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277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舆论的特点官民舆论场的特点及其互动最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类似的还有“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等。

在多数的事件中,主人公都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与多数网民的身份相似,事件本身也是普通人需要面对的日常问题。

  2.舆论主体的“平民化”。

往往发生了一件能够引起网络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时,网民们就会通过博客、BBS论坛、聊天室等网络传播途径,以发表日志、留言、发帖、跟帖等形式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

当加入讨论的队伍逐渐壮大,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时,主流舆论就形成了。

在这整个过程里,参与的人可能是忙碌于工作的上班族,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学生,可能是来自社会的任何群体或阶层。

他们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也许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邻居、同事等等。

这体现了网络舆论主体的平民化特征。

以2008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家乐福”事件为例。

法国站奥运火炬传递结束后,网民们在各个论坛及QQ群中积极讨论如何向法国表示抗议。

4月10日,在猫扑中的一个“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甚至发展到手机短信中互相传播;

“五一家乐福示威”活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

印有爱国字样的T恤也畅销一时。

在这一事件中,主体就是各高校的大学生们。

这些舆论所发出的声音,也带有浓厚的“平民化”色彩,它们不代表权威,却标榜民间,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

  二、交互性强

  “中国最有名的侦探机构中的私家侦探很少睡觉,一直无情地追寻猎物,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

而且它们还是免费的。

但在你考虑雇佣之前,有一点比较困难,这些侦探都是网络在线的人群,数百万人共同工作。

”[1]这里所说的,就是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生活身份,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大多是自发的。

在网络世界里,显示出网民们强大的舆论力量。

“人肉搜索”体现出网络舆论典型的交互性特征。

这一特征是指网络媒体传播是一种传者与受者双向的互动式传播。

双方可以实时的接收对方的信息和反馈自己的意见。

以下我们便以“人肉搜索”为例,分析网络舆论的交互性特点:

  1.行动自发,分工明确。

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上出现一段长达4分40秒的视频,在视频中一名女子身处网吧,用激烈肮脏的字眼辱骂汶川地震和灾区难民,抱怨的理由是哀悼日让她玩不成游戏。

随后不到一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网民们震怒了,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在网络发起。

网民们纷纷加入到搜索的队伍中,在搜索的过程中,网民们主动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有人推广宣传,有人提供线索,有人汇总归纳,有人演绎推理,有人摇旗呐喊……没有人为他们规定角色,然而他们依据自己的立场、才能、兴趣,自发地形成庞大而严密的分工体系。

  2.交流及时,互动性强。

在“辽宁女事件”中,“搜索令”发出不久,“辽宁女”、“辽宁骂人女”便迅速占据个网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点击率最高、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

网友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到半个小时,该女的QQ密码便被攻破,个人隐私甚至亲友的信息都被公布出来。

21日下午1时,沈阳市公安局根据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后将其拘留。

同样,在金晶遇袭事件中,不到五天,在全球华人的“人肉搜索”中,袭击金晶的嫌疑人即浮出水面。

这样的速度令人震惊,网民们强大的互动也让人咋舌。

在此之前,他们根本就是毫无关系的个体。

如此,又怎么不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

  三、倡导道德,追求正义

  网民们通过网络――人人均可参与的交流平台,扛起了道德与正义的大旗。

以网络舆论为代表的“网络民主”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以网络舆论为代表的“网络民主”是一种“电子人”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进行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新兴民主形式,这种新兴的民主形式为公众决策提供了更直接、更快捷的现实途径[2]。

  网络受众们对道德的渴望和对正义的追求,都赋予了他们追求事实真相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使得网络舆论在推动许多社会事件的解决进程和解决透明度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007年“华南虎事件”即是一则典型的网络舆论发挥作用的案例。

在这场由拍照者、官员、媒体、专家、读者、网友共同参与的博弈战中,正是因为网民们自始至终的质疑、追问和求真的精神,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引起媒体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最后使得事实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还有“3?

