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199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归道德生活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刍议Word下载.docx

道德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产生形成既不是上帝的旨意,也不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而是源于人类实践中的意识发展和自身需要。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意识,会思维。

正因为如此,人类在发展实践中才觉知:

每个人都有需要,但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人都是社会的人。

因此,人必须在彼此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并遵守某些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样每个人的需要才能得到保障。

于是,道德作为社会群体的一种不成文规则就产生了。

从道德的产生和形成来看,道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道德产生的最初目的在于协调和平衡人们的利益关系。

当然道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受经济关系制约。

它一般是通过社会舆论或者某种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人们的生活构成某种秩序,起约束作用,从而维系社会群体共同生活有序展开。

道德本是为维系社会秩序、协调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生,但当下道德似乎已没有用武之地。

在很多人看来道德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礼仪规则和口号而已。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把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行为准则和内在信仰了。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已无所谓道德上的对与错、善与恶。

赚取金钱和财富的能力凌驾于善与恶之上正在成为新的评价标准。

甚至有人认为抛弃道德,人们才更自由,才更有益于金钱和财富的获得。

于是,“去道德化”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什么是“去道德化”呢?

在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朱贻庭先生在发言稿《正视社会生活中“去道德化”现象》中指出:

“所谓‘去道德化’就是人们在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丧失了言行的道德维度和道德评价能力,丧失了社会的基本价值标准和是非、善恶荣辱观念,造成了‘道德空场’。

这种所谓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个人主义至上,极端地追求个人利益。

为谋求个人私利不择手段,不顾道德,不讲个人诚信,甚至恩将仇报、漠视生命、见死不救,不惜损害国家、集体乃至他人的利益。

二是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

各行各业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金钱至上观念,一些人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为了获取金钱,不惜践踏道德,甚至泯灭良知。

假药、假合同、假学历、假新闻、虚报数字的假政绩以及各种假货充斥市场,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瘦肉精事件,可谓是举不胜举,花样叠出,令人防不胜防。

就连一向清白的医疗界和教育界,在金钱面前也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三是很多行业风气不正,职业道德沦丧,政治腐败,潜规则盛行。

一些党员干部,利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对社会正规则进行倾向性的变通、调整,以实现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吃拿卡要的目的,从而使潜规则盛行,但却“合理合法”,腐败问题严重,种种丑恶现象频发,影响了党的声誉,败坏了政府形象,阻碍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隐患。

二、“去道德化”现象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

本为维系社会秩序,协调人们需要和利益而生的道德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却“空场”而导致“去道德化”现象出现呢?

经济活动作为人类最根本的社会活动,在现代社会受到特别重视,为了激发人们的积极主动性,追求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我们采用了亚当·

斯密的以“经济人假设”(即假设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因缺乏经验和相关配套制度,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一些政策、激励机制、评价体系偏重于以经济贡献、效率、财富为评价标准。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学家们又着力宣扬经济价值中立(经济与道德无关)理论,这直接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趋向功利化,价值观异化为功利主义,一些人认为经济与道德无关,金钱万能,利益至上。

在现代社会着力发展经济、进行财富积累,不遗余力地谋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价值观异化为功利主义的人们发现道德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推崇的自由似乎是矛盾的。

在他们看来: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本为协调和平衡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但市场经济具有的商品性和竞争性使道德规范成为束缚人的“自由”的枷锁,成了他们谋求利益的约束,无形中会增加经济成本;

只有驱除了道德,摆脱道德的束缚,他们才自由,做事才有效率,才能降低经济成本,谋求更多的利益。

因此,功利化的人们或者直接无视道德,违背它,或表面遵守道德,暗地里却使用与道德相悖的潜规则。

总之,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及其不完善和市场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被无限的扩展和延伸,使现代人的价值观功利化,功利化的现代人内心里认为道德无用,过多的美德是浪费,不注重美德,进而渐渐地淡忘了生存之“道”,而只专注于生存之“术”,如此这般,道德就慢慢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和实践领域,出现了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

由此看来,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出现的思想根源是人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道德无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认为道德无用是从道德的现实效用去考虑的,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在实用主义者看来,道德要具有实用的意义,任何道德理论只是行为的计划和假设,只是个人应付具体情境的临时措施和工具,人们最终只以行为的实际效用作为善恶标准及取舍依据。

