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273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一必考点Word格式.docx

浙贝母、白术、白芍、杭白菊;

延胡索、麦冬、郁金、玄参

浙贝母一穷三白,沿湖卖金炫苦

云药

三七、茯苓、草果、木香;

重楼

云南三七伏(茯苓),草果花木香

贵药

吴茱萸、天冬、天麻、杜仲、黄精

来到贵州,屋主(吴茱萸)天天杜仲炖黄精

藏药

四大藏药:

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花、炉贝母

川药

川贝、川芎、川牛膝、川楝子、川乌(附子);

黄连、黄柏;

丹参

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杜仲:

环剥技术)

根及根茎

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

或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花类

一般不宜在完全盛开后采收;

特殊:

花盛开时采收(菊花、西红花);

由黄变红时采收(红花)

果实种子

枳实、青皮(采收未成熟幼果)

全草类

春季采收(绵茵陈);

秋季采收(花茵陈)

叶类

桑叶(秋冬经霜后采收)

拣、洗

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洗(薄荷、细辛、木香)

切片

挥发性、易氧化成分的药材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当归、川芎)

蒸、煮、烫

目的:

适用于含浆汁、淀粉和糖分多的药材的干燥

搓揉

使药材质地松泡的皮肉紧贴

例子:

玉竹、党参、三七

发汗

增强气味、促使变色、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茯苓、续断;

玄参、杜仲、厚朴(高频考点)

夫人继续怀孕,炫耀肚子很厚,让人汗(发汗)颜

干燥

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

第三章中药化学(生物碱类)

代表中药

定义:

生物界的一类含氮(N)的有机化合物

苦参

山豆根

质控成分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秒杀记忆

山(山豆根)区很苦(苦参碱)

生物活性

苦参具利尿消肿、抗肿瘤作用

山豆根具有抗癌、抗溃疡作用

黄连

小檗碱

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麻黄

麻黄碱(有机胺类生物碱)

收缩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兴奋中枢(拟肾上腺素作用)

延胡索

延胡索乙素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川乌

主要成分

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

久煎意义

双酯型生物碱毒性大,加热双酯键水解毒性降低

镇痛、消炎、麻醉、降压

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

洋金花

天仙子

莨菪碱

松弛平滑肌,升高眼压与调节麻痹

中毒机制主要为M-胆碱反应

马钱子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又称为番木鳖碱)

镇痛作用

千里光

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抗肿瘤

具有肝、肾毒性和胚胎毒性

雷公藤

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抗生育

胃肠道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受损

生物碱的结构分类

结构分类

秒杀方法/特点

双稠哌啶类

“愁”眉苦脸心里苦(苦参)

喹诺里西啶类

山(山豆根)里

有机胺类

麻黄碱

有机林(麻黄)

异喹啉类

阿连,胡说为防异己

防己

双酯型生物碱

也属于二萜类生物碱

莨菪烷类

洋妞、天仙很浪荡

吲哚类

花钱买花一朵

吡咯里西啶类

千里眼看“萝莉”

糖苷类化合物

含氰苷

的中药

苦杏仁

水解得到的苯甲醛有特殊香味,可鉴别苦杏仁苷

桃 

以苦杏仁苷(氰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郁李仁

醌类化合物

萘醌

紫草

菲醌

丹参(秒杀记忆:

“单飞”)

蒽醌

大黄、虎杖、何首乌;

决明子、芦荟

秒杀记忆:

大黄虎身披乌条纹,绝不食子,感谢上天恩(蒽)惠(荟)

大黄

产生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番泻苷类

虎杖

测定指标:

大黄素、虎杖苷

决明子

大黄酚、橙黄决明素

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

香豆素类

性质

呋喃香豆素多显蓝色荧光

呋喃香豆素内服或外涂可产生光化学毒性

代表药物

前胡、秦皮、补骨脂、肿节风

前秦故址(补骨脂),棕节风飘香(香豆素)

秦皮

七叶苷(秦皮甲素)、七叶内酯(秦皮乙素)

对痢疾细菌具有抑制作用

木脂素类

五味子、细辛、厚朴、连翘

花木(木脂素)兰五味杂陈,细心穿着厚衣,不敢翘手指

细辛

注意事项

含有马兜铃酸,有明显的肝肾毒性

黄酮类

陈皮、葛根、黄芩、满山红、槐花、银杏叶

老陈跟(葛根)黄琴,多想返老还童(黄酮),去看满山的槐花和银杏叶

黄芩

黄芩苷(黄芩苷水解是黄芩保存或炮制不当变绿的原因)

