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3218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路基监测各监测项目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200mm×

1000mm规格,观测标点固定于桩顶。

埋设方式可采用钻孔击入埋标法,钻孔可选用Φ130钻具,钻深0.8m,然后将桩插入孔内,用吊锤击桩入土中,但地表上需留有10cm左右的余量,以便观测。

位移桩设置到位后,需对位移桩周边土体夯实,确保位移桩埋设的稳定性。

在该项目中,当坡脚有源水管搅拌桩时,边桩布置在搅拌桩内侧,否则布置在坡脚处。

图3.2.1位移桩

3.2.3观测方法

(1)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可分别按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等和二等水平位移测量精度要求施测。

(2)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

(3)水平位移工作基点应与监测网同精度联测。

3.2.4初始值选取

在设置完位移桩之后,为保证初始值的准确性,一般应不少于三次观测,确认无误后,取均值定为初值。

3.2.5观测原理

水平位移采用索佳SET1X进行观测,采用极坐标法这种方法用得比较广泛,只要在变形点上可以安置反光镜,且与基准点通视即可。

如下图所示,A、B为基准点,其坐标已知,p为变形点,当测出α及d以后,即可据以求出p点的坐标。

图3..2.2极坐标法示意图

3.3静力触探试验

3.3.1仪器设备

其装置如下图3.3.1。

图3.1.1贯入装置示意图

1-触探主机,2-导线,3-探杆,4-深度转换装置,5-测量记录仪,6-反力装置,7-探头

(1).触探主机:

应能匀速的将探头垂直压入土中其额定贯入力和贯入速度应满足GB/T15406-94标准7.4的规定。

(2).反力装置:

可用地锚、压重、车辆自重提供所需的反力。

(3).探头:

探头的结构按功能分为单桥梁头双桥探头和孔压探头。

a.规格和结构:

单桥探头用于测定比贯入阻力Ps,其结构主要由探头管、顶柱、变形柱(传感器)及锥头组成。

双桥探头用于测定锥头阻力qc和侧壁摩阻力fs它与单桥探头的区别主要是有2个传感器(2个电桥)分别测定锥头阻力和侧壁摩阻力;

孔压静探探头,除测定锥头阻力和侧壁摩阻力外,同时还测定孔隙压力及其消散。

探头的技术规格应符合GB/T15406-94标准7.4的规定。

锥头截面积的误差为±

3%;

双桥摩擦筒表面积容许误差为±

2%;

锥头高度容许误差为-10%。

b.材料和机械要求应符合GB12745-91标准的规定。

c.探头传感器准确度应符合GB/T15406-94标准8.5.1的规定。

(4).探杆:

探杆应符合GB/T15406-94标准的8.2和8.3的规定。

(5).量测仪器:

可采用下列仪器:

——静态电阻应变仪:

准确度为±

2%分度值为5με。

——静力触探数字测力仪:

准确度自动挡为0.3%,手动档为0.5%。

——电子电位差计:

0.5级.

——深度记录装置:

2%。

(6).其他:

水准尺、管钳等工具。

3.3.2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1)主机速率校准。

选空载和额定贯入力在行程范围内分别测定贯入速率。

(2)探头的校准

a.探头的尺寸规格及材料按GB12745-91规定的方法检验。

其结果应符合本规程1.3的规定.探头的更换标准如表3.1。

 

表3.3.1探头更换标准(磨损后)

b.探头的负荷传感器:

应参照JJG391-85《负荷传感器试行检定规程》检定。

c.孔隙压力传感器:

应参照JJG860-94<

压力传感器检定规程>

进行检定。

探头传感器一般应每隔3个月校准1次.

