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198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部分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今天,“儒”一般解释为“儒家”或者“儒学”,特指孔子创立的学说。

2、反者道之动:

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是道的运动规律。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就是反,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

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3、名实之辩:

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

最早产生于先秦。

孔子主张:

“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

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

4、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

5、性善说: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最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宋明学者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

6、性恶说:

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7、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

道"

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8、三表法:

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

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

“有事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

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

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离坚白:

离坚白是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一派观点,与合同异相对,代表人物是战国邯郸学者公孙龙,离坚白即将坚与白两者相分离。

“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

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

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

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

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

9、虚一而静:

指虚心、专一的而冷静的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见素抱朴:

一解:

《老子》曰:

“见素抱朴”。

老子《道德经》新解:

“见:

现,呈现,推出。

素:

没有染色的生丝。

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

朴:

没有加工的原木。

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二解:

1、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道德状态提出的,“素”是指没有经过染色的丝,“朴”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

2、是指事物本来的状态和原来的面目,指比喻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拘束的人心自然状态,认为人心本来就是朴素的自然的,无需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

3、代表老子的自然主义精神,强调少私寡欲弃绝智巧纯真的自然之心才是人类最珍贵的。

10、道生法:

道家黄老派重要命题之一,明确地揭示了道与法的基本关系——法由道派生,是道这一宇宙根本法则在社会领域的落实和体现。

道生法:

1、堪称黄老哲学的第一命题确立了黄老哲学的基本思路。

2、将道和法统一起来“法”是由道派生出的,是道这一宇宙间的根本法则在社会领域的落实和体现。

3、从宇宙观的高度为法治找到了理论依据 

,而且也为“道”这一抽象的本体和法则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找到了归结点。

4、“法”是君子以大道的原则制定出来的,其公正性权威性来自最高的“大道”,是判断一切的标准。

5、法的权威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普遍有效的,找到了道法结合以道论法的这条路子。

充分论证了,实现法制才是是顺应天道符合大道的。

11、尚贤:

中国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

是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墨子“尚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1.墨子用语。

尚是崇尚,贤是贤才。

墨子认为尚贤事能是政事之本,“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对贤良之士要“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发挥他们在政权中的作用。

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虽在农与工肆之人”,亦一视同仁。

要求贤者能“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

2.《墨子》篇名,一作《上贤》,分上中下三篇。

12、以名举实:

后墨逻辑用语。

用概念反映事物对象。

名,名词、概念;

实,事物及其属性;

举,反应,即概括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简答题

1、简述孔子“爱人”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异同。

答:

区别:

(1)范围不同。

孔子虽然承认“爱人”,但不是爱一切人,他认为奴隶或“小人”是没有仁的德行的,既不会去爱,也不值得被爱。

而墨子在人为,即使是“贱人”,只要不以“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是可以实行“兼爱”的。

(2)程度不同。

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即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并非都采用同样方式去爱,同样程度的去爱。

而墨子认为“兼爱”不应该有亲疏厚薄之分,要球对待任何人这个爱都要像对自己的爱一样。

(3)出发点不同:

孔子的人道是从理性出发,他的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墨子的人道是从感性出发,他认为讲“爱”,就是去关心别人的饥寒和休息,是从肉体上替别人打算,他的人道原则与感性原则相联系,使“兼爱”更容易实施。

(4)处理义利的态度不同:

孔子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一种非功利主义观点。

而墨子则把“利”作为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他说“兴天下之利”,这个利包括“富”和“庶”,一个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一个是劳动力的生产。

这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观点。

联系(相通之处):

两者都肯定人道(仁爱)原则。

2、简述孟子的“四端说”,及其对孔子“仁”思想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的天赋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端”就是萌芽,人人都有“四端”,把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2)第一、从人的心灵深处探究“仁”。

第二、以“不忍”来充实“爱人”的内涵。

第三、对仁爱之心由近及远的推及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规定。

第四、以“义”来补充“仁”,拓展了仁的内涵。

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理论,提出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以德服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简述荀子对义利关系的论述?

