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966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血液制品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单采血浆技术是指用物理学方法由全血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组分,并将除血浆外其余组分回输给供血浆者的操作技术。

其采集过程如下图所示,先从供血浆者体内抽取血液(全血),然后将血浆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其他组分分离。

分离出来的血浆用于工业生产,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其余组分则回输给供血浆者。

在中国,原料血浆的采集和管理体系非常严格,原料血浆的采集和供应必须由依法审批设立的单采血浆站进行,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单采血浆活动。

同时我国的血浆采集管理较欧美国家也更为严格。

由于更加严格的血浆采集政策导致国内原料血浆采集量和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国实施血浆倍增计划,但仍然难以满足医疗市场需求。

上述严格限制政策有望在未来逐步放宽,将有助于血浆采集量的增长,提高血液制品产量,但短期内仍难以缓解血液制品供不应求的现状。

二、行业管理

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从原料血浆采集、生产、销售到进口等众多环节均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

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等。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于2010年10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新版GMP是以欧盟GMP(第Ⅰ部分)为蓝本,保留了98版GMP的大部分内容,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硬件条款后形成的,涵盖了欧盟、美国FDA、WHO对GMP的基本要求,其中硬件内容参照欧盟,软件参照美国。

由于新版GMP规定了更为严格的GMP标准,将会对国内制药行业的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2、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主管部门主要有: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主管卫生工作的组成部门。

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拟定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订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并监督实施;

研究提出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国卫生资源配置,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指导卫生规划的实施等。

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依法监督管理单采血浆站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药品监管的直属机构,负责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的全过程统一进行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包括市场监管、新药审批(包括进口药品审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推行非处方药制度、药品安全性评价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是国家药监总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检验药品生物制品质量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

受国家药监局委托,承担生物制品批签发的具体业务工作;

承担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注册检验;

协助国家药监部门参与药品、医疗器械行政监督;

对有关药品、生物制品注册标准进行实验室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承担国家委托的检定、生产用菌毒种、细胞株和医用标准菌株的收集、鉴定、保存、管理和分发。

三、行业发展概况

1、血液制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世界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属下MRB机构的数据表明,全球血液制品行业最早有102家企业。

随着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血液制品安全事件后,各国政府加强了监管,加上企业的兼并重组,目前国外仅剩下不到20家血液制品企业,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而且CSLBehring、Baxter、Bayer、Grifols、Octapharma等几家大型企业的产品就占了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80%~85%,今后的行业集中度将更为凸显。

目前,全球年采血浆量约为30,000吨,其中CSLBehring、Baxter、Bayer、Grifols、Octapharma等几大巨头的采浆量占了主要市场的80%左右。

国际血制品巨头企业能从血浆中提取20多种蛋白因子,大部分厂家都能够从血浆中提取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血源性凝血因子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等产品。

从销售金额上看,一般人血白蛋白只占20%左右的份额,静注免疫球蛋白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制剂)占30%左右,凝血因子占35%左右,其他品种占15%左右。

在美国市场,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几乎占了一半的销售额(不包括基因重组产品)。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开始时生产厂家仅2-3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冻干人血浆的效益显著增加和血浆蛋白盐析法分离工艺的采用,许多地方血站、各大军区所属血站及一些科研机构单位也开始生产血液制品,生产厂家总数高达70家左右。

上世纪90年代,卫生部明令淘汰冻干人血浆的生产和禁止盐析法工艺的使用。

大部分生产厂家关闭。

1998年,血液制品行业实行GMP准入制度。

只有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全国共有33家企业获得认证。

截至2015年3月31日,全国约有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中25家的GMP证书仍在有效期内。

大部分厂家的产品品种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小部分厂家可以生产凝血因子类产品(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等)。

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种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4年全国年投料血浆量约为5,000吨,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规模有所不同,年投浆量从数十吨到数百吨不等,但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相近。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的安全性要求,我国对血液制品进口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

1985年起,我国禁止进口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液制品。

从2007年11月起,为了缓解凝血因子Ⅷ供应紧张的局面,满足血友病患者的需求,国家允许进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但来源于人血浆的凝血因子Ⅷ仍不允许进口。

