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0244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沙产业发展研究讲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支持将宁夏建设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构筑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9月批准了《宁夏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省总体规划》。

在此背景下,2009年12月30日,宁夏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宁夏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决定大力发展沙产业,化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

宁夏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维护祖国腹地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

是增补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短缺、改善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

是培植新型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由此,沙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怎么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宁夏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纵观国内国外,对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理论研究比较多,但对沙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比较少。

本人拟通过对宁夏沙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第一,拓展自身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第二,为自治区发展沙产业做一些探索,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宁夏荒漠化类型齐全,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等各种类型均有分布,荒漠化种类齐全,具有“小而全”的显著特点,号称我国“三北”地区荒漠化的缩影。

研究宁夏沙产业发展路径,对同类型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研究思路

首先,对沙产业概念进行界定,系统研究沙产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展,并归纳总结国内外沙产业成功的模式及对宁夏发展沙产业的启示;

其次,对宁夏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概括分析,讨论宁夏沙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制约沙产业发展的因素;

第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宁夏沙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可行模式,并对宁夏沙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1.2.2研究方法

沙产业是一个跨学科、跨地区、跨行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交叉的产业。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宁夏沙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

2.1相关概念

2.1.1荒漠化

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的土地退化。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陆地1/3的面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主要分布于东经75°

~125°

、北纬35°

~50°

我国有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准格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高原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柴达木沙漠、新疆东部、甘肃西部的库姆塔格沙漠、阿拉善高原东北部的乌兰布和沙漠、鄂尔多斯北部的库布齐沙漠。

鄂尔多斯南部的毛乌素沙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西辽河流域的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西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

据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

据计算,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亿美元~3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倍~3倍(中国21世纪议程,1994)。

2.1.2产业

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20世纪20年代,国际劳工局最早对产业作了比较系统的划分,即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分为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

后来,许多国家在划分产业时都参照了国际劳工局的分类。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在中国,产业的划分是:

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

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

2.1.3沙产业

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系统提出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想,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委组织的学术报告中首次提出沙产业的概念。

他说:

“我国草原面积是农田面积的三倍”,“草产业兴旺发达起来,它对国家的贡献不会小于农业!

”。

1993年2月17日钱老在《我为什么要提出沙产业》一文中更明确指出:

“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产业,这是完全可能的。

国际上以色列比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更恶劣,但他们在沙漠上开发了现代化的农业,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是一项尖端技术”。

“沙产业的发展谋略定位于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

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是沙产业的内核;

窝环境保护于经济开发之中,是沙产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

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引导下的有效管理,是沙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沙产业技术路线的通俗表达是多采光,少用火,新技术,高效益”。

也就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上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能够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基地,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革命,现在只是开始,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

经过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在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沙产业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和丰富。

不仅如此,20世90年代,国家林业局还成立了中国治沙暨沙业协会,2007年北京成立了沙产业协会,1994年我国设立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

刘恕认为:

沙产业是在毛之地上进行的农业型生产,农业型沙产业的基地是农工贸一体的生产基地。

“不追求从根本上改变沙漠戈的自然地理特征,但主张利用它的阳光优势”。

沙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和集成,是用技术装置构建成高效的生产体系。

朱俊凤认为:

利用生物的机能,采用高新技术,满足生物生长条件,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

经过人工培育和科学管理,使其不断发展和再生,为人类提供产品;

通过资源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形成以产品生产,加工和经销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实现规模效益,并不断优化升级,持续发展,则称为沙产业。

其核心是在沙区利用生物的机能,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太阳能转化率,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

沙区应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沙区种树种草,绿化荒山,可以考虑把生物质能源作为一个选择对象,以做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高占德认为:

沙产业是依靠生长在沙地上的沙生植物(主要是沙生灌木),利用太阳光辐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以提供生物物质,作为人们生活、生产资料的产业。