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汶川大地震”,无不表现出网民们可贵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善良和慷慨。

  四、非理智性

  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网络中也呈现出一些非理智的怨气和不健康的价值观。

有些普通受众缺乏媒介素养,不能清楚的分析情况,容易受到误导,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也带上了鲜明的非理智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偏听偏信。

在信息充斥的网络,经常是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广泛流传,那些没有任何证据背景原本不该被人们重视的谣言,却往往为众多网民所信任,并在网络世界里得到一时的轰动。

2008年7月15日,一则关于“央行将增印6000万张奥运钞”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开来。

该传闻一出立即引起了网络舆论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只有很少的人质疑该传闻的真实性。

而最后,该新闻也被证实是一则假消息。

该事件说明了许多普通受众面对一时传闻,更愿意选择偏信自身意愿所期待的真实,而非理智的思考真假。

  2.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人们自呱呱落地,大都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受教育,因此潜移默化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套行为准则,并且在与同文化圈内的人们交往时不断运用这些准则,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习惯和定式[3]。

  在网络舆论中,网民们标榜的是一种民间舆论,其中存在着对传统媒体报道的苛刻和偏见。

由于近几年来,媒体、政府在“坏消息”上选择不公开透明、报喜不报忧的失职态度,让群众逐渐失望之余选择了不相信传统“权威媒体”。

这就导致了某一社会事件尤其涉及到政府机关的案件发生之后,大多民众便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权威媒体在报道不实,掩盖真相”。

在哈尔滨六警察打人事件发生后,在对证据、事实尚未认真研究的情形下,网络中已经充斥着谩骂声讨警察、同情死者的言论。

因为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警察是属于手持权力并携带武器的机构/强者,死者则是和他们身份相似的平民,是手无寸铁的个体/弱者。

鸡蛋碰不过石头,个体一定会受到机构的压迫。

可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那原本该是强者的执法机关却变成了真正的“弱者”。

且不论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可网民们有失偏颇的批评虽然不能算完全错误,但至少是没有说服力的。

而这种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对舆论的导向是十分不利的。

也不利于真相的追查。

  3.情绪化。

因无意识的出言不逊或不恰当的举动而成为网上的众矢之的,甚至遭受到人肉搜索的“惩罚”,这样的案例在网上比比皆是。

在前文中提到的“辽宁骂人女”就是一个例子。

“辽宁女”因为哀悼日不能玩游戏,对着视频辱骂地震及灾区人民长达4分40秒之久,她的行为无疑是无聊透顶且毫无道德可言的。

因此受到舆论的炮轰也在情理之中。

但网民们似乎觉得单纯的言语审判是不够的,他们发动了令人胆寒的“人肉搜索”,不仅曝光“辽宁女”的个人隐私,甚至连她的父母也没有放过。

因为逞一时的口舌之快所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一点。

  网络舆论在扛起道德诉求大旗下作出的种种行为,由时候却演变成了另一种暴力。

人们沉浸于自身所坚持认为的道德并被支持这种道德的其他人响应。

于是,群体被自我认同的道德催眠,并由非理智的情感驱使自发地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和道德惩罚[4]。

  综上所述,网络所彰显的舆论特征可概括为:

既自发又迅速,既分散又互动,标榜民间又存在非理智,既追求正义又存在暴力。

  参考文献:

  [1]马克?

马格尼尔文.网络侦查,中国进行中[N].伊文,译.洛杉矶报.

  [2]李发戈文.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决策的影响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田胜立,等,网络传播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4]李萍文.浅析网络舆论中的群氓现象[J].东南传播,2008,(10).

  核心概念辨析

  一、“后真相时代”定义(名词解释可直接套用)

  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

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

谎话、流言、绯闻在网络上广泛的流传,呈现出真相的样子。

相较于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相信彼此,如出现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证据,人们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

有个流行于父母辈的等式:

微信里说的>朋友群里说的>新闻里说的。

  获知真相的成本太高,人们普遍采取“避重就轻”的原则来应对事实,因此情感就显得廉价而又易于满足人的认知缺陷,事实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后真相”与两件国际事件密切相关,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两场事件带给人们的共同观感是,在形塑公共舆论上,诉诸情感和个人理念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

  二、“后真相”时代出现的原因(重点考察内容)

  

(一)社交媒体赋予人们话语权,刺激信息的传播需求

  社交媒体的属性充分刺激了人们的需求,释放了人们的欲望,满足了人们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意见表达以及社交需求。

(刺激需求)

  

(二)社群化传播下,社会成员倾向于观点固化

  社交媒体聚合了相同观点、兴趣的人们,形成了网络社群。

网络社群以兴趣、观点、情感、价值观等为共同规范和连接纽带,和社群化传播互为条件。

社交媒体的信息生产者利用算法机制精准地生产和推送信息,这不仅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社群化的信息兴趣和需求,而且还加固了社群。

社群化传播很可能使社群成员生活在信息孤岛之中,强化其各种认识甚至偏见,成为加剧“后真相”的推动力。

  三、“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传授关系更加复杂,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