2、血液制品技术发展历程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E.J.Cohn教授和其工作小组研究发明出一种被称为低温乙醇法的工艺,从人血中提纯出人血清白蛋白,在历史上简称Cohn6法,血液制品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

1949年E.J.Cohn教授又研制成功了用于分离制备人免疫球蛋白的Cohn9法。

1962年瑞士红十字会输血服务部中心实验室的Nitschmann和Kistler教授将Cohn6+9法进行了改进,有效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收率,简称Nitschmann-Kistler法,之后被欧洲大部分生产单位采用。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和亲和层析技术的发展,层析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

虽然至今还不能作为血液制品生产的主流,但层析法和低温乙醇法的有效结合已在多种血液制品的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血液制品(主要为凝血因子类产品,纤维蛋白原除外),临床上具有和血浆提取物相似的治疗作用。

3、血液制品技术发展趋势

(1)蛋白分离纯化技术

人血浆中含有多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蛋白成分,因此在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作中要保证各活性成分的有效分离,提高纯度和收率。

压滤法由于能有效地提高蛋白的收率,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劳动强度,因而正替代传统的冷冻离心法而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由于采用目前的加工工艺并不能完全去除所有不需要的蛋白成分,从而导致临床使用上的同种抗原性蛋白问题,因此能大幅度地提高制品纯度的层析技术也是现在和将来关注的热点。

对一些凝血因子类制品和微量蛋白成分的提取和纯化,选择合适的层析方法将显得尤为重要。

(2)血浆综合利用

目前常规技术可以鉴定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血浆蛋白成分达200多种,已经可以分离纯化的有百余种,经常研究的有70多种,能够生产成药品并已用于临床的血液制品有20多种,还有大量血液制品品种有待开发和应用。

根据临床应用和功能的不同,血液制品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等类型。

每一类制品都有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史。

未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医学的发展,血液制品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3)病毒灭活工艺

目前普遍使用的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工艺主要分为物理的加热方法和化学的除垢剂等方法。

尽管这些方法对控制一般的病毒污染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法又被证明各有其局限性。

如何既能减少有效活性成分的损失,又能将这些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化学试剂的残余量降到最低限度,是今后病毒灭活工艺的研究方向。

(4)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自诞生以来即发展迅猛,并向各个领域扩散。

目前己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用工程菌和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获得有一定活性的人血浆蛋白成分。

尽管国外已有部分此类产品上市,但离大规模使用还有相当距离。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既可以不受原料数量的限制,亦可防止人类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特别在生产一些血浆微量成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市场容量

自2001年我国血液制品行业规范发展以来,市场发展大概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1-2006年,血液制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随着政府对血液制品行业的严厉整顿,2007年全行业投浆量迅速下降;

第二个阶段是整顿结束后,各企业加强了对浆站的控制,实现规范采浆,投浆量从谷底开始缓慢回升,加上市场需求的扩大,带动行业加速成长。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单采血浆站共有165家,2013年采浆量达到4,979吨,达到历史新高。

同时,从全球血液制品人均消耗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血液制品使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产品特性和市场表现,各品种的细分市场分析如下:

(1)人血白蛋白

国内市场需求将稳定增长。

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是人口超过13亿,人口众多,医疗保健需求迅速增长,市场空间广阔;

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也在增加,医疗保障福利正在完善;

三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以前的治疗禁区现在可以按常规处理。

从国内市场反馈情况看,鉴于血液制品原材料的特殊性,国内消费者更趋向于选择国产血液制品,进口产品是对现有国产产品产量不足的一种补充,国产人血白蛋白的需求依然旺盛。

2012年-2014年,人血白蛋白的批签发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国产及进口数量均有增长。

然而由于国产数量有限,市场需求缺口较大,进口产品占比增加较为迅速,由47.87%增加到58.49%。

(2)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长期来看,人免疫球蛋白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

人免疫球蛋白在国内临床应用仅十几年,而国外的应用历史已有数十年。

在适应症和适用病种选择上潜在使用领域还很多,临床应用时普遍治疗有效剂量也偏小。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人免疫球蛋白疗效的逐步认可、部分现有药物(如抗生素)局限性的暴露、患者支付能力的增强,治疗有效剂量将向国际先进医疗标准看齐。

