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818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docx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

宁苏锡地区野外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0级勘查技术与工程一班

席一凡

一.概况

1.1燕子矶——三台洞

实习区位置:

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

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

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

西面南京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点点。

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赋诗。

  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在南京北郊观音门外。

是岩山东北的一支。

海拔36米。

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因称燕子矶。

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泊舟。

矶顶有碑亭,亭中石碑下面有清乾隆帝书“燕子矶”,背面是他的题诗。

夜晚登临,水月皓白,澄江如练,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燕子矶突兀江面,三面悬绝,远眺似石燕掠江,因此得名。

燕矶夕照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

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实习时间:

2011年7月8日天气:

实习任务:

(1)燕子矶:

观察河曲、边滩、心滩、河漫滩、阶地等河流地貌,观察浦口组地层,观察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2)自来水厂引水隧道口:

观察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认识对陡崖进行加固防止崩塌地工程地质方法之一——山体边坡锚固。

(3)三台洞:

观察喀斯特作用成的溶洞、暗河、钟乳石、落水洞等现象。

了解溶洞与地下水侵蚀基准面之间的关系。

三层水平溶洞与三级阶地相对应,溶洞标高略低于阶地标高。

它们都反应南京地区最近的三次地壳上升运动。

完成情况:

燕子矶:

1.从燕子矶向北望,可见八卦洲。

八卦洲是一个江心洲,长江在此分为两条汊河。

八卦洲所在河床底部岩石比较抗侵蚀,形成浅滩,浅滩发展成心滩,在发展成江心洲。

长江北岸可见河漫滩构成的冲积平原。

从燕子矶向西南望,可见幕府山临江一面为一系列陡崖。

这是长江断裂造成的断层崖。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是识别断裂构造的一种良好的地貌标志。

2.河漫滩、阶地(一级、二级、三级)的划分依据:

地层结构。

江心洲:

由于河床底部分布着不同岩性的岩石河床,河流的侵蚀作用对河床侵蚀程度高,从而是较抗侵蚀的河床露出,形成浅滩,再发展成心滩,最后发展成江心洲。

3.砾岩岩性现象:

分类:

沉积岩——外动力地质作用。

大小:

变化不一、颗粒大小分布范围广泛(推断:

形成时快速堆积,未来得及分选沉积)

颜色:

各种各样的颜色混杂。

4.砂岩

5.地质罗盘使用:

一、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

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

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

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

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

(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

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

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

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三台洞:

1.边坡治理:

边坡锚固:

使破碎的岩石变得完整,防止崩落。

挂网:

防止破碎的岩石剥落,但是需要定期清理碎石。

岩溶现象:

石灰岩溶原理:

化石反应,难溶物转变成易溶物。

2.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Kasitezuoyong)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和物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在中国又称岩溶作用)。

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解作用是化学过程的主要方面,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石膏和岩盐,但是分布面积最广的是碳酸盐,只有在碳酸盐地层中才能发育宏伟壮观的喀斯特地貌。

纯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作用是很微弱的,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碳酸盐的溶解度才能增大。

1.2石柱林——方山

实习区位置:

南京石柱林,位于南京市北郊六合区境内桂子山处。

桂子山,方圆0.2平方公里,高52.6米,其东侧为玄武岩,石柱林即发育于玄武岩中。

所谓石柱林,由六边、五边形规则的石柱群体组成。

其石柱,每根直径约40-60厘米,高20-30米,紧密排列,垂直于岩层层面,构成半壁石林,恢宏壮观。

它的规整性、个体大小及总体规模在国内罕见,又可与美国黄石公园、爱尔兰北部、冰岛等地的玄武岩柱相媲美。

所谓石柱林。

由六边、五边形规则的石柱群体组成,是火山爆发时冷凝的玄武岩流,地质上称“柱状艿理”,据考,桂子山石柱林成因于距今20万年一900万年之间,垂直于岩层层面,构成半壁石林,恢宏壮观。

方山,因像一个巨大的印章又被称为天印山。

它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

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东吴——六朝的第一个朝代,就被纳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宏大工程之中。

实习任务:

(1)石柱林:

观察玄武岩,玄武岩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中的气孔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

了解柱状节理的成因,根据气孔的拉长和定向排列判断熔岩流动方向。

(2)方山:

观察火山口形态。

喷出的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呈环形分布,北侧有一破口,中间低洼即火山口。

在低洼的火山口中间略微突起,为火山颈中的辉绿岩,因此较抗侵蚀而突起。

完成情况:

石柱林:

这里的山是由多边形石柱组成,它是火山喷发、岩浆流动冷却而留下的,熔岩石柱在地质学称柱状节理。

石柱自上而下,呈扇形排列,而山顶黑色岩石为保留在火山通道中的火山渣,两者组合,犹如一座大自然雕塑的雄狮,其东侧石柱有垂直、有放射状等排列形式,这种地质景观实属罕见,可与世界著名的熔岩石柱媲美。

它是研究古火山喷发岩浆流动的天然记录。

1.岩性:

岩浆岩、喷出岩、玄武岩

2.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3.有小断层

4.根据变形的气孔认识岩浆的流动方向

5.玄武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

它在地质学的岩石分类中,属于岩浆岩(也叫火成岩)。

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

其中侵入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较大,代表岩石有花岗岩。

喷出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代表岩石就是玄武岩。

火山爆发流出的岩浆温度高达摄氏一千二XX,因有一定的粘度,在地势平缓时,岩浆流动很慢,每分钟只流动几米远;遇到陡坡时,速度便大大加快。

它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量水蒸汽和气泡,冷却后,便形成了各种变异的形状。

火山岩浆喷发时的温度为1200摄氏度,当岩浆冷却至八百至九百摄氏度时岩浆结晶形成柱状节理。

由于岩浆含有六方柱体的斜长石、橄榄石、角闪石、辉石等矿物质,所以冷却后形成六方柱体。

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多边形柱状体,柱体垂直于火山岩的基底面。

如熔岩均匀冷却,应形成六方柱状,上细下粗,二者由顶柱盘面隔开。

这种构造多发育在产状平缓的玄武岩内,也见于安山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中。

另外,在超浅成岩、次火山岩脉、火山通道内及熔岩湖中也见及。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柱状节理是熔岩冷却收缩形成的,长柱方向垂直于熔岩冷却时的等温面。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单纯冷缩难以形成数米至十余米长的节理。

康瑟提出,高度规则的柱状节理是熔岩在冷却过程中的双扩散对流作用引起的。

方山:

1.火山地貌

六合方山是一座形态颇为完整且研究程度较高的火山锥,火山活动序列清楚,构造现象典型,是南京著名的休眠火山。

地貌特征明显,山顶、山腰、山脚层次分明,拥有大量的火山地貌景观,其科考价值和旅游价值早已得到专家的认同,是众多高校地质实习的基地,适合开展地质考察工作。

此外,方山的自然风景海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树木葱郁,水流清澈,资料显示主要景点有古银杏树、凤凰泉、猫儿石、仙人洞、王子石、燕翅峰等。

但是,已经有部分的山体遭到人工爆破的破坏,所以,应该尽量保证自然、人文的协调,进行科学的规划。

2.玄武岩柱状节理

六合方山下橄榄玄武岩呈现柱状节理,横切面呈六边形,四边形以及五边形,一般认为当熔岩溢出时,垂直其冷凝面围绕冷凝中心发生收缩而形成。

纵向发育的犹如擎天之柱,横向发育的犹如天梯,放射状恰似孔雀开屏,形成了瑰丽壮阔的自然石壁。

1.3阳山采石场——大石碑

实习区位置:

阳山(古称雁门山)位于汤山风景旅游区的西北角,1405年明朝皇帝朱棣为了给其父朱元璋歌功颂德,征集了全国能工巧匠数千人,在此沿山开凿了三块巨型碑材,其一是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2米、重16250吨)其二是碑(身高51米、宽14.2米、厚4.5米、重8799吨)其三是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3米,重6118吨)如果将三者相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块完整的巨碑,其高度为78米,相当于现代28层楼高,总重量可达31167吨,实为世界之罕见,天下之奇观。

清代进士著名诗人袁枚游阳山时曾写下“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的赞叹诗句。

实习任务:

(1)采石场:

观察栖霞组地层,认识硅质条带,学习在厚层灰岩露头上如何判断地层层面。

在采石场石壁上观察断层。

(3)阳山碑材:

观察向斜核部。

此处栖霞组灰岩单层厚度打,产状平缓,岩石相对比较完整,古人选择此处开采碑材应该是经过地质勘察的。

在碑座乾的采场观察由灰岩中的硅质条带表现出的向斜转折端。

在采场石壁上可见一断层。

(4)阳山北坡:

观察阳山向斜南翼的一条逆断层,可以观察到断层破碎带、断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劈理带、地层缺失带等断层证据。

实习时间:

2011年7月10日天气:

完成情况:

采石场:

1.认识分析岩性:

(1)砂岩紫红色或褐黄色

(2)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组成的岩石。

灰白色类:

用作水泥、石灰制造,成品属上等。

灰黑色类:

用作水泥、石灰制造,成品属下等。

2.观察断层

3.认识层间扭曲

地层延伸方向发生畸变,从而造成地层的不平整现象,此类现象形成一般由于受力,但是在前后期形成时所需的力的大小不同,畸变情况下受力性质也不同。

4.观察方解石脉的穿插现象

形成:

一般是由于岩石形成时存在裂隙,裂隙后被钙化填空从而形成方解石脉。

5.认识南方地层石灰岩二叠纪的地层层序

石灰系

黄龙组:

黄龙组原称“黄龙石灰岩”。

中石炭世。

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江苏镇江石马庙。

因本组石灰岩构成了龙潭镇以西的黄龙山主体,故名。

本组分布于宁镇山脉及南方各省,岩性稳定,分下、上两部:

下部,灰白色、浅红灰色厚层白云岩含燧石结核;上部灰白色、微红色厚层质纯灰岩,富含蜒类化石原小纺锤蜓、小纺锤蜓及珊瑚、腕足类化石黄龙多壁管珊瑚、莫斯科分喙贝等。

厚约30—180米。

本组与下石炭统在桂、黔、滇东呈整合接触,在苏南、垸南呈假整合接触,在桂中呈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本组大致与四川、贵州的威宁群及华北的本溪组相当。

船山组:

船山组原称“船山石灰岩”。

属于晚石炭世地层。

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江苏句容县船山,故名。

分布于长江下游、东南沿海诸省。

含与灰岩成分相同的扁豆状及球状结核。

全组厚数十米,下部富含麦粒、上部富含假希瓦格等类化石。

本组与下伏黄龙组,在南京龙潭、船山呈假整合接触,在江西、湖南为整合接触。

本组大致与四川、贵州的马平组及华北的太原组相当。

二叠系

栖霞组:

栖霞组(QixiaFm,ChihsiaFm)曾称栖霞石灰岩。

时代属中二叠世早期。

分布于华南、西南地区。

命名地点在南京东郊约20千米的栖霞山。

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厚110~250米。

  在南京地区自下而上大致分为四层:

①臭灰岩层,为黑色沥青质泥质灰岩,无燧石结核,含Misellinaclaudiae及Schwagerinatschernyschewi等;②下硅质层,为黑色不纯灰岩及硅质页岩,含燧石结核,含珊瑚Wentzellophyllumvolzi,厚2~18米;③为黑或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上部含珊瑚Polythecalisyangtzeensis,Hayasakaiaelegantula及Nankinelaorbicularia等,下部含珊瑚Wentzellophyllumvolzi等,厚100米;④上硅质层,为黑色硅质页岩及不纯灰岩,含燧石结核,含Parafusulinamultiseptata,珊瑚Polythecalismulticystosis等,厚约20米。

特征:

船山组与孤峰组之间一套碳酸盐岩。

自上而下:

碎屑岩或夹煤,臭灰岩层为灰黑色沥青质中厚层泥晶灰岩;下硅质层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夹灰岩,下部灰岩为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上硅质层为灰黑色中薄层硅质岩夹灰岩。

含?

、珊瑚等化石。

与下伏船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孤峰组整合接触。

6.观察地层的褶皱现象

(1)测量褶皱的产状

选取对称点,多点测量。

(2)分析褶皱的形态

向斜: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

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参看褶曲词条),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即储水。

背斜:

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向斜,一种是背斜。

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

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

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与之相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天然气构造。

开发石油、天然气多寻找背斜构造。

(包括海底油、气开采)  背斜因其拱形结构,受力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高的工程多选址背斜。

(3)栖霞灰岩的岩性认识

灰白色、质密、岩石坚硬

1.4虎丘山

实习区位置: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

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

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实习任务:

(1)虎丘试剑石附近

观察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的特征。

注意观察火山碎屑的大小、成分、含量和形态。

判断火山碎屑岩的层理。

(2)虎丘千人石附近

观察火山碎屑岩的特征,识别层理和节理测量层理和节理产状。

分辨节理的组数,和形成的原因。

(3)虎丘塔附近

观察虎丘塔的倾斜,测量倾斜的方向和角度,测量塔基岩层的产状。

认识虎丘塔发生倾斜的原因,了解为防止继续倾斜而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

(4)虎丘第三泉附近

观察断层和泉,认识断层和节理的区别。

根据断层两盘的两盘的岩层产状和相对位移判断断层的性质。

了解此断层与本区的节理与第三泉的关系。

实习时间:

2011年7月11日天气:

完成情况:

试剑石

1.球状风化:

风化结果一般为球状

2.磷石灰角砾岩的岩性:

坚硬、相对均匀

千人石

1.观察千人石的岩性:

紫红色、坚硬、质密、有多组节理

2.测产状:

千人石面:

倾向39倾角:

WN7

3.平缓层面产状测量:

用水确定倾向的方向

第三泉

断层造成的积水,拉张的正断层

虎丘斜塔

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

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

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

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5米。

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

虎丘塔建造之初也不是有意建成倾斜之势的。

它的倾斜主要由于塔身下的基岩是南高北低的斜坡,宝塔6000吨左右的自重压于塔基,形成不均匀沉降,因此建塔时,塔身就有倾斜趋势。

明崇祯十一年(1638),塔身已明显倾斜,因而当时改建第七层时,有意识地将这一层的位置略向相反方向移动,想藉以矫正倾斜度,然而此举并未根本解决问题。

后来又屡遭兵火之灾,虽多次整修,塔身倾斜却持续发展,愈演愈烈。

到1978年,塔顶中心点向北偏离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

1981年至1986年,苏州市有关部门对虎丘塔进行排险和加固的工程,采用地下围桩、钻孔注浆、壳体基础及地基防水、塔墩砖砌体补换等综合治理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塔基不均匀沉降等一系列难题,使其倾斜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工程完成后3年多跟踪测量,塔基未发生新的不均匀沉降,塔体位移处于稳定状态。

1990年2月江苏常熟发生5.4级地震,虎丘塔距震中仅40公里,却安然无恙,仍旧巍然屹立于高山之巅,显得遒劲浑朴,可说是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1.5无锡鼋头渚

实习区位置:

鼋头渚是无锡西南部太湖之滨的一个状如鼋头的半岛,是观赏太湖烟波的绝佳地点。

这里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代吴越史迹,及吴越历史人物的传说。

沿湖峭壁上有著名的“包孕吴越”题刻。

 始建于1918年的鼋头渚公园,曾是民族资本家杨翰西的私家园林,堪称“无锡第一胜景”。

长春桥、澄澜堂、飞云阁、劲松楼、光福寺、陶朱阁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太湖仙岛、鼋渚春涛、万浪卷雪、鹿顶迎辉、充山隐秀等景区各具特色。

实习任务:

(1)大门口

观察茅山组,紫红色的石英砂岩、粉砂岸的岩性,颜色,层理,测量地层的产状。

(2)包孕吴越风景点附近

同时观察茅山组的紫红色石英砂岩的层面构造——波痕;交错层理;层间扭曲;夹层;多节节理。

分析波痕的成因;波浪侵蚀,测量地层产状。

(3)一勺泉

观察一勺泉,认识基岩裂痕水,了解一勺泉的成因。

实习时间:

2011年7月11日天气:

完成情况:

1.茅山组:

茅山组地层名称(英文):

MaoshanFm特征:

层型:

正层型句容县茅山顶宫茅山组实测剖面。

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与石英杂砂岩。

底与坟头组整合接触,顶与观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茅山组S3m 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细砂岩夹黄色薄层细砂岩;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及灰白、紫红色岩屑石英砂岩,夹黄绿色薄层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等,内夹薄透镜状胶磷矿层。

厚约334.9米。

石英砂岩:

沉积岩中沉积碎屑岩中的砂岩引,硅石(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脉石英)中一种。

属玻璃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产。

主要产出地层层位有三: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下侏罗统珍珠冲组和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底部。

矿石化学成分:

二氧化硅97.30一97.32%,氧化铝0.97~1.04%,氧化铁0.62~0.67%,氧化钙0.034—0.043%,五氧化二磷0.003%。

吸水率1.01~2.55%,耐火度1716—1723℃。

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质密、坚硬

2.波痕观察

波痕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