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488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研专业课资料册含真题大纲分数线参考书Word文档格式.docx

2010年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保研真题22

2008年北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全国统考试题(初试)25

2009年北大中文大综合25

2008年北大中文大综合28

2007年北大语言学专业基础题30

2006年北大语言学专业基础题32

2005年北大语言学专业基础题34

2004年北大语言学专业基础题35

2003年北大中文系语言学专业基础真题36

2000年北大中文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专业基础试题38

其它真题参考40

2002年科目429语言学概论40

2001年语言学概论(488)42

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42

2000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44

2000年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现代汉46

1999年语言学基础和现代汉语47

三、复试细则49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和有关复试安排的通告49

2010年北大复试50

 

一、考研资讯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

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

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校长周其凤院士。

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介绍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有“文学”科目,而无作为一种独立组织形态的系科。

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开办,中国文学门于是成立。

1919年改称中国文学系,并实行选科制。

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随学校南迁,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北归,恢复了北大国文系的建制。

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并在原燕京大学新闻系基础上设立新闻专业(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

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加强了语言学专业(后改称汉语语言学专业,并于2002年又增设应用语言学专业);

1959年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至此,北大中文系语言、文学、古文献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目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共设有4个本科专业:

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全系现共有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学;

有11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中文系现有在职教职工103人,其中教师96人。

教师中有教授53人,副教授38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4人;

另外,教师中有北京大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9人。

中文系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共设有9个教研室、1个研究所、1个语言学实验室;

设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和14个虚体研究机构。

在首次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定中(1986年-1988年),中文系有5个二级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

在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定中(2001年-2002年),中文系有6个二级学科入选,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2007年,以北大中文系为主体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

百年学术,薪火相传。

从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门”开始,北大中文系名师辈出,林纾、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马叙伦、黄侃、钱玄同、沈兼士、杨振声、刘半农、胡适、马裕藻、孙楷第、罗常培、游国恩、杨晦、王力、冯沅君、俞平伯、废名、唐兰、魏建功、沈从文、袁家骅、岑麒祥、浦江清、吴组缃、杨伯峻、林庚、高名凯、季镇淮、王瑶、周祖谟、阴法鲁、朱德熙、林焘、陈贻焮、徐通锵、金开诚、褚斌杰等众多名家任教于此,他们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学术理想,为学科建设、学术传承、文化进步乃至民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文系还出现了“全国师德标兵”孟二冬这样的先进典型。

今天,每一个在北大中文系求学的学子,不仅可以浸润于前辈学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积淀,更可真切地感受诸多当代名师和一大批有为中青年学者的个性风采,得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滋养。

百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已培养全日制本科生7285、专科生675人、硕士研究生1701人、博士研究生778人,共计10439人(其中外国及台港澳939人);

另外,接收博士后18人、国外访问学者及进修教师1773人、国内访问学者及进修教师1870人。

目前在校学生中,本科生607人,硕士研究生247人,博士研究生230人,共计1084人(其中外国及台港澳学生249人)。

1987年以来,中文系教师共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第1届-第5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第1届-第11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包括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2008年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全系7个博士点(学科)共有23个研究方向,大致的情况如下:

(1)中国古代文学,全国重点学科,依时序分为4个研究方向,涵盖面广,目前在岗的教师13人,博导8人,其中50岁以下的教授5人,中青年在不同学科分支上已经形成各自的学术格局。

其中先秦方向的特色是侧重文学现象与相关的社会思想史研究,近年有《儒家经典与文化》(褚斌杰)、《秦汉士史》(于迎春)以及《诗经全注》(褚斌杰)、《汉赋辞典》(费振刚)等一批厚重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方向是本学科的“亮点”,有袁行霈、葛晓音、钱志熙等一批名家,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袁行霈)、《汉唐文学的嬗变》、《八代诗史》(葛晓音)、《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

登科记>

考》(孟二冬)等一批重头的著作,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已经成为各校普遍采用的教材;

宋元明清以及近代这两个方向突出的成果除了《全宋诗》(76卷)的整理出版,还有《三国演义考评》(周强)、《近代文学史》(孙静)、《晚期社会与文化》(夏晓红)等一批著作。

目前着手的重大项目有多卷本《中华文明史》、《中国诗史》,并参与“盛唐工程”的部分重大课题,此外,古代文体学研究、诗歌与乐舞的关系研究,等等,也是本学科的生长点。

(2)中国现当代文学,全国重点学科,有4个方向,即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化和民间文学,在岗教师24人,博导7人。

