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193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0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docx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318名师地理内部资料

第一章宇宙和地球

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  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7千米

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注:

60度纬线长=赤道/2

知识点2经纬线

纬线

经线

形状

半圆弧

度数

0——90°N(S)

0——180°

指示方向

东西(无限方向)

南北(有限方向)

长度

不相等

相等

重要纬线:

①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圈,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重要经线: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东半球:

20°W以东,160°E以西;

西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应用:

学会根据经纬网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侧视图:

从南向北,度数递增,为北纬,反之为南纬;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递增,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知识点3 两点间方向判断

方法:

(1)判断两点间经度差(可画图,引入0°、180°辅助计算)

(2)若经度差>180,把其中一条经线移到另一侧再判断;

   若经度差≦180,把其中一条经线移到另一侧再判断;

知识点4 两点间距离计算

同一经线,纬度相差1°长111km;

同一纬线,经度相差1°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赤道上经度相差1°长111km。

思路:

两点在同一经、纬线附近,转化到同一经线或纬线计算;

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线,知道准确地理坐标,用勾股定理计算。

知识点5 两点间最短距离

原理:

以地心为圆心,过两点做圆,这两点截得的劣弧为最短距离。

知识点6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

侧视图:

自西向东俯视图:

北逆南顺

2、自转周期

1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

线速度: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赤道最大,极点为0。

角速度:

各地相等,15°/小时,1°/4分钟,极点为0。

4、自转的地理意义:

)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出现昼夜现象的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有太阳光。

晨昏线判断:

判断昼夜半球(出现极昼的极点,所在半球为昼半球,反之为夜半球)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向昼转,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应用:

常见太阳光照图判读

晨线与赤道交点(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18);平分昼半球经线(12);平分夜半球经线(0或24)。

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刚出现极昼或极夜)与太阳直射纬线互余。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

与太阳直射点距离相等的点,太阳高度角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太阳直接纬线(地方时12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光照面积越小,物体影子越短。

(2)产生地方时

同一纬线,东边地方时早(东边先看见日出,故其时间数字比西边的大);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时区的划分:

世界时(国际标准时):

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

日界线:

典型题

.已知经度(x°),求时区

x/15=商m,余n

若n≧7.5,则为m+1时区;若n<7.5,则为m时区

.已知时区(n),求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为:

15n

.地方时计算

解题思路和步骤:

欲求某地A(经度XA°,地方时TA)地方时,应想法找到一个辅助点B(经度Xb°,地方时Tb)

(1)计算经度差或时区差

⊿X=XA±Xb(同减异加)

(2)计算时间差

⊿T=⊿X/15=商m余n=15m小时+4n分钟

(3)计算地方时

TA=Tb±⊿T(A在东,则“+”;A在西,则“-”)

若TA>24,则TA`=TA-24,日期加一天。

若TA<0,则TA`=TA+24,日期减一天。

地理坐标计算

(1)纬度计算

北极星高度即为当地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纬度(同加异减)

(2)经度计算

欲求某地A(经度XA°,地方时TA)经度,应想法找到一个辅助点B(经度Xb°,地方时Tb)

计算时间差

⊿T=TA-Tb=m小时n分钟

计算经度差

⊿X=15m+n/4

画图推算经度

、求与某地处于同一天的经度范围

计算0时刻经线

画图判断

、求与某地处于同一天白昼的经度范围(赤道上;春秋分)

计算6、18时刻经线

画图判断

、日出日落时间问题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2

注:

同一纬线,各地昼夜长度相等,故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等。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

(3)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是运动物体的正方向的左右);

纬度越高偏转越大,赤道不偏转。

应用:

河流侵蚀、沉积分析:

弯曲河流:

凸岸沉积、凹岸侵蚀;平直河流,按地转偏向力分析。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方向

侧视图:

自西向东俯视图:

北逆南顺

2、公转轨道

3、公转周期

1个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钟10秒)太阳年回归年

4、公转速度

平均线速度:

30公里/秒

角速度:

约59′/天

5、公转的地理意义:

(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北 半 球

南 半 球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春分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赤道

春分—夏至

昼变长、夜变短,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昼变短、夜变长,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

夏至

昼最长、夜最短;

极昼范围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均出现极昼现象

昼最短、夜最长;

极夜范围最大,南极圈及其以南均出现极夜现象

北回归线

夏至—秋分

昼变短、夜变长,仍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昼变长、夜变短,仍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秋分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赤道

秋分—冬至

昼变短、夜变长,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昼变长、夜变短,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

冬至

昼最短、夜最长;

极夜范围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均出现极夜现象

昼最长、夜最短;

极昼范围最大,南极圈及其以南均出现极昼现象

南回归线

冬至—春分

昼变长、夜变短,仍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昼变短、夜变长,仍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赤道:

全年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每天走0.26°

正午太阳度度角纬度变化:

太阳直射纬线最大,为90°;离太阳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正午太阳度度角季节变化:

同一地点,夏季大,冬季小。

(2形成四季

(3)形成五带划分

6、太阳视运动及太阳方位

太阳方位图: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日出、日落的方位:

1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②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除发生极昼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发生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实没有落到地平面之下,只是落到一天中最低的位置);北极因终日太阳高度不变太阳始终位于正南。

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③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除发生极夜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地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补充知识

1.楼间距问题

已知40°N有图中A(50m)、B(100m)两楼,要让A楼的所有楼层正午时都有阳光照射,楼间距至少应为?