3.3.3操作步骤

(1)平整试验场地,设置反力装置。

将触探主机对准孔位,调平机座(用分度值为1mm的水准尺校准),并紧固在反力装置上。

(2)将已穿入探杆内的传感器引线按要求接到量测仪器上,打开电源开关,预热并调试到正常工作状态。

(3)贯入前应试压探头,检查顶柱、锥头、摩擦筒等部件工作是否正常。

当测孔隙压力时,应使孔压传感器透水面饱和。

正常后将连接探头的探杆插入导向器内,调整垂直并紧固导向装置,必须保证探头垂直贯入土中。

启动动力设备并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

(4)采用自动记录仪时,应安装深度转换装置,并检查卷纸机构运转是否正常;

采用电阻应变仪或数字测力仪时,应设置深度标尺。

(5)将探头按1.2±

0.3m/min均速贯入土中0.5-1.0m左右(冬季应超过冻结线),然后稍许提升,使探头传感器处于不受力状态。

待探头温度与地温平衡后(仪器零位基本稳定),将仪器调零或记录初读数,即可进行正常贯入。

在深度6m内,一般每贯入1-2m,应提升探头检查温漂并调零;

6m以下每贯入5-10m应提升探头检查回零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6)贯入过程中,当采用自动记录时,应根据贯入阻力大小合理选用供桥电压,并随时核对,校正深度记录误差,作好记录;

使用电阻应变仪或数字测力计时,一般每隔0.1-0.2m记录读数1次。

(7)当测定孔隙水压力消散时,应在预定的深度或土层停止贯入,并按适当的时间间隔或自动测读孔隙水压力消散值,直至基本稳定。

(8)当贯入到预定深度或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贯入。

——触探主机达到额定贯入力;

探头阻力达到最大容许压力。

——反力装置失效。

——发现探杆弯曲已达到不能容许的程度。

(9)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起拨探杆,并记录仪器的回零情况。

探头拨出后应立即清洗上油,妥善保管,防止探头被曝晒或受冻。

(10)注意事项

a.试验点与已有钻孔、触探孔、十字板试验孔等的距离,建议不小于20倍已有的孔径。

b.试验前应根据试验场地的地质情况,合理选用探头,使其在贯入过程中,仪器的灵敏度较高而又不致损坏。

c.试验点必须避开地下设施(管道、电缆等),以免发生意外。

d.由于人为或设备的故障,而使贯入中断10min以上,应及时排除。

故障处理后,重新贯入前应提升探头,测记零读数。

对超深触探孔分两次或多次贯入时;

或在钻孔底部进行触探时,在深度衔接点以下的扰动段,其测试数据应舍弃。

e.应注意安全操作和安全用电。

f.当使用液压式、电动丝杆式触探主机时,活塞杆、丝杆的行程不得超过上、下限位,以免损坏设备。

g.采用拧锚机时,应待准备就绪后才可启动。

拧锚过程中如遇障碍,应立即停机处理。

3.3.4计算和制图

(1)原始数据的处理

a.零点读数:

当有零点漂移时,一般按回零段内以线性内插法进行校正,校正值等于读数值减零读数内插值。

b.记录深度与实际深度有误差时,应按线性内插法进行调整。

(2)计算和制图

a.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比贯入阻力ps、锥头阻力qc、侧壁摩阻力fs、摩阻比F及孔隙水压力u:

b.按上式估算静探水平向固结系数Cph:

c.以深度(H)为纵坐标,以锥头阻力qc(或比贯入阻力ps)、

侧壁摩阻力fg、摩阻比F及孔隙压力u为横坐标,绘制qc-H(ps-H)、fs-H、F-H及u-H关系曲线,如下图。

图3.3.2静力触探曲线图

d.绘制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

1数据取舍。

由于土的变异、孔压传感器含气以及操作等原因,使实测的初始孔隙水压力滞后很多或波动太大,这些数据应舍弃。

2将消散数据归一化为超孔隙压力,消散度U定义为:

(3)绘制U对lgt的曲线,如下图。

图3.3.3U-lgt曲线

3.4动力触探试验

3.4.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本试验是利用一定的落锤能量,将与触探杆相连接的探头打入土中。

根据打入的难易程度(表示为贯入度或贯入阻力)来判断土的工程性质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

一般用于确定各类土的容许承载力;

还可用于查明土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均匀程度;

确定桩基持力层的位置和预估单桩承载力。

1.2本试验根据锤击能量分为轻型、重型和超重型3种。

轻型动力触探2适用于一般粘质土及素填土;

重型动力触探适用于中、粗、砾砂和碎石土;

超重型适用于卵石、砾石类土。

1.3触探指标定义为每贯入一定深度所需的锤击数.轻型动力触探以每贯入0.30m的锤击数,以表示N10;