该学科的知名教授较多,与国际学界联系密切,能在相当程度上对本学科领域起到主导的作用。

如倡导“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思潮流派研究、晚清文学与文化研究、四十年代文学研究,以及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讨论等,都产生过大的影响,并相继产生一批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奠基性或代表性的著作。

其中包括《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等)、《20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陈平原)《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孙玉石)、《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1948天地玄黄》(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王瑶、陈平原等)、《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通俗文学15讲》(孔庆东等)、《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李扬讨论十七年文学以及当代文学写作问题的系列论文,等等,此外,张颐武和陈晓明的大量批评论作敏锐地介入当代文坛,也有很大影响。

这个学科一部分侧重文学史研究,一部分跟进当下文坛,对现实做出及时回应。

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有20世纪文学史研究、现代“解诗学”研究,现代文学传统的研究,现代学术史和散文史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等等。

本学科的特色还在于正将研究视野从文学延伸到文化,诸如报刊出版、大众传媒、现代教育,以及思想史等等,都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博士论文也有许多这方面的选题。

(3)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西方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美学4个方向。

现有教师7人,教授4人。

开设各类课程40多门。

各个研究方向都有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文艺学当代形态论》(董学文)、《文学原理》(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董学文)、《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董学文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王岳川)、《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李思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汪春泓)、《中国艺术学》(杨铸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中国镜象:

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王岳川)、《20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王岳川),《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王丽丽)等。

目前承担的国家、教育部和学校的课题主要有:

中央实施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工程、明代诗学研究、文艺美学前沿问题研究、文学理论学术史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史及当代文化问题研究等。

(4)汉语言文字学,全国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依托的主体单位,包括4个方向,曾经拥有罗常培、王力、魏建功、唐兰、高名凯、岑麒祥、袁家骅、周祖谟、朱德熙等一代名家。

现有教师33人,其中博导16人,陆俭明、蒋绍愚、李家浩等都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现代汉语(含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特色是既重视基础性研究,也重视应用性研究,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现代汉字诸方面都有突出成果;

各个分支点都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如陆俭明、沈阳、袁毓林、郭锐、詹卫东、王韫佳等。

汉语方言学方向有李小凡和项梦冰等骨干学者,在方言语法研究和方言接触和演变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的进展,今后主攻方向是方言比较、方言历史层次研究等课题。

近代汉语研究方向以蒋绍愚为学术带头人,拥有宋绍年、耿振生、杨荣祥和刘子瑜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有系列重要成果,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好评,目前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考察从近代到现代的语法演变,把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贯通。

古代汉语方向的学术传统深厚,王力等开创的事业,经唐作藩、郭锡良、何九盈等的弘扬,现在已由张双棣、张联荣、孙玉文、邵永海等接续,在语音、语法、词汇诸方面都有突破性成果。

目前研究已经从上古扩展到中古,关注新材料(如出土文献,翻译佛经及梵汉对勘)的利用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朱庆之、张渭毅、胡敕瑞等从事的中古汉语和佛教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在全国领先,并受到国外学术界的瞩目。

古文字方向李家浩等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文字、秦汉简帛文字的整理与考释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

汉语语言学学科分支多,阵容强大整齐,学风严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结合密切,已经先后有4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

另外,以该学科为主要依托的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成立四年来,先后获得重大研究项目6个,每年邀请近十位国内国际的知名学者前来进行研究和交流,也有数量相当的学者应邀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在发挥学科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主导作用方面有突出的成绩;

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语言学论丛》更被欧洲学术界评为国际知名语言学杂志;

大型语料库的建设也在进行当中。

(5)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全国重点学科,有理论语言学、实验语音学、比较语言学、对外汉语等4个方向,在岗教员7人,其中教授3人。

由本学科点提出的方言接触“叠置式音变理论”和析层拟测法、鉴别同源与借用的阶曲线模型、汉语结构“字本位”模型、汉语语调音域模型、汉语嗓音分析等理论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理论学界,还分别在方言学、民族语、语音学、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同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创出了从汉语事实中总结抽象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特色。

本学科中青年学者王洪君、陈保亚、孔江平、董秀芳分别在音系学、民族语、语音学、历史句法词法等领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德国波恩大学获得印欧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的王超贤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专家。

近几年来这些中青年学者共获得省部级科研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1人次。

学科点把今后总体发展的方向定位在,打通共时与历时,强调多语言比较或多语言对比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的语音、语法等不同层面间的关联与互动关系,坚持本学科点从语言事实中抽象理论模型的特色,立足于汉语挖掘普通语言学的规律。