该类产品不允许进口,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存在较长时间。

(3)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

目前我国生产的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主要有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等品种。

我国是乙肝发病大国,HBsAg阳性及患者基数较大,每年约有37万名患者因终末期肝病或肝衰竭而死亡。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批签发情况如下: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是破伤风抗毒素的升级换代产品,其安全性及防治有效性都远远高于破伤风抗毒素。

随着医疗环境及支付能力的提高,其市场的容量将逐渐增大。

我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居世界第2位。

传统的注射疫苗防治方案患者接种后7-10天抗体滴度才能达到预防水平,几乎没有应急治疗作用,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注射后数十分钟到几个小时血中抗体滴度迅速上升到保护浓度,对意外咬伤等防治极为有效。

随着国内居民饲养宠物人群的增加,其市场的容量将逐渐增大。

(4)凝血因子类产品

凝血因子类产品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

例如血友病是需要长期依赖于凝血因子来治疗出血的一种伴随终身的疾病。

凝血因子是全球血液制品销售金额最大的品种,目前我国人均凝血因子使用量处于极低水平,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凝血因子在国内市场上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凝血因子类产品主要包括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等。

国内只有少数生产厂家生产。

人凝血因子Ⅷ国内近三年批签发数据如下: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国内近三年批签发数据如下:

人纤维蛋白原国内近三年批签发数据如下:

目前只有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允许进口,来源于人血浆的人凝血因子Ⅷ尚不允许进口。

如果该政策未来仍然持续,则国内市场对凝血因子类产品的旺盛需求将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满足。

5、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前景

(1)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开发新产品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宝贵的血浆资源,各生产厂家应升级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工艺。

积极采用新的蛋白分离纯化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产品的收率和纯度,推进原有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开展血浆蛋白的综合利用,大力研究开发新产品,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另外鼓励和引导基因工程技术在血液制品研究中的应用,有重点的开展重组血浆蛋白的研制工作。

(2)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临床应用的风险

血液制品质量管理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血液制品从血浆到成品的质控方法和手段上还有待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在正确选择检验方法和试剂、合理确定检验项目、积极开展标准品的研制等方面。

总之,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脚踏实地、符合实际。

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按照GMP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

(3)积极进行国内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

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管理或技术交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参加国际交流,有目标地进行技术引进。

要成立信息网和数据库,对国内和国际上的血液制品生产能力、水平、发展方向和路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资料、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体系。

要投入资金和制订有利发展的政策,促进新技术的引进、使用和升级。

四、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目前国际上CSLBehring、Baxter、Bayer、Grifols、Octapharma等几家大型血液制品企业的产品就占了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80%~85%,血浆采集量占了主要市场的80%左右。

相比较于国外,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偏低,但集中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目前上海莱士、天坛生物、泰邦生物、华兰生物等几家大型的血液制品公司已经控制了较多的浆站资源。

卫光生物拥有7家单采血浆站,2014年采浆量超过230吨,在拥有浆站数量以及投浆量上均处于行业中上水平。

在国内,由于血液制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短期来看,竞争的关键在于浆站资源的控制,但从长远来看,竞争的关键点仍在于工艺和研发实力。

目前国内较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大多能够生产10-15种左右的血液制品相关产品,卫光生物拥有9种血液制品相关产品生产批文,处于行业中上地位。

由于各种蛋白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基本是固定的,故企业从血浆中提取的产品品种越多,取得的产值就越高,同时单个产品应分摊的成本就越少。

随着国内血液制品市场的发展,当投浆量使国内已有产品达到供需平衡的时候,新产品的研制将成为国内企业竞争的另一个战场,率先推出新产品的企业不仅能够占领国内的市场空白,获得更大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摊薄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卫光生物多年来在生物制品研究领域持续投入,已建成市级血液制品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同时,公司在血液制品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上不断加大投入,将在多项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类产品的研发中取得进展,为产业化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五、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及利润水平变动趋势