重型和超重型动力触探以每贯入0.10m所需的锤击数,分别以N63.5和N120表示.也可用动贯入阻力作为触探指标。

3.4.2引用标准

GB/T15406-94《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第二篇:

原位测试仪器。

3.4.3仪器设备

3.1仪器设备

a动力触探仪:

由落锤/探头和触探杆(包括锤座和导向杆)组成,其规格如表3.1.1所列。

表3.4.1动力触探设备规格

b.重型和超重型动力触探设备须备有自动落锤装置。

c.动力触探探头直径的最大允许磨损尺寸为2mm;

探头尖端的最大允许磨损尺寸为5mm。

d.触探杆应符合GB/T15406-94标准的8.2和8.3的规定。

触探杆的接头应与触探杆具有相同的直径。

每个接头的容许最大偏心为0.3m。

重型和超重型动力触探的锤座直径应小于100mm,并不大于锤底面直径的一半。

锤座、导向杆与触探杆的轴中心必须成一直线。

锤座和导杆的总质量不应超过30kg。

3.2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a.落锤的质量:

应按产品生产厂规定的方法进行校准。

b.探头尺寸用分度值为0.01mm的卡尺进行检定。

c.探杆接头偏心度应与探杆连接后在车床上校验。

3.4.4操作步骤

4.1轻型动力触探

a.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0.3m处,然后对所需试验土层连续进行触探。

b.试验时,穿心锤落距为0.50±

0.02m,使其自由下落。

记录每打入土层中0.30m时所需的锤击数(最初0.30m可以不记)。

c.若需描述土层情况时,可将触探杆拨出,取下探头,换贯入器进行取样。

d.如遇密实坚硬土层,当贯入0.30m所需锤击数超过100击或贯入0.15m超过50击时,即可停止试验。

如需对下卧土层进行试验时可用钻具穿透坚实土层后再贯入。

e.本试验一般用于贯入深度小于4m的土层。

必要时也可在贯入4m后用钻具将孔掏清后再继续贯入2m。

4.2重型动力触探

a.试验前将触探架安装平稳,使触探保持垂直地进行。

垂直度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2%。

触探杆应保持平直,连接牢固。

b.贯入时,应使穿心锤自由下落,落锤落距为0.76±

0.02m。

地面上的触探杆的高度不宜过高以免倾斜与摆动太大。

c.锤击速率宜为每分钟15-30击。

打入过程应尽可能连续,所有超过5min的间断都应在记录中予以注明。

d.及时记录每贯入0.10m所需的锤击数。

其方法可在触探杆上每隔0.10m划出标记,然后直接(或用仪器)记录锤击数;

也可以记录每一阵击的贯入度,然后再换算为每贯入0.10m所需的锤击数。

e.对于一般砂、圆砾和卵石,触探深度不宜超过超12-15m,超过该深度时,需考虑触探杆的侧壁摩阻影响。

f.每贯入0.10m所需锤击数连续3次超过50击时,即停止试验。

如需对土层继续进行试验时,可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

g.本试验也可在钻孔中分段进行。

一般可先进行贯入,然后进行钻探直至动力触探所及深度以上1m处,取出钻具将触探器放入孔内再进行贯入。

4.3超重型动力触探

a.贯入时穿心锤自由下落,落距为100±

贯入深度一般不宜超过20m。

超过该深度时,需考虑触探杆侧壁摩阻的影响。

b.其他步骤可参照本规程重型动力触探(a-f)的规定进行。

3.4.5计算与制图

5.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触探指标:

5.2可按下式计算动贯入阻力qd:

5.3动力触探曲线

a.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及个别指标的异常值.

b.绘制贯入指标与触探深度曲线,如下图

触探曲线

3.5平板载荷试验

3.5.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载荷试验项目包括平板载荷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它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施加荷载,观测地基土的承受压力和变形的原位试验。

其成果一般用于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也可用于计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现场测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起始压力。

1.2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各类地基土。

它所反映的相当于承压板下1.5-2.0倍承压板直径(或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强度、变形的综合性状。

3.5.2引用标准

GB/T15406-94《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第二篇:

GBJ7-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附录四。

3.5.3仪器设备

3.1承压板:

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一般采用圆形或正方形钢质板;

也可采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板。

面积可采用0.25-0.50m2不应小于0.1m2。

3.2加荷装置:

包括压力源、载荷台架或反力构架。

a.压力源:

可用液压装置或重物,其出力误差不得大于全量程的1%;

安全过负荷率应大于120%。

b.载荷台架或反力构架:

必须牢固稳定、安全可靠,其承受能力不小于试验最大荷载的1.5-2.0倍。

3.3沉降观测装置:

其组合必须牢固稳定、调节方便。

位移仪表可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等,相应的分度值为0.01mm。

3.5.4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4.1加荷装置

a.重物加荷装置的堆载物,应对每件堆载物的质量事先称量、编号,合理安排堆载顺序及位置。

b.千斤顶和测力计组成的加荷装置,应配套进行检定。

钢环测力计:

应参照JJG144-92《标准测力仪检定规程》检定。

负荷传感器:

4.2沉降观测仪表

a.大量程百分表:

应按JJG379-95《大量程百分表检定规程》进行检定。

b.位移传感器应:

按相应的有关检定规程进行检定。

3.5.5操作步骤

5.1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整平场地,开挖试坑。

试坑底面宽度不小于承压板直径(或宽度)的3倍。

试验前应保持试坑土层的天然状态。

在开挖试坑及安装设备中,应将坑内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并防止因降低地下水位而可能产生破坏土体的现象。

试验前应在试坑边取原状土样2个,以测定土的含水率和密度。

5.2设备安装参照图3.5.1和图3.5.2,其次序与要求如下:

图3.5.1重物式装置示意图

1-承压板;

2-沉降观测装置;

3-荷载台架;

4-重物

图3.5.2反力式装置示意图

2-加荷千斤顶;

3-荷重传感器;

4-沉降观测装置;

5-反力装置

a.安装承压板。

安装承压板前应整平试坑面,铺约1cm厚的中砂垫层,并用水平尺找平,承压板与试验面平整接触。

b.安放载荷台架或加荷千

斤顶反力构架,其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一致。

当调整反力构架时,应避免对承压板施加压力。

c.安装沉降观测装置。

其固定点应设在不受变形影响的位置处。

沉降观测点应对称设置。

试验点应避免冰冻、曝晒、雨淋,必要时设置工作棚。

荷载一般按等量分级施加,并保持静力条件和沿承压板中心传递。

每级荷载增量一般取预估试验土层极限压力的1/8-1/10。

当不易预估其极限压力时,可按表3.5.1所列增量选用。

表3.5.1荷载增量表

稳定标准:

一般采用相对稳定法,即每施加一级荷载,待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一级荷载。

应按时、准确观测沉降量。

每级荷载下观测沉降的时间间隔一般采用下列标准:

自加荷开始,按10、10、10、15、15min,以后每隔30-60min观测1次,直,1h的沉降量不大于0.1mm为止。

试验一般宜进行至试验土层达到破坏阶段终止。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试验。

——在本级荷载下,沉降急剧增加,承压板周围出现裂缝和隆起。

——在本级荷载下,持续24h沉降速率加速或近似等速发展。

——总沉降量超过承压板直径(或宽度)的1/12。

——当达不到极限荷载时,最大压力应达预期设计压力的2.0倍或超过第一拐点至少三级荷载。

当需要卸载观测回弹时,每级卸载量可为加载增量的2倍,历,1h,每隔15min观测一次。

荷载安全卸除后继续观测3h。

3.5.6计算和制图

6.1对原始数据检查、校对后,整理出荷载与沉降值、时间与沉降值汇总表。

6.2绘制p-S曲线,其比例尺一般按最终荷载与所对应的最大沉降量在图幅上之比以0.9:

1.0-1.0:

1.2为宜。

P坐标单位为KPa,S坐标单位为mm。

如图3.5.3。

图3.5.3典型P-S曲线

6.3特征值的确定

a.当曲线具有明显直线段及转折点时,一般以转折点所对应的压力定为临塑荷载值(比例界限值)。

b.当曲线无明显直线段及转折点时,可按本规程3.3.7所列情况确定极限荷载值。

6.4承载力基本值f0的确定(按GBJ7-89规程)

a.比例界限明确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即f0=pf

b.当极限荷载能确定时(且该值小于比例界限荷载值1.5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即f0=pl/2。

c.以沉降标准取值。

对低压缩性土和砂土,取s=(0.01-0.015)b对应的荷载值;

