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2913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探索形成“四个百分之百”保护经验和“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的保护模式,完成了孔庙、国子监、钟鼓楼、普度寺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

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玉河、南池子等区域修缮整治取得积极成效。

出台了《关于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之乡”称号。

开展了“皇城文化旅游节”、“前门历史文化节”、“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等特色文化活动,使古都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服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

2005-2009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2.35亿元;

人均GDP达1.9万美元,位列全市第二。

产业服务化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5.3%,是全市三产比重唯一超过90%的城区。

王府井现代化商业中心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南中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成功举办了“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商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全国领先,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等称号;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造了“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明城墙文化体育节”等一批特色活动;

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达到28277元,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无社会救助盲点”目标。

  城市管理逐步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首创“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模式”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各部门各尽其责、协调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和“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等荣誉,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的城市(区)。

城市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打造出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环境建设精品工程,获得“国家卫生区”称号,城市环境品质和形象显著提升。

  二、独特的优势条件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东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功能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国家和北京市行政、事业机构的主要集中地,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

辖区内拥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北京站和全市重要的综合换乘枢纽东直门交通枢纽;

南部毗邻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

已建成的地铁1、2、5、13号线、机场线和即将建成的6、7、8、14号线贯穿东城或有节点相连。

  丰厚的多元文化资源。

东城区有着丰富的以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市历史文化遗存、胡同四合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密集的地区。

旧城仅有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均坐落在东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文脉”纵贯南北。

拥有历史文化街区18.5片,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挂牌保护院落413处,国家级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

区域融合了皇室、佛教、儒家、国学、会馆等传统文化,荟萃了奥运文化、演艺博览文化、出版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等近现代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东城区未来发展最独特、最突出的优势。

  较强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东城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均在全市位于前列,是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区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

创建了学区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三级“信访代理”工作机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一批特色服务与管理模式。

率先提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和城市综合执法模式。

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高效的城市管理以及良好的政府服务,为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肩负的时代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上升。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北京顺应我国国情国力变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在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提出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

在此背景下,区划调整后的新东城,在北京及国家发展中肩负着新的重要使命:

  一是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大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东城区作为首都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区,承担着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大责任,未来应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保护好北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展现首都文化魅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东城区成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依托。

  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探索适应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东城区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都市中心城区,未来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区域的集约发展水平,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城区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功能建设,提升区域综合服务水平。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将更加注重功能建设,不断增强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

东城区要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四个服务”职能,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集聚各类高端要素,以高端要素强化高端功能,显著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

  四是要坚持低碳、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城区要积极顺应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走低碳型经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低碳城区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人民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

东城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有东城特色的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四、面临的困难挑战

  未来东城区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发展环境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以文化资源为代表的区域资源优势尚未形成具有东城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主导品牌形象,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旧城整体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任务仍十分艰巨,面临着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人口疏散难度加大等难题。

风貌保护、民生改善、人口疏散和产业发展等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要求。

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公众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愿望越发强烈,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

  区域均衡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区域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还不完善,难以很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发展活力有待提升。

  空间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矛盾凸显。

土地资源有限,人口过度聚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空间约束;

土地利用结构还不尽合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部分定位与谋划:

描绘未来新蓝图

  一、发展定位

  东城区总体发展定位是:

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

  立足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五个之都”的要求,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人文东城”建设,不断提升“首都文化”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彰显首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中心区;

成为体现北京“世界城市”最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成为代表北京“世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先进水平的重要窗口;

成为能够体现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综合经济实力强劲的重要窗口;

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综合发展的集中代表和窗口城区。

主要承担以下6项职能:

  ——首都政务服务重要承载区。

切实为中央和北京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把做好“四个服务”与促进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首都政治中心功能及国际国内交往功能。

  ——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使东城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都风貌的集中展示区;

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模式,破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难题,在北京、全国乃至全球类似区域发展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区。

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打造皇家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核心品牌,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形象鲜明、特色突出、服务优质的国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际知名商业中心。

坚持以文兴商、商旅结合,大力集聚国际、国内顶级商业品牌,不断提升“老字号”等本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将东城区建设成为民族与国际融合、古老商业文明与现代时尚魅力交相辉映的国际一流商业中心,成为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北京高端服务业重要集聚区。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体育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际知名机构、要素交易市场、高端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成为北京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宜居宜业文明城区。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公平公正、平安和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将东城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文明城区。

  二、发展目标

  按照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总体部署,“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分三步走:

  到2015年,在北京率先全面实现现代化,构建起“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基本框架,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区”。

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国际城市中心城区。

到2030年左右,具有鲜明特色的“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基本建成,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劲、服务经济发达、公共服务优质、城市运行高效、人居环境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中心城区。

  文化软实力强劲。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区”,享有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等世界级文化中心同等重要的地位。

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整体全面保护,人文魅力充分彰显,发展活力显著提升;

塑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服务经济发达。

文化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对区域发展支撑作用更加强劲;

低碳服务、中医药产业、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美元。

  公共服务优质。

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与“世界城市窗口区”相适应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优质和管理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格局。

  城市运行高效。

“智能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运行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水、电、气、热等生命线运行平稳,城市交通安全顺畅,城市环境优美舒适,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人居环境和谐。

区域人口规模适度,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向更高水准、更高品质迈进,到203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

“低碳城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总体战略

  未来20年,大力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

打造文化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公共服务优质化、城市运行智能化、区域发展均衡化。

