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072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版必修3《第5课 咏怀古迹其三》同步练习卷1教师用卷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n)于 

荆(jīng)门

D.朔(sù

)漠 

省(xǐng)识 

嗟(jiē)尔 

暮砧(zhēn)

【答案】A

【解析】A.正确;

B.“千载”中的“载”应读作“zǎi”;

C.“霜鬓”中的“鬓”应读作“bì

n”;

D.“朔漠”中的“朔”应读作“shuò

”。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

(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

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

①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

②注意从词性上区别;

③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

④注意记少不记多;

⑤记住一下常考的字音。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2.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

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

纷纷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

离开

D.江间波浪兼天涌 

兼天:

连天

【答案】B

B.萧萧:

用来描写落叶落下的形态。

译为:

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

C.正确;

D.正确;

B。

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同时,平时应该多积累,多区分。

3.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C

【解析】C.“独”修饰“登台”,是状语,其后断,断为:

百年/多病/独/登台,译: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句的理解能力,要、深入阅读作品,掌握作品内容、感情,准确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语法分析准确划分节奏。

首先要理解句意。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

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

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4.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无中生有;

“孤独者的慨叹”错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

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

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答案】D

【解析】D.“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错,应是故园之思被孤舟维系在江边。

D。

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要广泛深入阅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对于教材、考纲中的重点作品,要深入阅读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感情、手法等,结合选项仔细比对。

6.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B.“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错,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语句的含义,把握语段的含义,根据语句的理解,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7.《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解答本题需要抓住这两个词表现出的特点,结合意境赏析。

这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故答案为:

不能。

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显出秋之悲凉广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本题要求理解句中景物的修饰语能否删去,应结合意象意境赏析。

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

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

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8.有人称赞《登高》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特别是前三联,“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考生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此诗八句皆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特点即可。

炼句题的答题步骤:

(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9.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江间波浪jiān______天涌

白帝城高急暮zhēn______

一去紫台连shuò

______漠

万里悲秋常zuò

______客

艰难苦恨fá

n______霜鬓

【答案】

【小题1】兼

【小题2】砧

【小题3】朔

【小题4】作

【小题5】繁

【解析】故答案为:

(1)兼 

(2)砧 

(3)朔 

(4)作 

(5)繁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

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

①字形结构分析法。

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

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词语结构分析法。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10.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

______。

【答案】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

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既生动的表现出了其“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

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解析】首联的托物起兴:

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的象征:

以骇浪滔天,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

以阴云盖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尾联的烘托:

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常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

“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

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

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

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亦双关词语:

孤舟停泊,舟系于岸;

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