1、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从发展历程来看,国际血液制品市场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市场化比较充分,血液制品的价格和供给均由市场需求决定。

总体来看,国际市场的供需状况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市场容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推出。

同时血液制品企业控制产量,保持供需平衡,血液制品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

国内血液制品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目前处于供需失衡的状况,国内市场的增长主要靠原料血浆供应的逐步回升和产品品种的增加。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逐步规范,投浆量稳步上升,当原料血浆供应充足,产能突破投浆量的限制后,国内的增长模式必然向国外靠拢:

血液制品企业实现对产量的控制,根据市场来调节产量,并且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扩大市场容量。

2、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最近几年,由于血液制品始终供不应求,我国血液制品的价格处于一个不断上涨的过程。

发改委在不断下调其他药品价格的同时,却上调了主要血液制品的价格,例如人血白蛋白零售价格就由2003年的150元/10g上涨到2013年的378元/10g。

造成血液制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料血浆的供应不足

在过去血液制品行业的整顿中,单采血浆站的整顿一直是重点所在。

部分单采血浆站在整顿的过程中关闭,这直接造成我国原料血浆供应量由2006年高峰的5,000吨左右降到了2007年低谷的约2,500吨左右,下降了一半。

血浆的不足限制了企业的产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价格上涨。

直至2014年采浆量才逐步上升到5,000吨左右,而当前国内人血白蛋白的市场需要10,000-12,000吨血浆才能满足。

(2)采浆成本的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使得原有献浆员的积极性降低。

为了鼓励献浆,单次献浆的误工费已由早期的80元/次,提高到现在的超过250元/次,并且还在持续提升,每次采浆量约为600g,每吨血浆的直接成本至少约50万元,综合采浆成本已经超过68万元/吨。

随着监管的深入,企业必须对浆站进行改造以符合更严格规范,这也将提升企业的成本。

(3)对于国外血液制品进口的限制

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血友病患者使用国外捐献的凝血因子Ⅷ,发生过感染艾滋病的医疗事故,我国开始禁止从国外进口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所有血液制品。

由于基因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体外生产,不涉及传播人源性血液疾病的风险,所以我国允许进口。

限制进口也造成了我国血液制品严重短缺的局面。

综上所述,经过整顿后国内投浆量已由低谷开始慢慢回升,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也开始纷纷设立新单采血浆站,但是由于新浆站设立后需要经过几年的培育才能达到设计的采浆量,因而在未来的2-3年内,国内的投浆量仍将缓慢增长,血液制品也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另外,2015年6月起,发改委取消了对血液制品的价格限制,故未来血液制品仍存在涨价预期。

六、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1、政策壁垒

由于血液制品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

血液制品行业具有很高的政策壁垒。

(1)原料血浆采集管理

1996年12月发布的《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规定:

健康人血浆的采集须通过单采血浆站进行;

单采血浆站需取得由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单采血浆许可证》才能进行采浆活动;

在一个采血浆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

严禁单采血浆站采集非划定区域户籍的供血浆者和其他人员的血浆。

2006年3月,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卫医发(2006)118号),要求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卫生部门与单采血浆站脱钩,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设置单采血浆站;

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

建立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与单采血浆站的母子公司体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持股比例不少于80%;

单采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

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8号)对新设浆站的条件作出了规定,主要为: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注册的血液制品少于6个品种的,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少于5个品种的,不得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

该规定提高了血液制品公司新设单采血浆站的门槛,鼓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增加产品品种。

2012年,卫生部《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卫医政发〔2012〕5号),对58号令规定的条件进一步细化: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其注册的血液制品应当不少于6个品种(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少于5个品种),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制品。

确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注册血液制品品种时,同种成分不同剂型和规格的血液制品应按一个品种计算。

(2)血液制品企业管理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必须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标准,经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从事血液制品的生产活动。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中规定,国家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

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中重申,要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总量控制。

自2001年起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3)血液制品生产质量管理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是否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认证;

对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

药监总局主管全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GMP认证)工作。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GMP认证标准,对血液制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生产质量管理要求。

2011年卫生部第79号令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下称新版GMP),自2011年3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