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99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教学手册文档格式.docx

3.1.1.2资本积累15

3.1.1.3资本流通16

3.1.1.4备注17

3.1.2商品(物质化)17

3.1.2.1商品生产17

3.1.2.2商品交换17

3.1.2.3商品经济18

3.1.2.4备注18

3.1.3资本主义(意识化)18

3.1.3.1资本主义的内容18

3.1.3.2资本主义的历史18

3.1.3.3备注19

3.2真题练习19

3.3分析总结19

4.思维导图4:

科学社会主义20

4.1考点解析20

4.1.1理论20

4.1.1.1创立-发展20

4.1.1.2内容21

4.1.1.3备注21

4.1.2实践21

4.1.2.1社会主义21

4.1.2.2共产主义21

4.1.2.3备注21

4.2真题练习21

4.3分析总结21

前言

多年来我立志从事教育行业,尤其在教学教研方面小有心得!

“讲得明白、讲得有味、通过考试”是我个人教学最基础的三个目标;

此外,我坚信真正的教育需要扎实的知识,更需要无私的大爱,所以“技能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并行不悖的!

本人从事考研政治教学工作大致五年有余,同时一直从事自考、成考的公共课程教学,所以对于考研政治较为熟悉、较有心得。

一方面本人“化繁为简”,以思维导图的基本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带给广大学员“有声有色且有形有味”的知识呈现,深得广大学员的欢迎和喜爱;

另一方面本人“受之人渔”,不断深入归纳知识、总结方法,逐步引导学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深得广大学员的信任和支持。

鉴于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践,承蒙广大学员的积极响应及帮助,同时反观考研政治教学产品的参差不齐,于是本人下定决心整理和编撰多年考研政治的教学手稿,《考研政治教学手册系列》即是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考研是人生一次难得的蜕变机会!

考研学习者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想法和气魄,然而相当个体始终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和境遇。

在考研路上,本人希望所写考研政治教程能够帮助大家建立充分信心,发现学习诀窍,并且取得考试高分,整体学习更上一层楼!

最后,本册《考研政治教学手册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初成新稿、有待完善,希望大家不吝批评和赐教。

陈云

1.思维导图1:

马克思主义

1.1考点解析

1.1.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①创造者和继承者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广义:

Ⅰ狭义: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Ⅱ广义: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主要指: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1.1.2马克思主义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是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讲到科学社会主义时,除了指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常常从广义上把它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当作同义语来使用。

1.1.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Ⅰ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懈努力

Ⅱ客观条件

①社会条件:

19世纪,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的深入激化,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②思想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③科学条件:

19世纪“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1.1.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其大致发展如下: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1.1.5马克思主义的四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根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毕生最伟大的两个发现。

1.2真题练习

1.3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

2.1考点解析

2.1.1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其中,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1.1.1本原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问题,其包括两方面的问题:

Ⅰ第一性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即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

由此:

一元论:

其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是肯定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有一个是第一性另一个是第二性的学说。

二元论:

其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不彻底的哲学。

其中(一元论):

①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

古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将世界的本原归于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

例如:

水。

近代: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将世界的本原归于原子。

现代: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其将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强调“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

②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其大致包括两大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

其认为人类自身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其认为外在于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Ⅱ同一性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类能否在真正认识外在于自己(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

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

其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1.1.2状态问题

在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态是怎样的问题。

辩证法: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联系和发展的,其认为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形而上学:

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孤立和静止的,其否定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1.1.3备注

2.1.2马克思主义哲学

2.1.2.1物质—意识(自然)

2.1.2.1.1物质

Ⅰ物质的定义(实在性):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

Ⅱ物质的条件:

①运动:

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其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与其对应:

静止: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其是物质运动的相对平衡、暂时稳定的状态。

其形成大致处于两种条件:

1物理意义上:

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2性质意识上:

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②时间:

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维性。

③空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

2.1.2.1.2意识

Ⅰ意识的定义:

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即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的主观映像,其是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Ⅱ意识的作用(能动性):

①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

②调控生理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2.1.2.1.3规律

Ⅰ规律的定义(客观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

Ⅱ规律的类型

①自然规律即

②社会规律即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2.1.2.1.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多样的

②世界是统一的

③世界是物质的

2.1.2.1.5备注

⒈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⒉意识与规律的辩证关系

2.1.2.2实践—认识(社会)

2.1.2.2.1实践

Ⅰ实践的定义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物质的活动。

其具体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Ⅱ实践的特征

Ⅲ实践的形式

Ⅳ实践对认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的直接来源

②认识的发展动力

③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

2.1.2.2.2认识

Ⅰ认识的定义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理解存在本质区别:

1、唯心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强调。

2、旧唯物主义强调,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

Ⅱ认识的规律

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

②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条件

③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中的认识的和逻辑的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考等。