  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海量化以及传播者对于进入传播渠道信息的随意性,使得普通民众很难有获取和驾驭这些信息的能力,并从中分析抽取真相,因此在一个舆论事件中,公众更多地停留在对于新闻本身的情感消费上。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在事件推进的过程中,多元化的声音和更多的细节涌现,导致大众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常常出现“反转”,如美国大选中传统媒体的失势。

真相能否被揭示的期待被“坐等反转”的看客心理冲淡。

网民群体缺乏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媒介素养不高,面对舆论热点,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形成盲目跟风站队的情绪化表达。

  

(二)传播生态转变下的舆论失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日益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传播速度的实时性和传播范围的圈层性等特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简便和快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受众无法了解全面的信息,在热点事件中,容易造成舆论偏颇的现象。

首先,信息内容的碎片化意味着文本要素的不完整性和零散性,在语境缺失、逻辑混乱、刻意突出或隐藏某些重要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容易造成观点的分化,以及引起某一强烈的情感指向。

  (三)持续周期短,舆论热点转移速度快

  一般情况下,一个网络事件的爆发需要历经四个阶段:

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四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被压缩,在一个新闻事件中舆论热点尚未尘埃落定便被另一个所取代。

凯文·

凯利曾说:

“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受众对于一个问题持续关注度的周期越来越短,对于形成社会共识与进行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

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更倾向用娱乐和戏谑的方式表达意见和看法,而非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种以情绪为主导的方式,对于舆论的演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情绪化的表达则削弱了理性讨论对于热点事件的正向影响,主观臆测往往造成对于事实的错误解读,真相在变动纷呈中扑朔迷离,呈现出“后真相”的景象。

除了注意力经济和情绪化表达的二重因素,场景的变动也使舆论热点表现出转移速度快的特点,移动互联网下营造的各种场景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社会心理的建构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自媒体平台上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轻松娱乐如以明星八卦为主题,沉重严肃如以官民冲突为主题,给人以强烈的在场感和沉浸感。

场景的更新和变换,创造了新的参与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舆论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

一方面,这种自我更新为舆论场注入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前者未尽,后者接续”的现象,网民的注意力被消耗,舆论热点中的诉求与问题也未能解决。

  四、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主动引领舆论,专业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出现后,伴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新闻意识的日益崛起挑战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地位。

原先封闭、层级和单向的新闻生产过程被打破,以平权、多向、分享为特征的自由发声时代到来。

然而,随着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弊端也逐渐显露:

在公共领域内情感宣泄多、理性讨论少,弱势群体权利抗争渠道依然有限,低质量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真假难辨。

因此,专业媒体客观真实地解读、系统全面地报道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是不可或缺的。

在后真相时代,社会舆论的引导,“真相”的探寻离不开专业媒体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二)避免情绪化煽动,意见领袖承担社会责任

  在热点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于舆论走向发挥着重要影响。

在舆论场域中,意见领袖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舆论的脉搏,他们轻率的人格攻击、极端化的言论以及感性至上的简单评判,容易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拥有的粉丝越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因此,避免断章取义、控制负面情绪,有理性、有态度的评论和转发是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意见领袖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后真相时代下,意见领袖对于网民情绪的操纵和掌控,比之前更加容易,在舆论引导中占据着重要一席。

因此,能成为“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的意见领袖是一个理智、健全社会的呼唤。

  (三)坚持理性对话,促进两个舆论场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意见表达门槛,社交平台汇聚了大量粉丝和新兴的意见领袖,民间舆论场已经发展成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与官方舆论场交汇融合。

因此,后真相时代下处理好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关系是舆论引导的关键。

具体而言,首先应坚持公共利益为导向,公共利益的存在是两个舆论场整合和共振的前提,也是社会共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舆论力量,能够消解和纠正舆论场中偏激和消极的部分。

其次应当坚持在互动之上进行理性对话,意见和建议的良好沟通,有利于舆论内部的话语畅通、团结和稳定,降低网络中噪音的分贝。

而要实施理性对话,网民应努力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官方应当在表达策略上着手,让老百姓看得懂、能接受、更亲切。

  (四)增强辨别力,提升网民自身媒介素养

  “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传播时代,自媒体的出现不仅冲击了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而且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在多元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公众的媒介素养也应当与时俱进,在传播力、生产力,特别是辨别力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公民的媒介素养在于对媒体的内容呈现和价值所做的判断,而在真实程度难以保障、虚假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公众的信息分享便捷性得到凸显,但也在另一方面对于其辨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尚在进行中的热点事件,不加鉴别地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带来舆论的乱象和真相的跑偏。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段表达的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

根据中国舆情网(PubTopic.org)以往的研究经验,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

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

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

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

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