型标准分为四类,即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及上拌下贯式,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类型可查路面设计文件。

另外,因粘稠石油沥青分为重交和中轻交通量沥青两个标准,选用沥青标号时还要考虑道路等级,高等级路选重交沥青,其它选中轻交沥青。

六、实例计算题

1、a.空隙率

b.沥青体积百分率VA

c.矿料间隙率VMA

d.饱和度VFA

2、

(1)计算基准配合比

∵水泥浆用量增加10%

∴基准配合比应为:

1.1:

2.13:

4.31=1:

1.94:

3.92

(2)水泥=320kg(已知)水=320×

0.58=186kg

砂=320×

1.94=621kg石=320×

3.92=1254kg

(3)水泥=320kg砂=621(1+5%)=652kg

石=1254(1+1%)=1267kg

水=186-(621×

5%+1254×

1%)=142kg

400L混凝土材料用量

水=142×

0.4=57kg水泥=128kg

砂=652×

0.4=261kg石=1267×

0.4=507kg

七、分析评定题

1、①由已知条件:

每方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为

,若每方混凝土多加10kg水,则单位用水量为210kg。

②由

计算多加水后混凝土的强度值

③强度下降率

2、不可取。

因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路面未达到应有的压实度、应有的结构和强度,通车后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①由于压实不足,通车后行车荷载作用会使路面压实度迅速增加,但因受车辆渠化运行限制及行车的非匀速性,压实度的增加是不均匀的,会产生车辙、推挤等病害。

若下层平整度本身也差,整个平整度会很快变差。

②由于压实不足,沥青路面的空隙率增大,除沥青易老化外,还增大了路面的透水性,假如下层为沥青碎石和开级配沥青混凝土,会因雨水渗透,殃及基层。

③由于压实不足,混合料未达到预期的嵌挤结构和强度,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将过早出现松散、剥落、坑槽等病害,尤其通车后气温较低时,更易产生病害。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试卷库

(第02卷)

1、饱水抗压强度和洛杉机(或狄法尔)磨耗率。

2、200×

200×

200。

3、稳定度,流值,动稳定度。

4、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5、设计坍落度,骨料种类及最大粒径。

6、粘稠性,塑性,热稳性。

7、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和沥青碎石混合料。

8、设计水灰比、骨料最大粒径和种类。

9、试件尺寸、形状;

干湿状况;

加载速度。

1、②;

4、④;

5、②;

6、①;

7、④;

8、②;

10、①;

1、BC2、BD3、BD4、AD5、AD6、AD7、DB8、BD9、BD

10、ACD

1、╳;

8、√;

9、╳;

10、╳;

12、√;

15、╳16、╳;

18、√;

19、√;

1、凝结时间分初凝和终凝

从水泥加水拌和至开始失去塑性这段时间间隔称初凝,水泥加水拌和至最终失去塑性这段时间称为终凝。

路桥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从开始拌和、运输、浇注、到振捣成型等工艺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混凝土初凝时间过短,工艺过程未完成混凝土就开始凝结,将最终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因此要有充分的初凝时间保证工艺过程的完成。

混凝土拌和物一旦入模成型,就希望其快速凝结,以便尽早拆模进行下一道工序,因此终凝时间不宜过长。

合适的凝结时间对保证混凝土强度和加快施工进度有重要意义。

2、工程用砂是把细度模数在1.6-3.7范围内的砂按0.63mm筛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分为三个级配区,若混凝土用砂的级配曲线完全处于三个区的某一个区中,(具体按0.63mm筛孔累计筛百分率确定),说明其级配符合混凝土用砂的级配要求。

如果砂的级配在一个(或几个)筛孔超出了所属的级配区范围,说明该砂不符合级配要求,不得使用。

配制混凝土优先选用级配符合Ⅱ区级配要求的砂,Ⅱ区砂由中砂和一部分偏粗的细砂组成,用Ⅱ区砂拌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其内摩擦力,保水性及捣实性都较Ⅰ区和Ⅲ区砂要好,且混凝土的收缩小,耐磨性高。

3、检测项目有:

a)抽提试验;

b)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c)钻芯取样;

意义有:

a)检查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是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b)检查稳定度、流值、空隙率、饱和度等指标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c)检查现场压实度、厚度,测马氏稳定度(规范要求,但存在一些问题)。