在“义”和“利”的关系上,荀子在批判继承了孔子、孟子和墨子的义利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以义制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

荀子认为人既有好利的本能,也有好义的本能。

3、简述荀子对天人之辩的总结?

荀子在批判地审查了诸子百家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的哲学结论,对天人之辨作了比较正确的解答。

首先,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命题。

其次,提出“不求知天”的顺天而行的天人和谐观。

再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可知论观点。

4、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哲学评价?

评价第一、承认自然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它发挥作用是不以人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精神;

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无为”具有反对实践创新,反对人有所作为的观念,强调人在自然的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这无疑是错误的。

6、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7、简述惠施的历物十事?

历物十事是战国思想家惠施的十个命题,见于《庄子·

天下篇》,没有任何论证。

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二:

无厚不可积也,其可千里。

这是一种不可分量不可积的观念,一定程度认识到了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但又是不全面的。

三: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五:

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

南方无穷而有穷。

无限性与地域上的有限性统一起来了,这是惠施提出的一种时空观。

七:

今日适越而昔来。

惠施对于时间标度相对性的观点,体现其对时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认识。

八:

连环可解也。

九: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十:

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

8、简述庄子提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

答;

要真正实现“无己、无功、无名”的理想人格,要多方面努力:

A、要彻底摆脱功名利禄等身外世俗之物的束缚,“游乎尘垢之外”;

B、持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C、超越生死的局限,把生死看作是自然过程,“死生无变于己”。

9、简述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庄子的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第二、认为认识的标准是主观的,否认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

第三、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获取的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

10、简述墨子认为“贤能之人”应该具备的条件?

三个条件:

第一、厚乎德行。

强调道德标准的第一性。

第二、辩乎言谈,强调要善于讲演、辩论,宣传墨家的为人为政之道。

第三、博乎道术,这是对人才能力一个总的纲领性的要求。

11、简要评价名家思想的历史价值?

1、名家对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阐述和分析。

2、名家对抽象和具体进行了初步探索。

3、名家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是对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还不够。

4、名家对物质运动的时空性进行了分析,但是却没有看到时间和空间的联系。

5、名家借用自己对世界万物观察得到结果,提出了平等思想,这种平等思想远远超越了“儒家”和“墨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2、简述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

1、天人合一与天人交胜。

2、知行合一与知行相资。

3、义利统一、力德统一的价值观。

4.丰富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

13、简述中国哲学源头的特点?

第一、缺乏完整的创世说。

第二、没有建立起实体理论,以功能(政治学、伦理学)的视角看待世界。

第三、天人合一:

以天命、德行为核心的自然、社会的互诠。

第四、人的自我意识建立在群族类意识基础上浓厚的意识形态性。

第五、历史与传说的合一。

14、简述孔子对学与知关系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孔子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实践经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第二,孔子反对主观主义,强调仁智统一。

第三、强调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培养“知”“仁”“勇”的“成人”品质。

第四、提出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改变性格的“人性可变”论。

15、老子认为世界的本体“道”具有的属性?

第一:

“道”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第二、“道”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

“道”是超越了人的感性经验、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原则的东西。

第三、“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

第四,“道”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

“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

16、墨家“久”“宇”具有的特点?

第一、“久”与“宇”的绝对性。

墨家定义“久”为“弥异时也”,即贯穿所有不同的时刻,包括“古、今、旦、暮”。

定义“宇”为“弥异所也”,即遍及所有不同的场所,包蒙东西南北。

第二、“久”与“宇”的相对性。

“久”——“合古今日暮”,“宇,伛不可偏举,宇也。

进者先敷近,后敷远”。

第三、“久”与“宇”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即有穷与无穷的统一。

“穷,或有前不容尺也。

或不容尽,有穷。

莫不容尺,无穷也”。

第四、“久”与“宇”的统一性。

把空间的绵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统一起来。

四、论述题

1、论述孔子关于“学与知”思想及其反映的哲学思想?