目前学科点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有语言演变模型(包括汉语方言与民族语),嗓音与声调的关系,汉语语音与语法语用的关联,汉语句式研究,汉语语篇特点研究等。

(6)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国重点学科,有四个研究方向,在岗教员24人(含教育部古委会成员6人),其中教授8人。

一是出土文献整理研究方向,有李家浩等著名专家。

这一方向在全国同一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近期他们的工作重点是《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整理和研究。

其中,既有关于楚简文字、内容本身的研究,也将对其在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上的意义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

此外,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长期以来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二是传统文化与传世文献的整理研究方向,有安平秋、杨忠等为学术带头人。

本方向已经完成的72卷超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全宋诗》是标志性成果,目前正在进行《全宋诗》“后续工程”。

近期他们已经推出《宋代学术文化研究丛书》和《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两个全国性大型丛书,丛书将充分吸收古文献学研究和传世文献整理研究的优秀成果,促进本学科点的学术进步和学术成果转化,真正地形成本学科点在全国古文献学的核心地位和辐射作用。

另外,由他们主持的《二十世纪古籍整理史》也在进行中,这将是第一部系统地总结中国近百年古籍整理历史的著作。

三是古文献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向,有孙钦善、董洪利等为学术带头人。

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已有多年,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古文献基础知识丛书》(裘锡圭、杨忠主编)即将全部出齐。

他们还将推出系统的古文献学理论著作,如孙钦善主持的《中国古文献学史》和董洪利主持的古文献学系列教材。

同时继第一部古文献学通史——《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之后,各断代古文献学史的研究工作也将在“十五”期间全面展开。

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最终完成将促成古文献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完善。

四是海外汉籍整理与海外汉学研究方向,有李零、曹亦冰等为学术带头人。

他们广泛地搜集海外汉学研究学者、研究机构、刊物等方面的情况,出版了《北美汉学辞典》,此后将陆续推出欧洲、日本、韩国等地的汉学家辞典。

另外,由本学科点和全国高校古委会共同组织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复制工程》现已完成过半,选择了其中30种善本影印出版,这将是中国古籍整理史上的一大盛事。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全国重点学科,有“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大众文化研究”和“国际汉学(中国学)”4个方向,8名专任教师,其中6位博导。

本学科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均衡合理,涵盖中、英、德、法、日,韩,俄等多语种文化语境,在“文学的发生学”,“文学的形象学”,“文学的阐释学”和“比较诗学”等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术层面上形成理论研究与文本实证互相照应的多层面研究格局。

如严绍璗主持的“东亚文学的发生学”与“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孟华主持的“形象学研究”与“中西文学关系”特别是“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不仅在国内而且也在国际相应的学界中具有相当的地位。

乐黛云、陈跃红、张辉主持的“比较诗学研究”,戴锦华主持的“大众文化研究”在本学科领域也都处于领先水平。

刘东主持的“美国汉学”研究与主编的《中国学术》期刊也多有影响。

本学科点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建立的三十多门课程,已经形成系统,辐射全国同一学科。

另一特色是与国际学界交往密切,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比较文学界与国外交流的学术中心,并参与在国外进行的比较文学相关研究活动的实际运作。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排名

学校名称

等级

1

北京语言大学

A+

5

福建师范大学

A

9

暨南大学

2

北京大学

6

上海师范大学

10

华东师范大学

3

北京师范大学

7

浙江大学

11

中央民族大学

4

华中师范大学

8

南京大学

12

北京外国语大学

B+等(19个):

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B等(19个):

渤海大学、广州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广西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温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C等(13个):

名单略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学科简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

除了语言学本体理论研究之外,更关注语言的应用研究。

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

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一般不接触语言的历史状态,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论上的争辩。

可以说,它是鉴定各种理论的实验场。

二、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胜任语言规划、语言研究、高校教学等工作;

  5、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6、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工作;

  7、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三、相近专业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有:

  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就业前景

  1、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随着21世纪的学术发展和文化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的攀升。

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较强的读说写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语言学专业研究和教学的新型学术人才和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新闻、出版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变得尤为重要。

2、学科的极其重要性

  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的象征,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反映人类思考的实际情形。

语言的改革改变,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他学科的研究与其他诸如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密切联系。

同时,语言对当今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就业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或者就是进大学、中学做老师,或进报社、出版社之类,另外由于其属于中文类专业,对于考公务员的限制也不大。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

我校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将按照“推荐免试”和“报名考试”两种方式录取。

一、推荐免试

2013年我校将按照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规定,通过“推荐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