4、a)粗骨料强度低,与沥青粘附差。

若粗骨料强度低、风化严重,针片状颗粒多,在试件成型击实过程中产生新的破裂面,导致稳定度上不去,骨料与沥青粘附差也是可能原因。

b)砂子用量过大,由于砂多为河砂表面较光,若砂子用量大,会减少摩擦阻力,从而影响稳定度。

c)矿粉用量不合适,矿粉一般用量较小,但其总比面很大,矿粉用量对混合料粘结力起决定作用,矿粉用量过少,将使混合料粘结力下降,导致稳定度低。

但过多也会影响稳定度。

d)沥青针入度值大,粘性差,也可能导致稳定度差。

5、(图略)

a)当沥青用量较小时,沥青不足以形成结构沥青膜来粘结矿料颗粒,稳定度较小,随着沥青用量增加,结构沥青逐渐形成,矿料粘结力增加,稳定度也增加,但沥青用量再增加,包裹矿料的沥青膜增厚、自由沥青增多,拨开了骨料间距,混合料的粘结力降低,稳定度也随之下降。

b)流值对应最大稳定度,沥青用量小时,由于骨料的嵌挤作用,流值较小,随沥青用量增加,骨料内摩阻力减小,流值增加。

1、a)水灰比=195/390=0.5

每方混凝土材料用量为:

水=190kg水泥=

kg

砂=2349-(380+190)×

0.33=587kg

石=2349-190-587-380=1192kg

b)k=

水=190K=196kg

水泥=380k=392kg砂=587k=660kg石=1192k=1231kg

c)配合比例:

1:

1.55:

3.14:

0.5

d)考虑砂石含水量后每盘混凝土材料用量

水泥=100kg砂=155(1+4%)=161kg

石=314(1+1.5%)=319kg水=50-(155×

4%+3.14×

1.5%)=39kg

 

2.5

1.25

0.63

0.315

0.16

<

筛余质量(g)

35

25

70

160

105

80

分计筛余百分

7

14

32

21

16

累计筛分百分率

12

26

58

79

95

100

通过量

93

88

74

42

31

级配曲线略。

1、计算有误:

一是未把油石比换算为沥青含量,二是未把沥青密度换算为相对密度,正确计算为:

2、可以从两方面说明:

一是配合比设计本身不尽合理,包括骨料级配配差,配合比例不佳,如砂率过小,水灰比过大,导致拌和物粘聚性和保水性差,甚至有离析现象,经浇捣后石子下移,砂浆上浮,遇到蒸发量大时,水份损失过多过快,因砂浆收缩表面出现裂纹。

侧面则因混凝土保水性差,水泥浆从模板缝隙外流,洗刷了包裹砂粒或石子的水泥浆使砂粒与石子露头,此种情况多发生在模板接缝处及其附近,使混凝土外观质量变差。

另一种情况是施工中未严格执行配合比例,材料未按配合比例严格计量,尤其是用水量控制不好时,致使混凝土拌和物粘聚性和保水性变差,严重时出现离析、同样会引发上述缺陷。

(第03卷)

1、抗磨光性,愈差。

2、95%,立方体抗压强度。

3、2.74g/cm3,41.6%。

4、掺外加剂,提高振捣机械的效能。

5、水煮法,水浸法。

6、矿料的组成设计,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7、0.075mm,2.36mm,4.75mm。

8、工作性、密度、强度。

9、溶解度。

10、全部颗粒。

2、②;

3、①;

4、③;

5、④;

8、③;

1、AB2、CD3、BD4、DA5、ABC6、BC7、AD8、ABCD

9、BC10、ABC

1、╳;

2、√;

5、╳;

6、√;

11、╳;

15、√;

1、砂率表征混凝土拌和物中砂与石相对用量的比例关系。

由于砂率变化将使集料的空隙率和总表面积产生变化,坍落度亦随之变化。

当砂率选用合理时,可使水泥浆量不变的条件下获得最好的流动性,或在保证流动性即工作性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减小水泥浆用量,从而节约水泥。

砂率太大,由于集料表面积增大,在水泥浆不变的条件下,使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变差。

砂率过小时,集料表面积虽小,但由于砂用量过少,不足以填充粗骨料空隙,使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变差,严重时会使混凝土拌和物的保水性和粘聚性变差。

选择砂率的原则是在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条件下,既使混凝土拌和物获得最大的流动性,又使拌和物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同时在流动性一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水泥。

2、粘稠石油沥青依据针入度大小划分标号,中轻交通沥青A-100和A-60还根据延度进一步划分为甲、乙两个副号。

液体石油沥青依据标准粘度划分标号。

针入度和标准粘度都是表示沥青稠度的指标,一般沥青的针入度越小,表示沥青越稠。

而工程使用中由于不同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对沥青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将沥青依针入度(粘度)划分为若干标号,有利于根据工程实际要求选择适宜稠度的沥青。

3、以毛细管法测定不同温度时沥青的运动粘度,绘制粘温曲线,对石油沥青以运动粘度为170±

20mm2/s的温度为拌和温度,以280±

30mm2/s的温度为压实温度。

搅拌温度过高,易使沥青老化,马歇尔稳定度值会偏大,流值偏小;

