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54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画基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工笔花鸟白描临摹练习10张;

工笔花鸟染色技法练习1张;

考试作业1张。

尺寸:

四尺六裁。

备注

 

授课内容与安排

(一)理论部分(16学时)

1、课程内容

第一章国画概述(2学时)

中国画:

简称国画。

它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我国所特有的。

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第一节国画的主要分类及表现形式

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

人物画

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人物画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

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

《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花鸟画

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画种。

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禽兽等类。

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

山水画

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到了宋代,范宽、李成和五代的关同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

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山水画主要代表:

◆青绿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

◆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

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金碧山水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

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

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国画从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工笔、写意两种。

写意画

一名“粗笔”,心灵感受、笔随意走,视为意笔,指画法简率的画风,要求删繁就简,以精炼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出对象的意态神韵。

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

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工笔画

与“写意画”相对的,一名“细笔”,指画法工细的画风,用细致的笔法制作,描绘形象精微入细。

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

特点---写意画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3、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写意画着重在于“意”,意是一种意象表现,它不是象照相机一样去再现自然,而是融合了画家自身审美情趣的一种个性化的水墨表现。

特点---工笔画

精细是工笔画一大艺术特点。

画作形式

国画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横、直、方、圆和扁形,也有大小长短等分别,除壁画,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中堂:

中国旧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厅中间墙壁适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

中堂"

卷轴: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

册页:

将字画装订成册,称为册页。

近代有文具店特别将装裱册页成本,以供人即席挥毫。

册页可以折叠画面各成方形,而与下列长卷有不同之处。

扇面:

将折扇或圆扇的扇面上题字写画取来装裱,可成压镜。

由于圆形或扇形的形式美丽,所以有人将画面剪成扇形才作画,然后装裱,别具风格。

条幅:

成一长条形的字画成为条幅,对联亦由两张条幅配成。

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

无论书法或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四个甚至多个条幅。

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

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

至于较长诗文,如不用中堂写成,亦可分裱为条幅,颇为美观。

小品:

所谓小品,就是指体积较细的字画。

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较细墙壁或房间,十分精致。

屏风:

单一幅可摆与桌上者为镜屏,用框镶座,立于八仙桌上,是传统装饰之一。

至于屏风,有单幅或折幅,可配字画,坐立地屏风之用。

中国画的特点

(1)“写意”的艺术观和思维方式

传统的中国画强调作画不以单纯模拟物象的真实为满足,而强调“写意”、“写心”,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2)独特的观察方法

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3)独具特色的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第二节国画的主要工具和材料

1、笔的分类:

1.羊毫(软毫):

主要用羊毛制成,也有用鸟类羽毛制造的,性质柔软,有大小、长短各种型号。

特点:

羊毫笔性软,弹性差,不易掌握。

2.狼毫(硬毫):

一般多为狼毛制作,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猪鬃做的笔。

制作多用其尾巴上的毛,所以又称“狼尾毫”。

颜色为中黄褐色,型号多样,常用的有“小红毛”、“衣纹笔”“叶筋笔”、“书画笔”(大、中、小)、“兰竹”(大、中、小),以及大的“狼毫提笔”等。

狼毫笔刚健,富有弹性,一向为制笔之正宗。

  

3.兼毫:

以两种或两种以上软硬不同的兽毛、禽羽为原料兼制成的毛笔,称作兼毫笔。

一般软毛在外层,硬毛在内层。

性质在刚柔之间,属中性。

这种笔是取其软硬兼施的特点,软毛取其可多吸收水分,硬毛取其可绘挺拔之线。

现在出的笔大多都是这样的,如白云就有这样的。

笔有四德——尖、齐、圆、健

尖,指笔毫聚拢时,笔锋要尖锐不秃。

齐,是指笔尖润开用手指捏扁压平后,顶端的毫尖整齐而不出现长短现象。

圆,指笔头周围饱满呈圆锥状,不扁不瘦,恰到好处,也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

健,是指笔毛弹性好,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揿弯后容易恢复原状。

工笔画一般分为勾线笔和染色笔两种。

勾线笔应选笔锋瘦长,尖细,富有弹性的狼毫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拖线笔等。

染色笔需选兼毫笔,如大,中,小号白云笔。

每次使用前应先将笔毫浸入清水中,等发开后再用。

笔毛不能用开水浸泡,开水会使笔毛变硬、变脆而失去弹性。

毛笔使用完以后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笔清洗干净,防止宿墨和余色滞留笔根,破坏笔的性能。