沙产业的立业之本是沙地、沙生植物和阳光。

就如同传统农业的立业之本是耕地、农作物和阳光一样。

所以说,沙业和农业是同一类型的产业。

郝诚之认为:

沙产业是一种前所未有过的新产业,它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了;

其特点是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生物来进行高效益的综合生产,是生产体系,是一种产业,是服务于未来世界的农业。

常兆丰认为:

沙产业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又不同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产业必将成为未来新兴的产业类型。

沙产业同时是一种资源保护型产业,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沙产业的出现,才能实现对沙漠资源的利用性保护。

闫德仁、李丽娜认为:

沙产业,就是以再生资源为基础,在沙漠(沙地)、戈壁地区采用综合技术措施或途径,转化或利用光能、风能、热能等自然资源,实现少用水、高采光、高效益、低能耗、工程化的知识密集型生态产业。

由此可见,关于沙产业的概念,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以钱学森理论为基础的,其内涵是:

沙产业是农业型产业,是前所未有的未来产业,其发展的区域是“不毛之地”,通过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采用高新科技的集成和组装,实现规模化生产,以致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第二种,是在钱学森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其核心观点是,沙产业不仅仅是农业型产业,也不尽然是利用阳光资源,还可利用其他可再生能源,是涵盖多产业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和过程,沙产业理论也一样,需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传统的沙产业其核心是种植业,强调的是利用光能和温度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能源转化,形成农业型产业。

而“沙子”也是资源,区域内的风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更是可开发的资源,都能够通过一定手段,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高效益。

比如,北京仁创集团利用沙子形成了“砂产业”,全国各地利用沙漠和戈壁太阳能、风能建设了许多风能和光伏发电站,还有沙漠旅游,这些也应该被纳入沙产业。

因为这些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符合沙产业的技术开发路线,利用的是沙区的独特资源,其根本目的都是在开发和利用沙漠,促进生态变绿、农民变富。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应该看到沙产业的非农业趋势已非常明显。

沙产业是在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植物资源、光热能资源、风能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获得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的复合型新兴产业。

除了包括知识密集型的农业产业外,还应包括工业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发展沙产业,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资源友好型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发展,必须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形成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高效益。

2.2国外沙产业发展模式

2.2.1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科技、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己成为推动世界沙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前国外沙产业的开发,主要体现在运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配套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充分利用沙区的光、热、风力、土地等资源,建立知识密集型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沙产业的快速发展,处于干旱、半干旱沙区的国家创造了许多沙产业开发的典型实例。

作为世界第三大农业出口国的荷兰,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荷兰也是个资源非常珍贵的国家,因此他们十分注重资源的有序利用。

该国以法律形式对资源开发进行规范和监督,有效保证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

由于耕地少,种粮食经济效益较低,他们坚持走专业化、机械化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蔬菜和鲜花等高效种植业。

从自然条件看,荷兰并不适合花卉栽培,但他们依靠科技发展温室栽培,成为“世界的庭院”。

由于实现了专业化集约生产,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荷兰鲜花在世界鲜花市场的占有率已达60%以上。

花卉己成为该国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荷兰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

澳大利亚是个干旱国家,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沙尘暴曾是澳大利亚的一块心病,仅1983年的那场席卷墨尔本的沙尘暴,就洒下了200万吨尘土。

痛定思痛,澳大利亚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提出了以生物措施为主,利用植树、种草等多种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治沙的战略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北方地区推出了“沙漠知识经济”战略,一方面派出专家,到小企业和当地土著人社会推广和传授治沙知识,免费发放树苗和种子;

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税、发放补贴和长期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区开办私人农场,发展生态农业,把治沙固沙与发财致富结合起来,使昔日被称为大漠“红心脏”的澳北地区成为了沙漠绿洲,沙漠农场也是瓜果飘香。

日本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对海岸沙丘进行土壤改良,设置灌溉设施、采用沙地耕作技术以及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良田。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色列的建国史就是一部保护和治理荒漠的历史,其经验具有典范意义。