(1)第一、孔子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实践经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

2、论述“反者道之动”思想及其反映的哲学思想?

论述;

(1)提出了“正言若反”的论断和一系列的矛盾概念。

“正言若反”就是正与反的对立统一。

(2)反者道之动解释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

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4)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相对立面转化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3、论述墨家对物质、运动、空间关系的阐述?

第一、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

第二、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

第三、时间与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即有穷与无穷的统一。

第四、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4、论述“白马非马”体现的哲学意蕴?

这命题并非否定白马属于马的事实,他只是要强调个别与一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强调在概念上“白马”不等于“马”,他既承认白马非马,又承认白马属于马,表达了关于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智慧。

1、公孙龙认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绝对没有相联系之处的,在他看来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之间毫无联系,白马这个概念既名色又名形,而马是名形的,马的概念内涵小,白马概念内涵大,所以白马不是马,但是马概念外延比白马大,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又类属关系,否认二者关系是错的,他看到马和

白马区别有辩证法因素。

2、白马论的论据“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皆不可”,但他故意不说求马,送上白马也可以,从而得出结论白马非马,这就近乎于诡辩。

3、公孙龙的白马论,提出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指出由于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应区别概念的不同,这在逻辑上对明确概念是有意义的,但排斥概念间的联系,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5、孟子如何论述“性善论”?

人性善恶这一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说人生来是否具有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些品质。

性善论认为有,性恶论认为没有。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所以他说人的本性是善的。

在孟子看来,人本性虽善,但并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是道德完善的,只是说每个人生下来本性里都有善的因素或萌芽。

这些因素和萌芽被他称为“端”。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具有天生的善的萌芽,有自觉的道德观念,禽兽则没有。

6、论述老庄思想的异同?

老庄哲学思想小结

内容

评价

老子

庄子

本体论

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

“道”在万物之前,“道”在万物之上

“道”在万物之中,万物中含“道”

具有朴实唯物主义色彩

辩证法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

“道”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因、规律、方向

事物的绝对运动使事物的存在变动不居(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揭示了事物包含的对立统一性,对事物的发展方向等认识具有形而上学色彩

认识论

人具有认识能力

人的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理性思维

事物具有不可认识,相对主义色彩

一定程度正确分析了认识过程,要求破除主观偏见和僵化

价值论

清静无为

见素抱朴(玄德)

游心于无穷(逍遥游)

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价值实现途径

摆脱世俗

绝圣弃智

心斋、坐望

否认了人的社会属性

7、墨子“尚同”思想的评价?

(1)积极方面:

第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否定“无政府主义”思想,认为没有政府的领导“天下乱也”。

第二,提出政令统一的集权主义思想,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管理。

第三,强调建立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建立逐级领导制度。

第四,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国家是的产生根源是“矛盾”的产物。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五,具备最初的“民约论”性质的民主思想成分。

(2)消极方面:

第一,空想政治理论色彩。

第二,封建专制色彩浓厚。

五、解释下列原文,并分析其中的哲学意义

1、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摘自《孟子·

告子篇上》

孟子说:

“你能顺着杞柳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了它的性状把它做成杯盘呢?

如果是伤害了它的性状而把它做成杯盘,那么也要伤害了人的本性使它变得仁义吗?

率领天下的人给仁义带来灾难的,必定是你这种论调吧!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摘自《中庸》

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摘自《老子》

翻译: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5、“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自——《墨子。

尚贤上》

官吏和百姓的地位贵贱不应该长久保持不变,有能力的就举荐为官,没有能力的就让免官为民。

6、《经说》:

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之过楹。

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摘自《墨经·

经说》

时间无穷无静止,正如应当是牛而不是马一样,好比矢遇楹。

时间有限而无静止,正如应当是马而不是马,就好比人过桥一样。

7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于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

废(发)以为刑政,察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摘自《非命上》

墨子说:

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

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

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

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

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

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

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