洗笔也不宜用碱性很强的肥皂、洗净剂、去污粉等,否则笔毛会因此失去脂质而发脆折断。

外出作画时可以买个细竹丝编成的小帘子,叫笔帘,把笔卷在笔帘里,携带很方便,能保护笔毛不受损害。

2、墨的分类

  墨有“油烟”与“松烟”两种。

作画用的是油烟墨。

油烟墨

油烟墨是用桐油烧出的烟子制成的。

乌黑,发亮,有光泽,是上等墨。

但胶性较重,只宜于作画。

松烟墨:

松烟墨是烧松取烟和胶制成的墨。

特点色黑而无光泽,质细色润,不带油腻,胶质轻,易于附色,入水易化,适宜写字。

墨的使用方法

磨墨应该用清水,磨时宜重按轻推,不可太快。

磨研的圈子要大一些。

每次用水不可太多,多则墨浸水中容易软化,如果需要多墨,可以把磨好的墨汁倒在另一个碗里存放,再加清水再磨,多磨几次。

  墨锭研后一定要把墨口拭干,防止干碎。

墨锭不宜暴晒或受潮,最好用纸将墨包裹一层,再涂一层蜡,能防止断裂,又免于污手。

一得阁墨汁有墨迹光亮、浓淡五色、书写流利、浓度适中、香味浓厚、写后易干、适宜揭裱、耐水性强、永不退色、沉淀性小、不激纸、四季适用、有古墨之特点等。

传统国画多使用绢或宣纸。

现代画还使用其它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等。

宣纸

因产于安徽省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而得名。

宣纸种类:

宣纸一般分生宣,熟宣。

生宣的吸水性很强,渗化性能强,这是它的特性,画出来的画墨色浓淡参差,富有变化,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有表现力和笔墨技法。

 

好的宣纸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定笔,就是画上去笔触之间留有笔痕;

二是发墨,就是笔行纸上不串,不会把浓淡关系串通没有了,墨色不会发灰;

三是渗透力适中。

熟宣:

把宣纸用矾水加工,称熟宣纸,它的特性就改变为不吸水,不会渗开,便于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的发挥,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的效果。

绢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材料,中国画古代多数用绢作画,它是运用蚕丝制作的。

因其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画。

绢也有生绢、熟绢之分,经过捶压之后,再上胶矾水的叫熟绢,适合于作工笔画。

但绢的成本较高,不便于普及,熟宣纸的性质和绢差不多,所以现在多用熟宣纸代替绢。

注意:

用绢做材料,一定要将绢裱在画板上,裱时注意伸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如果绢丝歪斜,画完后再正式拖裱时人物的面部身姿会受影响而无法补救。

4、砚

用土,石或其它原料加工而成的研磨和捻笔的器具。

唐时出现了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东的鲁砚,这全国四大名砚。

砚石的种类很多,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其形式有方、圆、长方及随意型砚石。

以广东出产的端砚,和安徽出产的歙砚较有名,只是价钱较贵。

5、颜料

我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代,以重彩设色为主流,自从宋代水墨画盛行以来,在文人标淡雅的趋势下,色彩的运用有逐渐衰退的倾向;

然而习画者应该对传统的绘画颜料有所认识,作多面性的发展,或与水墨作更佳的结合。

传统的颜料两大类:

矿物性颜料、植物性颜料。

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

(一)石绿:

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

(二)石青:

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

(三)朱京:

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四)朱膘:

(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

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如今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六)白粉:

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水轻洗则可返白,至于白垩(白土粉)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

(七)花青:

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八)藤黄:

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干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脂):

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如今多以西洋红取代。

苏州蒋思序产的各种盒装加胶色块。

使用的时候兑水用指尖研磨一下即可。

那种颜色细腻无渣子,比较好用。

就是每次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上海产的马利锡管装的普通国画颜料

6、其它工具

除了上述的笔、墨、纸绢、砚、颜料之外,还需准备相关的用具:

(一)调色(储色)工具:

以白色的瓷器制品较佳。

(二)贮水盂:

盛水作洗笔或供应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制的较佳。

(三)薄毯:

衬在画桌上,可以防止墨渗透将画沾污,铺纸后画面也不易被笔将纸擦坏。

(四)胶和矾:

上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时为防止颜色脱落,可用胶矾水罩上。

(五)乳钵:

粉状颜料粒子太粗时,需用乳钵研磨。

此外挂笔的笔架、压纸的纸镇、裁纸的裁刀、起稿的炭条、吸水的棉质废布(或废纸)、以及钤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备置。

第三节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中国画艺术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笔法与墨法结合起来,形成“笔酣墨饱”融合的内容和美感。

笔法:

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墨法:

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

执笔的原则要求自然,要“指实掌虚”。

运笔方向,运笔速度,笔与纸的角度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运笔方法和性质不同的线条:

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笔与纸面垂直成直角叫中锋笔;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笔与纸面成倾斜角叫侧锋笔;

由左向右运笔叫顺锋笔;

将笔头倒逆而行。

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

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由右向左叫逆锋笔。

拖锋也叫拖笔、露锋。

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墨法

黄宾虹先生曾经在1934年出版的《画法要旨》一文中,把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墨法”系统地归纳为七种类型,即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

这就是著名的“七墨法”。

泼墨法是用笔蘸墨汁泼洒在纸上或绢上,墨汁像泼上去的一样,墨色丰富,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破墨法:

破墨法中分为浓破淡、淡破浓两种表现形式。

破墨法是以不同水量、不同墨色,分先后相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必须趋湿进行,达到互破的目的。

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

积墨法:

是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

积墨可湿积也可干积。

湿积易显墨韵,干积易见墨骨。

能做到积染千层,仍然元气淋漓为佳。

焦墨法:

焦者枯干也。

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

焦墨运行中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

宿墨法:

顾名思义即时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法。

宿墨法在现代人物写生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

冲墨法:

当第一遍所绘之墨尚未干透时,用清水冲洗,使之产生墨块中间淡化,用笔边缘明确的效果。

偶尔用此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章花鸟画临摹(14学时)

第一节写意花鸟—梅兰竹菊赏析

据有关资料载,自唐宋起,特别是元代,一些画家常以这些题材来描绘。

起初,将这四种花木描绘在一起,称“四友图”。

明万历年间,黄凤池把这四种题材辑成为一本画谱《梅兰竹菊四谱》,后来被人誉之为“四君”。

从此这个称谓便传开了。

竹子

以其圆直中空,挺拔长青的性格,被看作君子的清新亮节,出尘有德的代表。

郑板桥画竹,为人称道。

他好在房前屋后亲手培植翠竹一片,蔚然成林。

常将竹子的形象烂熟于心后,才提笔挥毫,形成一幅幅动人的佳作。

看了他画的竹子,感到一种欣欣向荣,傲岸突兀的坚强意志。

竹子的画法

墨竹用笔要求“笔无妄下”,一笔画下去,不再改动,练习既久,就可以提高国画用笔的准确性。

所以画墨竹是练基本功的一个好方法。

学画墨竹,可以从竹竿、竹枝、竹叶三部分入手。

竹要多用中锋,一般自下向上画,(也有人从上往下画)要注意下笔与收笔的笔锋运用。

节与节之间,要留一道白缝,可增加一些调子上的变化,点节墨要重些,显得醒目。

竹枝左右互出(实际是艺术处理手法)。

画大片竹林不可拘泥于这一点。

老枝节短枝密,要画得苍劲一些。

嫩枝节长枝稀,要画得圆润一些。

梅花

梅花是四君子之首,并且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它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梅花枝梗花的画法

画梅枝用笔的顺序: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均可。

兰花

以隐逸馨传香,传统以”香草美人“比喻君子不与俗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提起画兰花,当首推元代画家郑思肖。

他毕生以兰花为题材,寄托自己幽芳高洁的情操。

兰花的画法

(1)兰叶画法A

画兰以叶为先,起首一笔,有钉头、鼠尾、螳螂肚之法。

二笔交凤眼,三笔破凤眼,四笔、五笔宜间折叶。

(图一)成丛多叶,宜俯仰生动、交加而不重叠。

(图二)画兰叶切忌叶叶相匀、随意涂抹,每一笔都要蕴含着轻重缓急、起伏转折、浓淡虚实。

要有“笔断意连”、“意到笔不到”之笔。

(图三)

(2)兰叶画法B

画叶有顺笔、逆笔,由左至右为顺,由右至左为逆。

初学宜先顺后逆,最后顺逆兼备。

(图二)

