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9688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D.自然经济瓦解

6.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对人抱怨: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

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加强B.专制皇权强化

C.社会矛盾尖锐D.军机大臣懒政

7.据学者统计,1861—1900年间,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不少于37位,而反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是这个数字的50—100倍。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8.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

“今欧洲列强皆挟其方刚之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

”其意在

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

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

9.1932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

但在1935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转变

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

C.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10.如图是发行于我国某个时期的系列邮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1.1969年,尼克松发表关于越南战争的演说: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运用我们巨大的外交智谋和威力。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

”以下可以验证尼克松判断的史实是

A.中美关系缓和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苏关系恶化D.美国对苏联实施和平演变

12.罗马人对“法”的观念源于ius,即“法”被认为是关于善良与公正的艺术,所以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立法者“都不意在创制新的法律,而只是陈述法律是什么及其始终是什么。

”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立法正义B.维护民主共和

C.保障私有产权D.忽视法律发展

13.14—15世纪,意大利的肖像画成为展现个人风采、追忆先人的媒介,世俗人员成为肖像画表现的主体,绘画风格也独具个性、非常生动。

这主要缘于

A.专制王权的强大B.宗教改革的推动

C.人文思想的影响D.近代科学的兴起

14.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

靴匠不再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

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

这说明

A.交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D.工业革命加速全球化进程

15.1922年,苏联全国公私零售商业(不包括小商贩)已达47万多家。

为进一步恢复发展经济,1923年苏联诞生了零售商业信贷业务。

但从20年代末苏联减少了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零售商业贷款开始萎缩,1935年终止。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发展

C.工业化迫切需求下的调整D.战后经济体制改革

16.二战后,共同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

这些共同体理念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关注在具体问题领域内的联合,如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智慧共同体等;

第二类则重视区域层面的联合,如欧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和加勒比共同体等。

“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反映了

A.区域集团化放缓B.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的形成D.全球化进程加快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

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

——摘自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由于人口的膨胀,清朝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

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

常平仓是清代最为重要和普遍的官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卖出粮食),秋冬籴还(买入粮食),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

为确保常平仓在灾荒中有效发挥作用,清朝廷多次进行全国性的清仓查库。

此外,还有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创建的社仓、义仓,分布于广大乡村和市镇。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以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成为整个西欧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典型和主要的国家形式。

19世纪中叶以后,清王朝试图将传统的“天下中国”概念调整为近代民族国家,但并不成功,部分边疆民族出现游离之态。

二十世纪后,革命派从推翻清朝“满族”统治出发,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和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提出“十八省汉族建国理论”;

而立宪派认识到了革命派建国理论的缺陷,遂提出“建立多民族的近代民族国家”理论。

——摘编自冯建勇《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之历程》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观念,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平定叛乱,巩固新疆、西藏边防,为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郭溪土《新中国头十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构建民族国家理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民族政策的影响。

19.材料针对传统官学有名无实的现状和科举取士仅凭试卷定弃取的弊端,熙宁四年,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拔人才。

1072年,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

1079年正式形成学令公布。

“三舍法”规定:

太学生员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个等级。

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私试”,每年进行一次“公试”,第一、二等者升入内舍生;

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舍试”,得优、二等的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决定是否升舍;

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上等直接任命为官,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

元明清的学校基本沿用“三舍法”升补学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三舍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三舍法”。

20.材料与一战不同的是,自由成为二战中美国官方的战斗口号。

然而,“自由”的主张与美各国国内严重的种族歧视有着激烈的冲突与明显的反差。

1940年冬,75%的国防工业不接受黑人,黑人在征兵入伍上也面临许多限制。

二战所创造出的特殊环境与条件激发了黑人的种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寻求变革的渴望,同时也为民权运动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1946年,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成员增加到45万多人。

在协会的努力下,先后通过诉讼促使最高法院先后宣布祖父条款、白人预选制和歧视性文化测试等州法律违宪。

二战使美国白人对黑人的观念因为黑人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有了改变。

但是这个改变是不彻底的,对黑人的歧视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

但这为战后反种族主义、黑人争取平等的公民权打下了思想的基础,也促使了战后黑人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燕青《浅析二战对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21.材料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在中国迈向太空时代的每个关键节点,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

回国后,正值“两弹一星”事业启动,孙家栋潜心中国导弹事业9年。

1967年,中央决定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8岁的孙家栋毅然领命,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

此后42年间,他不怕挫折与失败,共造卫星34颗,约占当时中国所造卫星的1/3。

1990年,孙家栋化身商务人士,带队前往美国推销火箭,帮助中国航天走向国际舞台。

1999年,70岁的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此时,他本可以功成身退,然而随着国际探月热潮的兴起,孙家栋又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历时三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发射成功。