2、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已知30°N有一热水器,要保证每天热水器获得的热量最多,一年中,热水器与地面调整的角度应为多少度?

知识点七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常见的天体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星体)、恒星(能自已发光、发热)、行星(靠反射太阳光发光)、卫星、彗星(由冰物质组成,拖着长长的慧尾,有扁长的轨道)

二、天体系统

三、太阳系

太阳(核聚变,发光发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四、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名称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

太阳黑子(周期11年,太阳活动的标志)

影响地球的气候;干扰地球的无线电通讯和磁场

色球

耀斑(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标志)日珥

耀斑可能影响无线电通讯、形成磁暴

日冕

太阳风

在南北极形成极光;影响短波通讯;形成磁暴

五、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安全的宇宙环境

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

八大行星各行其道,避免了碰撞

(2)地球自身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吸附了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地球磁场,避免了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六、人类探索的宇宙资源

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强辐射、失重、真空)

七、卫星发射中心的选择因素

纬度条件:

纬度低,线速度大,航天器的初始速度大,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气候条件:

气候干燥,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空气能见度高

地形条件:

开阔平坦,相对周围地区地势较高

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便于仪器和设备的运输

安全条件:

人口稀少,以保证安全

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选址区位因素:

位于戈壁滩上,地广人稀;气候干燥,空气透明度好,便于观测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选址区位因素:

纬度低,可节省燃料;海上交通便利;临近海洋,便于跟踪,安全性好;

第二章地图

知识点8地图三要素

1.地图的方向

2.地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越大,显示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增加到原来的n(或1/n)倍,则新的比例尺为:

原比例尺×n(或1/n);

比例尺增加了原来的n(或1/n)倍,则新的比例尺为:

原比例尺×(1+n(或1/n);

3.图例和注记

知识点9绝对海拔与相对海拔

绝对海拔:

与海平面(0m)的相对高度

相对海拔:

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知识点10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

海拔高于500米,地表起伏大的高地。

丘陵:

海拔低于500米,地表起伏较大的高地。

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

平原:

海拔较低(200m以下),地表平坦的地形

高原:

海拔高于500米,地表起伏小,外围陡峭的地形

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向大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一般水深200米内。

石油、天然气、煤鱼多分布在此

大陆坡:

大陆架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坡度陡,水流急,水深过渡到1000—2000左右。

海沟:

大陆与大洋的真正分界的深沟。

洋盆:

大洋中的盆地。

深海锰结核多分布在此

海岭:

大洋中的山脉。

大洋中脊是特殊的海岭,贯穿四大洋的洋中山系,主要由火山组成。

知识点11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原理

2.基本地形等高线图

山地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

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平原海拔低于200米,等高线稀疏;高原海拔高于500米,中部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

3.等高线判读

同一幅图:

等高距相等;

相邻等高线,相等或相差一个等高距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不同地图:

比例尺、等高线疏密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比例尺、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4.两点相对高度计算

(1)若两地都在等高线上,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

若A点在等高线上,B点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为A点的海拔与B点海拔范围值的差值。

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

(n-1)d≤h﹤(n+1)d, 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例:

P与Q、P与R、M与R的相对高度?

P与Q高差300米

P与R的相对高差h为:

300米<h<400米

M与R的相对高差h为:

300米<h<500米

(2)陡崖计算

陡崖的相对高度h:

(n-1)d≤h﹤(n+1)d, 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陡崖顶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A≤H﹤A+d(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大的)

陡崖底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

B-d<H≤B(B为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小的)

例:

200米≤h<400米

400米≤H顶<500米

100米<H底≤200米

5.地形剖面图绘制

6.等高线应用

(1)水库大坝选址

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这些地区库容大,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水库坝址则应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的最窄处或口袋形洼地、小盆地的袋口处,这些地区工程量小。

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等。

确定坝高时应依据出口处等高线的海拔,坝长可依据比例尺计算得出。

(2)浴场、码头选址

浴场多选择在平坦开阔的海滨缓坡沙岸,水域下地形较平,水较浅;

码头选在沿岸深水港湾、避风、岸上平坦开阔,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3)气象观测站、疗养院选址

气象观测站:

就要选择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遮挡的地点

疗养院:

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阳坡)、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4)公路、铁路选线

尽可能短,沿着等高线修(坡度小),少过河,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有冻土分布等地段(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

(5)引水管选线:

选择由高处流向低处的部位,力求线路最短,避开山脊等障碍。

(6)农业布局

海拔200米以下——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可发展机械化农业;200~500米——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陡坡植树种草,发展经济林;

