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093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风大浪急”,风浪很大很急;

“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

第二处,从前面“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这一内容可知,此处应是突出“外海”的风浪很大很急,使用“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

第三处,是形容港珠澳大桥建设遇到的挑战,只能说历史上没有,但不能说此后也不会有,应使用“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第四处,主要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实际情况与其名声是相一致的,应使用“名副其实”。

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1)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3)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

(5)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A.

(2)(4)

(1)(5)(3)B.(3)(4)

(1)

(2)(5)

C.

(2)(5)(3)(4)

(1)D.(3)

(2)(5)(4)

(1)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整个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借助横线前和后的内容确定首句和尾句,再根据关联词、代词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

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咬文嚼字”,段首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这是说“咬文嚼字”在习惯上的不好之处,而浏览五个句子可以发现,都是说文学中需要“咬文嚼字”,第三句以“但是”这一转折关联词由“习惯上的不好”转到“文学的必须”上,故第三句放在第一处,这就排除AC两项;

第四句和第一句是解释文学上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原因,应紧跟在第三句后,这就排除D项,且第二句说“表面上”,第五句说“实际上”,故这两句应放在一起,且第二句在前,第五句在后,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倍。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B.《雷雨》中的戏剧冲突之所以如此尖锐复杂,原因在于剧中人物之间有阶级的对立和思想的分歧形成的。

C.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D.杨绛在《我们仨》中写了钱钟书和钱瑗从住院到病逝的经过,把现实生活中不忍面对的事实化为凄凉的梦境,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车费减倍”不合逻辑,“减少”不能用“倍”,应为“减半”。

B项,“原因在于剧中人物之间有阶级的对立和思想的分歧形成的”结构混乱,选项把“原因在于……”和“由……形成的”两句杂糅,删除“形成的”。

C项,“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成分残缺,属于主语残缺,可以改为“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

故选D。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

人,本因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B.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自己对巢穴的依恋。

后来用“正首丘”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C.《指南录后序》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为他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出自他的名篇《渡扬子江》。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其中本纪记述的是诸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D项,“其中本纪记述的是诸侯”错误,“本纪”记述的应是帝王,“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6.下列文言句式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1)为巡船所物色

(2)死生,昼夜事也(3)若属皆且为所虏(4)沛公安在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秦淮间(6)且立石于其墓之门(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1)(3)/

(2)/(4)/(5)(6)(7)B.

(1)(3)/

(2)/(4)(7)/(5)(6)

C.

(1)/

(2)/(3)(6)/(4)(7)/(5)D.

(1)/

(2)/(3)(4)(7)/(5)(6)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文言句式分组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再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判定。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以及状语后置等。

(1)(3)是被动句,“为巡船所物色”中“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所”表被动;

(2)“死生,昼夜事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

(4)(7)是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应为“在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

(5)(6)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日与北骑相出没于秦淮间”应为“日与北骑于秦淮间相出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应为“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故选B。

7.下列画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予更欲一觇北(窥视)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B.呼中丞之名而詈之(斥骂)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C.则思谦冲以自牧(谦虚)役聪明之耳目(役使、劳损)

D.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感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画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中“谢”如解释为“感谢”,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项伯对刘邦说的,项伯建议刘邦第二天早点来向项羽谢罪,“谢”应解释为“谢罪”“道歉”。

8.下列画线字没有词类活用

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B.道芷阳间行

C.因人之力而敝之D.河内凶亦然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画线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活用类型。

本题中,D项,“河内凶亦然”中“凶”没有活用,意思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A项,“吾得兄事之”中“兄”是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B项,“道芷阳间行”中“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

C项,“因人之力而敝之”中“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孙坚死后,孙策寄居袁术篱下,在朱治等人的建议下,向袁术借兵去夺江东。

在进兵江东的过程中,孙策酣斗太史慈,大战严白虎,冲锋陷阵,勇冠三军,获得了“小霸王”的绰号。

B.吕布归顺后,董卓更加飞扬跋扈,自行废掉少帝,另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献帝,并改元初平,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废帝。

