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219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

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

”季老还告诫人们:

“人贵有自知之明,学海无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并勉励年轻人,“一寸光阴不可轻,做学问干事业要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

  人的一生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季老高寿,且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耄耋之年一直没有间断写作与研究。

先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长寿之道》介绍自己的长生之道,养生之述。

文中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无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老告诉我们:

“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只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老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

一个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图私利,勤勤恳恳地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尽职尽责,不图回报,才能名垂青史,一个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

  季老先生朴实的文字,真切的情感,娓娓道来,给人启迪,让人回味无穷。

先生的文字,是他一生的写照和对人生的感悟,随着岁月的流逝,先生的做人处事,已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在公司大力培塑员工品德教育的今天,学习季老先生的做人、处事、治学之道,对指导我们的思想言行大有裨益。

  【篇二: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季羡林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什么是人生?

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

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耄耋老人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

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季老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

你为什么活着?

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

季老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

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

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

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

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

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

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

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

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

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篇三: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篇四: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

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

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不过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

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

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

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

“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

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

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

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

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后,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

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通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篇五: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

天下有没有傻瓜?

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他认为:

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

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

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

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

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

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

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

修身、哲学、寄情、旷达。

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

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

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

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

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

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

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

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

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

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

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篇六: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

什么是“压力”?

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

他认为压力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压力如何排除呢?

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

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

一忌说话太多;

二忌倚老卖老;

三忌思想僵化;

四忌不服老;

五忌无所事事;

六忌提当年勇;

七忌自我封闭;

八忌叹老嗟贫;

九忌老想到死;

十忌愤世嫉俗。

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

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

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

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

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

  【篇七: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

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

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

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

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

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

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

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

“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

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

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

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

“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

“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

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

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

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

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

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

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

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

”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篇八:

  大女儿又给我弄来一本好书《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XX年7月11日)山东临清人,享年98岁。

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学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0年他考取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季羡林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

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东方语言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外交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季羡林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1983年季先生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所名誉会长。

  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学会会长等职,著作已汇编《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中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先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