山地——宜封山育林;湖泊发展渔业;大陆架滩涂发展海产品养殖业等。

(7)工业布局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的地区。

同时,应考虑风向(盛行风下风向或与季风垂直的地区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流向(自来水厂建上游,污染工厂建河流下游)、高新技术产区布局在大学附近等因素。

(8)居民区布局

居民区应考虑:

①依山傍水,靠近水源;②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③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9)根据地形图分析气候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

盆地夏季不易散热,冬季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10)根据地形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迎风坡、背风坡有关。

等潜水位线高于河两岸等高线,表明此处有地上河。

(11)通视问题

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7.地形特征的描述及分析

(1)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的地貌景观。

(2)地形相关分析。

  

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与板块运动来解释;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脉,会阻碍海陆间水热的交换,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中纬度地区,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水气深入内陆,从而使陆地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影响河流落差

山地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地质地貌景观是自然景观的主体,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三章大气

知识点11大气垂直分层

扩展:

逆温现象(对流层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危害:

不利害污染气体的排放,加剧大气污染

分类:

平流逆温、地形逆温、辐射逆温、锋面逆温

知识点12大气的热力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反射:

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3.散射:

有选择性。

空气、细小尘埃主要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晴天天空呈现蔚蓝色原因);水、较大的微粒对各种光都散射(阴天天空呈现灰白色原因);

4.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光穿过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越多。

思考:

为什么早上容易看到朝霞,晚上容易看到晚霞的原因?

早晚太阳高度角小,太阳穿过大气层路程长,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的红、橙、黄光被削弱较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温度增高,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辐射。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增温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绝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从面对地理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由于大气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多,使大气对太阳短波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从而使地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原因: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森林植被的减少

危害: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土地,破坏生态环境;气候异常,旱涝灾害加剧;中纬度地区,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温室(大棚蔬菜)原理:

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或塑料,地面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再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绝大部分热量返回地面,而地面、大气长波辐射不能透过玻璃、塑料,故起到保温作用。

(农民冬季往温室放烟,是增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深度,增强大气对太阳和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从而增强保温作用)

三、全球热量平衡

概念: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热量与支出热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

意义:

使全球多年平均温度稳定

实现方式:

大气环流、洋流

知识点13大气热力环流和风

一、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由于地理受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原理图: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

二、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

高空风

3.近地面风

4.实际风向、风力大小判断

知识点13三圈环流

知识点14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P)

一月:

蒙古高压(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亚速乐尔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七月: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太平洋高压(东、西北太平洋高压)、亚速尔高压

知识点15季风(冬夏季风,风向相反的风)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风力差异

冬季风强

夏季风强

知识点16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常见锋面天气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均力敌

雨区位置

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雨区范围

急行冷锋:

缓行冷锋:

图示

锋图

简图

天气图

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雷电、冰雹(急行冷锋)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

春季华南地区的降水

江淮静止锋(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天山准静止锋:

天山北坡降水多

补充:

寒潮(秋末、初春、冬季,由于冷锋过境,在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冻害天气)

危害:

冻死庄稼;牲畜、冻坏生产、生活设施;带来疾病

益处:

冻死害虫

应对措施:

加强天气预报;加强防寒保暖

二、

气压系统

三、气旋、反气旋

气旋

低压系统控制,形成的空气旋涡。

空气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北逆,南顺)。

在气旋中心及低压槽附近,常有阴雨天气。

实例:

台风:

形成在热带海洋面的上的热带气旋(太平洋上叫台风,印度洋、大西洋叫飓风)。

危害:

毁坏农作物;破坏房屋等生产、生活设施;带来洪涝灾害;诱发地质灾害等

益处:

可降温,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等地的伏旱天气。

反气旋

高压系统控制,形成的空气旋涡。

空气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北顺,南逆)。

受反气旋及高压脊控制,多晴天。

应用:

我国冬部沿海降水,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移动影响。

雨带的移动:

3月下旬到4月中旬雨带登录华南沿海。

4—6月初,雨带移至华南大部地区(长江以南);6月中旬到7月初,雨带移至江淮地区,形成梅雨;7月中旬到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此时长流中下游发生伏旱,些地区受副高高压脊控制)。

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带移出我们大陆。

四.锋面气旋(中纬地区)

气旋里形成的锋面天气。

锋面气旋是中纬地区冬春季我国降水的主要形式。

北半球暖锋形成在气旋东部低压槽,冷锋形成在气旋西部低压槽。

知识点17气候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2)海陆位置(离海洋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超出降水区后,降水也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4)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减温降湿)

(5)下埑面:

海洋温差比陆地小。

夏季温度从低到高:

海洋—陆地【湖泊—森林—草原—沙漠】

冬季相反:

陆地【沙漠—草原—森林—湖泊】—海洋

(6)人类活动

二、气候类型

(一) 热带(最低月平均气温>15°,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

 1.热带雨林气候 

范围: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