但效用或价值总是具有一定指向性的。

现代社会偏重经济利益,人们所谓的实际效用是指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虑以最低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可见,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逻辑是:

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在现代社会道德与经济利益无关,有时它还是束缚人们自由谋取经济利益的绊脚石,遵守道德还会增加获取经济利益的成本,这样,道德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不具有实际效用了。

伸而论之,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是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

市侩原本是指买卖的中间人,而现在则代表一种价值判断和行为意识(即一切以利益为标准和指向)。

市侩实用主义是一种一切以对利益获取是否有效为价值判断标准的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的“去道德化”就是因为道德对于利益的获取失去了实际效用,所以才出现道德空场,或作风上庸俗不堪,或经济上唯利是图,或政治上的同流合污,或道德上的虚仁伪善。

三、“去道德化”现象的伦理特征和行为根源

道德本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凡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权利的地方,这另一个人就有义务让他行使这种权利”。

对此马克思做过精彩的论述: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这段论述清楚地表明: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存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需要”(利益的需求),但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联系的”,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所以,为了协调和平衡每个社会人的这种利益需求,才产生了“规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个社会人必须承担一定的“使命、任务”。

也就是说,道德权利使道德义务成为必要,道德义务使道德权利成为可能。

简言之,道德是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相辅相成,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因某种条件同时形成,相互对应,相互一致,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构成了道德。

但因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从属于不同的道德主体,这种比较独特的间接统一性,往往使人们主观上把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分离开来。

而且因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其外在偏重于对道德主体承担的道德义务进行应然性规定,所以易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道德只是对义务的阐释和规定,道德只是道德义务。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作为协调和平衡人们利益的工具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出现了政治道德化现象,政治为道德的形成与变化设定方向与规则,道德则为政治合法性提供辩护。

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阶级拥有道德话语权,他们借助人性理论等进行自我包装,他们以圣人、道德楷模的身份自居,为他们专享道德权利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与美化。

同时,对社会下层民众承担道德义务的应然性进行论证与阐述。

强调加强道德修养,最终方能达到至善境界。

广大被统治阶级则因缺乏道德话语权而独担道德义务。

阶级社会的政治道德化导致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关系的彻底割裂与对立。

这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道德只是道德义务”的意识。

“道德只是道德义务”的这种意识,割裂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导致人们对道德产生不满。

人们认为道德“总是意味着对行为主体个人意欲与利益的放弃、对自身需求满足过程的推延和对个体自由的限制”。

所以才有鲁迅文章中所说:

翻开历史满篇尽是“吃人”的道德。

阶级社会中越是强调道德义务,人们越是对道德产生反感,越是渴望获得道德权利,渴望个人的尊严、价值、荣誉以及应享有的道德自由、权力和利益。

随着思想启蒙,个性、自由、权利和平等等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进步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人们具备了享有道德权利的社会条件;

现今,市场经济又倡导自由、平等、利益等。

这一切使人们长期被禁锢的道德权利、欲望等如洪水般喷涌,以至于在市侩实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道德义务被彻底淹没了。

然而只注重道德权利而无视道德义务的市侩实用主义,必然导致人们的言行在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丧失了道德维度,道德丧失其评价能力,出现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

社会的基本价值标准和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物欲横流、金钱万能、利益至上。

由此可见,单纯强调道德权利而无视道德义务,导致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割裂与对立是“去道德化”现象的伦理特征和行为根源。

四、“去道德化”的逻辑后果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因社会人的利益需求而产生。

它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人对自己社会性的自我认知和对社会利益的自觉维护,它对协调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道德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一方面道德教导人类认识自我,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完善道德人格,追求至善,从而使人摆脱兽性而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另一方面,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和平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使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经济基础巩固,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态平衡,使利益共同体(国家)存在和持续发展。

当然,道德的这些功能和作用存在是以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为前提的。

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以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为思想基础,割裂了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单纯强调道德权利而无视道德义务,其根源在于现代社会人性的退化和丧失,人们只是意识到自身与兽共有的感性需要、利益、欲望等而忽视了人最本质的属性——社会性。

因而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对他人的利益不管不顾,无视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最终人人都逃脱不了被害的命运,卖“化学牛肉”的,很可能所吃的就是毒大米;

毒大米的生产商发了大财,举杯庆祝,喝下的却可能是工业酒精兑制的假酒;