(3)兰花花头画法A

写意兰花多使用水墨,墨色不宜过深、过重。

一般兰叶深一些,兰花浅一些。

要掌握花的正侧、向背、偃仰、含放、呼应以及在风、晴、雨、露条件下的变化。

画兰花头步骤

写意兰花花心要以重墨点出,一般为三点,下笔要干脆利落,犹如写草书的“心”、“山”、“上”、“下”字。

古人云:

“兰之点心,犹美人之有目。

菊花

在百花凋谢的秋天依然傲霜开放被看作君子饱经沧桑后的勇敢坚强的象征。

菊花在国画题材中较晚,也涌现出许多画菊名家。

如清代画家石涛、吴昌硕,近代画家齐白石等。

当代也有不少画家以菊花为题材,欣赏着精彩的菊花图,便会使我们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

菊花的画法

1、用中锋淡墨勾画出菊花头。

用侧锋浓淡墨画叶子。

2、添画叶子时要注意疏密、大小的变化。

待墨半干时,勾画叶脉。

3、画枝干要穿插错落。

4、用笔调藤黄,笔尖少蘸朱鳔色,分二三次染花。

第二节工笔花鸟画的白描临摹

白描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又称作“双勾”,指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代表人物:

李公麟

艺术特点:

开创不着色彩而完全以墨线描绘形象的白描画法。

既精密严谨,又注重方法技巧,对后世影响深远。

用线的曲直、刚柔、清重、疏密、虚实充分表现了线的丰富韵律和节奏感。

陈洪绶

人物造型多夸张变幻,富有装饰意味,而又有古朴意趣,神情表现深邃。

用线简洁质朴,有很强的规律性,并强调用线的金石味,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式样丰富。

陈老莲画中造型多夸张变幻,富有装饰性而又有古朴的意趣,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人物性格鲜活如生。

十八描

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是指:

1.行云流水描2.高古游丝描3.铁丝描4.柳叶描5.琴弦描6.蚂蝗描7.混描8.橛头钉描9.曹衣描10.钉头鼠尾描11.折芦描12.减笔描13.战笔水纹描14.竹叶描15.橄榄描16.蚯蚓描17.枣核苗18.枯柴描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

白描有单勾和复勾两种。

(一)单勾:

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的叫一色单勾。

用浓淡不同墨色勾成的,如用淡墨勾花,浓墨勾叶叫浓淡单勾。

要求线描准确流畅、生动、笔意连贯。

(二)复勾:

先以淡墨全部勾好,再以浓墨对局部或全部进行勾勒叫复勾,多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和质感。

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

白描的笔法、墨法

工笔白描不只是讲究工细,更重要的是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软的线条。

勾线在工笔花鸟画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工笔画色线分离,线为造型基础、立形之本。

要做到中锋行笔,即“骨法用笔”,注意收锋与藏锋;

注重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

注意用笔的节奏感与连贯性,用线要饱满、流畅;

注意线的虚实变化与线的形式美感以及对气韵的要求,考虑不同的表现对象与不同表现部位之间的线的微妙变化;

为了使笔锋与纸面产生摩擦,勾每一条线都必须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

从形迹上分析,起笔部分略粗,运行部分均匀,收笔部分略细。

勾线应当注意:

勾线时体会一个“写”字,最忌描摹。

体会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的规律。

勾线要用腕,肘,肩甚至全身带动笔的动作,这样勾出的线条凝聚有力,切不可用手指运笔。

注重用墨的干湿以及线条自身的的形状;

用墨要注意把握好水分,对于人物的皮肤等精微处用墨宜稍淡些;

勾线宜用新墨,不易用宿墨。

白描线条与花卉形象的结合

(1)勾线起笔顺序

为不蹭脏画面,一般白描勾勒大致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勾下来。

(2)如何表现结构之前后关系

当两条线相遇,一线在前压住另一条线,即为前压后。

(3)边缘线与折面线的处理

花叶的轮廓线大致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线条:

一种是叶片和花瓣转折时产生的折面线和花叶的主筋。

另一种是叶片、花瓣的边缘线要用顿挫、起伏、有粗细、连断等多种变化的笔触,以表现花叶曲折丰富的变化。

这两种线条既有对比,又要统一,既表现了花叶转折变化的多姿,又要有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

(4)线条的浓密粗细

白描花卉不用色彩,只靠用笔墨的变化表现花卉的质感。

做画时一般用淡墨和较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