2021年国庆前夕,国家领导人签署命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任腾飞《孙家栋:

航天科技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三、论述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

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

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

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

宗教无特权。

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

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

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

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

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

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朝存在。

随着对甲骨文的释读,印证了司马迁对商朝历史记载内容的真实性。

甲骨文内容的释读与司马迁在《史记·

殷本纪》的记载相互印证,让商朝的存在更具有说服力,说明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D正确;

材料中并未强调甲骨文的地位,也未证明甲骨文是否是中国最早的汉字,排除A;

B表述绝对,排除;

文字史料有主观性,需要去伪存真,排除C。

2.C

在西周时期,太庙是不仅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特点。

鲁国太庙的失修,正是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说明宗法制度逐渐解体,C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治理体制还未完全确立,排除A;

鲁国太庙的破损,只能说明太庙政治中心地位的下降,而不能说明祭祀已无足轻重,排除B;

鲁国太庙的损毁,并非因战争,而是材料中所提到的“疏于维护”,排除D。

3.B

教化本意为“上教而下化”。

汉初统治者为更好的治理天下,通过置“三老”、奖励“孝弟(悌)力田(努力耕作)者”,来教育感化民众,用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

教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B正确;

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排除A;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道德教化,而非选官标准和重农抑商,故排除C、D。

4.D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的宫廷乐舞,为集大成之作。

材料中显示,该舞原为印度佛教舞曲,经过西域传入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宫廷舞蹈的特点,形成了世人所熟知的霓裳羽衣舞。

这说明唐朝时期,文化兼收并蓄,推动唐朝艺术异彩纷呈,故选D;

文化交融并不是文化趋同,并非谁消灭谁,故排除A;

材料并未提及三教合一,故排除B;

C的说明过于片面和绝对,故排除。

【点睛】

5.B

材料中显示宋代已经出现了外卖制度,同时市民热衷于下饭馆来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从餐饮这个角度出发,可看出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B正确;

材料只是显示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当时已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A不符合史实,排除;

C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排除;

自然经济瓦解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D。

6.B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皇帝世袭且统领一切,这需要皇帝有过人的执政素养和非一般的体力精力,否则难以维系整套专制体系运转,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故材料中康熙帝抱怨自己做牛做马,活得很累,这正反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

康熙帝的抱怨并非来自于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引发的,也并非是大臣懒政引起,故排除AD;

材料中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现状,故排除C。

7.D

1861—1900反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人数是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人数的50—100倍,可见当时中国近代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选D;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被摒弃和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C;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下,西学反而能不断得到传播发展,B不符合题意,排除。

8.D

”从材料中可看出,梁启超强调在20世纪初,中国面对民族危机时刻,要唤醒民族意识进行救亡图存,D正确;

批判传统礼教主要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体现,排除A;

1989年百日维新已经结束,排除B;

C与题无关,梁启超着眼点是民族危机,排除。

9.B

1932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

这一转变说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国共两党对峙,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而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共产国际对中共指示的转变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B正确;

1935年的指示要求中共与国民党联合,这显然与土地革命不符,排除A;

国民大革命结束时间是1927年,排除C;

1935年的指示并不是要求中共反抗国民党,排除D。

10.D

从材料中可获取邮票发行时间为1955年以及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中国处于工业化建设时期,各行业正在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

计划经济体制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得以建立,时间不符,排除B;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1955年中国尚未完成一五计划,排除C。

11.A

1969年,尼克松发表关于越南战争的演说:

”说明尼克松认为要尽快结束越南战争必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A正确;

BC的时间分别是1971年,20世纪50年代末,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2.A

材料中介绍罗马法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共和国时期的立法者不断探寻法律真谛,强调法律是什么,制定公正的法律,尤其是探寻法律永远是什么,在立法的过程中就注重公平和正义,因此选A;

材料并没有涉及维护民主共和的体制的信息,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对私有产权的保障,C项错误;

材料强调探寻法律的本质,并非忽视法律的发展,D项错误。

13.C

材料反映的是对14—15世纪意大利肖像画主体和画风的变化,突出世俗人员,强调个性,这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影响,因此选C;

材料信息与专制王权无关,排除A;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绘画画风和主体的变化与近代科学的兴起无关,排除D。

14.B

材料列举了19世纪初乡村传统行业消失的表现,这些传统行业被城市中的相应行业所取代,这是工业革命在生产领域出现变革所带来的结果,因此选B;

城乡的联系得益于交通的发展,但在19世纪初并未实现城乡一体,A项错误;