抗菌消炎

葛根

结构类型

异黄酮

主要含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

银杏叶

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

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槐花

芦丁

满山红

杜鹃素

杜鹃素是祛痰的有效成分

萜类化合物

单萜

单萜植物挥发油主要成分之一

单环单萜:

薄荷醇(薄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双环单萜:

冰片(具升华性)

环烯醚萜:

栀子中的栀子苷、京尼平苷;

地黄降血糖有效成分梓醇

裂环烯醚萜:

易被酸水解氧化显深色(地黄、玄参炮制变黑的原因)

穿心莲、青蒿、龙胆

穿心莲

主要成分:

二萜内酯

生物活性:

治疗急性菌痢、肠胃炎、咽喉炎、感冒发热(类抗生素作用)

青蒿

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具抗疟活性)

龙胆

裂环环烯醚萜苷(如龙胆苦苷)

挥发油类

化学组成

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薄荷、莪术、艾叶、肉桂

薄荷

单萜类(薄荷醇是其质量优劣主要依据)

莪术

倍半萜类化合物

抗菌、抗癌活性

艾叶

桉油精(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

肉桂

桂皮醛

三萜皂苷

多数有辛辣味,粉末对粘膜有刺激性;

溶血性;

吸湿性

发泡性(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

三萜皂苷呈酸性;

甾体皂苷为中性

人参、甘草、三七、黄芪、柴胡、商陆、合欢皮、

人参

人参皂苷Rb1:

四环三萜的达玛烷型

甘草

五环三萜皂苷(齐墩果烷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活性,用于治疗胃溃疡

柴胡

黄芪

黄芪甲苷

甾体皂苷

麦冬、知母

结构特征

C-17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分类

甲型强心苷:

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称强心甾烯类

乙型强心苷:

六元不饱和内酯环,称海葱甾二烯类或蟾蜍甾二烯类

特征

α-去氧糖常见于强心苷类,是区别于其他苷的重要特征

香加皮

罗布麻叶

甲型强心苷

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易引起心脏毒性;

不宜与地高辛等强心苷类药同用

其它类化合物

牛黄

胆酸和胆红素为质量控制成分,去氧胆酸是其解痉的有效成分

熊胆

熊去氧胆酸是熊胆的特征性成分和镇痉的主要有效成分

麝香

麝香酮(L-3-甲基十五环酮)

对冠心病有与硝酸甘油同样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斑蝥

斑蝥素具有抗癌作用

水蛭

水蛭素(多肽)具有抗凝血作用

马兜铃

马兜铃酸有较强的肾脏毒性

金银花

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抗菌有效成分

当归

阿魏酸

五倍子

鞣质

第四章 

中药炮制学

记住各类炮制方法包含的药物就能拿分

清炒法

炒黄:

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

炒焦(增强止泻):

栀子、山楂

炒炭(增强止血):

大蓟、蒲黄、荆芥

固体

辅料炒

麸炒:

枳壳、苍术

米炒:

斑蝥(毒性降低,斑蝥素升华)

土炒(增强补脾止泻):

山药、白术

砂炒:

马钱子(减毒)、骨碎补(撞去毛);

鳖甲、鸡内金

滑石粉炒:

水蛭(降低毒性)

蛤粉炒:

阿胶(质变酥脆,降低了滋腻之性)

炙法

 

酒炙:

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参、川芎

醋炙:

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柴胡

盐炙:

杜仲、黄柏、泽泻

姜炙:

厚朴(减少咽喉刺激性)、竹茹

蜜炙:

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

油炒:

淫羊藿(加入羊脂油,温肾力增强)

油炸:

三七(滋补力变强);

油酥:

蛤蚧

蒸煮燀

蒸法:

何首乌、黄芩(杀酶保苷,防止变绿)、地黄、黄精、人参、天麻

煮法:

藤黄、川乌、附子、吴茱萸(加入甘草汁减毒)

燀法:

苦杏仁、白扁豆(分离非药用部位,杀酶保苷)

煅法

明煅法:

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

煅淬法:

赭石、自然铜、炉甘石(煅后水飞成极细粉用于眼科)

扣锅煅法:

血余炭(产生止血作用)

复制法

半夏、天南星

发酵法

六神曲

制霜法

巴豆、砒霜、西瓜霜(用到了芒硝)

煨法

肉豆蔻、木香(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增强了固肠止泻)

提净法

芒硝(提高纯净度;

增强润燥软坚、消导下气通便。

用到萝卜)

水飞法

朱砂(去除剧毒的可溶性汞盐)、雄黄

清炒法(炒黄)

牛蒡子

缓和生品寒滑之性,以免损伤脾胃;

杀酶保苷

芥子

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

王不留行

中火炒至爆成白花,爆花者占80%以上

莱菔子

生升熟降;

炒后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苍耳子

炒至刺焦时即可,碾去刺(毒蛋白),可降低毒性

清炒法(炒焦)

山楂

炒山楂(消食化积);

焦山楂(消食止泻);

山楂炭(止血、止泻)

栀子

炒黄/焦(缓和苦寒,避免伤胃);

栀子炭(止血)

炙法(酒炙)

酒炙

作用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黄连、黄芩、大黄;

川芎

2、增强活血通络:

当归、丹参、白芍

3、矫臭去腥

1、酒大黄:

引药上行,缓和苦寒泻下

2、熟大黄:

缓和泻下,增强活血祛瘀(黄酒,隔水炖或蒸)

3、醋大黄:

减弱泻下作用,消积化瘀(醋的作用)

4、大黄炭:

泻下极微,增强凉血化瘀止血

5、清宁片:

泻下极缓,适用于老年便秘、体弱及久病患者(黄酒 

熟蜜)

炮制后结合型蒽醌减少,故泻下较缓

1、酒黄连:

引药上行,缓和寒性

2、姜黄连:

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止呕作用

3、萸黄连:

抑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

1、酒炙:

增强活血通经

2、炒炭:

止血和血为主

3、土炒:

入脾补血,缓和油润之性不致滑肠(土吸油)

白芍

1、酒白芍:

酸寒之性降低,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

2、醋白芍:

引药入肝,敛血养血、疏肝解郁增强

3、炒白芍:

寒性缓和,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

4、土白芍:

增强养血和脾、止泻作用

炙法(醋炙)

醋炙

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乳香、没药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大戟、甘遂、芫花(峻下药,毒副性大)

3、矫臭矫味:

乳香、没药、五灵脂

先炒药后喷醋:

适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类,如乳香、没药、五灵脂

1、醋炙:

行气止痛作用增强(提高生物碱煎出率)

2、酒炙:

增强了活血祛瘀作用

乳香

生品胃刺激强,醋炙后刺激性缓和,利于服用和粉碎

香附

1、醋炙香附:

引药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

2、四制香附:

行气解郁(醋),调经散结(酒)(还用到生姜、食盐)

3、酒炙香附:

增强活血通经的作用(酒的作用)

1、醋柴胡:

升散之性缓和,引药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

2、鳖血炙:

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

炙法(盐炙)

盐炙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杜仲

2、缓和辛燥之性:

补骨脂

3、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知母、黄柏(两者功能滋阴降火)

先炒药后加盐水:

适用于含黏液质较多药物,如车前子

引药入肾,增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

黄柏

引药入肾,缓和苦燥性,增强滋肾阴、退虚热作用

降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

并可引药上行,清血分湿热

泽泻

引药下行,增强泻热作用,利尿而不伤阴

姜炙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黄连、竹茹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厚朴(消减其咽喉刺激性)

蜜炙

1、增强润肺止咳:

百部、款冬花、枇杷叶(药物本身功能润肺)

2、增强补脾益气:

黄芪、甘草(药物本身功能补脾)

3、缓和药性:

4、消除副作用:

马兜铃,可缓和苦寒之性,减少呕吐副作用

1、生麻黄:

发汗解表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

2、麻黄绒:

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3、蜜麻黄:

适用于表证轻,咳嗽较重的患者

4、蜜麻黄绒:

适于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蒸法

何首乌

1、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乌须发的作用;

2、消除了生品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加黑豆汁置非铁质容器炖)

地黄

1、熟地黄:

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由清转补(黄酒蒸)

2、地黄炭:

增强了止血作用(生地炭凉血止血;

熟地炭补血止血)

共性:

使酶灭活,保存药效;

软化药物,便于切片

酒黄芩:

用于上焦肺热、肌表湿热;

缓和苦寒之性

天麻

黄精

增强补脾润肺功能;

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

第六章中药制剂学

不宜做散剂的药物

易吸湿或易氧化的药物;

刺激性大的药物散剂

含较多挥发成分的药物;

剂量大的药物

特殊散剂

含毒性药散剂;

含低共熔成分散剂;

含液体成分散剂

散剂的

质量要求

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通过七号筛的粉末不得少于95%

含毒性药、贵重药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应采用配研法混匀过筛

含毒性药的内服散剂应单剂量包装

儿科用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

水分:

一般不得过9.0%

浸出制剂

酊剂的

含有毒性药的酊剂:

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

其他酊剂:

每100ml相当于原饮片20g 

流浸膏与

浸膏剂

流浸膏:

指每1ml相当于饮片1g

浸膏剂:

每1g相当于饮片2~5g

合剂

合剂含糖量一般不高于20%(g/ml)

糖浆剂

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表面活性剂分类

阳离子型:

洁尔灭、新洁尔灭

阴离子型:

硫酸化蓖麻油

两性离子型:

卵磷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类(吐温)、单甘油酯类

宜制成混悬制剂的药物

需制成液体制剂应用的难溶性药物。

为了发挥长效作用的药物

为了提高在水溶液稳定性的药物

注意:

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注射剂

热原

致热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

脂多糖是内毒素的致热核心

纯化水

非灭菌制剂器具的精洗用水

非灭菌制剂、灭菌制剂饮片的提取溶剂

口服、外用制剂配制用溶剂或稀释剂

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注射用水

灭菌制剂(注射剂、滴眼剂等)配制用的溶剂或稀释剂

应符合细菌内毒素试验要求

灭菌注射

用水

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

注射剂的稀释剂

按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备,不含任何添加剂

注射剂的附加剂

増加溶解度的附加剂

增溶剂:

聚山梨酯80、大豆磷脂、蛋黄卵磷脂

助悬剂:

甘油

椎管内注射用的注射液,不得添加增溶剂

抗氧化剂

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

乙二胺四乙酸(EDTA);

二氧化碳和氮气

抑菌剂

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

静脉给药与脑池内、硬膜外、椎管内用注射液不得加抑菌剂

减轻疼痛

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调剂渗透压

氯化钠、葡萄糖

无菌粉末

适用热敏感或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

特别对湿热敏感的抗生素及生物制品

的要求

混悬型注射液:

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内注射

乳状液注射液:

不得有相分离现象,不得用于椎管注射

多剂量包装的注射剂,每一容器的装量一般不超过10次注射量

眼用制剂

调节渗透压

常用的有氯化钠、葡萄糖、硼酸、硼砂

三氯叔丁醇、硝酸苯汞、苯乙醇、羟苯乙酯

黏度调节剂

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

滴眼剂:

不超过10ml;

洗眼剂:

不超过200ml

眼用制剂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眼用半固体:

容器的装量应不超过5g,不溶性药物应制成极细粉

眼内注射溶液、眼内插入剂、外科手术用、急救用的眼用制剂,

均不得添加抑菌剂或抗氧剂。

且应采用一次性包装

外用膏剂

类脂类

羊毛脂:

与皮肤分泌物相似,可提高软膏中药物渗透性。

常与凡士林合用

蜂蜡、虫白蜡、鲸蜡:

调剂软膏的稠度或增加稳定性

烃类

代表品种:

凡士林;

石蜡、液体石蜡(调剂软膏稠度)

凡士林:

调节稠度和涂展性,对皮肤与黏膜无刺激性,可与多数药配伍

硅酮类

二甲基硅油(对眼有刺激性,不宜做眼用膏剂)

乳膏、软膏

乳膏剂不得有油水分离及胀气现象;

软膏中不溶性原料药,应研成细粉

用于烧伤和严重创伤的乳膏、软膏剂应进行无菌检查

贴膏剂

橡皮贴膏:

每10cm2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膏剂

检查项目:

软化点

栓剂

油脂性基质

可可豆脂、半合成脂肪甘油酯类

水溶性基质

甘油明胶:

常用作阴道栓剂基质(不适于含鞣酸药物)

聚乙二醇:

体温条件下不熔化,能缓缓溶于直肠液中

脂肪性基质:

应在30分钟内全部融化

水溶性基质:

应在60分钟内全部溶解

栓剂应在30℃以下密闭贮存和运输;

生物制品应在2℃~8℃贮存和运输

胶囊剂

不宜制胶囊的药物

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

刺激性强的易溶性药物

易风化的药物、吸湿性强的药物

胶囊的囊材

组成

增塑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山梨醇)

增光剂(十二烷基磺酸钠);

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

增稠(琼脂);

着色(柠檬黄);

矫味(乙基香草醛)

软胶囊

可填充各种油类或对囊壁无溶解作用的药物溶液或混悬液

醛类可使囊膜中明胶变性

内容物含水分:

硬胶囊不得过9.0%

崩解时限:

硬胶囊为30分钟;

软胶囊为1小时

胶囊应密封贮存,其存放环境温度不高于30℃

丸剂

蜂蜜的

选择

中蜜(又称炼蜜):

适用于黏性中等的药粉制丸

老蜜:

用于黏性差的矿物药或富含纤维的药粉制丸

糊丸

含毒性饮片或刺激性饮片以及需延缓药效的方药,可制成糊丸

蜡丸

蜡丸在体内不溶散,缓缓持久释放药物,与缓释、控释制剂相似

毒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制成蜡丸可减轻毒性和刺激性

丸剂的

含水量

蜜丸(浓缩蜜丸):

不超15.0%

水蜜丸(浓缩水蜜丸):

不超12.0%

糊丸、水丸(浓缩水丸):

不超9.0%

蜡丸、滴丸:

不检查水分

溶散时限

滴丸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包衣滴丸1小时)

小蜜丸、水蜜丸和水丸:

1小时内全部溶散

浓缩丸和糊丸:

2小时内全部溶散

不检査溶散时限:

大蜜丸及研碎、嚼碎后服用的丸剂

颗粒剂

一般不得过8.0%

溶化性:

可溶性颗粒和泡腾颗粒,加水5分钟全部溶化

检查溶出度:

混悬颗粒剂

检查释放度:

缓释和控释颗粒、肠溶颗粒

片剂

口服片

咀嚼片:

多选择甘露醇、山梨醇、蔗糖作填充剂和黏合剂

口腔用片

含片、口腔贴片、舌下片(主要用于急症治疗)

外用片

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30分钟融变);

具有局部刺激性的药物,不得制成阴道片

稀释剂

适用情况:

主药剂量小于0.1g

浸膏黏性太大;

浸膏量多而制片困难

1、淀粉:

最常用的稀释剂,还可作为吸收剂和崩解剂

2、糖粉:

兼能矫味和黏合(口含、咀嚼片及纤维性或疏松的中药制片)

3、甘露醇:

口含片的主要稀释剂和矫味剂

吸收剂

含有较多挥发油、脂肪油,而需制片者

常用辅料:

硫酸钙二水物(磷酸氢钙)

润湿剂

无黏性,但诱发药粉黏性。

用于一定黏性的药料压片(水、乙醇)

黏合剂

有黏性,适用于没有黏性或黏性不足的药料制粒压片

常用的有:

淀粉浆、糖浆、胶浆类;

微晶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

不加崩解剂

的药片

口含片、舌下片、咀嚼片

缓释片、中药半浸膏片

崩解剂

干燥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海藻酸钠;

交联聚维酮

润滑剂

硬脂酸镁、月桂醇硫酸镁、微粉硅胶、滑石粉

水溶性润滑剂

崩解时限

口崩片:

60秒

可溶片:

3分钟

舌下片:

5分钟

含片:

10分钟

普通压制片:

15分钟

药材原粉片:

30分钟

浸膏(半浸膏)片:

1小时

融变时限:

阴道片(30分钟)

溶出度:

分散片、以难溶性原料药物制成的口崩片

释放度:

缓释片、控释片和肠溶片的口崩片

其它

不宜制成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生物半衰期(t1/2)很短(小于1小时)或很长(大于24小时)的药物

单服剂量很大(大于1g)的药物

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

需在肠道中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

Cmax、tmaxx和AUC

中药鉴定学(根及根茎)

狗脊

近边缘1~4mm有一条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切面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

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

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断面可见“云锦花纹”

牛膝

断面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川牛膝

断面有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商陆

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银柴胡

表面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

根头部有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

断面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味酸

白芍饮片:

切面可见稍隆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