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952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文件下载.docx

D.因内战正酣无力派兵远征

答案 C 根据材料“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对华关系相对友好,另一方面又对落后的清政府施压和实行经济侵略,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力相对不强,不能有效涉足亚太事务,只能谋求和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C项;

1860年时,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不强,排除A项;

英美等国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利益,没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

1860年美国内战尚未开始,排除D项。

3.(2019山东德州期末)太平天国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否则问罪。

并颁刻了《真天命诏书》《旧遗诏圣书》等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籍。

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其自身阶级局限性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D.实现了内部思想统一

答案 A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书籍,并且宣扬基督教教义,说明农民阶级并未提出自己的思想,反映了其阶级局限性,故选A项;

材料仅仅是宣扬基督教,并未全盘西化,排除B项;

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

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派系,并未实现思想的统一,排除D项。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C.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答案 C 材料信息表明,辛亥革命前,一般人认为,提倡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并且人们对能否实施民主也争论不休;

但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

这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也反映出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选C项。

辛亥革命后,我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政治,故A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信息表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无法体现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故B项错误;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5.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的“天运”纪年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

这一做法(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答案 B 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的‘天运’纪年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孙中山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故选B项;

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思想,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举措而非宣传革命思想,排除C项;

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的‘天运’纪年法”可知“天运”纪年是民间反对清政府的纪年方法,排除D项。

6.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征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称:

“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

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

”由此可见,胡适(  )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答案 C 据材料“……‘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可知,胡适认为学生行为体现了公天下是非的民主精神,故选C项;

胡适的观点与革命道路无关,排除A项;

材料“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是反专制而不是反帝,排除B项;

据材料“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征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可知胡适是用传统文化赞扬五四精神而不是用传统文化构建民主制度,排除D项。

7.1926年12月,英国向曾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列强宣布《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主张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

英国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

B.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

C.适应了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要求

D.说明中国重新获得外交事务主动权

答案 B 国民大革命开始后,中国人民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等要求。

从材料信息看,英国提出“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这一举措体现的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既争夺又勾结,故A项错误;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故C项错误;

8.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

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

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答案 C 据材料“1926年底”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可知,工农运动的发展得益于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故选C项;

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排除B项;

当时国民革命的中心在广州,排除D项。

9.(2019山东济南一模)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所欢迎的”。

这一政策的转变(  )

A.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C.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D.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答案 C 中共六大提出没收外国资本,是因为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而在中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党欢迎外国来投资,故选C项;

1945年民族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故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

对外商投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道路而非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排除B项;

当时党正在探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达到成熟阶段,排除D项。

10.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主要部分。

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

这种展览活动(  )

A.有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

C.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A “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主要部分”说明展览活动有利于唤醒人们保卫国家的意识,故选A项;

“1936年夏天”国民党仍在坚持内战,排除B项;

“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展品可以唤醒民族意识,不能保证胜利,排除C项;

“到1937年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项。

11.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指出:

“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又指出:

“同胞们!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

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

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反对妥协退让政策B.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C.提出统一战线主张D.举起民族主义大旗

答案 D 材料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出的抗日号召,并没有涉及反对妥协退让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指遵义会议,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故C项错误;

宣言中号召中华民族一致抵抗日本侵略者,故D项正确。

12.1943年,毛泽东作了《组织起来》的报告,号召根据地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建立起消费、生产、运输等合作社,并注重“公私兼顾”“军民兼顾”,有效地组织群众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的这一做法(  )

A.壮大了国营经济B.意在减轻民众负担

C.扩大了统一战线D.发展了根据地经济

答案 D 1943年,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困难。

材料中的做法旨在组织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因而发展了根据地经济,D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的合作社经济并非国营经济,故A项错误;

根据地的这一做法旨在发展生产而非减轻民众负担,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7分)

1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学校、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迁移。

这场大西迁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大量文物由北平运往上海。

1936年12月,大部分南迁古物又从上海迁转南京。

1937年8月,南迁古物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先后到达贵州、四川,并妥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徙:

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抗战时期的古物南迁与西迁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

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60华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间,西南联大共毕业了三千多名学生,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

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1938年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涌入宜昌,向四川撤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

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只能走长江。

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

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2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

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起一系列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朱复胜《中国抗战史上的

“敦刻尔克大撤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物迁移期间国内时局发生的变化。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大西迁以西南地区为目的地的理由,并归纳大西迁克服的主要困难。

(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大西迁的历史意义。

(7分)

答案 

(1)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从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

国共两党从对峙到合作。

(2)理由:

国民政府的指令;

地处战略后方;

地理环境有利,相对安全。

困难:

时间紧、任务重;

路途远、交通不便;

自然条件恶劣;

战火逼近。

(3)保留了中华文脉和工业基础;

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

改善了工业布局;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鼓舞了士气;

弘扬了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解析 

(1)根据时间信息“1933年”“1937年”,联系当时日本侵华、中国抗战、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等知识回答。

(2)可以从国民政府的指令、大西南的地理环境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

从大西迁时面临的时间困难、路途困难、交通困难和自然条件恶劣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3)可以从大西迁对持久抗战、改善工业布局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回答。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

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21天。

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

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

忻口战役以我军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创造了华北战场歼敌最新的纪录……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应盟军的强烈要求展开滇西反攻作战,4月,中国远征军确定了“以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为目的”的作战方针。

——摘编自《我的抗战》

结合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12分)(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

情节:

(2分)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概述和评价: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35年华北事变后,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地区,国民政府被迫宣战,并于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8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不得超过12分)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

如:

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该现象要与所提取的历史情节相符,如:

忻口战役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

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以前面所列举现象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形成、意义等方面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