  ——打造文化新引擎。

进一步强化“文化强区”理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方位探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以体现文化价值、激发文化活力为核心,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确立“文化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强化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支撑能力、对市民素质的提升作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著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旧城内有机更新与旧城外集约利用相结合,大力优化地上空间格局,积极推动旧城内“保护风貌、改善民生、疏散人口、发展产业”四位一体发展;

加强旧城外空间资源整合和用地功能置换;

积极拓展地下发展空间,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体系,促进城市部分功能由地上转入地下;

大力发展总部、交易、电子商务等具有空间张力的高端产业,拓展虚拟空间;

通过人口疏散以及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等功能疏解,积极寻求与其他区县协同发展。

  ——产业发展高端化。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体育等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研发、设计、交易等高端环节,加快高端要素聚集,显著提升产业高端化发展水平。

  ——公共服务优质化。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建设,建立惠及全民、优质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运行智能化。

树立“智慧城市”理念,不断完善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智能社会服务管理、智能城市管理、智能生活等建设,显著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城区”。

  ——区域发展均衡化。

统筹兼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加强重点产业功能区及各类产业资源联动发展;

显著改善旧城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升旧城发展活力,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第三部分任务与路径:

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核心力再造——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融合世界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显著提高文化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使文化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任务,按照“整体保护,全面保护”要求,坚持“四个百分之百”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元突破、品质提升”发展思路,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加快人口疏散、居民住房改善及综合环境整治,积极引入适宜旧城发展的高端产业,显著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形成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科学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成为“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最富魅力的区域。

  加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

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延续旧城平缓开阔、轴线突出、东西对称、标志点缀、水系穿插的传统空间形态。

重点保护传统中轴线区域的历史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特征,恢复中轴线上标志性建筑,加强钟鼓楼、皇城、前门、天坛、永定门等节点的保护,集中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

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和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

恢复玉河、前三门护城河等水系,创建滨水生态化景观;

以故宫、皇城、传统中轴线为中心,综合考虑文物及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和街道对景的空间控制要求以及城市节点、特色街道和特色街区的城市设计要求,组织编制分区域建筑高度、体量、形态及色彩控制规划,保护旧城平缓开阔的传统空间尺度和形态特征。

  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

按照“有利于保护传统风貌、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部完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完成对现存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保护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对不符合传统风貌保护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加以整治、改建或拆除。

综合考虑区域文化资源特色、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引导。

皇城、东交民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以强化首都政务、文化功能为主,按照“做好四个服务、构建和谐宜居街区”的高标准要求,优化区域人居环境,为北京市及国家政务办公创造良好环境,适度发展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等产业。

钟鼓楼、雍和宫-国子监、北锣鼓巷、南锣鼓巷、前门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应积极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潜力,植入适于保护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区域人口疏散、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居住环境改善。

张自忠路北、东四三条至八条、东四南等历史文化街区,未来以居住功能为主,在加强居住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采取“散点式开发、多路径发展”的模式,促进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四合院等的利用。

  推进文保单位及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升级和保护,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类保护,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修缮工作;

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对地下文物的勘探、鉴定和保护工作。

积极鼓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步实现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挖掘利用,打造若干特色文化传播、展示、交流中心,积极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

制定和完善挂牌保护院落的评定标准、保护措施及管理规定,完成有文化价值和利用价值的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修缮;

支持和引导产权单位、私房主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四合院的开发利用,发展特色商业、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产业。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重点保护戏剧、音乐、字画、中医针灸、服饰、庙会、老字号、传统手工艺、传统地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集中展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适合产业化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组织文化研究机构、市场营销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传承开发,形成新的传承活力。

推动老字号企业商业化、品牌化发展,增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化运作能力。

  

(二)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挖掘文化价值为核心,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快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创意设计、商业商务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壮大文化经济规模,将文化经济打造成为东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加强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街区建设。

以“彰显特色文化、聚集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化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街区,使之成为东城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挖掘国子监、孔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建设国学文化交流中心,吸引一批国学文化展示、国学教育培训、国学创意设计等企业和机构聚集,打造国子监国学文化产业特色街区;

推动钟鼓楼时间文化广场建设,积极发展时间文化展示以及融合时间文化要素的创意设计、民俗体验等产业,打造时间文化产业特色街区;

加快南锣鼓巷业态优化提升,形成集创意设计、文化演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休闲街区;

充分挖掘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的建筑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打造集中展示老北京居住、饮食、娱乐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展示区;

以新太仓东部、雍和宫南部、中医科学院等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区,发展中医药文化展示交流、研发服务、养生保健、中介服务等产业;

以“大隆福”理念,整合区域资源,构筑高端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创作与交易中心;

实施南新仓北延南扩,建设高端文化休闲街区。

  培育壮大文化要素市场。

进一步提升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打造集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交易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中心。

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业、文化团体、文化市场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关系,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

加快区属国有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改革,发挥区属国有文化单位的引导作用,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推动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利用。

推动设立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繁荣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

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高端人才聚集,提升文化要素的国际化配置能力。

  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学、国医、国粹等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旅游活动,做大做强“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品牌,以旅游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发展质量。

推动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打造“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文化活动,开发一批具有东城文化元素的特色旅游商品,形成“以文兴商、以商养文”的发展格局。

积极促进文化与创意设计、商务服务、中医药、体育、教育培训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国学文化节”、“戏剧文化节”、“中医药文化节”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增强文化经济发展活力。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打破“区属”范畴,深度挖掘、整合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