拌和温度过低混合料不易拌匀,裹覆矿料的沥青膜厚度不均匀,甚至有花料、结团等现象。

稳定度值偏小,流值偏大。

击实温度过高,混合料相对较密实,空隙率、流值偏小;

稳定度、饱和度偏大,反之亦然。

4、若在混凝土凝结前随意加水搅拌,由于改变了水灰比,使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增加,强度将下降,同时拌和物的粘聚性及保水性也严重变差。

使拌和物产生离析,入模后漏浆等问题,若在混凝土开始凝结时加水,除上述危害外强度将大幅度下降。

有矛盾,这种加水与养生洒水有本质区别,浇注中加水改变了混凝土拌和物组成材料比例,洒水养生并不改变拌合物组成材料比例,只是在混凝土凝结后保持其表面潮湿,补偿因蒸发而损失的水,为水泥水化提供充分的水,防止混凝土表面因水分蒸发水泥不能充分水化,产生表面干缩裂缝,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形成。

5、

(1)裂解分馏,方法概要为:

①沥青样50g;

②在550℃温度下裂解,速度以沥青无飞溅为度;

③25分钟内完成裂解;

(2)脱蜡,方法概要为:

①取3个不同质量的油分样;

②按1:

1比例加25mL已醚和25mL乙醇,(先用10mL乙醚将油分溶解,倾入冷却瓶中,再用15mL将三角瓶洗净倾入,最后加入25mL乙醇);

③将冷却瓶装入仪器的冷却液箱中,在-20℃温度下冷却1小时;

④过滤、常压过滤30分钟后,真空吸滤至蜡完全脱出。

(3)回收蜡,方法概要为:

①将冷却过滤装置的废液瓶换为吸滤瓶;

②用100mL热石油醚分三次将结晶蜡溶解过滤入吸滤瓶;

③用蒸馏法回收石油醚;

④将吸滤瓶在105℃真空干燥1小时,冷却称重。

1、

(1)设水泥用量为x

2.49973x=990x=396

每方混凝土材料用量为水泥=396kg水=198kg

砂=594kg石=1188kg

(2)施工每方混凝土材料用量

水泥=396kg砂=594(1+0.05)=624kg石=1188(1+0.01)=1200kg

水=198-594×

0.05-1188×

0.01=156.4kg

(3)400L混凝土材料用量

水=156.4×

0.4=62.56kg水泥=396×

0.4=158.4kg

砂=624×

0.4=250kg石=1200×

0.4=480kg

2、

(1)测值由小到大排序:

8.2kg8.5KN9.6KN,14.0KN

(2)计算特征值:

S=5.685KN

(3)计算统计值:

(4)判别

为异常值。

(5)平均稳定度为

1、不对,因为中轻交通量道路沥青的标号是按针入度大小划分的,副号是按延度大小划分的。

该沥青按针入度为A-100,按延度应为A-100乙,但延度未达到标准规定值,只能说延度不合格,不能因此而改变它的标号,软化点和针入度比也超出了A-100乙规定的范围。

但都不能因此而改其标号。

2、是否合理有两面性,合理是因为这种作法较好地解决了压实超密或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问题。

不合理是因为同样材料,同样配合比例,同样施工机械和抽检方法,而且配合比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试验论证,怎么会出现标准密度有那么大差异呢?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粗细骨料规格和品种变化所致,包括材料本身的变异性(客观)及对原材料料源和规格控制不严(主客),当然不排除追求产量,拌料时对配合比控制不严,以及抽检失真。

措施是首先从料源上着手,确保骨料品种、规格基本不变,其次是采用间歇式拌和楼,严格采用自动计量程序,严格抽检方式方法,确保各环节矿料配合比例不变。

(第04卷)

1、2.703g/cm3,46.4%

2、水灰比,水泥浆(或砂率不变,增加砂、石用量)。

3、最佳,坍落度值,坍落度值,水泥用量。

4、饱和度、空隙率。

5、合成级配要求,各矿料的筛分结果。

6、热稳定性,水稳定性。

7、温度,荷重,时间。

8、细度模数。

9、用量、配合比例。

1、④;

6、③;

7、③;

注:

按新标准10、①;

1、AD2、BC3、BD4、AD5、ACD6、ABC7、BD

8、AD9、ABC10、BCD

3、√;

7、╳;

16、╳;

1、a)含泥量。

指砂中小于0.08mm颗粒的含量,由于它妨碍集料与水泥浆的粘结,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通常用水洗法检验。

b)云母含量。

云母呈薄片状,表面光滑,且极易沿节理开裂,它与水泥浆的粘结性极差,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对混凝土的抗冻、抗渗也不利。

检方法是在放大镜下用针挑捡。

c)轻物质。

指相对密度小于2的颗粒,可用相对密度为1.95~2.00的重液来分离测定。

c)有机质含量,指砂中混有动植物腐殖质,腐殖土等有机物,它会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并降低混凝土强度,多采用比色法来检验。

d)SO3含量,指砂中硫化物及硫酸盐一类物质的含量,它会同混凝土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结晶,体积膨胀,使混凝土破坏。