假酒公司的员工,为孩子买到的奶粉被添加了三聚氰胺;

在奶粉企业食堂里,可能正在供给“化学牛肉”烹制的午餐……人们就像自然界生物链上的生物一样互相伤害,这种非线性的报复机制中,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大家都无法避免地受着某种毒害。

道德义务因道德权利而产生,道德权利因道德义务而可能。

道德之所以能协调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关键在于道德义务的履行。

任何道德权利的实现都是通过他人或自我履行道德义务而得以实现的,在既定的道德生活中,履行道德义务是获得或实现道德权利的前提条件。

如果以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为思想基础,每个社会成员都只想享受道德权利而拒绝履行道德义务,那么现代社会“去道德化”必然导致人人只谋私利,无暇顾及社会公共利益,最终任何人的道德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激化,社会秩序混乱,人人互害,迫使人们相互防范,互不信任,人际关系恶化,经济发展也因缺乏稳定的秩序和协作中必要的信任而停滞和倒退,最终共同利益体(国家)解体,正如黑格尔所言:

“如果一切权利都在一边,一切义务都在另一边,那么整体就要瓦解。

”质言之,“去道德化”现象以市侩实用主义为思想基础,割裂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造成的直接结果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和泯灭,人类步入人人互害的怪圈;

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矛盾冲突的激化和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倒退。

因此,对“去道德化”现象,我们决不能置若罔闻,必须高度重视,寻求解决和治理之策,回归道德生活。

毕竟,“去道德化”现象已经波及社会各个领域,人们已表现出了普遍的担心和道德焦虑。

五、现代社会“去道德化”现象的遏制之道

解决问题当然应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对“去道德化”现象的治理,我们必须从上文分析中的思想根源和行动根源两方面入手。

即,一方面从思想意识根源着手,批判市侩实用主义错误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从“去道德化”现象的伦理特征和行为根源入手,解决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割裂与对立,实现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

为此,必须从思考教育的道德教化,社会传媒营造崇尚真善美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国家制定正确恰当的政策制度做引导等方面着手。

首先,思想意识层面的“去道德化”问题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确立正确的“三观”,认识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一是要从教育理念上真正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改变过去教育评价唯知识论、唯分数论,把道德修养真正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使人们重视修身立德教育,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身内容进行“三观”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错误的市侩实用主义观念影响。

二是要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进行人的社会性教育并通过社会实践体会人的社会性客观实在,强化人们的责任义务意识及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

家庭教育中克服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倾向,以友爱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对父母、家人、家庭的爱,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

要充分发挥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认同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联系性、依赖性即人的社会性,激发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社会教育中,要通过引导参与社会实践让人们感受国家、社会和自身的现状及关系,激发人们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向往,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追求,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道德操守的自觉意识和遵守。

其次,行为层面的“去道德化”问题要注重通过社会舆论来引导,制度和法制来保障。

道德一般是以社会舆论为媒介通过社会评价来规范人们行为的。

因此社会传媒要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传播正确的观念意识、营造崇尚真善美的社会舆论环境,进行道德引导和道德监督。

社会传媒要大力挖掘整理和宣传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道德修身思想、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统一的思想,尤其要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传媒要实事求是地对公共政策、国家管理、社会现象进行公正评价,褒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曝光和挞伐落后、专制、愚昧、混乱、不公正、金钱万能、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讲信用、不讲公德等丑恶和不良社会现象。

以此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引导人们崇尚道德行为,监督人们回归道德生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它对社会经济政治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解决“去道德化”问题,彰显其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必须依赖政府和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来建立道德公平机制,营造清廉自律的政治环境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道德义务主体享有相应的道德权利,享有道德权利的人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

这种改革和制度建设包括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单纯以经济贡献为标准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经济分配机制,把道德品质作为经济分配和社会评价中的评判因素之一。

二是改革中要把市场化限制在经济领域,并且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经济领域以外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扩展和延伸进行整治,比如国家人事任用坚持德才兼备,优先考虑道德修养因素。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借助法律、制度的强制力,切实保障道德义务主体享有道德权利,维护道德主体的尊严、价值、荣誉;

要求道德权利主体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保障他人的道德权利。

彻底改变道德权利与义务的对立、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消除道德生活的恶性循环,改变“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不合理的状态,促使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在具体道德关系中平衡发展,引导道德正义弘扬于整个社会风尚之中,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回归道德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