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17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积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

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

今夜,谁在那一勾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

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

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轻弦上泛漫。

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⑵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

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

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

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

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17、贝多芬

⑴数不清的不眠之夜是数不清的寂寞之苦。

原本五彩的世界瞬间悄然无声,那跳动的音符似乎在瞬间变得沉寂。

他,一个把音乐看作生命胜似生命的人,如何去面对失聪之苦?

然而,他做到了,虽是无声,却仿佛拉近了与心的距离,让人们感到的是执著于音乐的心在呼吸。

就是这样,勇于经历磨炼,煅造出了一位乐坛骄子——贝多芬

⑵要向挫折轻易言败。

这是快乐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丧失了听力,这对他来说是人生中莫大的挫折。

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失去听力给他带来的重重阻碍,从痛苦的坚岩中发掘出无尽的灵感,导引出快乐的甘泉,他抗击挫折的决心在旋律中跃动,他沉迷音乐的快乐在音符间流淌。

于是,贝多芬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

18、项羽

(1)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

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

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

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

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

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

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3)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

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

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

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

项羽袒露心迹说:

“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

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

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

”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项羽“西楚霸王”大业。

(4)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

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

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5)李清照有诗云: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

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

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

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

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

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19、荆轲

(1)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

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

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

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

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

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

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

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

(2)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

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

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

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

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

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

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

(3)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柯:

“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赢政,胁迫他退还己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赢政的性命,倘若赢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

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

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尚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4)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

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

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5)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

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柯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

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认为:

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柯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两千年弹指而逝,荆柯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

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

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

20、孔子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

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

“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

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

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

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

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

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

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

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

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

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4)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

“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

”鲁人说:

“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

“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

“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

“善哉!

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5)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

“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

孔子笑着说:

“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

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

是啊!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

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

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

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6)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

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

不是吗?

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

我想:

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

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

是的,绝对是伟大的。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

有人说:

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

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

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

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

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

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7)诚信:

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

“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8)寻觅: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

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

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

哈,你终于来了!

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

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21、嵇康

(1)“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

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

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

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

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

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认识迈进。

(2)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

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

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

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

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

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

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

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

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

于是他说了句:

“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

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3)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

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

“《广陵散》从此绝矣。

”一部名曲就这样失传了。

当真是“后不见来者”。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代人就将再次听到这千古绝唱,嵇先生之记忆即是现代音乐家的曲谱。

(4)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

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

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

天性是什么?

天性就是包容。

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5)家庭教育:

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

但嵇康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

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

但我们看他做给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

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

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

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

三告后辈要慎言。

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

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

他说: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

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

“匹帛之馈,车服之赠,肖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

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

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

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

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

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

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刺激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

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

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

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7)坚持自我:

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

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

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8)路:

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

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

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

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

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

“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

“哈哈……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

”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人说你毁坏礼教,不事孝道。

“冤哉!

”一千七百年前那没有发出的呼喊,就让我替你喊出吧!

或许,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马心的时代,这是称那个“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时代。

我知道你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是激愤于挂羊头卖狗肉者之流(如司马懿)的胡作非为,激愤之极而转为不言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礼教!

其实啊!

司马懿何尝是孝子?

可司马氏就是以不孝为名杀了你。

悲哉!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子几百年前的这一悲吟,不幸却又应验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

冤哉!

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

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

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

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

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国古代史》,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

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

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

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

“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

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

”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

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