对高压缩性土,取s=0.02b对应的荷载值。

6.5按下列两式计算变形模量:

3.6厚度检测

在路面工程中,各个层次的厚度是和道路整体强度密切相关的。

在路面设计中,不管是刚性路面,还是柔性路面,其最终要决定的,都是各个层次的厚度,只有在保证厚度的情况下,路面的各个层次及整体的强度才能得到保证。

除了能保证强度外,严格控制各结构层的厚度,还能对路面的标高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所以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一98)中,路面各个层次的厚度的分值较高。

对于基层或砂石路面的厚度可用挖坑法测定,沥青面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厚度应用钻孔法测定。

3.6.1挖坑法

(1)根据现行规范的要求,随机取样决定挖坑检查的位置。

如为旧路,该点有坑洞等显著缺陷或接缝时,可在其旁边检测。

(2)选一块约40cm×

40cm的平坦表面作为试验地点,用毛刷将其清扫干净。

(3)根据材料坚硬程度,选择镐、铲、凿子等适当的工具,开挖这一层材料,直至层位底面。

在便于开挖的前提下,开挖面积应尽量缩小,坑洞大体呈圆形,边开挖边将材料铲出,置于搪瓷盘中。

(4)用毛刷将坑底清扫,确认为坑底面下一层的顶面。

(5)将钢板尺平放横跨于坑的两边,用另一把钢尺或卡尺等量具在坑的中部位置垂直伸至坑底,测量坑底至钢板尺的距离,即为检查层的厚度,以cm计,精确至0.1cm。

3.6.2钻孔取样法

(2)用路面取芯钻孔机钻孔,芯样的直径应为10mm。

如芯样仅供测量厚度,不作其他试验,对沥青面层与水泥混凝土板也可用直径50mm的钻头,对基层材料有可能损坏试件时,也可用直径150mm的钻头,但钻孔深度必须达到层厚。

(3)仔细取出芯样,清除底面灰尘,找出与下层的分界面。

(4)用钢板尺或卡尺沿圆周对称的十字方向四处量取表面至上下层界面的高度,取其平均值,即为该层的厚度,精确至0.1cm。

3.6.3填补试坑或钻孔

补填工序如有疏忽,易成为隐患而导致开裂涸此,所有挖坑、钻孔均应仔细做好。

按下列步骤用取样层的相同材料填补试坑或钻孔:

(1)适当清理坑中残留物,钻孔时留下的积水应用棉纱吸干。

(2)对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按相同配比用新拌的材料并用小锤击实。

水泥混凝土中宜掺加少量快凝早强的外掺剂。

(3)对元结合料粒料基层,可用挖坑时取出的材料,适当加水拌和后分层填补,并用小锤击实。

(4)对正在施工的沥青路面,用相同级配的热拌沥青混合料分层填补并用加热的铁锤或热夯压实。

旧路钻孔也可用乳化沥青混合料修补。

(5)所有补坑结束时,宜比原面层略鼓出少许,用重锥或压路机压实平整。

补填工序如有疏忽、易成为隐患而导致开裂,因此,所有挖坑、钻孔均应仔细做好。

3.6.4结构层厚度的评定

(1)路面厚度是关系质量和造价的重要指标,既不能给承包商提供偷工减料的可能机会,又考虑正常施工条件下的厚度偏差情况,采用平均值的置信下限作为否决指标,单点极值作为扣分指标。

(2)计算一个评定路段检测的厚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并计算代表厚度。

(3)当厚度代表值大于等于设计厚度减代表值允许偏差时,则按单个检查值的偏差是否超过极值来评定合格率和计算应得分数;

当厚度代表值小于设计厚度减去代表值允许偏差时,则厚度指标评为零分。

(4)沥青面层一般按沥青铺筑层总厚度进行评定,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多分2~3层铺筑,还应进行上面层厚度检查和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