非理性因素:

认识过程中的非认识的和非逻辑的因素,包括情感、意志等。

Ⅲ认识的特点

反复性

无限性

统一性

Ⅳ认识的目的

真理: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的特性:

客观性(根本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具体性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与之对当

价值: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历史性

实践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2.1.2.2.3备注

2.1.2.3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理论之一,其内容论述集中于“唯物辩证法”。

2.1.2.4历史唯物主义

2.1.2.4.1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在社会领域一切与意识相关的事物的总和。

2.1.2.4.2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在社会领域一切与物质相关的事物的总和。

其主要包括: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其中:

Ⅰ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

实体性因素和非实体性因素的总和。

其中,

生产关系:

从动态看,从静态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Ⅱ社会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有形)和观念上层建筑(无形)的总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的更替:

统一性—多样性

必然性—选择性

前进性—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动力:

①基本矛盾:

②阶级斗争:

即,其包括改革和革命两种基本方式。

其中,改革即;

革命即。

此外,改革和革命都和“科学技术”紧密关联,因为:

一方面;

另一方面。

③人民群众:

即。

此外,杰出人物即;

反动人物即;

历史人物即。

2.1.2.4.3备注

⒈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领域)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中,物质对应社会存在,意识对应社会意识。

⒉思维与存在(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自然领域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领域的基本问题。

⒊人民群众=∑好人+∑坏人,杰出人物∈好人(人民群众),反动人物∈坏人,杰出人物+反动人物=历史人物。

2.1.2.5唯物辩证法

2.1.2.5.1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Ⅰ联系

联系的定义

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Ⅱ发展

发展的定义

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

发展的作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2.5.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Ⅰ对立统一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

②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

→矛盾:

矛盾的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类型:

内因-外因

矛盾的特征:

特殊性

不平衡性

Ⅱ质量互变规律

量:

质:

度:

量变:

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Ⅲ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历×

知识√

(辩证的否定)

肯定:

否定: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2.1.2.5.3唯物辩证法的工具

Ⅰ原因和结果

原因:

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Ⅱ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

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Ⅲ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

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Ⅳ现象和本质

现象:

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Ⅴ内容和形式

内容:

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1.2.5.4备注

⒈A和B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

A和B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Ⅰ①A是A,B是B。

②A和B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ⅡA决定B。

B反作用于A。

⒉辩证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2真题练习

2.3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1考点解析

3.1.1资本

3.1.1.1资本定义

资本即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1.1.2资本积累

Ⅰ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资本家垫付的资本

所用与所费的差额

Ⅱ资本积累的原因

①剩余价值

②竞争作用

Ⅲ资本积累的作用→C:

V

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资本的有机构成。

→相对人口过剩

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其需求。

3.1.1.3资本流通

Ⅰ个别资本→产业资本

阶段

职能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

资本循环(1次)

资本周转(N次)

Ⅱ总的资本

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同时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部分用于企业生产,进而在扩大的规模上开始进行的生产过程。

→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为生产过剩,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两者间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1.1.4备注

3.1.2商品(物质化)

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3.1.2.1商品生产

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值量

Ⅰ类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形式并且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Ⅱ类

剩余劳动:

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的人类劳动

必要劳动:

用于生产剩余价值的人类劳动

附:

Ⅲ类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使用价值:

即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量:

3.1.2.2商品交换

货币

货币的定义

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3.1.2.3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以交往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之对应

自然经济:

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Ⅰ商品经济的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

Ⅱ商品经济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Ⅲ商品经济的规律→价值规律

表现:

作用:

3.1.2.4备注

3.1.3资本主义(意识化)

3.1.3.1资本主义的内容

Ⅰ政治

Ⅱ经济

Ⅲ文化

→意识形态

3.1.3.2资本主义的历史

Ⅰ资本主义的形成

原始积累

商品经济

Ⅱ资本主义的确立

阶级革命

产业革命

Ⅲ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由竞争阶段:

生产集中

资本集中

垄断竞争阶段:

基本概论:

垄断的原因

1

2

3

垄断的本质

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的特征

垄断利润:

具体阶段:

私人垄断

国际垄断: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际垄断

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来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垄断同盟,其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要形式。

→新的变化

→最终方向

3.1.3.3备注

3.2真题练习

3.3分析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

4.1考点解析

4.1.1理论

4.1.1.1创立-发展

两大飞跃:

①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大致产生于16世纪初期,其大致经历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其中,以圣西门、傅利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之一。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②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4.1.1.2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4.1.1.3备注

4.1.2实践

4.1.2.1社会主义

特征

历史

政党

4.1.2.2共产主义

特征:

1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

“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4.1.2.3备注

4.2真题练习

4.3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