材料中列举了一些传统手工业逐渐消失,但并不能代表传统手工业不复存在,C项错误;

本题是对英国城乡经济转型情况的介绍,并没有涉及到全球化,D项错误。

15.C

苏联零售业信贷业务在1923年至20年代末发展形势较好,但是在20年代末逐渐萎缩,到1935年零售商业贷款终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零售业信贷业务发展时期正值新经济政策时期,而其萎缩时期正值斯大林模式逐步确立时期,而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影响力零售业信贷的发展,C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0年结束,排除A;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零售信贷业的发展,而非导致其萎缩,排除B;

苏联在1923年至1935年并没有发生战争,排除D。

16.D

二战后,各国用共同体的理念进行联合,来处理具体问题或实现区域联合,“共同体”使用更加广泛,这恰恰是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反映,D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共同体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些共同体理念有些表明区域的联合,这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加强,排除A;

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B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材料并没有反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表现,排除C。

17.

(1)背景:

商贾势力膨胀,商农矛盾尖锐;

汉初百姓弃农经商影响粮食生产;

社会风气败坏;

北方匈奴的侵扰,威胁政权;

先秦贮粮思想的影响。

(2)影响:

有利于稳定粮价;

增加政府收入;

有利于应对粮食危机,救灾减灾;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对后世的仓储制度提供借鉴。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要求概括西汉初贾谊粮食安全思想的背景,结合材料“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可以得知汉初百姓弃农经商影响粮食生产;

北方匈奴的侵扰,威胁政权。

结合材料“引述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可以得知贾谊受到先秦贮粮思想的影响。

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汉文帝时期商贾势力的膨胀,商农矛盾尖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强调重农抑商,贮粮的重要性。

(2)第二问依据材料中“常平仓每年‘春夏出粜(卖出粮食),秋冬籴还(买入粮食),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可以得知常平仓能起到稳定粮价,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依据材料中“由于人口的膨胀,清朝粮食危机日益严重”“为确保常平仓在灾荒中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得知,清代粮食仓储制度有利于应对粮食危机,救灾减灾的作用。

另还可以从稳定社会秩序和对后世的影响来分析。

18.

(1)西方民族国家模式的影响;

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清王朝构建民族国家的失败;

传统华夷观的影响;

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2)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

(1)根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成为整个西欧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典型和主要的国家形式”得出西方民族国家模式的影响;

根据“19世纪中叶以后”,结合所学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根据“清王朝试图将传统的‘天下中国’概念调整为近代民族国家,但并不成功”得出清王朝构建民族国家的失败;

根据“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和西方的民族建国理论”得出传统华夷观的影响;

根据“革命派从推翻清朝‘满族’统治出发”得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根据“建立多民族的近代民族国家”得出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2)根据“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平定叛乱,巩固新疆、西藏边防,为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从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等分析总结。

19.

(1)特点:

逐步完善;

学令法规保障;

统一教材;

学业品行并重;

兼重正式考试和平时学业;

逐级考核、层层选拔;

影响后世。

(2)评价:

将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密切结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人才;

有利于王安石新政的推行;

是对科举取士的有益补充;

影响后世学校教育;

容易出现徇情营私的弊端。

(1)特点:

根据材料“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的、系统的考察制度来培养选拔人才”得出逐步完善;

根据“1079年正式形成学令公布。

”可得出学令法规保障;

根据“王安石主编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得出统一教材;

根据“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品行和成绩,决定是否升舍”可得出学业品行并重;

根据“上舍生根据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业品行分为三等”可得出兼重正式考试和平时学业;

根据“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私试”,每年进行一次“公试”,第一、二等者升入内舍生……”可得出逐级考核、层层选拔;

根据“元明清的学校基本沿用“三舍法”升补学生”得出影响后世。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将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密切结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王安石新政的推行、是对科举取士的有益补充、影响后世学校教育、容易出现徇情营私的弊端等角度概括。

20.

(1)反法西斯战争中“自由”理念的影响;

二战期间黑人在就业和入伍等方面被歧视;

历史上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严重;

黑人在二战期间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人的地位;

扭转了部分白人对黑人的偏见;

但没改变美国种族歧视的局面;

为战后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根据“自由成为二战中美国官方的战斗口号”得出反法西斯战争中“自由”理念的影响;

根据“75%的国防工业不接受黑人,黑人在征兵入伍上也面临许多限制”得出二战期间黑人在就业和入伍等方面被歧视;

根据“美国国内严重的种族歧视”得出历史上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严重;

根据“二战使美国白人对黑人的观念因为黑人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有了改变”得出黑人在二战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