C.刘备带领着百姓前往江陵,在长板坡遭到曹操的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

关羽在长板坡舍命救出刘备家眷,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D.吕布不听陈宫的劝谏,兵败。

先欲投袁绍,后投刘备,实际想夺徐州,不被张飞所容,只好离开暂时屯驻小沛。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选项回顾名著的内容,重点关注人物、事件、性格等。

C项,“关羽在长板坡舍命救出刘备家眷”错误,应是“赵子龙”在长板坡舍命救出刘备家眷,把“关羽”改为“赵子龙”。

故选C。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衣带诏事件暴露,曹操想废帝另立新君,被手下谋士程昱谏止。

他认为天下未平就行废立之事,会使曹操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曹操最终没有废掉皇帝,而只斩了董承等人的全家老小,并勒死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还派了三千心腹充当御林军来防察。

B.袁绍见刘备不回,大怒,想派兵讨伐。

谋士告诉他,刘备还不足为患,曹操才是劲敌,不得不除,劝他与江东孙策合力,攻打曹操。

C.《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

拥刘反曹,把蜀汉作为正统,因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

D.曹操水寨严整有法,唯有火攻方能破敌。

周瑜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两人不约而同在手内暗写了一个“火”字。

周瑜遗憾无人替他行诈降之计,诸葛亮主动请缨,并甘愿受皮肉之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

D项,“周瑜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两人不约而同在手内暗写了一个‘火’字。

……诸葛亮主动请缨,并甘愿受皮肉之苦”错误,应是周瑜和黄盖英雄所见略同,周瑜遗憾无人替他行诈降之计,黄盖主动请缨,并甘愿受皮肉之苦,应把“诸葛亮”改为“黄盖”。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隋乱,诡为道士。

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

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

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太子败,王责谓曰:

“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

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征见帝,顿首曰:

“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

“忠、良异乎?

”曰:

“良臣,稷、契、咎陶也;

忠臣,龙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

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异也。

“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

十年,为侍中。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多病,辞职,帝不肯。

征恳请,数却愈牢。

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

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

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

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

魏征传》,有删改)

注:

①隐太子:

李建成 

②秦王:

李世民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极具才华。

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

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

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天命归于唐;

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

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

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

他虽不熟悉法律,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虽身据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

(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

(3)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答案】11.C12.A

13.

(1)幼丧双亲,落魄失意,他抛弃自己的资财家产不去经营,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2)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

(3)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这段话是说“当初魏公出身于背叛朝廷的士兵之中,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魏公”“叛徒”“众”“威”“天下”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起叛徒”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起(于)叛徒”,“(于)叛徒”是后置状语,与“起”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不振”即“不能振作”,是“一败”后的表现,二者都是“卒归唐”的原因,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A项,“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错误,文中说的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意思是“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是李密称赞元宝藏的书信写得好。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第一句中,“少”,年少;

“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赀”同“资”,资财;

“营”,经营;

“通贯”,通晓,贯通。

第二句中,“左右”,古今异义,身边近臣;

“毁”,诋毁;

“阿党”,偏袒;

“使”,派遣;

“按讯”,审问。

第三句中,“然”,然而,但是;

“微以”,无以,没有办法来……;

“自文于君亲”,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应为“于君亲文自文”,“于”,在,“文”,文饰;

“谓”,说;

“予”,我;

“何”,什么,怎么。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

(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

(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

(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

(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

(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

“……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

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

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

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

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

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

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

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

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

“当初魏公出身于背叛朝廷的士兵之中,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

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

”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

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

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

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

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

“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

”魏征回答说:

“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

”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

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

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

“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太宗说“:

忠臣、良臣有差别吗?

”魏征说:

“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

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

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太宗说:

“好。

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

贞观七年,任侍中。

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

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

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因多病提出辞职。

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

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

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

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

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

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三、古诗词鉴赏(9分)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

指洛阳。

悬知:

预测,推想。

朝陵使:

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D15.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