常用硫酸钡进行定性试验。

2、碱骨料反应是混凝土骨料中的某些碱活性颗粒与水泥中的碱在潮湿环境中发生的反应。

这种反应严重时使混凝土体开裂破坏,其实质是

1)碱硅反应,即水泥中碱与集料中的二氧化硅反应。

2)碱碳反应,即水泥中碱与集料中的碳酸盐反应。

骨料中是否含碱活性颗粒用岩相法检验,即通过鉴定集料的种类和矿物成份等,从而确定碱活性集料的种类和数量。

并最终判断其能否引起碱骨料反应。

3、a:

试验条件:

(1)试件形状尺寸:

8字形试样,中心断面为1平方厘米;

(2)温度:

试验温度为25℃或15℃;

(3)拉伸速度:

非经注明为5cm/分。

b:

注意事项:

(1)隔离剂要调配适当,确保侧模及玻璃板不粘沥青,隔离剂不能涂的太多,以免挤占试样体积;

(2)当室温同试验温度相差太大时,为保证试样中心断面尺寸,试样应先恒温后铲平;

(3)铲平时铲刀不能过热,也不能用力过大,以免试样老化或底面受拉变形;

(4)当试样出现上浮或下沉时,应调整水的密度,重新试验;

(5)确保水面不受扰动。

4、混凝土是一种水硬性材料,在其凝结硬化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外部水供给,保持其表面潮湿,当在硬化期间受干燥,如果这种受干燥是瞬时的,将不会对混凝土的最终强度产生太大影响,如果干燥期较长,将会对最终强度产生较大影响,对于受干燥后又受潮的情况一般强度不同程度可恢复,干燥时间间隔越短恢复越多,但都达不到标准养生的最终强度。

5、用马氏法确定沥青用量的常规指标包括稳定度、流值、空隙率和饱和度四个指标,其含义如下:

稳定度是指标准尺寸的试件在规定温度和加载速度下,在马氏仪上测得的试件最大破坏荷载(KN);

流值是达到最大破坏荷载时试件的径向压缩变形值(0.1mm);

空隙率是试件中空隙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数;

饱和度是指沥青填充矿料间隙的程度。

稳定度和流值表征混合料的热稳性,空隙率和饱和度表征混合料的耐久性。

1、

(1)按所给材料用量计算配合比例

4.5:

9.9:

18.9:

2.7=1:

2.2:

4.2:

0.6;

设水泥用量为x:

x+2.2x+4.2x+0.6x=2380x=297.5≈298;

每方混凝土材料用量为:

水=178.8kg水泥=298kg;

砂=656kg石=1252kg

(2)水泥=298kg砂=656(1+0.035)=679kg;

石子=1252(1+0.01)=1265kg

W=178.8-656×

0.035-1252×

0.01=143.3kg

施工配合比:

298:

679:

1265:

143.3=1:

2.28:

4.24:

0.48

(3)每方混凝土多加水为656×

0.035+1252×

0.01=35.48kg

每方混凝土少加砂为:

656×

0.035=22.96kg石为:

1252×

0.01=12.5kg

配合比例为:

2.12:

4.16W/C=0.72。

∴若施工中仍按试验室配比拌料,混凝土强度将达不到设计要求。

2、表观相对密度

2)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3)空隙率:

4)沥青体积百分率:

5)矿料间隙率:

6)饱和度:

1、计算法不对,应用抗折强度公式反算,即

所以加载速度应为4500N/S

2、问题出在矿料品种或其配合比例上,从品种讲可能是粗骨料富含棱角,细骨料偏细;

从配合比例讲或许是粗骨料用量过大,矿粉用量偏小,导致矿料间隙率过大,就是增加沥青用量,混合料空隙率仍偏大,确定不出共同沥青用量范围,即是有,范围也很窄。

修正:

若属配合比例问题可增加矿粉用量,相应减小粗骨料或细骨料用量。

更换:

对本题因最小空隙率要降低2%左右,靠局部修正很难凑效,需更换材料,或是换用较不富含棱角的骨料,或使用细度模数较大的砂子,并适当增加石粉用量以求问题解决。

(第05卷)

1、大。

2、食盐,酒精。

3、沥青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剩余空隙为3~6%。

4、标准稠度。

5、抗折和抗压强度。

6、抗折强度,抗压强度。

7、混凝土拌和物浇注入模。

8、饱水抗压强度和洛杉矶(或狄法尔)磨耗率。

9、不同。

10、雷氏夹法结果。

11、沥青用量的变化而。

12、砂子,砂石总。

13、耐久性,抗滑性。

3、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