他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扬长避短,在干旱荒原上建立自己独到的、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有效控制水分消耗为特征的沙漠农业。

在生物技术、喷滴灌技术、微咸水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利用上独具特色。

第一,水资源利用高度节约化。

以色列淡水资源非常缺乏,加利利湖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淡水湖。

因为干旱缺水,迫使以色列人千方百计用好每一滴水。

整个国家淡水资源的利用实行高度集约化管理,国家对城市居民、单位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都设有指标控制,超标用水加倍收费。

正是由于这个制度,才诞生了以色列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

1962年,以色列因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灌溉的好处,“给植物灌水,而不是给土壤灌水”,这一发现改变以色列传统耕作方式乃至世界农业生产,闻名世界的耐特菲姆(Netafim)滴灌公司于1964年应运而生。

发明的滴灌技术应用,使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一直控制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增长了许多倍。

他们研制的防堵塑料管、接头、过滤器、控制器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

如今,输水于管连接着无数滴灌系统,滴灌管道遍布以色列大地,电脑自动控制的水、肥、药,使每寸土地都融入了高科技,这不仅成为以色列现代农业的基础,而且使沙漠成为了星罗棋布的绿洲。

以色列极其缺水的国情,也促使以色列研究利用微咸水,沙漠地下微咸水成为以色列沙产业主要农业用水。

其开发利用技术与滴灌技术一样,是对荒漠种植业发展中出的又一大杰出贡献。

以色列的污水处理再利用程度很高,他们将城市污水处理净化后用于农业灌溉,远可送到南部的沙漠地区。

第二,土地资源高度集约化。

以色列农业用地为41万公顷,农业人口为7万多人,占劳动力的3%左右,耕地十分紧缺,人均不到一亩,而且严重干旱,盐碱化高。

其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土地不允许买卖,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每个家庭。

他们从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入手,温室生产与育种齐头并进,形成了举世瞩目的高效沙漠农业模式。

第三,农民高度组织化。

以色列农业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两种形式。

基布茨,可以称为集体农庄,类似于我国的集体农场。

基布茨组织占全国人口的3%。

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

生活必需品一律实行供给制,其余收入、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

基布茨给每个农民按月发放生活津贴,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

莫沙夫,是以家庭为单元的村庄,类似于我国的村组,主要成员是小农场主。

所不同的是,它既是一个行政村,又是一种农业合作组织,或者合作社,具有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功能,从生产到销售全部实行订单生产,统一组织,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均签订销售合同。

与基布茨的区别在于,莫沙夫的土地和水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但经营权属家庭个人;

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均归农户;

三是教育、文化、医疗、产品供销等统一由莫沙夫集体提供。

第四,农业生产高度科技化。

以色列农业的发展真正依靠了科技创新与进步,真正堪称为“沙漠知识农业”。

电脑广泛应用于协调每日复杂的耕作,目前,在温室技术的许多领域,诸如温室覆盖材料、温室防虫网、温度监控等方面,以色列都走在世界前列。

不光是种植业实行电脑自动控制,在养殖、水产等领域也得到了普遍应用。

基布茨和私有农庄养牛的每头奶牛都带有传感器,根据奶牛的体重和产奶量自动供给饲料、自动挤奶、自动消毒。

养鱼水温控制、饲料配置、投喂等也都由微机控制。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得益于以色列建立了一套由政府主导、社会科研机构推动相结合的开发体系,其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非常之快,一经鉴定承受后很快就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外,他们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47%以上。

2.3我国西部沙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3.1高效节水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集中在沙漠绿洲区。

以节水为核心,采取技术型节水、工程型节水、结构型节水、管理型节水相结合,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地膜覆盖、低压管灌等),利用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利用暖棚进行规模养殖,不仅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解决了用水紧张矛盾,而且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武威市近年来重点发展以日光温室、暖棚养殖、地膜覆盖、滴管、喷灌等为主的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3.2林草间作、林药间作发展模式

