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298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过分看轻自己盖:

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

内外大臣如何表现?

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

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以:

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

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

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一、检查默写1-2段

(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

第3、4两段写什么?

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

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

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_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

亲自耕种.闻达:

声名远扬庶竭:

希望竭尽尔来:

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

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

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

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

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

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

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

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

课后背诵课文3-7段;

预习翻译8、9段

  B:

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1.分析理解8、9段。

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

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

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

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

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

不好。

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2

  【教学依据】

  *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

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

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

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

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整体感知*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多层面解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

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

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

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

(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笑着问)可不是吗?

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

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

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

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

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

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

谢谢,请坐下。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

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开张”是什么意思?

“痛恨”是什么意思?

“感激”是什么意思?

“谨慎”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

(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

(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

“开张”:

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

今义是深切地憎恨;

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

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

古义是认真、慎重。

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

如:

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若有作_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应是“若/有/作_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

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

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

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把握*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大家都读得不错。

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

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

*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试着把*的思路整理出来。

(教师范读)

你了解到*写了哪些内容

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哦,“一系列”建议。

哪些建议呢?

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

一共三条:

一是开张圣听;

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

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_臣所害。

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

看来,对*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

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

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

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

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

亲贤臣远小人。

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大家读到了吗?

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

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

除此提出建议外,*还写了什么呢?

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

在课文的第6-7段。

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生齐读6-7两段)

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哦。

很有发现的眼光。

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

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

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的注解。

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是啊。

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

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

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

(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

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_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

可见愿望之强烈。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后面的*中还有。

“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师发起,全班齐读)

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这两段*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

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

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

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亲贤臣,远小人”。

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

而*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

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

《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历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

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等。

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

*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

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我根据*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

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学习*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

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

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

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

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我觉得太压抑。

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

(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

“扶不起的阿斗”。

这个阿斗就是刘禅。

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

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

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