察布查尔县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努力完成春季生态经济林造林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推广林草一体、以草养畜、以肥育林的林草间作种植模式。

林下套种的紫花苜蓿既可提高林地的利用率,解决畜牧业饲草短缺的矛盾,还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同时,还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荒漠草地的综合效益。

据估计,苜蓿亩产可达3000公斤,纯收入近500元。

按照每棵白杨树成材后16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地每年来自林业的收入可达1100元,再加上每亩地苜蓿的500元纯收入,农牧民一亩林地可获纯利润1600元。

一些地方如甘肃的平凉市、武威市、张掖市等还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在栽种乔木(杨、柳树)等林的地方,适当栽种灌木药材枸杞、双花、玫瑰花、金银花、连翘、柴胡等,这些品种耐旱、耐寒,一次栽种,投资小,易种、易管,少病虫害,抗寒、抗旱,可以连续收获几十年,既绿化了荒山荒坡,又可在短期内有经济收入。

2.3.3综合治理发展模式

是指利用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的荒漠化防治,培育和带动荒漠化地区的沙产业发展;

并通过沙产业的发展,反哺和促进荒漠化地区规模化防治,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因这种荒漠化防治模式诞生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所以又被称之为“库布其模式”。

其发展方针是:

“以路划区、分块治理;

锁住四周、渗透腹部”。

依托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风能,使用节水技术,依托自然景观,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

2.3.4可再生新能源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富集区。

风电、光伏产业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仅不会给环境造成压力,而且通过密度较大的风力发电装置作功后可使风速减缓,减轻风沙危害。

同时,风电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制造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三化”同步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内蒙古在中部的辉腾希勒草原上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通过发展风力发电,把大风变成了可再生的电力资源。

在内蒙古,像这样从沙漠中开发出的新资源还有很多。

2011年,青海省在柴达木盆地投资100亿元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建设。

新疆新能源的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偏远无电的深山牧区和沙漠边缘,农牧地区、沙漠公路绿化、边防哨所、野外作业、农田灌溉以及交通、通讯、旅游、节能、环保等领域。

2.3.5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雪域高原、沙漠风光、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库不齐沙漠旅游、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腾格里沙漠旅游等不一而足。

2.4启示

发达国家沙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色列沙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沙产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其设施园艺、高效节水、农业信息化管理、农民组织形式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以色列国土面积比宁夏小,人口与宁夏差不多,生态环境甚至比宁夏还有恶劣,他们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式等,对宁夏沙产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部地区许多地方与宁夏气候相近、地形相似、资源雷同,对宁夏发展沙产业有更为实际的借鉴意义。

1.宁夏国土面积小,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设计,科学制定沙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对宁夏的沙产业资源进行足够的审示和定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能采取什么发展模式就采取什么发展模式,什么模式最适合当地沙产业发展就采取什么发展模式。

总之,要达到一个目的,环境变绿,农民变富。

2.制约宁夏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水”。

必须借鉴以色列的经验,把如何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作为发展沙产业的重中之重,探索一条适合宁夏发展的高效节水之路。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流域、区域和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化水资源配制;

以水定产、以水定规模大力推广控灌、小畦灌、沟灌、高效补灌、覆膜保墒、集雨节灌、喷滴灌等节水技术,积极创建沙产业示范区,建设现代节水型灌区。

3.要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沙产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立足建设覆盖宁夏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具有多种信息传播功能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广适用的信息服务模式,有效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社会管理及服务各领域中的应用水平。

4.要围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作基础较好、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与农民建立起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沙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加快沙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双赢的目的。

5.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新型农民。

第三章宁夏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宁夏沙区基本概况

3.1.1自然条件概况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中上游,周边与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毗邻。

疆域南北狭长,相距450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54%。

地理坐标:

北纬35°

14-39°

23,东经104°

17'

-107°

39'

之间,生态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缺水少雨,十年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